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是北半球氣候變化的啟張器和調節器。這裡的氣候變化不僅直接驅動中國東部和西南部氣候的變化,而且對北半球具有巨大的影響,甚至對全球的氣候變化,也具有明顯的敏感性超前性和調節性。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聳立於對流層的中部與同高度的自由大氣相比較這裡氣候最溫暖,溼度最大,風速最小,但就地面而言,與同緯度的周邊地區相比較,這裡氣候最冷,最幹,風速最大,這是巨大高原的動力和熱力作用的結果。
高原氣候總體特點:輻射強烈,日照多,氣溫低,積溫少,氣溫隨高度和緯度的升高而降低。據推算,海拔高度每上升100米,年均溫降低0.57℃,緯度每升高1度,年均溫降低0.63℃,日較差大;乾溼分明,多夜雨;冬季乾冷漫長,大風多;夏季溫涼多雨,冰雹多;四季不明。大部分地區的最暖月均溫在15℃以下,1月和7月平均氣溫都比同緯度東部平原低15-20℃。按氣候分類,除東南緣河谷地區外,整個西藏全年無夏。年總輻射量值高達5850-7950兆焦耳/平方米,比同緯度東部平原高0.5-1倍。
從地質歷史來看,新生代之前,青藏地區為一望無際的海洋,氣候屬於熱帶海洋性。進入新生代始新世時,古特提斯海急速退縮,大面積陸地露出水面,青藏地區為有水有陸,尚未全部隆起。進入第三紀上新世,古特提斯海已從青藏地區東西方向撤出,陸地面積的擴張,結束了海浸時代,原始高原面(大約1000米)已全部露出。此時因海拔不高行星風系似以平直西風為主,青藏地區的熱帶海洋性氣候被中緯度副熱帶乾旱氣候取代。青藏地區形成一條寬闊的乾燥地帶。屬於熱帶溫暖半乾旱氣候。隨著高原不斷隆起,高原面已抬升到海拔2000-3000米時,青藏高原的氣候趨於寒冷因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青藏高原氣候降低,冰川發育向較低的河谷推進,使高原進入晚更新世的白玉冰期。
當全球進入冰後期,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在距今7000-3500年,氣溫比當今高出3-5℃降水也較當今豐富,吸引著不少食草動物,同時古人類也在這一帶進行狩獵生活,阿里和藏北地區發現的上百件石器即可作證。此時青藏高原冰川大量退縮,多年凍土自上而下融化深度達15-20米,高原邊緣的多年凍土厚度在15米以內的全部融化。
繼氣候適宜期之後,高原進入新冰期,氣溫顯著下降。根據拉薩大昭寺的古木,歷史文獻,檔案史料和近代的氣候資料,公元初到5世紀西藏地區以寒冷為主。從6世紀到12世紀西藏進入一個相對溫暖的時期。12世紀末以後進入小冰期,尤其是17世紀中期為近數百年來最寒冷期。年平均氣溫要比現今低1℃左右。直到19世紀前期高原以維持偏冷為主,冰川繼續向前推進。近百年高原進入升溫乾旱期,溫度明顯的上升。
高原氣候的主要特徵:1、大氣幹潔,太陽輻射強。2、氣溫低日較差大,年變化小。青藏高原年平均氣溫低,構成了氣候的主要特徵。位於藏北高原的可可西里年平均氣溫在℃以下,等溫線與等高線相重合,自成一閉合的低溫中心,為青藏高原溫度最低的地區,也是北半球同緯度氣溫最低的地區。3、降水少,地域差異大。高原年降水量自藏東南4000毫米以上向柴達木盆地冷湖逐漸減少,冷湖降水量僅17.5毫米。以雅魯藏布江河谷的巴昔卡為例,降水量極為豐沛,平均年降水量達4500毫米,是最少降水量的200倍,是中國最多降水中心之一。4、根據溫度和水分指標,結合植被,考慮地熱的影響,透過分析,受高層地區劃分高層亞寒帶,高原溫帶,藏東南亞熱帶山地和熱帶山地,依據水分狀況又可分為溼潤、乾旱、半乾旱等13個氣候型別。
青藏高原是北半球氣候變化的啟張器和調節器。這裡的氣候變化不僅直接驅動中國東部和西南部氣候的變化,而且對北半球具有巨大的影響,甚至對全球的氣候變化,也具有明顯的敏感性超前性和調節性。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聳立於對流層的中部與同高度的自由大氣相比較這裡氣候最溫暖,溼度最大,風速最小,但就地面而言,與同緯度的周邊地區相比較,這裡氣候最冷,最幹,風速最大,這是巨大高原的動力和熱力作用的結果。
高原氣候總體特點:輻射強烈,日照多,氣溫低,積溫少,氣溫隨高度和緯度的升高而降低。據推算,海拔高度每上升100米,年均溫降低0.57℃,緯度每升高1度,年均溫降低0.63℃,日較差大;乾溼分明,多夜雨;冬季乾冷漫長,大風多;夏季溫涼多雨,冰雹多;四季不明。大部分地區的最暖月均溫在15℃以下,1月和7月平均氣溫都比同緯度東部平原低15-20℃。按氣候分類,除東南緣河谷地區外,整個西藏全年無夏。年總輻射量值高達5850-7950兆焦耳/平方米,比同緯度東部平原高0.5-1倍。
從地質歷史來看,新生代之前,青藏地區為一望無際的海洋,氣候屬於熱帶海洋性。進入新生代始新世時,古特提斯海急速退縮,大面積陸地露出水面,青藏地區為有水有陸,尚未全部隆起。進入第三紀上新世,古特提斯海已從青藏地區東西方向撤出,陸地面積的擴張,結束了海浸時代,原始高原面(大約1000米)已全部露出。此時因海拔不高行星風系似以平直西風為主,青藏地區的熱帶海洋性氣候被中緯度副熱帶乾旱氣候取代。青藏地區形成一條寬闊的乾燥地帶。屬於熱帶溫暖半乾旱氣候。隨著高原不斷隆起,高原面已抬升到海拔2000-3000米時,青藏高原的氣候趨於寒冷因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青藏高原氣候降低,冰川發育向較低的河谷推進,使高原進入晚更新世的白玉冰期。
當全球進入冰後期,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在距今7000-3500年,氣溫比當今高出3-5℃降水也較當今豐富,吸引著不少食草動物,同時古人類也在這一帶進行狩獵生活,阿里和藏北地區發現的上百件石器即可作證。此時青藏高原冰川大量退縮,多年凍土自上而下融化深度達15-20米,高原邊緣的多年凍土厚度在15米以內的全部融化。
繼氣候適宜期之後,高原進入新冰期,氣溫顯著下降。根據拉薩大昭寺的古木,歷史文獻,檔案史料和近代的氣候資料,公元初到5世紀西藏地區以寒冷為主。從6世紀到12世紀西藏進入一個相對溫暖的時期。12世紀末以後進入小冰期,尤其是17世紀中期為近數百年來最寒冷期。年平均氣溫要比現今低1℃左右。直到19世紀前期高原以維持偏冷為主,冰川繼續向前推進。近百年高原進入升溫乾旱期,溫度明顯的上升。
高原氣候的主要特徵:1、大氣幹潔,太陽輻射強。2、氣溫低日較差大,年變化小。青藏高原年平均氣溫低,構成了氣候的主要特徵。位於藏北高原的可可西里年平均氣溫在℃以下,等溫線與等高線相重合,自成一閉合的低溫中心,為青藏高原溫度最低的地區,也是北半球同緯度氣溫最低的地區。3、降水少,地域差異大。高原年降水量自藏東南4000毫米以上向柴達木盆地冷湖逐漸減少,冷湖降水量僅17.5毫米。以雅魯藏布江河谷的巴昔卡為例,降水量極為豐沛,平均年降水量達4500毫米,是最少降水量的200倍,是中國最多降水中心之一。4、根據溫度和水分指標,結合植被,考慮地熱的影響,透過分析,受高層地區劃分高層亞寒帶,高原溫帶,藏東南亞熱帶山地和熱帶山地,依據水分狀況又可分為溼潤、乾旱、半乾旱等13個氣候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