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獨夫

    謝邀。本人未研究過史實,僅從演義內容分析,諸葛亮是重要原因,他派關羽守華容道,早已預料到關羽放曹,偏偏還讓關羽立軍令狀,後來又上演假意問罪的戲碼,全程並未隱瞞劉備。劉備是知情的,他的做法也是按設定進行的,一方面曹操暫時還不能死,另一方面關羽得到了教訓。所以,關羽仍被重用。

  • 2 # 一個蟲蟲的旅行

    如果你相信傳奇小說的話,那你的自判力去哪裡了?

    小說是一種故事的寫法,沒有曲折沒有起伏還會吸引誰?但小說能代表真實嗎?

  • 3 # 眾裡尋她仟百渡

    先看看史書記載:

    《三國志•先主傳》載:“先主遣諸葛亮自結於孫權,權遣周瑜、程普等水軍數萬,與先主併力,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與吳軍水陸並進,追到南郡,時又疾疫,北軍多死,曹公引歸”。

    《三國志•關羽傳》載:“曹公追至當陽長阪,先主斜趣漢津,適與羽船相值,共至夏口。孫權遣兵佐先主拒曹公,曹公引軍退歸。先主收江南諸郡,乃封拜元勳,以羽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駐江北”

    《三國志•武帝紀》載:“十二月,孫權為備攻合肥。公自江陵徵備,至巴丘,遣張遼救合肥。權聞遼至,乃走。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備遂有荊州、江南諸郡”

    《三國志》裴松之注載:“山陽公載記曰:公船艦為備所燒,引軍從華容道步歸,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軍既得出,公大喜,諸將問之,公曰:"劉備,吾儔也。但得計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無類矣。"備尋亦放火而無所及。孫盛異同評曰:按吳志,劉備先破公軍,然後權攻合肥,而此記雲權先攻合肥,後有赤壁之事。二者不同,吳志為是”

    《資治通鑑》載:“劉備在樊口,日遣邏吏於水次候望權軍。吏望見瑜船,馳往白備,備遣人慰勞之。瑜曰:“有軍任,不可得委署;儻能屈威,誠副其所望。”備乃乘單舸往見瑜問曰:“今拒曹公,深為得計。戰卒有幾?”瑜曰:“三萬人。”備曰:“恨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觀瑜破之。”備欲呼魯肅等共會語,瑜曰:“受命不得妄委署。若欲見子敬,可別過之。”備深愧喜。 進,與操遇於赤壁。時操軍眾已有疾疫,初一交戰,操軍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將黃蓋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操軍方連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乃取蒙衝鬥艦十艘,載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預備走舸,繫於其尾。先以書遺操,詐雲欲降。時東南風急,蓋以十艦最著前,中江舉帆,餘船以次俱進。操軍吏士皆出營立觀,指言蓋降。去北軍二里餘,同時發火,火烈風猛,船往如箭,燒盡北船,延及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瑜等率輕銳繼其後,雷鼓大進,北軍大壞。操引軍從華容道步走,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劉備、周瑜水陸並進,追操至南郡。時操軍兼以飢疫,死者太半。操乃留徵南將軍曹仁、橫野將軍徐晃守江陵,折衝將軍樂進守襄陽,引軍北還。”

    綜上,關羽在華容道放走曹操並非史載,而是羅貫中先生編出來的,為了體現關羽的“義”字。

    這件事的前因後果,我們只能在羅貫中先生的《三國演義》中尋找答案了。

    先說為什麼要派關羽去守華容道。

    《三國演義》第四十九回是這樣寫的:“雲長領了將令,引關平、周倉並五百校刀手,投華容道埋伏去了。玄德曰:“吾弟義氣深重,若曹操果然投華容道去時,只恐端的放了。”孔明曰:“亮夜觀乾象,操賊未合身亡。留這人情,教雲長做了,亦是美事。”玄德曰:“先生神算,世所罕及!””。

    可見,之所以派關羽去守華容道,就是諸葛亮的“陰謀”,諸葛亮是想送關羽一個人情。

    再說為什麼曹操會走華容道:

    《三國演義》第五十回是這樣描寫的:“正行時,軍士稟曰:“前面有兩條路,請問丞相從那條路去?”操問:“那條路近?”軍士曰:“大路稍平,卻遠五十餘里。小路投華容道,卻近五十餘里;只是地窄路險,坑坎難行。”操令人上山觀望,回報:“小路山邊有數處煙起;大路並無動靜。”操教前軍便走華容道小路。諸將曰:“烽煙起處,必有軍馬,何故反走這條路?”操曰:“豈不聞兵書有云:虛則實之,實則虛之。諸葛亮多謀,故使人于山僻燒煙,使我軍不敢從這條山路走,他卻伏兵於大路等著。吾料已定,偏不教中他計!”諸將皆曰:“丞相妙算,人不可及。”遂勒兵走華容道。”

    曹操之所以會走華容道,是諸葛亮算好的,他料定曹操多疑,必不肯走大路。這樣寫是為了突顯諸葛亮的“神”。

    最後看看羅貫中先生是怎麼描寫關羽在華容道放曹操的:

    《三國演義》第五十回是這樣描寫的:“言未畢,一聲炮響,兩邊五百校刀手擺開,為首大將關雲長,提青龍刀,跨赤兔馬,截住去路。操軍見了,亡魂喪膽,面面相覷。操曰:“既到此處,只得決一死戰!”眾將曰:“人縱然不怯,馬力已乏,安能復戰?”程昱曰:“某素知雲長傲上而不忍下,欺強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義素著。丞相舊日有恩於彼,今只親自告之,可脫此難。”操從其說,即縱馬向前,欠身謂雲長曰:“將軍別來無恙!”雲長亦欠身答曰:“關某奉軍師將令,等候丞相多時。”操曰:“曹操兵敗勢危,到此無路,望將軍以昔日之情為重。”雲長曰:“昔日關某雖蒙丞相厚恩,然已斬顏良,誅文丑,解白馬之圍,以奉報矣。今日之事,豈敢以私廢公?”操曰:“五關斬將之時,還能記否?大丈夫以信義為重。將軍深明《春秋》,豈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雲長是個義重如山之人,想起當日曹操許多恩義,與後來五關斬將之事,如何不動心?又見曹軍惶惶,皆欲垂淚,一發心中不忍。於是把馬頭勒回,謂眾軍曰:“四散擺開。”這個分明是放曹操的意思。操見雲長回馬,便和眾將一齊衝將過去。雲長回身時,曹操已與眾將過去了。雲長大喝一聲,眾軍皆下馬,哭拜於地。雲長愈加不忍。正猶豫間,張遼縱馬而至。雲長見了,又動故舊之情,長嘆一聲,並皆放去。後人有詩曰:“曹瞞兵敗走華容,正與關公狹路逢。只為當初恩義重,放開金鎖走蛟龍。””

    顯然,這次羅先生是借程昱之口說出了箇中原由,“某素知雲長傲上而不忍下,欺強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義素著。丞相舊日有恩於彼,今只親自告之,可脫此難”。放走曹操是因為關羽的俠義心腸。

    那麼,綜合一下,這事既然是諸葛亮算計好的,又得劉備首肯——“先生神算,世所罕及!”,那後來自然不會對關羽真的如何,但客觀上剎了下關羽的傲氣,為羅貫中後續塑造出神入化的諸葛亮作好鋪墊,否則果僅如史書記載,諸葛亮遠成不了神。至於後來的重用,那是必然的。既然都“桃園三結義”(當然,這也不是史實)了,豈能不受重用。

  • 4 # 兔吐2

    心語

    馬聲嘯嘯,人心遭遭,誰亂了套。有人說始皇殘暴,啊!又有誰知道他帶來的紅利。現在的人還能分享到。

    他的偉大,顯得那麼重要。人:才有不分南北,物不分東西。沒了地域隔閡。

    可又有誰能放下,他心中高高的慾望!又有誰不願意,一畝三分地,老婆孩子熱炕頭啊!

    這些寡頭,只顧相互爭鬥,又有幾人為所有百姓所思所想?又有幾人在那裡吶喊。讓百姓生活迴歸正軌呢?

  • 5 # 農夫說歷史

    那為什麼關羽放走曹操,劉備依舊重用他?其實從這件事情可以肯定的是,關羽是有恩必報,忠誠度絕對沒話說,再有就是曹操被放走事件,關羽定然會加倍彌補,對待諸葛亮也會比原來要敬畏的多,所以關羽即使在華容道放走了曹操,劉備也會自己重用他。

  • 6 # 大飛熊騎士

    正是想更重用關羽,諸葛亮和劉備聯合才演出的一場戲。赤壁之戰後,劉備借了荊州,於是有了一塊真正的根據地。要命的是,荊州北連曹魏,東接孫吳,是個戰略要地。根據《隆中對》,劉備早晚要入蜀,荊州必須要一個大將鎮守,此時劉備陣營只有關羽一人最合適,而且諸葛亮原意也是準備留守荊州。只是,龐統入川時犧牲,諸葛亮無奈離開荊州入蜀,孫吳方面利用關羽的個性示弱,偷襲了荊州。當然,這是後話了。因此關羽個性太傲,資歷又最深,雖然諸葛亮初步讓關羽服氣,但還沒有到言聽計從的地步,需要進一步讓關羽威服。另外,關羽也需要了斷一段“孽緣”,終究蜀漢和曹魏是敵非友。

    劉備的政治口號是“興復漢室”,但是東漢滅亡在既,這不過是籠絡人心的口號而已,劉備最終還是要當皇帝的。所以,真殺了曹操沒半點好處,以劉備此時的實力,別想吞併曹魏的領土,最多隻是為更強的東吳作“嫁衣”而已。這一點,劉備清楚,諸葛亮更清楚。但是,諸葛亮還是派關羽去華容道攔截曹操了,還故意讓關羽立下“軍令狀”,以《三國演義》諸葛亮神機妙算的人設,豈不知曹魏氣數未盡,關羽重情義的天道人性?而且,關羽空手而歸時,諸葛亮先調戲了關羽幾句,隨後說按軍令狀得斬,關羽也知道理虧,只好默然,結果劉備只勸了一句,諸葛亮就饒了。可見,這兩人是商量好了,根本沒想要關羽性命,只是要威服關羽,以備大用。

    當然,主謀肯定是諸葛亮,關羽這人傲氣,吃軟不吃硬,更重個人情義。當年,劉備敗績,關羽被迫進入曹操陣營,曹操真心欣賞關羽,給他的待遇幾乎是眾將之冠,超過五子良將,張遼和徐晃等人又和關羽關係親密,曹操也不斷賞賜關羽,就是要留關羽的心。只不過,關羽還是選擇“桃園三結義”的初心,最後過五關斬六將的回到劉備身邊。這結果,只能讓曹操和關羽之間的關係,就像是一場不該發生的“孽緣”,終究是要了斷的。諸葛亮讓關羽在華容攔截曹操,就是想讓關羽還了人情,了了孽緣,這樣關羽才能安心為蜀漢對抗曹魏。

    諸葛亮讓關羽做了“順水人情”後的好處,絕對不止這點。當時,曹操軍被甘寧,張飛,趙雲衝殺了幾次,人困馬乏,關羽一來,曹魏眾將幾乎無力再戰,所以都害怕起來。曹操只好和關羽提起了昔日之情,關羽終是於心不忍。放了曹操,本來關羽還可以抓幾個曹操將領回去交差,但見曹軍都下馬哭拜,又見好友張遼縱馬而至,長嘆一聲,兩手空空回去了。不過,儘管關羽空手而歸,華容道抓放曹一事,關羽和曹操,張遼昔日恩情算是了了,而且從曹操到眾將對關羽自然產生了一股“敬畏之心”,除了後加入曹魏陣營的龐德。所以,在曹魏氣數未盡的情況下,這些都有利於日後關羽和曹魏的作戰。果然,關羽發起北伐時,一度逼得曹操要遷都。

    最後說明一下,華容道抓放曹本就是《三國演義》的故事,所以本文的人設,視角參考取決於《三國演義》。

  • 7 # 風從東方來163590821

    這個問題,正史無記載。我們就”演義”論演義,其實也可以從中悟出許多處世之道。譬如,在我軍及國軍的十四年抗戰史及三年解放戰爭史的許多成功戰例中,都能找到《三國演義》的戰例戰法的影子或相似之處。

    言歸正傳。《三國演義》第50回“諸葛亮智算華容,關雲長義釋曹操”。這要是放在現實生活中,領導算無遺策的必成之事,卻因一位將軍給故意疏失了,這是除名索命軍法從事的結局。劉備非但沒有這麼做,卻一如既往信任並重用關羽,這並非出於結義兄弟的感情用事那麼簡單。而是劉備之所以成功,皆因其深具識人之能!縱其一生,別無長處,只有兩個超人之所長:一是韜光養晦之能,一是識人之能。

    這裡單說他的識人之能。他深知關公重義念恩,以報“過五關斬六將”的不殺之恩才放走了曹操。關羽之前身在曹營心在漢,不受曹操高官厚祿所誘,依然千里護嫂來尋身處最為落魄之時,寄人籬下前途未卜的義兄劉備。這個時侯是最容易看清一個人的本質的。這就足見其對劉備的赤膽忠心,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所以這也是劉備繼續信任重用關羽的堅實基因。

    劉備的識人之能,還有兩個突出的例證~一是深知資歷並不如張飛,趙雲二將的魏延的統兵之能,入川時委以前部先鋒重任,入川打下漢中之後,更是委以咽喉之地的漢中太守之職並將軍權交予魏延管理,魏延勝任其職,大獲讚賞;一是預告諸葛亮,馬謖常好大言,不可重用。諸葛亮後來因用馬謖致有街亭之失,印證了劉備的識人慧眼。

    由上可見,劉備是因識人而繼續信任和重用關羽。

    所以,職場中若能遇上劉備這樣的好老闆,是員工之福,員工之幸!跟定他沒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君子”與“小人”之爭,晏殊為何被“汙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