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藍色de骨朵
-
2 # 愚公的無神論
移愁來手底,送恨入弦中;
弦凝指咽聲停處,別有深情一萬重!
這樣組合一首如何?前句為白居易五言詩《箏》,後句為白居易七言詩《夜箏》——何必強分五言七言。
-
3 # 閒聊新發現
我個人喜歡七言詩多一點吧,五言即5字的詩,七言即7字的詩,七言詩一句話一般就可以表達比較複雜、完整的意思,聲調更加舒緩、悠長。
五言詩包括
五言古詩:不限長短,不講平仄,用韻也相當自由,但句式——每句五言卻是固定不變的。比如,杜甫《望嶽》,柳宗元《溪居》,王維《送別》
五言樂府:樂府詩是指在中國中古時期的漢魏兩晉南北時代,中央政府設定著管理音樂和歌曲的專門官署樂府,負責採集和編制各種樂曲,配詩演唱的詩歌,也簡稱樂府,五言樂府就是五字的樂府。比如,李白《關山月》,李益《江南曲 》,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五言絕句:五言絕句是漢族詩歌體裁之一,屬於絕句的一種,就是指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詩規範的小詩,屬於近體詩範疇。有仄起、平起二格。比如,王維《鹿柴》,柳宗元《江雪》,孟浩然《宿建德江》 。
五言律詩:是中國傳統詩歌的一種體裁,屬於近體詩的範疇,發源於南朝齊永明時期,其雛型是沈約等講究聲律、對偶的新體詩。比如杜甫《春望 》,李白《贈孟浩然》,韋應物《賦得暮雨送李胄 》。
七言詩包括
七言古詩:簡稱七古,在古代詩歌中,是形式最活潑、體裁最多樣、句法和韻腳的處理最自由,而且抒情敘事最富有表現力的一種詩歌形式。比如,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 》,白居易《長恨歌》 。
七言樂府:是中國古代詩歌體裁的一種,詩體全篇每句以七字或七字句為主。樂府最初始於秦代,到漢時沿用了秦時的名稱。比如,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杜甫《江南逢李龜年》 。
七言絕句:是中國傳統詩歌的一種體裁,屬於近體詩範疇。七言絕句全詩四句,每句七言,在押韻、粘對等方面有嚴格的格律要求。比如,李白《長相思·其一》,高適《燕歌行·並序》,杜甫《麗人行》。
七言律詩:是中國傳統詩歌的一種體裁,簡稱七律,屬於近體詩範疇,起源於南朝齊永明時沈約等講究聲律、對偶的新體詩。比如杜甫《登高》,柳宗元《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劉禹錫《西塞山懷古》 。
最開始有四言詩,四言詩是古代產生最早的一種詩體。比如:《詩經》中的《國風》、《小雅》、《大雅》等都是以四言詩為基本體裁。在先秦兩漢的其他典籍裡,如《史記》所載《麥秀歌》,《左傳》所載《宋城子謳》、《子產誦》等,也都是以四言體為主。
其中比較喜歡的一首七言樂府: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其中“每逢佳節倍思親”千百年來,成為遊子思念的名言,打動多少遊子離人之心!
從這句話,我們就能看到一些資訊,九月九日重陽節,由來已久,在1000多年前的唐朝,就開始有思鄉祭祖的習慣,尊敬長輩,孝敬老人,時常緬懷先人,是我們的一個文化傳統,我們應該繼續發揚下去。
-
4 # 有山有水有點田
五言和七言沒有好壞之分,兩者最初都是從民歌和民謠發展過來的。
在《詩經》裡,我們最常看到的是四言詩,但是四言詩在句法結構和節奏頓挫上雖然完備但比較簡單,變化小,表現力不夠。我們都知道詩歌最初都是入樂,是配合音樂去唱出來的,所以後來《詩經》和《楚辭》裡就有了五言和七言行歌,比如《召南.行露》:誰謂雀無角?何以穿我屋?還有
但這時候都還沒有形成五言詩和七言詩。這兩種都在漢代時得到了很大發展,作為獨立的詩體出現的。這大概還要歸功於漢代成立了樂府,有專門的人去創作或者收集。
但這個時候並不成熟,漢代以前包括西漢是不講究格律的,順口流行。一些士大夫還覺得新詩上不了檯面,加上技巧也不熟,嗯嗯,這新事物出現的普遍規矩,註定是曲折滴。所以,直到東漢末年四言詩還很流行喲,大名鼎鼎的曹操,好多優秀的四言詩,我就不多說了。
但五言詩的成熟還是要歸功於東漢,七言詩的成熟在唐代。我們先說五言詩,後來出現的張衡的《同歌聲》,秦嘉的《贈婦詩》,技巧越來越熟練了,直到無名氏(不知道這個大牛是誰)的《古詩十九首》的出現,標誌著五言詩已經到了成熟階段。這其中三曹和建安七子、陶淵明、阮籍等貢獻功不可沒,鼓掌一直到隋朝,又有了《切韻》,成了官書,在初唐影響很大,大受文人雅士歡迎!
其實還不是因為很大一個原因是增加了一個字,內容噌噌擴大,可以更好抒發啊
再說七言詩,同樣起源民謠,除了《楚辭》,荀子也有七言詩的作品,如《成相篇》,西漢的《上郡歌》,司馬相如的《凡將歌》,再到曹魏時期曹丕的《燕歌行》,它的發展軌跡也差不多如五言詩,不過七言詩的成熟較晚,到唐代才真正發達起來,當然了,它的容量更大了,表現能力也是槓槓滴。
早說最喜歡哪種形式,我個人更喜歡五言,夠短小,夠精悍,音律不差,上口又上頭
-
5 # 大可Dark
初學者應該學五言,你表達的少,如果用長句,會很囉嗦。
現在人寫的好多七言的詩,都可以改成五言的,為什麼?
就是用了一些沒有意義的字,多它和少它都是同樣的意境,為何要多它?
當然,我只是說初學者。
七言當然好了,一個字就是一個字的意境,七個字,要有七個意境,包含的太多了,要有很深的造詣才能寫的更好!
-
6 # xrh鴻雁
作為詩詞鑑賞與創造愛好者,無論是五言、七言、甚至現在詩歌,在詩人的眼裡、方式方法學述都一樣,只有用字和詞彙表示不同而已。
要理解詩人詩詞的用意、(包括詩人時代文化文明促進、處境與環境),都是內心表示的方向,語言精緻優雅大方,詞彙表達力強等,其可稱之為大家。
建立詩歌詩詞,當你看到的事或景物時,想用詩詞的方式來表達,首先要理解詩詞格式和律韻,才能更好的發揮。
其實,有些詩詞裡面,都寫著詩人的心酸與淚水。展示在你面前就是一幅幅幅畫,看你怎麼去欣賞,怎麼去理解。
-
7 # 傳統文化小家園
都喜歡,詩的好壞,字數不是評判因素,和詩表達的意境、是不是押韻和能不能引起人情感上的共鳴有一定關係。
“海內升明月,天涯共此時”和“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都和明月相關,說哪個好,沒法評判。
漢賦裡曹操寫“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才4個字,到了唐詩有5個字和7個字,再到宋詞已經沒那麼規整了,現代更是沒有固定形式,這些都是人類用美好的方式表達感情的一種方式,只要能夠讓更多人產生一種共鳴,字數沒有那麼重要。
-
8 # 般若修行
五言詩起源很早,《詩經》裡就有一些五言詩句。但它的正式興起,還是在漢代。漢初的《戚夫人歌》後四句是五言,西漢中後期的樂府民歌,如《漢書·五行志》所載的童謠“邪徑敗良田,讒口亂善人。桂樹華不實,黃雀巢其顛。昔為人所羨,今為人所憐”,也是一篇完整的五言作品。相對於四言詩,五言詩雖然只是增加了一個字,但它增加的是整整一個節奏,因此,句中的容量就大不少,表現功能也強得多,並且給詩句的變化提供了更多餘地。
在東漢,無論民間歌謠還是文人創作,都有了長足發展。《飲馬長城窟行》、《上山採蘼蕪》、《十五從軍徵》等樂府民歌,都是一些令人注目的作品。班固則是最早從事五言詩寫作的文人,他的《詠史》,五言十六句,顯示了文人學習民間新詩體之初的現象。後來,又有張衡《同聲歌》、秦嘉《贈婦詩》、酈炎《見志詩》等產生。到漢末,隨著“古詩十九首”的出現,五言詩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從建安時期開始,五言詩壓倒了四言詩,進入了它的全盛時期。
七言詩的起源也很早,在《詩經》中也有一些七言句,如“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於凌陰”等。到戰國晚期,就有以七言為主的勞動歌。荀子的《成相辭》就是採用民歌的體式和腔調。西漢後期的一些謠諺和樂府歌辭,如“畫地為獄議不入,刻木為吏期不對”等,都是以七言為主。東漢的張衡寫過一篇《四愁詩》,是最早的文人七言作品。之後的曹丕寫了《燕歌行》,一般被認為是第一篇成熟的七言詩。魏晉時期,比起五言詩而言,七言詩不受重視。直到初唐,七言詩才逐漸興盛,產生了許多佳作,如盧照鄰的《長安古意》、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等。
七言詩字數比五言、四言多,一句可以表達比較複雜、完整的意思,聲調更加舒緩、悠長。唐代以後,五言詩和七言詩成為主要的詩體,四言詩趨於消亡。
-
9 # 陸羽號班章古茶
我喜歡五言詩,因為五言詩更加簡潔明瞭,而且韻律更加工整。如:憫農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簡單明瞭,而且韻律工整。中心思想突出,易記易懂。
-
10 # 健康老友
我更喜歡七言詩。因為七言詩更符合4+3的語句結構,4個字的成語是成語中最多的。4+3的語句結構還可以讓詩詞創作更方便,創作範圍更廣泛。
回覆列表
年輕時喜歡長的詩,春江花月夜背的很溜。人道中年,發現鵝鵝鵝又更喜歡鵝鵝鵝,不再糾結長短。五還是七根本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