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上雜談

    一、雍正七年,用兵西北,以內閣在紫禁城太和門外,恐漏洩機密,始於隆宗門內設定軍機房,選內閣中謹密者入值繕寫,以為處理緊急軍務之用。十年,改稱“辦理軍機處”,簡稱“軍機處

    二、歷史上宰相是皇帝的助手,參與國家大事決策,對皇權具有制約作用.宰相被制度賦予決策大權,其地位十分鞏固.嚴重威脅了皇權,被皇帝廢除。內閣是皇帝廢除宰相後政務繁忙,從而建立內閣,幫助皇帝批閱奏摺,無實權,是內侍機構,內閣大臣跪受筆錄,完全聽命於皇帝。

    三、雍正皇帝繼位後,認為內閣權利過大,影響中央集權的穩定,於是便借“緊急處理西北軍務”為契機設立了“軍機處”。

    軍機處總攬軍政大權,完全置於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成為最高國家機關。但軍機處無編制、無定員,人員任免都由皇帝一人決定,因此在形式上始終處於臨時機構的地位。

    四、軍機處機構極為簡潔,只有軍機大臣、軍機章京兩層,有官無吏,隊伍精幹。這使得軍機處工作流程簡捷,效率極高,皇帝能專注于軍政大事,將國家資源投放到最需要的地方,極大的提升了中央機樞決策效率。加強了皇權統治力度

    所以,總的來說,軍機處取代內閣,就是為了加強皇權統治。

  • 2 # 媚之夭夭

    雍正皇帝為何要設立軍機處取代內閣?為何成為雍正皇帝枕邊的參謀團?

    自從康熙晚年,大西北常常發生叛亂,為了第一時間掌握動態和軍情,以及朝庭制定最高決策,雍正皇帝才改革設立軍機處!這些重臣,既有才幹,又對雍正皇帝忠心,就成為了雍正皇帝的枕邊參謀團!

    為什麼呢?

    內閣的結構,已不能發揮真正的作用,雍正皇帝才改革!

    這個內閣,是前朝大明成立的一個部門,就是朝政事務無論大細,都集中到這裡來處理定奪!當然,在內閣任職的都是有能力和才幹的,更重要的是皇上信任的!

    大清主政以來,也沿襲這個機構!

    由於事情多,日常處理任務重,當然要不少人!由於事情的決斷都在這裡,所以權力很大。到後來演變了有的官員為了自己的利益去行賄內閣的官員!這樣內閣的本質變了!

    而且,內閣事情多,很多重要的情報無法第一時間稟告上去,特別是邊境叛亂頻頻,雍正皇帝才決定改革!設立了軍機處!

    軍機處的官員直接面對皇上,當然是認真又負責,更重要的是還保密!

    所以說,雍正皇帝這一變,處理事情效率之高是顯而易見的!

    軍機處的重臣,能力才幹突出,才成為雍正皇帝的參謀團!

    雍正皇帝的勤政,是歷史上有名的!

    雍正皇帝的勵精圖治,也是有名的!

    而軍機處與雍正皇帝的養心殿是隔壁,雍正皇帝要去視察和第一時間掌握軍情政務非常的方便!

    在軍機處任職的都是有真才實料得到皇上任命的!也可以說:軍機處就是皇帝的左右手!

    這些有能力的官員,協助雍正皇帝處理好國家大事,自然是核心人物,得到重用那是自然而然!

    雍正皇帝的這一改革,非常的成功,也在大清後面幾朝一直沿襲!

  • 3 # 宜居愛之城

    軍機處,清朝時期的中樞權力機關,於雍正七年因用兵西北而設立。

    雍正帝以內閣在太和門外,害怕漏洩機密的理由,在隆宗門內設定軍機房,選內閣大臣入值繕寫機要,作為處理緊急軍務之用,輔佐皇帝處理政務,開始作為臨時機構存在。

    雍正十年,改稱“辦理軍機處”,成為長設機構。設軍機大臣、軍機章京等,均為兼職。乾隆帝時期復設軍機處,取代內閣成為清朝的中樞權力機關,一直到清末。

    雍正之所以設立軍機處而取代內閣,我想是因為一下幾點原因:

    第一,方便處理政務.軍務的需要,提高效率,貫徹雍正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雍正五年,雍正帝準備對準噶爾部用兵,雍正七年正式出兵。與此相配合,雍正帝設立軍機處,協助他處理軍務。

    軍機處最初設定了三位大臣,即怡親王允祥、大學士張廷玉、蔣廷錫,後來逐漸增加,最多時達十一人。他們之間沒有隸屬關係,各自辦理皇帝交辦的機要事務。

    軍機處辦事的最大特點可歸結為簡、速、密三字。

    簡就是機構人員十分簡單,不像內閣人員龐雜。軍機處全部辦事人員至多不過三四十人。

    速就是辦事效率高。軍機處一切由大臣、章京辦理,皇帝有旨得隨時承辦,而且必須當日事當日畢。又有“廷寄”制度,由軍機處交兵部直接發出,或採取日行三百里的“馬上飛遞”,或註明行四、五、六百里,減少了很多中間環節,加快了辦事速度。

    最後就是密,軍機處地處內廷,外界干擾少,外官不得擅入,皇帝召見軍機大臣時,連太監都不得在側。

    軍機處的成立,是雍正帝改革的產物,由於其改革思想明確,態度堅定,措施得當,十年左右的時間就產生了顯著的效果,不僅使康熙時期的積極成果得到鞏固和發展,而且為乾隆時期的盛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第二,軍機處的建立,能夠將皇權發揮到極致,皇帝真正做到了一言九鼎。

    自秦始皇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以來,皇帝的權力與宰相的權力之間的矛盾就產生了,皇帝的權力是至高無上的,但他自己不能親自去處理那麼繁多的政務,他必須依靠輔佐他處理政事的機構來實現他的統治。

    輔政機構的代表人物就是宰相,所以把輔政制度也叫做宰相制度,把皇帝與宰相的關係叫做君權與相權的關係。

    明清兩代,君權與相權的矛盾比較尖銳。明太祖朱元璋對秦漢以來的宰相制度持否定態度。他說:“宰相權力過重,曾出現了趙高指鹿為馬的現象”。

    於是他下令永遠廢除丞相制度,撤掉中書省,後來改為內閣大學士輔佐朝政的形式。於是內閣制度就在明朝形成了。

    軍機處所處理的機要政務和用兵方面的事務都是由軍機大臣當面接受皇帝的指示,皇帝沒有一天不與軍機大臣們會面,而太監是不能參與的,即使是這些得到皇帝面授機宜的各位大臣也只是傳達、轉述、繕寫皇帝的旨意,不能在這中間夾雜任何自己的意見。

    軍機處的設立,是封建王朝君主專制制度走向巔峰的標誌,它取代了明朝時期建立的內閣大學士制度,使皇帝的權利達到頂峰。

    清宣統三年(1911年)五月八日,清政府在立憲派國會請願運動的壓力下,實行所謂“責任內閣制”。下令裁撤舊設內閣及軍機處,成立由十三名國務大臣組成的新內閣,自此實行了180餘年的軍機處被廢除。

  • 4 # 長史如歌

    軍機處是雍正皇帝為加強中央集權,將政權牢牢控制在皇帝手中而設立的機構。軍機處的設立,脫胎於康熙皇帝的南書房,經過雍正、乾隆兩朝的不斷髮展完善,成為清代政治結構的固定上層管理部門。

    一、軍機處萌生於康熙皇帝的南書房

    清代由於八旗制度下的各旗旗主都為身居高位的滿人大臣,都可以參與到議政之中,並且滿人貴族和漢人大臣也由於民族身份的不同存在著一定矛盾,對皇帝的施政有不利影響,在這個政治背景下,康熙十六年,康熙皇帝設立了南書房,從翰林院官員中選拔了一批自己信得過而能力優秀者進入,稱為“南書房行走”。南書房由於規模小,人數少,官員為皇帝心腹,成為康熙皇帝緊密掌握的政治機構,康熙的許多執政理念和意圖就由南書房起草成為正式詔令,直接下達給朝廷各部門。

    南書房的設立,是康熙皇帝削弱滿族貴族大臣的權力,實行高度集權的一招重要措施,日後軍機處的設立做了一個重要示範。

    二、雍正設立軍機處原本是為了處理軍事事務

    雍正初期,蒙古準格爾部叛亂,朝廷出兵平叛,為了及時掌握軍事事態,迅速作出應對措施,雍正皇帝於雍正七年設立了軍機處,用以專門處理軍事事務,是為軍機處名稱的由來。其中軍機大臣均由雍正親信貴族和大臣擔任,如怡親王允祥、內閣大臣張廷玉、鄂爾泰等,並設立協助處理工作的軍機章京,由翰林院、六部、理藩院等部門人員兼任。後來,軍機處除了處理軍事事務外,也處理重大政治和民生事務,但此時的軍機處主要是秉承雍正皇帝的旨意辦事,基本不涉及政策的制定。

    雍正朝的軍機處,既延續了康熙朝南書房的設立初衷,又方便了雍正皇帝及時處理軍事事務。乾隆登基後,在初期罷免了這一機構,後來又因金川地區形勢不穩,及國內政治治理需要,乾隆二年又恢復了軍機處,並擴大了軍機大臣人數和管理事務的範圍,從此以後,軍機處逐漸發展成為治理國家的日常機構,直至清末。

    軍機處自設立後,大大削弱了內閣的權力,而將天下大權集於皇帝之手,穩固了清代皇帝的皇權,避免了明代內閣強勢削弱皇權的情況出現,也避免了滿洲貴族對皇帝決策的影響。軍機處的設立,是清代政治結構有別於中國其他朝代的一大特點,背後反映了清代初期政治上層中複雜的政治環境和民族結構,也反映了清代統治者對前代政治經驗教訓的總結和改進。

  • 5 # 大悟龜說國學

    雍正帝設立軍機處是因為,內閣的人都非他的核心心腹,但是一時又無法把這些人換掉,所以就另起爐灶重新設定一個聽命於他的最高行事小組,取名軍機處。

    設立軍機處是雍正帝改革的多項舉措之一,設立軍機處,一共經歷了二百餘年,代替了議政五大臣會議,實際上相當於清以前各朝代的宰相,悉數聽命於皇上一人,君權至上達到了一個無以復加的高峰…

    雍正七年二月,世宗即發出上諭,歷數準噶爾罪惡,興兵討伐準噶爾,但因路途遙遠,軍需糧秣,急需專門班子承辦,且軍報頻繁緊急,既須迅速處理,尤應慎密。為使戰爭順利進行,世宗於七年六月發出上諭,設立軍機房,並命怡親王允祥、大學士張廷玉、蔣廷錫主持辦理軍需一應事宜,辦公地點即在隆宗門內、乾清門外西偏小平房內。雍正八年,改名為辦理軍機處。雍正十年春,世宗命大學土等議定軍機處印信。三月初三,大學士遵旨議奏用“辦理軍機處印信”字樣,雍正即命交禮部鑄造,並將印信保存於軍機處,派專員管理,同時將印文通知各省及西北兩路軍營。從此,軍機處正式成為定製。

    軍機處設有軍機大臣,世宗從大學士、尚書、侍郎等官員中指定充任,正式名稱為“軍機處大臣上行走”,初入者,通常加“學習”二字,如“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經正式試用一段時間後,不合格者除去,合格者除去學習二字。軍機大臣之下的辦事官員為軍機章京,由內閣、翰林院、六部、理藩院、議政處等衙門官員中選擇充任,負責滿漢、蒙古諸種文字工作。不論是軍機大臣或軍機章京,雍正時期均無定員,亦無正式衙門,只設值房,離雍正寢宮養心殿很近。至嘉慶四年(17年),軍機處章京才定為滿漢官員各十六人,滿漢各八人為一班,各有“領班”一人,輪流執掌。

    軍機大臣的任用,主要取決於同皇帝的私人關係,不問出身,惟用親信。雍正年間,擔當過軍機大臣的有怡親王允祥、大學士張廷玉、蔣廷錫、鄂爾泰、馬爾賽、平郡王福彭、貴州提督哈元生、領侍衛內大臣馬蘭泰、兵部尚書性桂、內閣學士雙喜、理藩院侍郎班弟、鑾儀使訥親、都統莽鵠立、豐盛額等。他們的官職,由正一品至從四品,地位相差懸殊,但他們都是深得雍正信任的寵臣。軍機大臣中,常以品崇、資深者為“領班”,而被譽為首席、首揆、揆席,其實並無首長,互不為屬;各自辦理皇帝交辦的事宜並單獨向皇帝負責。軍機處地處宮禁,近在君側,為皇帝辦理軍國政要,地位特殊。為防止對皇帝形成尾大不掉之勢,軍機處不設正式官員,軍機大臣、軍機章京均為各衙門官員的臨時差遣兼任,他們人雖在軍機處,但編制和歸屬仍舊屬於原來衙門。他們之間雖有上下級關係,但後者不是前者的絕對屬吏,很難結成死黨,況一旦有專擅越權之舉,隨時都可被皇帝開去軍機大臣。因此,他們只能絕對秉命於君主。軍機大臣奉旨撰擬機務和用兵大事,削弱了內閣權力,使內閣只能草寫尋常事務的檔案。因此內閣的職權大大降低。軍機處從一開始就是為辦理軍務而設,雍正在任命滿人軍機章京時又大多從議政處調來,因此使清初以來專門負責軍務的議政處也逐漸名存實亡。可見,軍機處的設立,大大加強了君主專制的權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全明星票王歷史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