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擊樂之王
-
2 # 沈韻流芳
不得不說戲曲在現代社會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小了,這也是時代發展中必然會出現的一個問題,在科技時代電子資訊服務平臺發達的時期,戲曲以一種最原始的方式存在,透過舞臺與觀眾對話,留住的只是部分同樣古老的觀眾,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令人們似乎已經忘卻了中國源遠流長,有著鮮明獨特的名族風格的戲曲文化。我認為想要弘揚傳統戲曲文化的方式有很多種,中國是一個擁有著五千年曆史文化底蘊深厚的文明古國,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傳承地方文化是我們年輕人義不容辭的責任,習近平主席在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我認為這正是戲曲文化最好的發展時機,透過戲曲進校園的形式從小培養孩子們對戲曲藝術的興趣愛好,透過各地文化交流活動讓更多的人瞭解到地方戲曲文化的獨特魅力,把戲曲藝術與旅遊文化結合在一起,成為獨特的城市形象宣傳,相信透過所有支援戲曲藝術的人們與傳承弘揚戲曲藝術工作者的努力,戲曲藝術的發展與繁榮必然能夠實現。
-
3 # 富連成社
戲曲的傳承和傳播的確存在著很多問題。我們現在的大多數戲曲演員考慮的是戲曲的創新,他們想透過創新後的戲曲來讓廣大的觀眾接受,從而達到戲曲繁榮。
不可否認,戲曲如果想發展離不開創新,但一味的創新是不可取的,也極有可能是本末倒置。我覺得如何讓戲曲更具召喚力,必須做到繼承傳統,大力傳播戲曲,繼而進行創新。只有做好這幾點,才能讓戲曲的生命力更加旺盛,也更具召喚力。
其實,現在的戲曲演員們最缺少的就是傳統功底,對傳統的戲曲,現在的演員也沒有很好的繼承下來。在沒有繼承好傳統之下,又進行所謂的創新,顯然是不可能成功的。
其次,如何進行有效的傳播呢?我們熟知,一門藝術能夠長久的傳承下去,必定有其年輕的觀眾群,如果戲曲的觀眾基礎都是老齡人的話,那戲曲也只能走下坡路。所以,戲曲的傳播一定要多多針對年輕人,尤其是兒童,要激發兒童們對戲曲廣泛的興趣。
最後,在良好的傳承下,再談創新。梅蘭芳曾經談到京劇的創新時,就提到“移步不換形”,改革不固步自封,但也不能胡改亂改,導致京劇不像京劇,戲曲不像戲曲。我們要像前輩大家學習,要學習其創新的能力,解放後,《赤桑鎮》、《野豬林》、《趙氏孤兒》等一批創新戲都大獲成功。這和大師們合理的創新是分不開的。
-
4 # 柳營春試馬84658444
要想戲曲發揚光大,重點是人才。首先要培養一部分有水平的骨幹,以點帶面。有了讓人喜愛的演職人員,觀眾也會同時陪養出來。我這裡說的是基層。專業的,要注重點現代題材,全演古裝戲青年人難接受。象以前的八個樣板戲,年輕人看得懂自然不缺觀眾。拿幾個高質量貼近現代生活的戲,我想大家一定會歡迎。
-
5 # 棗香飄鄉
謝邀請,這個問題有點複雜,就傳統曲藝來說,現在是有借鑑模式的的,戲曲可以借鑑一下德雲社的成功,相聲前幾年不也日薄西山嗎,這幾年不也風生水起嗎?說了好多年的市場化,真的市場化了嗎,現在的戲曲有點熬資歷的意思了,不思進取,不改進自身的一些毛病,就不要想著成功。抓內功抓內功!!!
回覆列表
隨著社會發展,電腦,電視,手機等宣傳力度倍增,戲曲免費下農村演出,看戲人沒有唱戲人多,可能現在天氣冷,可夏天熱時也不行,觀眾大都是老年群體,記得五六七十年代戲劇電影十分持響,買票排隊,觀眾坐滿園,演員唱十分賣力,音樂伴奏美妙有力,藝術達到頂峰,樣板戲就是哪年代。而今社會地位變了,生活福裕,藝術欣賞對傳統戲遠離,只有老年人研究歷史,研究藝術,青年人叫都不去看,手機,電腦,遊戲廳成長客,為了傳承戲曲文化,主管應研究新思路,絕不能丟失戲曲藝術各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