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散木17

    所謂的horrible3是指恐怖的三歲,美國有這種說法,叫terrible2,horrible3和unbearable4。可怕的兩歲,恐怖的三歲和無法忍受的四歲。

    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六歲以前一定要教育好孩子,六歲以後就不好管了。

    其實也沒那麼可怕。三歲孩子還不至於那麼難管。這時的孩子正是最好玩的時候,也容易聽大人的話。家長這時確實應該給孩子立規矩了。不能讓他養成任性的習慣,對於他提出的不合理要求,家長必須學會拒絕。其實往往就是孩子小的時候太可愛,大人不忍心拒絕孩子的任何要求,才導致孩子任性的習慣。

    為什麼過去的孩子都不任性?因為那時孩子的慾望是不容易滿足的。不是家長不想滿足,而是沒錢,沒有能力滿足,再加上有些東西也真買不到,所以孩子只能忍了。比如那時,北方是買不到橘子的。我小的時候根本就不知道橘子是何物,只知道有橘半兒糖,形狀像一個橘半兒。不知道橘子是什麼東西,從來沒見過。東西少,慾望就少。更不知道要。現在的商品太豐富了,而且也很少有買不起的情況,都不差錢,尤其孩子要花的都是小錢,一般家長都不在乎,所以,對孩子是有求必應。結果孩子就形成了一種思想意識,那就是我要什麼,爹媽就給我買什麼。買一百次都是對的,在不買就是錯的。

    那麼怎麼克服孩子的這種思想意識呢,那就是在terrible2, horrible3和unbearable4的這幾個階段拒絕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比如孩子在夏天總是要吃冰激凌,他是不會考慮吃多了對身體不好這件事的,他只圖當時舒服,這時就需要家長控制他,讓他每次只能吃一隻。不能多吃,無論他怎麼耍賴都不要理他,就是不給他。只要家長堅持住,他發現什麼招都不好使了,他也就罷休了,鬧幾次都不管用。他就只能聽話了,然後家長要兌現承諾,一天只能吃兩隻,下午再吃一個。而且一定給他。

    做這些是讓他知道,靠哭鬧是不管用的,要東西要心平氣和地和大人商量,不能動硬的,硬的不好使,以後他就慢慢學會理性對待問題。而不是靠無理取鬧就能得逞。

    我女兒小的時候就特別乖,想要什麼東西時,如果我們說沒錢不給買,她從來不生氣。我們就跟她商量,以後再買,她就樂顛顛地跑了,這樣反倒把我們弄的挺不落忍的。沒等多久留給買了。這小傢伙可能是看透我們了,每次要東西得不到,從來不生氣,更不哭鬧,不給就跑去玩了,每次我們都是嘴說不給,還是去給買了,結果她一點委屈都沒受過。儘管當時家裡窮,但卻沒讓她吃虧。也許我們是命好,有個懂事的孩子。

  • 2 # 愚翁良知

    三歲的孩子最好玩,要盡一切努力帶在父母身邊。建立父母親情,可以享受終生。

    三歲的孩子最重要,開始圖寫人生底色,將影響終生。

    要幫助孩子建立對錯是非的觀念。明確人間的親屬關係。懂得公私的概念。建立人間的基本規矩。而這些都是透過日常小事建立起來了。

    培養孩子一個好的性格和習慣也是從三歲開始的。父母要充滿了耐心,細心。父母的一切言行做法都是孩子學習模仿的榜樣。都在為孩子的一生打基礎。

    對三歲的孩子養育非常重要,教育就更重要,這一切都是在潛移默化中進行的。原生家庭的印跡是從三歲開始的。

    說了半天,其實孩子的教育也沒那麼複雜。人類世代傳承的經驗對教育孩子非常重要。現代教育理論應當學習,傳統文化的傳承萬萬不可輕視。

  • 3 # 元之創客

    horrible3是孩子最恐怖的年齡段,這種說法是不科學也是很片面的,恐怖的是家長而不是孩子。為什麼這麼說呢?孩子在任何一個年齡段都是成長的過程,而不是用所謂的恐怖、溫馨、乖巧、叛逆來界定孩子的成長特性的,三歲的孩子就讓家長感到恐怖了,那家長就沒有資格和能力來撫養孩子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各種表現和家長是緊密聯絡的,也就是說家長感到三歲的孩子很恐怖,說明恐怖的是家長而不是孩子,沒有人說孩子是恐怖的,孩子是幼稚和天真的,和恐怖沒有任何關係,家長反省一下,是什麼原因造成3歲的孩子是恐怖的,如果說,孩子生來就是恐怖的,說明孩子不是妖怪就是神仙。所以,給3歲的孩子界定是恐怖的階段,這是對天真爛漫孩子的一種貶低和排斥。

    家長不要大驚小怪的,對一個3歲的孩子就開始嚴陣以待,高度緊張,好像又一個小挪扎出世一樣,這樣的家長才是最恐怖的。家長應該深刻的反省自己,為什麼會感覺3歲的孩子很讓人頭疼,主要是家長對家庭教育太過於缺失了,甚至是無知的。人之初,性本善,不要把天真無邪的孩子當做怪物一樣的對待,這是很可笑的。給你的建議就是,不是如何對待3歲的孩子,而是如何反省和對待自己!!!!

  • 4 # 育鄰人

    俗話說:“不打無準備之仗”,但同時又說:“計劃沒有變化快”。每個孩子在不同階段的成長都會有不同的特徵,每個孩子也不可能成為某一個“標籤”下的特定人群。所以,對於教育引導孩子成長,根本沒有必要被所謂專家的警告或分類所嚇倒。保持平常的心態,與孩子做好互動交流,能融入他們的生活,為他們提供必要的物質和安全保障、鼓勵他們透過自己的行為努力更加快樂的成長。

    人是有情感的個體,孩子更是具有豐富情感的個體。用簡答的“標籤”法區分孩子或者用他們提供的方法帶自己的孩子,註定只會讓自己更加焦慮。因此,教育引導孩子成長,更重要的是“因才施教”與“因材施教”,根據孩子自身的成長情況和所處的成長環境有針對性的陪伴每個孩子的成長才是陪伴孩子成長、成才、成人的關鍵所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能除去別人給我發的照片中的濾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