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玉儒於成

    北宋是一個政治、經濟、文化,都大放異彩的封建大一統王朝。尤其是在文化與文學方面的發展,更是達到了一個空前絕後的高度。范仲淹、王安石、歐陽修、晏殊、曾鞏、“三蘇”,既是北宋時代的名臣又是名震古今的大文豪。

    北宋是一個具有文人氣質的國家,由於北宋推崇“文人治國”方針,所以,在當時文人成為了把握國家命脈的關鍵操盤手。但是大家也應該清醒的認識到,無論武將治國還是文人治國都具有一定侷限性。

    文人雖然在理論上出現“兵變”的機率比較低,但是依然無法逃脫延續了千年的“朋黨之爭”。北宋時期的慶曆“君子黨”,就是一個可以掌握後世話語權的黨派。晏殊之所以被“汙名化”,其實究其根源主要就是慶曆“君子黨”的構陷。

    晏殊被“汙名化”的歷史背景

    “誰人背後無人說,誰人背後不說人”,這句俗語所表達的其實是一種看淡世俗人情的豁達。但是對於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晏殊來說,無論論如何也無法釋懷後人將他“汙名化”。作為北宋神宗時期的宰相,就是因為與當時的意見領袖范仲淹,在政治思想與文學方面有不同意見,而被以范仲淹為首的“君子黨”無端構陷。

    “文臣易結黨,武將易謀國”是古代封建社會的通病。尤其是在北宋慶曆年間文人結黨蔚然成風。范仲淹、歐陽修等北宋的名人,其實曾經都預設過是“君子黨”,歐陽修在《朋黨論》一文中,曾直言不諱的承認自己參與了“黨爭”。

    晏殊作為當時的宰相其實也不能免俗,以晏殊為中心的政治勢力也不可小覷。在這種前提下晏殊與“君子黨”,就成了針鋒相對的政敵。北宋王朝的文人至此也分成了兩大派系。雖然范仲淹、孔道輔、王安石等人都是晏殊的門生,但是在面對所在集團的利益時,也不惜對自己的引路人大肆汙衊。

    《論語·衛靈公》記載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但是以北宋意見領袖范仲淹為首的 “君子黨”,此時卻早已將聖人訓拋在了腦後。雖然在北宋“朋黨”是統治階級的最大忌諱,但在“政治集團”利益的驅使下,這些所謂的政治文人根本顧不了這麼多了。

    晏殊被“汙名化”的真正原因

    北宋時期的“黨爭”進入白熱化階段之後,被政治利益衝昏頭腦的文官們,已經無法再用理性去思考問題。尤其是對於“君子黨”一派來說,他們評判是非曲直的度量衡,已經完全傾向於“非黑即白”。

    簡單的說就是隻要與“君子黨”的政見不一致,就可以被視為“君子黨”的對立面。“君子黨”集團的領軍人物,范仲淹、歐陽修、富弼等人,就會利用手中的權利,以及文官特有的話語權,去製造輿論汙化晏殊並進行整治打擊。

    由北宋“黨爭”演化而來的 “君子”“小人”之爭,其激烈程度已經到了“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地步。文人氣質在這件事情上簡直就是個笑話,而“文人治國”的弊端也逐漸顯現出來。

    由於晏殊在擔任宰相之時,並沒有明顯的顯露出“朋黨”之嫌,在處理國事之時也多以“和事佬”的面貌出現。這對於偏於激進的“君子”來說,他們認為晏殊不僅是“太平宰相”,而且也是一個庸碌無為的“小人”。

    “君子”“小人”之爭之後,“君子黨”利用手中的話語權,開始大肆抨擊晏殊並對其“汙化”。由於范仲淹被譽為北宋第一名臣,所以他所說過的話做過的事,被後世之人盲目地偏聽偏信。這其實才是晏殊被後世“汙名化”的重要原因。

    歐陽修、富弼等“君子黨”成員,不僅無法理解晏殊的為官之道,同時,還對他提出的改革政策指手畫腳。由一開始的不理解到最後的誤解,這些其實都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晏殊被“汙名化”的催化劑。

    晏殊被“汙名化”的現實意義

    無論是“朋黨”之爭,還是以“朋黨”之爭衍生出來的“君子”、“小人”之爭。爭論的核心觀點其實都是“改革之爭”。只不過“改革之爭”在不斷髮展的過程中,不僅出現了失控的局面,而且由於范仲淹等個人意見不同,最後才由“政事”轉變為人身攻擊。

    晏殊被“汙名化”既有認為因素,即與文人自命清高、自命不凡的個性有關係。同時也與歷史變革過程中的客觀導向有關係。在以文人為核心的政治集團中,出現相互攻擊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古代文人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標榜自己是“道德君子”。北宋文官都以“君子”自居,雖然當時的分文分成了兩大派系,但無論哪一派都認為自己是“君子”,而對方才是不識時務的“小人”。在這種大環境之下,晏殊被“汙名化”彷彿就成了一件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簡單的說就是晏殊與“君子黨”政治觀點不同,到最後演變為“是非”、“ 立場”、“ 原則”不同。也就是說雙方無論誰掌握了朝廷大權或話語權,其實都會對另一方進行無情打擊。

    晏殊被“汙名化”最關鍵的節點,其實就是以范仲淹為核心的“君子黨”,根據“黨同伐異”的基本理論和標準,對與自己政見、意見、意識形態不同的人,進行政治打擊、人身攻擊甚至汙衊。

    歸根結底晏殊被“汙名化”,主要是因為他與“君子黨”,在政治改革與文學風格上的相悖,才遭到了他親自舉薦、培養出來的學生們的攻擊。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晏殊無論在政治上還是文學上,都是一位值得頌揚的古代名臣和文學家。

    結 語

    晏殊故里的牆上貼著一副對聯,“門牆桃李重歐蘇,堂上葭莩推富範”。在今天看來雖然可以體現,晏殊提攜後輩的寬待胸懷。但是作為晏殊的門生范仲淹、歐陽修、蘇軾、王安石等人,為了政治利益無端攻擊、抹黑自己的恩師,絕對是一件不地道的事情。

    晏殊在《踏莎行·小徑紅稀》中寫道:“小徑紅稀,芳郊綠遍。高臺樹色陰陰見。春風不解禁楊花,濛濛亂撲行人面。翠葉藏鶯,珠簾隔燕。爐香靜逐遊絲轉。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這其實也是他對自己的政治處境,以及被認為“汙化”的淒涼心境。

    【參考文獻】

    1.邵明珍《論晏殊被“汙名化”的深層原因》

    2.陳若雯,郭豔華《論晏殊詞的"富貴"感傷及其成因》

    3.劉娟,張喜貴 《論晏殊詞中的感傷情懷》

    4.黃婷 《論晏殊的“厭俗”與柳永的“以俗為美”之成因》

  • 2 # 太史令Mr周

    北宋時期的“黨爭”進入白熱化階段之後,被政治利益衝昏頭腦的文官們,已經無法再用理性去思考問題。尤其是對於“君子黨”一派來說,他們評判是非曲直的度量衡,已經完全傾向於“非黑即白”。簡單的說就是隻要與“君子黨”的政見不一致,就可以被視為“君子黨”的對立面。“君子黨”集團的領軍人物,范仲淹、歐陽修、富弼等人,就會利用手中的權利,以及文官特有的話語權,去製造輿論汙化晏殊並進行整治打擊。由北宋“黨爭”演化而來的 “君子”“小人”之爭,其激烈程度已經到了“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地步。文人氣質在這件事情上簡直就是個笑話,而“文人治國”的弊端也逐漸顯現出來。

    由於晏殊在擔任宰相之時,並沒有明顯的顯露出“朋黨”之嫌,在處理國事之時也多以“和事佬”的面貌出現。這對於偏於激進的“君子”來說,他們認為晏殊不僅是“太平宰相”,而且也是一個庸碌無為的“小人”。“君子”“小人”之爭之後,“君子黨”利用手中的話語權,開始大肆抨擊晏殊並對其“汙化”。由於范仲淹被譽為北宋第一名臣,所以他所說過的話做過的事,被後世之人盲目地偏聽偏信。這其實才是晏殊被後世“汙名化”的重要原因。歐陽修、富弼等“君子黨”成員,不僅無法理解晏殊的為官之道,同時,還對他提出的改革政策指手畫腳。由一開始的不理解到最後的誤解,這些其實都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晏殊被“汙名化”的催化劑。

    無論是“朋黨”之爭,還是以“朋黨”之爭衍生出來的“君子”、“小人”之爭。爭論的核心觀點其實都是“改革之爭”。只不過“改革之爭”在不斷髮展的過程中,不僅出現了失控的局面,而且由於范仲淹等個人意見不同,最後才由“政事”轉變為人身攻擊。古代文人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標榜自己是“道德君子”。北宋文官都以“君子”自居,雖然當時的分文分成了兩大派系,但無論哪一派都認為自己是“君子”,而對方才是不識時務的“小人”。在這種大環境之下,晏殊被“汙名化”就成了一件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簡單的說就是晏殊與“君子黨”政治觀點不同,到最後演變為“是非”、“ 立場”、“ 原則”不同。也就是說雙方無論誰掌握了朝廷大權或話語權,其實都會對另一方進行無情打擊。

    晏殊被“汙名化”最關鍵的節點,其實就是以范仲淹為核心的“君子黨”,根據“黨同伐異”的基本理論和標準,對與自己政見、意見、意識形態不同的人,進行政治打擊、人身攻擊甚至汙衊。

    歸根結底晏殊被“汙名化”,主要是因為他與“君子黨”,在政治改革與文學風格上的相悖,才遭到了他親自舉薦、培養出來的學生們的攻擊。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晏殊無論在政治上還是文學上,都是一位值得頌揚的古代名臣和文學家。

  • 3 # 大叔紅鬍子

    君子和小人都是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來評定的,其實彼此彼此。

    如果把君子當做一個品行的標準推廣證明我們已經很強大了

  • 4 # 鶴小藥

    晏殊,字同叔,江西撫州臨川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十四歲以神童入試,賜同進士出身,慶曆二年官拜丞相,宋仁宗至和二年病逝於京中,封臨淄公,諡號元獻,世稱晏元獻。

    晏殊以詞著於文壇,尤擅小令,風格含蓄婉麗,與其第七子晏幾道被稱為“大晏”和“小晏”,又與歐陽修並稱“晏歐”。存世有《珠玉詞》、《晏元獻遺文》、《類要》殘本。

    而談到晏殊為何會被“汙名化”,還要從宋朝歷史上較為嚴重的“朋黨”問題說起。

    朋比,是宋代君主特別要戒除的危險之一。而慶曆新政期間,晏殊周圍業已形成一個小圈子:富弼是晏殊的女婿,范仲淹是由晏殊一手推薦提拔併成為執政,歐陽修則是晏殊之門生,雖然官品不高,卻居臺諫之要職。因此,可以說,圍繞晏殊,客觀上已經形成一股不可小覷的政治勢力。

    慶曆期間,范仲淹等人早已經被仁宗目為“朋黨”,而當時晏殊提拔任用的范仲淹、歐陽修、富弼等人,其中有執政,有臺諫官,可謂佈滿朝廷要路,而且不是門生就是至親,歐陽修等人又“一意徑行,略不以形跡嫌疑顧避”.甚至自認“朋黨"而不諱,仁宗皇帝心裡的疑慮也越來越重,晏殊將歐陽修派往外地,也許正是為了讓歐陽修避避風頭,也藉此消除仁宗心中之疑慮。但孫甫等人不僅不能理解晏殊之苦心,反而彈劾晏殊,而此一彈劾,也正好為仁宗以及反對派擺脫作為改革派保護傘的晏殊,並且由此進一步排擠打擊范仲淹等人。找到了一個極好的藉口。

    由於對晏殊罷相事件之誤讀,把慶曆新政成員的保護者,當成了與新政中范仲淹.歐陽修等人的對立面,在歷史上“剛俊”“耿介”,在很多重大事件中起過重要歷史作用之晏殊,在後世卻成了一個處世圓滑的官場平庸之輩。原本是在仁宗皇帝授意下推行新政而處在同一陣營的晏殊與范仲淹等人,在後世逐漸走向了“對立”。隨著范仲淹等人的不斷被崇高化,晏殊同時被不斷地汙名化。而在此過程中,范仲淹的忠實盟友富弼、歐陽修與晏殊的矛盾,在後世被誇大或誤讀,在不同程度上起了一定的負面作用。

  • 5 # 使用者9536856869076

    君子與小人之爭。

    君子大智大謀者,輸在當下贏在大好的未來。

    小人小智近利者,贏在當下輸在大好的未來。

  • 6 # 奔跑的nana

    不太懂這段歷史,單就“君子”與“小人”來說,我覺得不要輕易給人下定義,打標籤吧,沒有絕對的君子或是小人,都是平常人。

  • 7 # 使用者5240205141068

    世界上被稱為君子的未比是!被稱為小人的還真有!現實生活中彼彼皆是!夫妻之間也有!希望大家在生活中好好體會吧!

  • 8 # 民工異鄉情73968

    君子與小人之間,君子心胸寬廣,為百姓謀生活,贏得百姓的贊楊”,和尊重,小人心胸狹窄,輸了將來的職位!在古代君子雖然與小人相爭,小人雖然贏得了眼前利益,君子雖然輸給了小人!到最後君子得到百姓們的認可,終於贏得將來的職位!而小人輸掉了!眼前利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葡萄用尿素滴灌配比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