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莘均

    這要看作者的取嚮於情懷。

    借物詠誌,取景釋懷……

    至於格律那要看是古代於現代之分瞭……

    謝邀。拙。

  • 2 # 鄭遠松

    應該是,按照規範。然後,把意境提升。

    兩者皆完美,為最佳。

    不按規則,則寫散文吧。

  • 3 # 我意痴狂1

    假如,你還需要“考慮”格律,說明你壓根就沒入門。

    這種蠢問題也反覆問,說明你的資質壓根就不適合玩詩歌。

    這種已經辨明過多次的蠢問題,還有人提,只有兩種可能:

    要麼,有人蹭熱點,騙回複數據。

    要麼,有人惡意毀壞傳統。

    最後,無論是哪個原因,我都建議你回家問候你的母親去,別在這浪費公共資源了。

    同樣的問題,天天有人問,這是辯論推翻不了傳統就靠耍死狗無賴嗎?

  • 4 # 生之源4

    寫詩首先考慮的是立意。寫詩時大家都是先立意,沒有立意,格律就無所依附。就好像做:飯熬粥一樣。先得有米有面才能考慮怎麼去做飯或把飯做好。

    詩的格律只不過是對詩體起到潤色的作用。

  • 5 # 海浮山頑石

    我還是堅持格律是基礎這個觀點。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格律是詩詞的特點,如果沒有了格律就會和散文混為一體。那還不如直接寫散文的好,既然想寫成詩詞必須遵守詩詞的規矩。就好比想踢足球就不能為了進球而去用手觸球違反足球比賽規則。格律運用的恰當也可以是讀者身臨其境,感受到作者的心情。所謂意和律孰先孰後,我認為不分先後,在我理解,要想寫好詩詞必須建立在大量閱讀的基礎上,閱讀不僅要體會詩詞的意,還要學習詩人的熟練運用字詞的功夫。積累了一定的字詞量以後自然不再視格律為束縛,反而會將格律發揮到極致與意境完全融合在一起。使詩詞讀起來給人以行雲流水之感而無造作斧鑿之跡。是作品脫胎換骨更上一層樓。

    附上一首我對詩詞格律看法的小詩,還望批評。

    七絕·論平仄

    行雲流水賦詩歌,

    讀破千篇不算多。

    信手拈來無斧跡,

    深情平仄兩相和。

  • 6 # 梅鶴讀書

    我很喜歡古詩詞,我個人的體會,以格律為先。

    01、符合格律是最基本要求。

    詞是有格律要求的。沒有了格律,詞便不稱之為詞。如果填了一首詞,出律出韻,試問那還是詞嗎?乾脆直接寫自由體的詩歌算了,不是挺好嗎?為什麼要給它扣上一頂“詞”的帽子呢?難道就是為了附庸風雅?符合格律是填詞或作格律詩的基本要求。

    02、“立意”與“格律”並不矛盾,相輔相成。

    “立意”是詞的思想內涵,格律是詞的外在形式,這兩者並不矛盾,相輔相成。有的詞牌適合表現明朗歡快的,有的適合表現繾綣纏綿的,等等,作者的立意適合哪一個或哪一類詞牌,是有選擇空間的。

    03、“立意”與“格律”的矛盾,其實質是詞彙不足與“格律”的矛盾。

    “立意”與“格律”是不矛盾的,如果說矛盾,恕我直言,那是作者的詞彙不足和“格律”之間的矛盾。葉嘉瑩先生曾經做過一個比喻,比作建築材料和蓋房子之間的矛盾,建築材料不足,房子當然蓋不好。所以,不是“格律”束縛了“立意”,是詞彙不足束縛了“立意”,“格律”不背這個鍋。

    04、若要填詞,功夫在詞外。

    若要填詞,功夫在詞外。不是隻會查詞譜就解決了的。古詩詞多讀多背。多讀古詩詞鑑賞和傳統文化書籍。而且現在智慧手機這麼方便,手機上裝上格律、全唐詩、全宋詞相關的app,還支援搜尋,很方便,不怕詞彙不足,非常有利於初學者的聯絡。

    以上是我的體會,“格律”是最基本的要求。

  • 7 # wing246

    一首完美的詩詞,應該是:立意,立句,立韻,三位一體,缺一不算完美可觀。詩詞之所以讀後令人蕩氣迴腸,回味無窮。但是,雖然詩詞簡短几句,但其一字千鈞,意境無限,狂放萬里,才導致令人陶醉。也正因為其有無邊際的遐想意境,又加以格調,韻味,混然一體而成Teana之音,所以才自然令人百讀不厭,経世不衰。如果三位缺一便成枯燥乏味了,那裡還有完美的詩詞可談呢!

    說到填詞,我自有奇談怪論:據說詞牌有兩千多個,每一個詞牌總有創立的鼻祖吧?因此後人覺得対某一詞牌感興趣,便步其後塵,鸚鵡學舌也好,借題發揮也罷,便成後人填詞之習。說句時下話,這不過是借殼上市而已。其實,旣然是步人後麈,未必都合步而趨。雖然也有出於籃而勝於籃者,如李清照、辛棄疾、蘇東坡䓁有名詞家,但也是千年難得一見的幾個。而今詩詞可以說是盛極而衰,江河日下,又談何容易有萬紫千紅總是春的局面呢?這大概不悲觀吧?今人應該有獨立性。因此,在下覺得既無古人之才情歩後塵,又不想鸚鵡學舌做鳥人,何不自立詞牌而作詞,主題鮮明,隨心所欲,自由發揮不好嗎?說不定千年之後有人你後麈而填你之詞牌哩!故此,在下立志,除非不寫詞,要寫就自立詞牌,不受制於人,自娛自樂,不亦樂乎?前些日子寫兩首原創詞如下

    一,泣血聲咽(念愛):

    驚夢南樓,殘月如鉤。勾盡離魂浪魄,苦恨離愁遺蹤,幾卷律書,一丘風麈,漫捲殘雲,煙消長空。

    曉風䧹斷,幾聲悽厲,如訴人情涼薄,伴隨馬蹄聲碎,急急去處:萬里煙波,一葉蘭舟,浪闕無蹤。

    二,問天:

    酒醒夢碎,昨夜星辰已不再,逝水難復回,搔首無奈,霜鬢緊隨。

    異想夢廻,問天借酒復沉醉,醉歩何處趨?一是天階?一是泉臺?

  • 8 # 郭福春防水

    雜詩。

    身困他鄉四五年,催薪未得半文錢。

    飛來飛去無情鳥,憐我林中夜哭天。

  • 9 # 畫扇秋風

    看到下面圖片中的詩歌,你是喜歡他的“立意”還是“格律”呢?

    詩歌應該先“立意”還是先找“格律”,我想這個答案很肯定,當然是先“立意”。因為詩歌講究“言有物,發由心”。

    什麼是詩歌呢?

    用高度凝練的語言,形象表達作者豐富情感,集中反映社會生活並具有一定節奏和韻律的文學體裁,是一種抒情言志的文學體裁。

    從的定義來看,詩歌採用各種技巧,生動的語言,固定的格律等的最終目的都只有一個: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也就是“立意”了,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我們評價一首詩歌的好壞,更多的時候也是去關注他的思想,並不是他的韻律。

    《詩經》→ 《楚辭》→漢樂府詩→魏晉南北朝民歌(代表者:建安七子)→唐詩→宋詞→元曲→明清詩歌→現代詩、新詩。

    所以,從詩歌的發展來看,詩歌是從生活中來,集中提現生活的變化。從生活中來,又要高於生活,這就是生活的立意,所以還是“立意”為先。

    那麼,是不是格律就不重要呢,當然不是格律也很重要,只不過格律是將立意輸出來的載體,沒有這個載體,立意也無法表現。很多詩歌之所以耳熟能詳,除了立意深刻以外,還因為他朗朗上口。而且詩歌的獨特表現形式也正在於它的韻律。所以詩歌寫作“立意”為先,卻也不能忽視格律的作用。

  • 10 # 蜂天下

    詩詞是古代文人閒暇之餘的消遣,他們認為讀書必先通經史,而後詩詞歌賦,治國平天下永遠都是讀書人心中第一要。詩詞是先立意,還是先格律呢?在古人那應該沒有這般爭論,因為他們知道詩歌的靈魂離不開韻,有韻的詩詞才有抑揚頓挫感覺,才能朗朗上口。

    歷代詩詞大家也都是在韻這個範疇內隨心所欲,而不逾矩,這才有詩的格律和詞牌的出現,平水韻也一直延續至今。

    說立意先也不無道理,講格律先也是依照前人之例,至於誰先誰後,我們可以打個比方如;在平地上走路人人都會,在鋼絲上行走就只有極少數人才能做到。孔聖人傳承周禮直到晚年也只是在範疇內,隨心所欲,不逾矩。

    我認為立意與格律應是雁行,或格律稍先一點,說白話點,沒有意境誰去寫詩呢?寫出來的東西那都是無病在呻吟。如果沒有韻律那一定是寫不好詩的,沒有韻律詩和詞和說話有何異呢?

    那天在公園與愛人鬧點小矛盾,走在公園裡的小路上,看到菊花開的很好,蝴蝶也翩翩起舞,正好前兩天讀黃巢“題菊花”,就用他原韻反其意而行。

    暖暖春風隨處開,芳香色豔引蝶來。

    人能坦蕩由它去,何欲庭前仔細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的高階單反相機沒有內建閃光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