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養心心理
-
2 # 說道者
原諒!
我們雖然管不了別人,但我們可以勸人原諒。為何如此說?可憐天下父母心納!哪一位父母不真心愛子,對你愛的人你如此絕情,情何以堪?!我不迂腐,如果父母是用心害你,我不做說客,但那樣的人有幾位呢?絕大多數是心懷滿滿愛意,但因智慧參差不齊,才會有不同的教育之途。我們現在回首過往,我們有智慧了,我們會看到父輩的做法不足,難道這就是不原諒的理由嗎?再補說一句,難道我們以過河拆橋為處事原則嗎?誰敢保證拿後面的標準評判,先前的做法永遠保證不錯呢?!所以有良心的人,三思而行吧!
-
3 # 北冥有魚和鯤
我們為什麼要去原諒那些傷害過我們的人呢?即使這些人是我們的父母。曾經這在心理學治療上是一個誤區,大家普遍以為原諒是最好的治療方法,可以治癒當事人的傷口,事實證明,原諒就相當於掩蓋事實和真相,不僅不能治癒心理創傷,還會讓當事人揹負更沉重的心理負擔。也不是說不能原諒,但是原諒不是單方面的行為,如果對方願意做出補償或者認識到自己曾經造成的傷害,那麼原諒就是一個可選項。
南韓電影《密陽》中有一個關於原諒的情節。
女主人公因為丈夫意外逝世搬到丈夫的家鄉-一個小城鎮生活,然而年幼的兒子卻被當地司機綁架並殺害,悲痛欲絕的女主在當地人的幫助下加入教會,在教義的感染下,女主決定去監獄探望殺害自己兒子的兇手,並原諒她。
當女主懷著以德報怨的心情,對罪犯說“我找到了主的恩賜,今天是特意來原諒你的。”然而罪犯不僅沒有表現出一點愧疚和懺悔,反而笑容燦爛的說“我已經不再需要你的原諒了,因為我早已經被主原諒了。”
罪犯的回答給了女主致命的打擊,從此她不再相信善惡有報,不再相信教義的宣傳,和教會的人們對抗起來。因為她不明白"為什麼主會在我原諒他之前就原諒了他?"
有些罪惡本身就是不可饒恕的錯誤。但是一旦涉及到我們的父母,很多人就會動搖了。因為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不能忤逆父母,要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美國心理學家蘇珊認為,如果我們想要擺脫原生家庭的困擾,重獲新生,就必須明白““不需要去原諒那些傷害過你的親人,他們必須為自己犯過的錯負責,而不是年幼的你!””我們不能用父母曾經犯過的錯誤進行自我懲罰。如果你覺得很難原諒父母,那就不要去原諒,但是你仍然可以有很多方法來緩解和父母之間的關係。1、進行自我界定你需要認清現在的自己、過去的自己和父母之間的關係。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出身不能決定你的未來,過去也一樣。2、停止自我懲罰並與父母進行對峙蘇珊在《原生家庭》中建議用寫信或者當面講述的方式將小時候受到的傷害和父母進行溝通。有的父母可能會否認曾經發生過的事實,有的也會對你受到的傷害感到震驚。無論父母的反應如何,勇於說出自己的內心感受,這是走出原生家庭陰影的第一步。不原諒父母曾經對我們造成的傷害,不代表我們和父母就是一種對峙的關係。保持清醒也許會痛苦,但是就好比傷口的清洗一樣,痛過之後傷口才能結疤,並逐漸復原。
關於原生家庭的問題很難回答,因為問題太多。很多人的心理問題,身體疾病都可以追溯到童年原生家庭的創傷。原生家庭是很多心理問題的根源所在,是一個人生活習慣思維模式習得的場所。認識原生家庭是認識自我的一個方式和渠道。
關於原生家庭的重創,該不該原諒的問題,我的看法是跟隨你自己的內心吧。因為創傷不會因為原諒而消失。那個傷如同一個疤痕,雖然結痂脫落了,但是傷痕一直在,有的還始終無法觸及。那種痛只有當事人知道別人無法理解。如果原諒了,可以讓自己更釋然也很好。更多的是理解了,原諒了但是那種隔閡和距離依舊存在。這都很正常沒有必要揹負壓力。
現在接觸心理學的人越來越多,知道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也越來越多,也知道很多問題不是我們的錯,是原生家庭的原因。所以就有很多人開始歸罪與原生家庭。
曾經就有人對我說:我後悔學心理學了,學了心理學才知道原來那麼多問題都是原生家庭的原因,不是我的錯。如果你也有這樣的心理和想法我要勸你及時打住。那是你學偏了,沒有真正理解原生家庭。還需要學習。因為每一個個體都有著自己的原生家庭,我們父輩也一樣,他們也有著自己的原生家庭。既然我們學習了意識到了原生家庭重要性,那就讓我們從自己的核心家庭開始給自己的孩子營造一個好的原生家庭,哪怕只是一點點的改變。
關於原生家庭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酒鬼賭徒有兩個兒子,一個依舊是酒鬼賭徒,一個成為了律師脫離了原來的生活。就有人採訪這兩個兒子為什麼他會變成這樣子。結果兩個兒子的回答都是:因為我有這樣的父親,我還能怎麼辦?他們的回答是一樣的,但是表達的內容是不一樣的,結果也是不一樣的。但是他們的原生家庭是一樣的。
關於原生家庭的問題太多,具體問題還需要具體對待。那個創傷原不原諒自己慢慢尋求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