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薛定諤的文藝貓
-
2 # 高姓視界
初學書法時,毛筆是毛筆,點畫力求似,枯燥且無趣。
探索過程中,顏體是顏體,米芾出二王,相關有源連。
歲到如今間,筆墨即手感,曲折皆心情,枯潤任遊走!
人生無悔,黑白世界:墨在意中,筆在心中,趣在紙上,僅此而已!
-
3 # 鄧貴成寫字匠人
書法是筋骨、血脈、皮肉、神韻、脂澤、氣息六者構成的生命形式,缺一不可。這也是評判一幅作品優劣的標準。
一支筆一盞墨一張紙一案臺一隻手,瞬間就彙集出筋骨血脈這六者,非一朝一夕可以成。這也是我們經常看到江湖書法譁眾取寵大擺氣勢的深層次原由。
一幅好的辦法作品,應該給人美的視覺和爽心的享受。
-
4 # 長安臥龍山人
讓我寫字,可以一整天都可以不出門寫個不停,你說呢?
-
5 # 閒雲野鶴七零後
書法在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有圖為證!工作之餘胡亂塗鴉為人生一大樂事也!
歪詩言志
一句話真的難以表達我對書法藝術無以言表的喜愛之情,所以我就先上四句話吧:
秦磚漢瓦鐘王字,司馬文章李杜詩。繼晷焚膏勤勉勵,吾身以外盡吾師。——舊作七絕《志於學》學習並真心熱愛書法的同學一定都有體驗,一天不摸紙筆就像少了點什麼,這是主觀上的感受。不僅如此,我還會覺察,一天不動筆,就會較之前生疏。因此古之有大成就的書家一向是終生學習、臨池不輟的。
學習總結我的書法老師,最早可追溯到鍾繇,其次王羲之,後來還拜過褚遂良、虞世南、顏真卿、王寵、倪瓚、文衡山等,可謂轉益多師。不過,他們若是泉下有知收了我這個不爭氣的徒弟,估計非得氣活過來不可!
因為我對於書法的熱愛程度可謂多年如一日,所取得的進步和成效也可謂多年如“一”日。初,由唐楷入,終不得法,後上溯魏晉,進而秦漢,曾涉獵李斯的《嶧山》《泰山》兩刻石;漢隸遊弋於《張遷》《禮器》《石門》《曹全》等各碑刻之間,用功不深;於魏碑方面初唯鍾情《張黑女》,逐步移情《董美人》。眼界開闊後品味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喜愛風格由婉約一路奔向豪放,遂探索《龍門》諸妙品,尤愛其中《始平公》《孫秋生》《楊大眼》等造像記,之後方覺中道之妙,定格於各類墓誌。行草方面也是妍樸二路搖擺不定,時而《聖教序》,時而《祭侄稿》,時而“二王”,時而“米張”,至今仍於門外徘徊。近年又執迷小楷,初由王獻之《玉版十三行》入門,再到王羲之《樂毅論》《曹娥碑》《東方朔畫像贊》等,繼而鍾繇《宣示表》《薦季直表》,後摒棄碑刻精研墨跡,於王寵、黃道周、倪瓚、文徵明等多有用功。篆書方面,筆法由李斯入,字法承王福庵《說文部首》,識篆亦不可少《說文解字》之《篆法百韻》(小篆造字中特殊情況),後於晚清諸家中尋求碑刻以外的筆法,次第從王福庵到蕭退庵;從趙鐵山到趙之謙;從吳熙載到吳昌碩等無不涉足。近來嘗試大篆學習以彌補小篆用筆之不足,早期學過《石鼓文》似已無感,到是對《虢季子白盤》《散氏盤》等金文的學習頗有感觸,其用筆方面的靈活性對小篆啟發良多。簡而言之,吾之所長,在於廣博;吾之所短,在於龐雜,終落了個無所不知、知而不通,通而難精、精而未研、研而無功以至眼高手低的尷尬地步。雖說我見一個愛一個,至今一無所長,但我樂之於此,樂此不彼,想讓我改,門都沒有!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殆就殆吧,反正能活到死,能學到死,以學為樂,足矣。清初傅山說:“不知篆籀從來,而講字學書法,皆寐也;不作篆隸,雖學書三萬六千日,終不到是處,昧所從來也。”,餘結合自身實踐而深有體會且深以為然,書法學習由篆籀入,最是方便法門,既可掌握千古不易的中鋒用筆,又可自上而下了解漢字的發展演變規律,可謂一舉兩得。涉獵廣泛有個最大的好處就是提高審美能力。那些最初以為優秀的東西,在眼界開闊了以後逐漸變得平淡無奇,以至索然無味……
結語書法學習,是一個不斷否定從前、加深理解的過程。若沒有對從前的否定就沒有未來的成就。必須在曲折的道路上砥礪前行,進步的過程是真正的波浪式前進和螺旋式上升,總之,書法藝術大器晚成,絕對沒有一蹴而就的迅速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