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年是一把鎖,那麼臘月便是鎖芯。拿鑰匙的人,肯定是遊子,是那些離鄉的人,他們或為求學,或為生計,或逃避藩籬,遠離故土,把家鄉鎖住,把思念鎖住。到了臘月,從遠方回來,又被鎖回村莊,鎖進家門。
有些人把新鎖放成舊鎖,把鋥亮的鎖放成生鏽的鎖,有些鎖會隨著時間變化再次被開啟,有些鎖再也沒有開啟,鎖還是原來的鎖,可是已經發生改變。
我能想象開鎖時的情景,當鑰匙插入鎖的那一刻,就是回鄉之日,就是過年之時,一個個返鄉的故事隨著時代的變遷,變得愈加耐人尋味。從一張車票到開車回家,從排隊打電話到隨時發微信,這個時代,為我們賦予了太多的精彩。就像那把鎖一樣,很多人把它當作了鄉愁,當作了記憶,當作了生命裡的一段旅程,可是我依然把它看作是鎖。
因為這把鎖,我每年都回家,每開一次鎖,都需要一定的時間,主要還是路的原因。工作的地方叫平利縣,地處巴山腹地,面積不算大,人口也不算多,可是那裡盛產茶葉,風景獨特,一張“中國最美鄉村”的名片,享譽全國。最讓我感觸的是這裡的人實在,幹啥事都雷厲風行,苦字當先。所以,從2006年到那以後,我就自己把自己“鎖”在那裡,十餘年來,也苦也累,可是很歡悅,有一大幫朋友,分佈在各個領域,工作時,一絲不苟,閒暇時,咬文嚼字,倒也樂哉。
平利縣與老家並不遠,在同一個市,一個在東,一個在西,因為要繞道,所以回家的路途就變得繁雜、曲折,早些年一個人,轉車繞道,倒也無所謂,反正準備了一天的時間坐車。可是後來成了家、娶了妻、生了子,回家過年,去開啟那個“鎖”,必須要考慮到妻兒,坐車就成為橫亙在我與故鄉之間無法跨越的鴻溝。現在路倒是好了,坐車方便了許多,可是回一趟家也需要近五個小時,途經四個縣,開“鎖”依然不容易。
每次回家,我都喜歡到村子走走,村裡的一樹一木,一塘一園,哪家新蓋了房屋,哪裡新修了道路,哪家的門一直鎖著,哪戶的窗什麼顏色,我幾乎都能說個大概,遇上熟悉的村民,閒侃幾句,拉拉家常,聊聊年貨準備得咋樣,對村子,對村民,有那麼一種說不清的感情。
儘管從初中起就離開了村子,可是卻始終不覺得陌生,吃著村裡土地長出的糧食,喝著村裡老井打出的水,這種關係,不是時空和歲月所能阻斷的。大多數時候,會越走越快,必須要趕在太陽落山前,把家附近的地方轉一遍。
如果說年是一把鎖,那麼臘月便是鎖芯。拿鑰匙的人,肯定是遊子,是那些離鄉的人,他們或為求學,或為生計,或逃避藩籬,遠離故土,把家鄉鎖住,把思念鎖住。到了臘月,從遠方回來,又被鎖回村莊,鎖進家門。
有些人把新鎖放成舊鎖,把鋥亮的鎖放成生鏽的鎖,有些鎖會隨著時間變化再次被開啟,有些鎖再也沒有開啟,鎖還是原來的鎖,可是已經發生改變。
我能想象開鎖時的情景,當鑰匙插入鎖的那一刻,就是回鄉之日,就是過年之時,一個個返鄉的故事隨著時代的變遷,變得愈加耐人尋味。從一張車票到開車回家,從排隊打電話到隨時發微信,這個時代,為我們賦予了太多的精彩。就像那把鎖一樣,很多人把它當作了鄉愁,當作了記憶,當作了生命裡的一段旅程,可是我依然把它看作是鎖。
因為這把鎖,我每年都回家,每開一次鎖,都需要一定的時間,主要還是路的原因。工作的地方叫平利縣,地處巴山腹地,面積不算大,人口也不算多,可是那裡盛產茶葉,風景獨特,一張“中國最美鄉村”的名片,享譽全國。最讓我感觸的是這裡的人實在,幹啥事都雷厲風行,苦字當先。所以,從2006年到那以後,我就自己把自己“鎖”在那裡,十餘年來,也苦也累,可是很歡悅,有一大幫朋友,分佈在各個領域,工作時,一絲不苟,閒暇時,咬文嚼字,倒也樂哉。
平利縣與老家並不遠,在同一個市,一個在東,一個在西,因為要繞道,所以回家的路途就變得繁雜、曲折,早些年一個人,轉車繞道,倒也無所謂,反正準備了一天的時間坐車。可是後來成了家、娶了妻、生了子,回家過年,去開啟那個“鎖”,必須要考慮到妻兒,坐車就成為橫亙在我與故鄉之間無法跨越的鴻溝。現在路倒是好了,坐車方便了許多,可是回一趟家也需要近五個小時,途經四個縣,開“鎖”依然不容易。
每次回家,我都喜歡到村子走走,村裡的一樹一木,一塘一園,哪家新蓋了房屋,哪裡新修了道路,哪家的門一直鎖著,哪戶的窗什麼顏色,我幾乎都能說個大概,遇上熟悉的村民,閒侃幾句,拉拉家常,聊聊年貨準備得咋樣,對村子,對村民,有那麼一種說不清的感情。
儘管從初中起就離開了村子,可是卻始終不覺得陌生,吃著村裡土地長出的糧食,喝著村裡老井打出的水,這種關係,不是時空和歲月所能阻斷的。大多數時候,會越走越快,必須要趕在太陽落山前,把家附近的地方轉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