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SayGoodbye153349197
-
2 # 奮鬥的歲月11
說到底還是這個皇帝自己剛愎自用,不懂御下之道,說白了就是不會管理,還死要面子活受罪,所以來說就白搭了,死了也就白死了!
-
3 # 士說新語
大兄弟你怕是對“關寧鐵騎”這個概念有所誤解吧。
真實的歷史上,應該不存在擁有這樣一個“番號”的成建制軍隊的,只是基於地理位置,將遼西防線一代的軍隊,統一稱之為“關寧軍”,“關寧鐵騎”是明末清初的學者們將關寧軍之中的精銳部隊冠名的。
關寧鐵騎,其實在歷史上爭議很大,首先就是他的成軍時間,以及建立者沒有定論,一說成於孫承宗。孫承宗主持遼東軍務時,主張建立遼西防線,及山海關-寧遠-錦州一線。在這一線廣築堡壘,徵當地遼人練兵,其中也募集了部分騎兵。
騎兵在那個時代,訓練裝備的成本是相當之高的,在萬曆中期縱橫遼東,打得白山黑水女真諸部沒脾氣的遼東鐵騎,實際上也不過只有3000人而已。養這樣一支軍隊,是李成梁靠著貪墨遼東衛所軍餉才得以實現的,而且這是一支家丁隊伍,主將倒臺失勢,自然也就解散了。
家丁在明代是潛規則,武將們大多以軍餉來訓練供養一支規模不大的精銳,依靠這支完全忠於自己的精銳來建立戰功,由於其私人武裝的性質,所以註定規模不可能大。
孫承宗打造關寧防線的原因,是因為明軍此時已經無力跟後金野戰,所以主要的錢糧都用來築堡和連防禦為主的軍隊了,明廷此時基本沒有可以跟八旗野戰的精銳野戰軍。所以,基於這樣的原因,在遼東訓練一支朝廷經制的騎兵完全就不可能。
所以,關寧鐵騎,實質上應該還是一支家丁隊伍,他不應該是孫承宗所訓練的,也不會是後來袁崇煥所主持的,而是當時防禦錦州的祖大壽所訓練的家丁騎兵。
同時,我們再來探討一下,真的存在一支可以跟八旗正面剛的騎兵隊伍麼?
從孫承宗主持遼東開始,到松錦大戰明軍唯一的主力精銳喪失之後,這段時間裡,對於後金的攻勢,明軍只贏過兩次,一次是寧遠之戰,一次是寧錦之戰,兩次都是袁崇煥組織的防禦戰,依託堡壘堅城打退了八旗的進攻,並沒有發生任何一場野戰。
而在之後的寧錦之戰中,相關記載關寧鐵騎首次亮相,在皇太極被寧遠城上的炮火擊退後,出現了一支幾萬人的明軍騎兵,異常兇猛,跟八旗激戰了到了中午,後來八旗傷亡過大,不得不撤軍。
就這個描述來看,顯然是不現實的,首先,寧遠的守軍加上錦州方向的援軍攏共就幾萬人的規模,突然出現一支幾萬人的騎兵,這根本不可能。朝廷加派的遼餉,一年上百萬砸在遼東這個窟窿裡,實際上這些錢大部分都拿去修築防禦工事了,遼西遍佈幾百個堡壘,修這些就花費了軍費的大半,哪兒來錢養幾萬人規模的騎兵?
其次,清軍不可能損失慘重,皇太極此次出兵6萬而已,損失最多也就幾千人,因為在兩年之後,皇太極組織了10萬大軍,繞道進攻北京,顯然對於人口基數少的滿清來說,不可能兩年之內就憑空出現那麼多兵力吧。
根據相關資料顯示,這支部隊只可能是祖大壽的家丁騎兵,雖然有一定戰鬥力,但顯然也不可能敵得過滿清,因為在松錦之戰中,祖大壽守錦州可是閉門不出,如果他有一支戰鬥力跟清軍持平,規模上萬人的騎兵,難道他不會派出去機動作戰,或截糧道,或切割清軍。畢竟後來清軍實際上留在錦州的兵力不多,大部分都去打援,也就是打洪承疇的明軍主力了。
而隨著松錦之戰的失敗,這支騎兵隊伍跟著祖大壽投降了清軍,成為了漢軍八旗,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而明軍唯一的一支機動兵力也盡數喪盡,結果就是導致了李自成毫無抵抗地直抵北京,明朝滅亡。
崇禎跟關寧鐵騎實際上半毛錢關係沒有,他或許都沒有聽說過這樣一支部隊,何來解散一說?
-
4 # 落日賴天邊z
明朝能正面剛清軍的多了去了,熊廷弼,賀世賢,洪承疇,吳三桂,袁崇煥,盧象升,還有滅了清軍兩個大王的李定國……當然其中最厲害的當屬文武雙解元熊廷弼,他接管遼東時,為士兵爭餉,爭兵器,賞罰分明,明軍士氣大振,只要聽說清軍來,就在熊廷弼的統籌下,積極主動地進攻圍剿滿清,打退滿清6萬人以上進攻多次,斬首頗多。努爾哈赤因為他的存在,領地慢慢收縮,差點被滅了。其手下陝西榆林大將賀世賢,打遍清軍無敵手,深為清軍所慮。
可惜熊廷弼剛正不阿,從不受賄,唯才任用,這樣的完人竟然被同僚視為異類,終死於自己人之手……
-
5 # 有得觀史
1
公元1627年(天啟七年,後金天聰元年),剛剛當上汗王的皇太極,替父親努爾哈赤報寧遠戰敗致死之仇,再次進攻寧遠城。
寧遠城的紅夷大炮讓清軍吃盡了苦頭,不過皇太極清楚,清兵只要衝過炮火封鎖區,進入死角,大炮就失去作用。但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清兵衝過紅夷大炮的封鎖後,又被從城中衝出的明軍騎兵截住,一頓廝殺之後,清兵傷亡慘重,皇太極被迫下令撤軍。從城中殺出的這支部隊就是關寧鐵騎。
崇禎二年,皇太極見關寧錦防線打不開,於是從大安口進兵北京。崇禎調袁崇煥進京勤王。袁崇煥率關寧軍9000人,在廣渠門外打敗了皇太極的數萬清兵,清兵撤離北京城。
袁崇煥率領的這9000關寧軍,就是關寧鐵騎,證據有兩點,第一袁崇煥接到命令後,兩天到達北京,如果是步兵根本不可能有這樣的行軍速度;第二步兵的戰鬥力本來就比騎兵差得多,數量少的步兵不可能戰勝數倍於自己的騎兵。
從以上兩次作戰看,關寧鐵騎戰鬥力遠勝於清兵。關寧鐵騎超強的戰鬥力來自哪裡?關寧鐵騎武器裝備比清軍先進得多,清軍的裝備是大刀和弓箭,關寧鐵騎使用的主要是火槍。火槍的比弓箭有明顯優勢。
2
袁崇煥打退了清軍,北京解圍,崇禎以商議軍餉為由,召見袁崇煥,並把袁崇煥逮捕下獄。袁崇煥帶來勤王的關寧鐵騎一分為三,一部分歸祖大壽,負責鎮守寧遠和錦州,一部分歸吳三桂,負責鎮守山海關,還有一部分留到關內鎮壓農民起義軍。
袁崇煥下獄,祖大壽既傷心又害怕,帶關寧鐵騎回了山海關,皇太極發現機會來,於是回師再攻北京。崇禎派滿桂迎戰,四萬大軍被擊潰,滿桂戰死。北京再陷危機之中。
崇禎下令讓祖大壽回京勤王,祖大壽抗旨不遵。崇禎急忙把河北高陽的孫承宗調到北京,讓孫承宗找獄中的袁崇煥給祖大壽寫信,讓祖大壽回來。孫承宗是袁崇煥的老師,袁崇煥是祖大壽的救命恩人,就這麼透過個人關係把祖大壽調了回來。最終關寧鐵騎打退清兵,清兵撤回關外。
3
關寧鐵騎的總數,崇禎二年時應該是一萬二千人。北京勤王,趙率教率領三千騎,被清兵數萬人圍剿,全軍覆沒,趙率教自殺。袁崇煥率九千騎,廣渠門外一戰死傷大約兩三千騎。祖大壽再次帶兵回京勤王,也有死傷,但數量不大。經過北京保衛戰,關寧鐵騎大概剩六千左右。一分為三,平均每一部分也就剩兩千騎。
留在關內的一支關寧鐵騎後來全軍覆沒,祖大壽錦州被困,最後被迫投降,他的一支關寧鐵騎也覆滅,吳三桂的一支關寧鐵騎沒損失,經過經營後有所增強。
4
拆散關寧鐵騎,意味著崇禎的戰略進攻轉向全面的戰略防禦。
袁崇煥提出了五年復遼的戰略目標,所謂復遼就是要奪回遼東失去的土地,戰略上處於進攻態勢。
清兵翻越燕山進入中原,直擊北京,袁崇煥不但沒有復遼,反而讓人家打到老家了,老家能防住就不錯了,進攻已經不現實,再強化關寧錦軍軍力已經沒有意義。
為了支援復遼,崇禎給予袁崇煥極大支援,國庫沒錢,他連自己小金庫的錢都拿出來了,復遼無望,關寧錦防線能看住就行了,沒有必要過度裝備。另外,鎮壓農民軍任務也很重要。
崇禎拆散了關寧鐵騎,分散了力量,面對強大的清軍,形不成合力,最終毀了這支勁旅。
-
6 # 大彭在路上
作為一個歷史愛好者,我負責任地告訴你,這個觀點是錯誤的。崇禎皇帝到死都沒有解散關寧鐵騎,並且一直重用關寧軍抵抗後金和國內平叛。
關寧鐵騎起源於孫承宗,發揚於袁崇煥。關寧鐵騎人員組成:歸附明朝的遼民、蒙古人中的佼佼者,當然還有關內的漢人。駐地:山海關---寧遠(今遼寧興城)---錦州,身處戰略縱深地帶最前沿,戰鬥力怎麼非黨強悍。
關寧鐵騎的光輝簡歷:寧遠大捷作為防守方就不多說了,重點說下正面互砍的戰鬥,崇禎二年(1629)皇太極兵臨北京城下,袁崇煥、祖大壽、吳三桂率九千關寧鐵騎在廣渠門外大戰莽古爾泰、多爾袞、多鐸等4萬後金軍,戰果:後金軍大敗,莽古爾泰負傷,阿濟格差點當場掛掉。
崇禎五年(1632),曹文詔率一千關寧鐵騎幹掉西北三大民軍之一王嘉胤,此人還沒他的手下名氣大,張獻忠和闖王高迎祥(李自成是闖王二世)。當時有個說法:軍中有一曹,西賊聞之心膽搖。左良玉在四川攆得張獻給忠無路可逃。曹文詔和左良玉合作在孫承宗的領導下只用五天就收復了被阿敏佔領的遵化、灤城、永平、遷安四城。張獻忠、高迎祥、李自成數十萬大軍在龍門伏擊祖寬率領的三千關寧鐵騎,最後伏擊變成被祖寬按在地上摩擦,從此以後張獻忠一聽到祖寬的名字就打哆嗦。
大明股份公司傳到崇禎手裡已是四面漏風,搖搖欲墜,面對危局只能拆東牆補西牆,依靠三大軍團(祖大壽的關寧鐵騎、孫傳庭的秦兵、盧象升的天雄軍)苦苦支撐,祖大壽在大淩河被皇太極包圍彈盡糧絕投降後又跑回來,崇禎問都沒問,祖大壽繼續當他的關寧最高軍事長官。所以說當時局勢決定了崇禎只能重用而不可能解散。
-
7 # 讀史自思
軍隊是國家維持秩序的暴力機構,它的控制權只能掌握在最高權力者手中,當其不能履行應有的職責時,其結局肯定不會很好。
01在明王朝危難時刻建立的關寧鐵騎偏離了抵抗滿清的初衷,不受崇禎所能掌控明末,在練兵的問題上,袁崇煥力主“以遼人守遼土”。因此,袁崇煥在歸附的十餘萬遼民(實為流民,一般與後金有深仇大恨)中精選身體強壯者,充實各軍,同時大力栽培祖大壽等一大批遼將。
這支建立在危難時刻的軍隊,用各種勝利的戰役實現了保衛大明王朝的初衷。
明天啟七年5月,滿清的皇太極領著百戰精兵發起寧遠戰役,關寧鐵騎打破了明軍不敢與滿清軍隊野戰的慣例,並且給滿清軍隊造成巨大傷亡而逼得皇太極退兵,史稱“寧遠大捷”。
崇禎二年秋,皇太極避開關寧鐵騎,率軍繞道蒙古草原,於10月26日突破喜峰口入塞,30日合圍了北京的最後一道門戶遵化。袁崇煥率九千關寧鐵騎馳援京師,以疲師對數萬的滿清軍隊發動正面對戰並敗之。
崇禎因多疑把袁崇煥殺害了,祖大壽接手掌控關寧鐵騎已經不能被崇禎所掌控了,所以崇禎只能選擇解散這支軍隊。
02崇禎的多疑性格決定了其對不能掌握的力量寧願選擇失去北京保衛戰硝煙未散,就以“通敵”的罪名,將袁崇煥抓捕關進牢獄。皇太極退兵後,崇禎立馬將袁崇煥凌遲處死。
崇禎上位換了是一個刑部尚書、十四個兵部尚書、誅殺總督七人、殺死巡撫十一人、逼死一人。可見這是一個除了自己不信任任何人的皇帝。在北京保衛戰中崇禎帝直接看到了關寧鐵騎的戰力,肯定想自己掌控這支軍隊。另外袁崇煥之前矯詔殺毛文龍的前科也加深了崇禎帝這種想法。
可惜的是人心都是肉長的,袁崇煥的死把關寧鐵騎嚇到了,崇禎帝根本無法駕馭,最終只能選擇解散。一部分還是祖大壽指揮;一部分調入關內,與李自成作戰;一部分歸吳三桂指揮,鎮守山海關。
結語揹負整個大明王朝希望的關寧鐵騎(抵抗滿清),最終變成了邊關將領謀求私利的工具,而不能成為崇禎挽救危亡大明王朝的有利工具,被捨棄是必然的結局。正應了那句“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
回覆列表
首先小編你提問有錯誤,即便是關寧鐵騎最強盛的時候也不能做到與八旗軍硬抗,孫成宗袁崇煥的策略都是築成用炮防守,在當時無論關寧鐵騎還是前身的遼東鐵騎正面鐵騎衝鋒對砍,都不能做到1比1,如果關寧鐵騎真像明粉吹噓的那麼神還築成幹嘛,直接列陣和八旗對砍就行了!可見是砍不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