回覆列表
  • 1 # 空色即分

    本人覺得這就是明顯酸秀才的特徵,總是自以為是的認為自己,學富五車、才高八斗。勞資天下第一,社會就必須認可、官府就得重用。殊不知你那自視清高、酸臭的脾氣,在當時跟本就沒人欣賞,尤其是又不懂得官場規則。其實官場並不需要你多有知識,需要的是你有多會識大體、和群意,而不是這種格格不入的異類。像這種人不管多有知識基本都不會有好結果。最後變得像瘋子一樣牢騷滿腹,還糊塗不醒的埋怨自己是懷才不遇。真是可憐又可悲!真的不管處在什麼時代這都是不變的規律。

  • 2 # 張翼遠

    蘇軾寫下這首詩的時候正值“烏臺詩案”結束,在經歷了幾個月的牢獄之災,他降職被貶到黃州為團練副使,這個職位並無實權,可以說跟普通人無異了。彼時,家中侍妾盡相散去,獨朝雲一人陪他到黃州受苦。在黃州生活的幾年裡,蘇軾老年得子,十分高興,在孩子出生的三天後,依照舊時風俗給嬰兒洗身時,作了這首《洗兒戲作》:“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 3 # 有鹽讀書

    不是!

    這是一首發牢騷的打油詩。

    原因如下:

    一、一個人說的是真話還是假話,只要看他自己是不是照做了就行。待會我會舉兩個例子,看看蘇軾是不是像這首詩裡這麼“願”的。

    二、如果你知道烏臺詩案這個背景,就會發現此詩的語氣和烏臺詩案裡涉案詩詞的語氣是一樣的。

    首先說第一點:

    這首詩叫《洗兒戲作》,完整版如下: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愚:戇也。——《說文》,即愚蠢,愚昧

    魯:笨,愚鈍。《論語·先進》:“參也魯。”

    這首詩裡蘇軾覺得自己聰明,希望兒子愚笨,那就是希望兒子不要像自己,他是不是真這樣想的呢?

    不是!在烏臺詩案中他的大兒子蘇邁為了保住父親,四處奔走,以致自己和父親一起被貶到黃州(今天的湖北黃岡一帶),那麼蘇軾是怎麼評價他大兒子這種行為的呢?

    “長子邁作吏,頗有父風。”

    這是誇呢?還是罵呢?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來。

    那麼蘇軾是不是真希望自己兒子愚笨呢?再看一個例子:

    可見,蘇軾並不是希望兒子愚笨的,那麼他為什麼要寫這麼一首類似打油詩呢?這就是我們要說的第二點。

    第二點:此詩的創作背景:

    此詩是蘇軾被貶到黃州的第三年,他的小妾為他生了個兒子時所做,很不幸,這個兒子不到兩歲就夭折了,這是題外話。

    蘇軾為什麼會被貶到黃州?因為暗諷朝政。

    蘇軾有沒有暗諷朝政?有,他自己承認的(開始神宗皇帝還懷疑是不是屈打成招,手下人反饋沒有,因為蘇軾太有名了)。

    蘇軾在王安石變法初期就先後到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做官,他是親眼目睹了官員是如何利用新政盤剝百姓,是經過調查的,所以他說的是實話,他也承認有這個意思。

    他一味地諷刺王安石等改革派,但他似乎忘記支援王安石改革的正是當時的神宗皇帝,而王安石改革派隊伍裡本身小人就多,煽風點火,如果不是太后親自出馬,蘇軾都得掛,最後連身在南京已被罷官的王安石都出來替蘇軾求情“安有盛世而殺才士呼!”,才將他解救下來。

    這首詩裡說公卿們又笨又蠢,還無災無難,反過來就是說自己如此聰明反而遭受災難,如果看下整個烏臺詩案經過,會發現他確實遭受了重創,以致文風也有所變化。

    據記載,當朝廷的旨意下達時,蘇軾因為提前得到訊息,嚇得官服都忘穿,想直接謝罪,經人提醒才明白,正常情況下,他應該還不知道有罪。

    在被傳喚進京途中,數次想跳河自盡。

    後來貶到黃州,總算撿回一條命,但仍然改不了他對變法的態度,此詩中仍有對上層官吏的嘲諷,這大概就是文人的骨氣吧!

    透過上面兩大點的分析,我覺得這首詩是蘇軾作為一個文人,想救百姓,又插不上手所發的牢騷。

    烏臺詩案過程很複雜,有興趣的夥伴可以去搜下。

  • 4 # 羊告白說話的地方

    古人說詩言志,詩歌這個東西往往和詩人的境遇內心呢有關,因此我們要知道這首詩歌的創作背景

    宋神宗元豐三年,蘇軾因為“烏臺詩案”被貶謫到黃州充團練副使的閒散官,這一貶就是五年,在這期間,王朝雲產下一子,取名“遁”,小名乾兒,蘇軾大喜,作了《洗兒戲作》這首詩。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所以 你看嘛,這不過就是蘇軾在發牢騷嗎。他有自己人生境遇聯想到一個人做事情不能鋒芒畢露,有的時候要難得糊塗,這首詩與其說他在寫兒子,不如說在寫自己,告誡自己。

    當然我們知道,蘇軾這一輩子都沒有按照裡面的愚和魯來做,始終堅持自己的觀點,最後也是多災多難。令人欽佩

  • 5 # 布衣田多多

    就喜歡他"囂張"的樣子: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過西洋,射天狼!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 6 # 子芫伴你成長

    這句詩是蘇軾在《洗兒戲作》詩中的一句,全文是: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眾所周知,蘇軾是北宋的文學家,美食家,但生活中的他也是一位慈父。他一生中有四個兒子,而他最喜愛的就是最小的兒子蘇遁。

    寫這首詩的時候,正值蘇軾的“烏臺詩案”結束,在經歷了幾個月的牢獄之災,他降職被貶到黃州為團練副使,這個職位並無實權,可以說跟普通人無異了。

    彼時,家中侍妾盡相散去,獨小妾朝雲一人陪他到黃州受苦。在黃州生活的幾年裡,蘇軾老年得子,十分高興,在孩子出生的三天後,依照舊時風俗給嬰兒洗身時,作了這首《洗兒戲作》。

    詩中幾處轉折,情味全在其中:

    世人望子聰明,我卻望子愚蠢,一轉折也;人聰明就該一生順利,我卻因聰明誤了一生,二轉折也;愚魯的人該無所作為,但卻能“無災無難到公卿”,三轉折也。

    這讓我想到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裡,父親李靖對兒子的祝福:“我唯願你一生平安!”

    也許,在別人眼中,孩子有各種各樣的缺點,但在父親心裡 希望孩子一生平安,是他們最大的心願。

    蘇軾也是如此,在遭遇官場不順,生活不穩定之時,他依然對生活充滿熱愛,並把對美好未來的願望寄予在孩子身上,在他心裡已經感悟到,平安就是福!

    所以,這句話並不是蘇軾希望兒子愚笨,恰恰相反,他是希望兒子大智若愚地過自己的一生。

  • 7 # 路尋寫作創富

    《洗兒戲作》

    蘇軾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譯文:每個人生下孩子,都希望孩子頭腦聰明。但是聰明有什麼好處呢?我就是因為聰明,遭到人家的嫉妒,被聰明誤了一生。只希望自己的兒子愚笨遲鈍,沒有災難,沒有禍患,而能夠官至公卿。

    這首詩的創造背景

    宋神宗元豐三年,蘇軾因為“烏臺詩案”被貶謫為黃州團練副使,這一貶就是五年,在這期間,王朝雲產下一子,取名“遁”,取自《易經》中的第三十七卦“遁”,是遠離政治旋渦、消遁、歸隱的意思,這一卦的爻辭中說:“嘉遁,貞吉”,“好遁,君 子吉”,可見這個名字,既寓有自己遠遁世外之義,又包含著對兒子的諸多美好祝願。蘇遁滿月之時,蘇東坡想起自己昔日的名躁京華,而今卻經歷仕途坎坷,都是因為聰明反被聰明誤,有感而發,作了《洗兒戲作》這首詩。

    蘇軾當然不是想讓自己的孩子愚笨,而是希望自己的兒子大智若愚,不要像自己一樣被聰明所誤。蘇軾當然也像很多父母一樣,望子成龍,希望孩子能當大官,希望孩子這輩子沒有災難,沒有禍患,順順利利官至公卿。但事與願違,令人悲痛的是,蘇遁兩歲便夭折了,不僅沒有到公卿,連無災無難都沒能達到。

    除了小兒子蘇遁,蘇軾還有三個兒子,蘇邁、蘇迨、蘇過。

    長子蘇邁,字維康,為蘇軾第一任妻子王弗所生。眉州眉山人,1059年出生,1065年,蘇軾判登聞鼓院,直史館,蘇邁隨父在京讀書,5月,母親去世,8歲後在眉山讀書。1068年,蘇軾娶王弗堂妹王季章為妻,蘇邁由王季章撫養。蘇邁二十三歲中進士,二十六歲授饒州府德興縣尉,二十八任酸棗縣令,三十二歲授雄州防禦推官,知河間令,三十六罷官回家,三十八歲求官因避謫籍而不得上任,四十九歲知嘉禾令,五十四歲罷官,1113年,55歲的蘇邁在蘇家湖,常攜孫到皇藏峪龍崗泉岳父呂陶隱居處居住,1119年三月十五日,蘇邁卒於龍崗泉,終年六十一歲。

    次子蘇迨,初名叔寄、竺僧,字仲豫,又名蘇昺,蘇炳,蘇鼎,1070年出生,母親王季章(王閏之),1093年以蘇昺之名任饒州太常博士,1094年以蘇鼎之名考中哲宗紹聖元年甲戊連科捷進士,授朝漢大夫,後來被貶參廣東省政,樂居番禺韋湧南邊坊。欽宗靖康元年卒,離年57歲。

    三子蘇過,北宋文學家,字叔黨,號斜川居士,為王閏之所生,從小到三十歲都在父親身邊長大。所以,蘇過不僅能詩能文,而且擅長書法繪畫,被譽為“小坡”。父親蘇軾去世後,跟著叔父蘇轍居潁昌。1112年,監太原稅,1115年,知郾城。宣和五年,通判定州,去世,逝世後葬於河南郟縣。

    蘇軾一生跌宕起伏,希望自己的兒子“愚且魯”,能夠無災無難“到公卿”,然而,寄予厚望的小兒子夭折,另外三個兒子也是宦海沉浮。可見,世事無常,很多事情不是我們能決定的,我們能決定的,唯有面對一切時積極樂觀的心態。

  • 8 # 山會長

    “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是蘇軾《洗兒詩》中的兩句,其寫這首詩的本意,並非真希望自己的孩子愚笨,而是感慨自己一生的坎坷困苦,有感而發。

    蘇軾是北宋人,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詞人(豪放派)等,“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做過宰相。蘇軾的一生,可以說是多災多難。蘇軾的人生命運,可以說是一個傳奇,也可以說他的一生,充溢著神奇靈異的色彩。

    蘇軾從21歲考取進士,開始走入社會,到65歲去世,一共有44年,去除為母親程氏丁憂3年,為父親蘇洵丁憂3年,幾乎有將近一半的人生,是作為罪人的身份生活的。

    黃州流放,從元豐三年,到元豐八年宋神宗死,5個年頭,加上流放之前的烏臺詩案108天,是6個年頭;惠州流放,從宋哲宗紹聖元年,公元1094年,直到東坡去世的公元1101年,共計8個年頭。

    蘇軾在宋仁宗時,參加制科考試,宋仁宗很賞識,拜了宰相,到了治平年間,蘇軾在宦海浮沉已經多年,宋英宗也屢次要讓他直接做翰林學士,知制誥,但卻被當時的宰相韓琦等人以資歷不夠阻攔了下來。

    後來,宋神宗也多次想重用蘇軾,但這時又出現王安石變法,王安石被重用。蘇軾被王安石一黨“巧抑其資”,得了外放,做了杭州通判。後來又多次流放,而有“詩人例窮苦,天意遣奔逃”的感慨和無奈。

    這首《洗兒詩》是在“烏臺詩案”之後,蘇軾被貶黃州,侍妾朝雲為蘇軾生下一子,剛經歷過人生重大變革的蘇軾,有感而發,寫下此詩,為愛子,更為自己。詩的前兩句是“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意思是,別人都盼著子女能夠聰明穎達,將來也就不愁前途,而蘇軾總結自己一生境遇,卻深感自己就是被所謂的“聰明”耽誤一生。

    “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的意思是,希望新生的孩子將來能夠保持愚鈍魯直,不似自己,如此一來便可以無災無難,安安穩穩地成為像現在被朝廷重用的公卿大臣。

    蘇軾認為自己被聰明所誤,希望兒子在做人方面“愚且魯”,不要學自己,缺少心機,惰於巧妙周旋,而是大智若愚,難得糊塗,順利安穩地行走於官場。

    環境決定思想,是蘇軾一生不得志的處境,影響了他的心態,產生了消極情緒,才寫了這樣的詩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人說寶馬社會哥刀子沒了就對別人沒有威脅了,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