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郭偉峰23

    五味,是指辛、甘、酸、苦、鹹五種不同的藥味。但有些藥具有淡味和澀味,所以實際上不止五味。藥味的確定,原則是基於口嘗,定於臨床。即經口嘗辨別滋味,經臨床證實。所以“味”實際上藥物本身的滋味和療效的標誌。五味作用分述如下:辛:能散、能行、能潤。散開表達邪,發汗解表,用以治療表證,如紫蘇、麻黃髮汗解表;行能行血活血,用以治療氣滯血瘀證,如木香行氣,桃仁、紅花活血;潤是潤腎燥、瀉腎火,菟絲子滋腎陰、潤腎燥。甘:能補、能和、能緩。補可補虛扶正弱,用以治療虛弱證,如人參大補元氣,大棗和中補益;和是協調、調和藥性,如甘草調和諸藥;緩指緩和急迫,用以治拘攣疼痛,如白芍斂陰緩急止痛。酸:能收、能澀。收即收斂,澀即固澀,用以治療各種滑脫不禁證,如金櫻子澀精,五味子斂汗,訶子澀腸,覆盆子縮尿。苦:能洩、能燥、能堅。洩有通洩、降洩、清洩之分,如大黃、芒硝通洩盪滌燥屎,杏仁降洩肺氣以平喘咳,梔子清洩火熱以除煩;燥是指燥溼,用以治療溼證,如蒼朮燥寒溼,黃連燥溼熱;堅是指堅陰,用以治療陰虛火旺證,如黃柏洩相火而堅腎陰。鹹:能下、能軟。下即洩下,用以治療堅結便秘證,如芒硝瀉下通便;軟即軟堅散結,用以治療瘰癧、痰核、痞塊等證,如昆布、海藻治癭瘤,半夏、牡蠣、瓦楞子治痰核、痞塊等。由於藥物有氣同味不同,或味同性不同,其功效和作用就有不同。其作用有明顯差異,如黃連苦寒,可以清熱燥溼;浮萍辛寒,可以疏解風熱。黃芪甘慍,可以補氣,蘆根甘寒,能清熱生津除煩。所以,對氣味不能孤立看待,必須結合起來,全面認識,才能正確應用,適合於病情。此外,還有些藥物氣味芳香,具有化溼醒脾,避穢開竅的功效,在臨證中應結合應用。

  • 2 # 愛吃的小欣

    食有五味酸、鹹、甜、苦、辣”,中藥亦有五味“酸、鹹、甘、苦、辛”。五味理論其實早在春秋戰國時代伴隨著飲食調養的理論出現,中藥因其五味不同,所具有的治療作用也有所不同,“酸、鹹、甘、苦、辛”,是中藥的5種基礎藥味,除此之外中藥還有澀味和淡味。

    五味

    《黃帝內經 素問》中這樣闡述: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洩為陰,鹹味湧洩為陰,淡味滲洩為陽。最早概括了“辛散、酸收、甘緩、苦堅、鹹軟。”

    1、五味之辛:

    川芎

    辛味藥具有發散、行氣、行血的作用,正所謂“能散能行”。辛味藥多用於治療表證及氣血阻滯之證。

    以活血止痛類藥川芎為例:川芎的藥性為味辛、性溫,其主要功效為活血行氣、祛風止痛。可用於治療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症瘕腹痛,胸脅刺痛,跌撲腫痛,頭痛,風溼痺痛等病症。

    2、五味之甘:

    甘草

    甘味藥具有補益、和中、緩急止痛、調和藥性等作用,正所謂“能補能和能緩”。甘味藥多用於治療正氣虛弱、調和藥性、消食和胃、緩解疼痛、中毒解救等。

    以補虛類藥甘草為例:甘草的藥性為味甘、性平,其主要功效為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可用於治療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等。

    3、五味之酸:

    酸棗仁

    酸味藥具有收斂、固澀等作用,正所謂“能收能澀”。酸味藥多用於治療自汗盜汗、久洩久痢、遺精滑精、肺虛久咳、遺尿尿頻、崩帶不止等滑脫不禁的病症。

    以安神類藥酸棗仁為例:酸棗仁的藥性為味酸、甘、平。具有補肝,寧心,斂汗,生津之功效。可用於治療虛煩不眠,驚悸多夢,體虛多汗,津傷口渴的病症。

    4、五味之苦:

    黃連

    苦味藥具有清洩火熱、洩氣降逆、通洩大便、瀉火存陰、燥溼等作用,正所謂“能洩、能燥、能堅”。苦味藥多用於治療火熱證、咳喘、便秘、陰虛火旺、溼證、嘔惡等證。

    如黃連可清熱燥溼、厚朴苦溫燥溼、梔子清熱瀉火、苦杏仁降氣平喘、陳皮降逆止嘔、大黃洩熱通便等。

    5、五味之鹹:

    鹹味藥具有瀉下通便、軟堅散結等作用,正所謂“能下、能軟”。鹹味藥多用於大便燥結、痰核、症瘕痞塊等證。

    如海藻、牡蠣散癭瘤、鱉甲軟堅消症、芒硝洩熱通便。

    附註:

    淡味

    淡味藥具有利水滲溼等作用,正所謂“能滲、能利”。淡味藥多用於水腫、腳氣浮腫、小便不利等病證。因有後世醫家主張“淡附於甘”,所以通常只言五味。

    如薏苡仁、茯苓、燈芯草、澤瀉等可屬淡味。

    澀味:

    澀味藥同酸味藥的作用相似,具有收斂、固澀等作用。一些中藥文獻中常用酸味代表澀味之功效、或將其與酸味並列。

    如海螵蛸可收斂止血、蓮子可固精止帶、禹餘糧可澀腸止瀉可屬此類。

  • 3 # 為人排憂解難

    中醫的內科雜症是以五臟為中心加以辨證分析,辨證的結果需要治療。治療時選藥很關鍵,必須選對疾病有顯著療效的藥物。這樣就牽涉到藥物的歸經問題。

    古代先賢們先把人體五臟與五行結合起來,開始從藥物的顏色與味道加以探討。得出了白色入肺,青色入肝,赤色入心,黃色入脾,黑色入腎。同時也從藥物的味道上進行觀察研究。如,發現人們吃過辛辣的食物後會流涕出汗,因肺主皮毛,開竅於鼻,就證明了辛辣入肺。從缺乏營養消瘦的人吃了甘味的五穀雜糧會長肌肉而變胖,因脾主肌肉,得出了甘味入脾。吃了苦味的東西會下火,證明了苦入心。通過了長期的觀察,先賢們還掌握了酸入肝,鹹入腎。這樣就總結出五味歸五臟的理論,應用於中醫臨床。

  • 4 # 中醫雜症

    中藥有酸、甜、苦、辣、鹹,五味各有不同的作用,而五臟六腑對五味各有所喜,因此可以用藥材的五味,來調理五臟六腑的陰陽失調,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肝喜歡酸,酸味的藥材和食物先入肝,可以養肝、疏肝、生津、養陰,對肝有滋養和收斂作用,因此酸味的藥材,能夠治療肝膽的疾病,一般肝膽的疾病多用酸味的藥材治療。

    脾胃喜歡甜味的藥材和食物,甜味的先入脾胃,有健脾健胃、緩急止痛、益氣健脾的作用,因此可以用來治療脾胃的疾病,一般脾胃的疾病多用甜味的藥材治療。

    心喜歡苦,苦味的藥材和食物先入心,可以清熱養陰、能清能降,因此心火旺盛的,多使用苦味的藥材治療。

    肺喜歡辣,辛辣的藥材和食物先入肺,辣味能發能散,因此肺的疾病多用辛辣的藥材治療?

    腎喜歡鹹味的藥材和食物,鹹味的藥材先入腎,能夠軟堅、潤下和利溼,因此治療腎的疾病多用鹹味的藥材。

  • 5 # 真理再現人間

    美國有哪些中醫學校(一)

    隨著“中醫熱”在國外的興起,中醫教育事業在美國也迅速發展起來。目前,在美國已有30多所中醫院校,大部分集中在加利福尼亞州,其中半數以上被政府承認。主要的中醫、針灸院校有如下幾種:

    ·美洲中醫學院

    美洲中醫學院始建於1980年,學校提供證書課程和研究生課程。在三年內上完12個學期的課程,能獲得針灸碩士學位。修完9個學期的課程,能獲得證書,參加針灸執照考試。

    美洲中醫學院的居民診所,是惟一被加州公共衛生事業局批准,可使用針灸和中草藥進行治療的衛生機構。

    ·美國中西醫科大學

    中西醫科大學建於1975年,1979年成為第一所被加州政府承認的中醫學校。該學校設有三個專業,衛生工作者針灸專業,為已完成西醫專業的衛生人員所設;夜校增設了西醫課程;中醫博士專業,為合格的針灸師開設。

    ·國際中醫學院

    國際中醫學院由米歇爾·曾醫生在1984年創辦,是一所非營利性學院。教職員工在不同的國家受不同的針灸學和中醫學培訓,同時,聘請中國大陸的客座教授任教。每年夏季組織學生到中國旅遊學習,並獲取針灸和中醫學證書。

    現在科學對穴位的研究

    許多人從穴位的電學特性去探索它的本質。一九五零年日本的中谷用12伏直流電透過人體面板,發現面板上存在某些導電量特別高的良導點,它們的位置與穴位位置吻合。

    此後不久,法國著名針灸學家尼伯亞特在助手的協助下,應用測定面板電阻方法證實了這一現象,並確定穴位電阻只有它周圍面板電阻的一半。

    20世紀50年代後期,中國學者有關穴位電生理的研究,也基本肯定了穴位具有低電阻高電位的特性。

    中醫實則是道家修練附產物,開天目既大腦松果體被功力能量加持,就能突破三維空間觀察事物,許多大醫學家如扁鵲李時珍孫思邈華佗等都是開天目的,比CTX光還先進,觀察到脈絡存在於微觀小粒子分子組成的身體上,不在表面肉身上,當今科學剛剛知道宇宙是多維度空間,也就是不同粒子組成不同的空間,人體也有層層粒子分子原子質子…組成的身體,脈絡不在表面肉身這層身體上,所以西醫手術看不到。

    截肢是表面一層被砍去了,可微觀粒子組成的身體還好好的。有的人沒腿或沒胳膊,可他卻感覺腿疼胳膊疼,現代醫學不知原因,起名叫幻肢痛,說是幻覺,其實不是幻覺,截去的是表面,微觀身體還好好的。人死了只是肉身脫去了,微觀原子其他粒子組成的身體,依然存在於其他空間。當今科學太淺白,連三維空間沒突破。

    今天中醫把這個當糟粕剔除,所以中醫完了。

    聰明科學家從祖宗典集中,尋找寶藏,比如屠喲喲從傳統中醫得到啟發發明青蒿素。

    韓醫是中醫同理論醫學,沒見人家南韓一群人天天噴韓醫,抹黑自己文明。

    出國後發現外華人非常崇拜中華文明。美華人天天捧自己的基督文明,日本人天天捧自己文明文化,南韓人天天捧自己文化,都努力證明自己的祖先智慧偉大,而南韓日本的文明其實都是中華文明,而今天國內一群無知者天天抹黑自己民族文明,證明自己祖宗是低劣的蠢豬,就為認那幾個洋惡棍。

    澎湃新聞9月27日訊息,中醫在全球範圍或將躋身成為主流療法,而非僅僅作為手術、放療等標準療法之外的補充替代療法。

    青蒿素是屠呦呦在1971年發現,青蒿素是繼乙氨嘧啶、氯喹、伯喹之後最有效的抗瘧特效藥,尤其是對於腦型瘧疾和抗氯喹瘧疾,具有速效和低毒的特點,曾被世界衛生組織稱做是“世界上唯一有效的瘧疾治療藥物”。

    1969年,在軍事醫學科學院駐衛生部中醫研究院軍代表的建議下,全國“523辦公室”邀請北京中藥所加入“523任務”的“中醫中藥專業組”。北京中藥所指定化學研究室的屠呦呦擔任組長。當時的基本思路是採取民間驗方,然後利用現代的有機溶劑分離藥用部位並進行相應的藥理篩選和臨床驗證,研究人員整理了多達808種可能的中藥。據稱她們開始並未考慮使用青蒿,因為它的抑制率極不穩定,在12~80%,直至看到東晉葛洪《肘後備急方》中將青蒿“絞汁”用藥,從而得到啟發,以現代科學組織篩選,改用乙醚提取。1971年10月,青蒿的動物效價由30%~40%提高到95%。1971年12月下旬,用乙醚提取物與中性部分分別對感染伯氏瘧原蟲(Plasmodium berghei)小鼠以及感染猴瘧原蟲(Plasmodium cyomolgi)猴的瘧原蟲血癥(parasitemia)顯示 100%的療效。

  • 6 # 奧丁舜皇生物

    中藥為什麼分五味,這是中藥材(植物草藥)固有的生物特性,這種生物特性是可以透過人的嘴嚼有味覺變別出來,也可以透過人的嗅覺感知到,如魚腥草就有一股魚腥味,虎杖莖有股酸味,大蒜有股沖人的辛味……但植物中藥的五味還以口嘗辨別味道為準確。中醫理論體系的核心為”天人合一”人與自然界的萬物是相生相息的。自然界的生物尤其是植物中藥同人體最為關切。因為,人體五臟有五味偏性,固中藥五味在人服食後,就會出現酸入肝,甘歸脾,辛走肺,苦注心,鹹流腎。從而取得各臟器出現毛病時,由中藥五味偏盛流走之路徑而快達病所,這是祖傳中醫藥人的辯證施治要點。這樣把中藥五味分別同人體五臟關聯,是在千百年的醫治藥用過程中獲得確切資料。只要大家對中醫藥感興趣,不防到野外去尋中草藥(植物藥)挖出洗淨嚐嚐,就會明白中藥為什麼分五味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足壇50大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