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梅橫枝

    三顧頻煩天下計,二朝開濟老臣心。

    在家國興衰,生死存亡,社稷安危,國運興替面前,在大是大非大義大勇方面,任何個人的苦難禍患都顯得那麼微不足道,那麼狹義狹隘,那麼一筆帶過。個人的命運也只是家國命運的一分子一個必然。

    諸葛亮為劉備主政軍師,從沒有立足之地,到建立蜀國,從東聯孫吳北拒曹魏,從荊州西蜀到南征北伐,內穩諸虎以求團結到外和逆敵以穩大局,從民生到軍國,從投先帝到事後主,從四處逃竄到三足鼎立,從前線到後方,從個人到家國到天下,從戰術到戰略,從政策到政治,從正義到千秋,萬家憂樂夙夜不寐,日理萬機,殫精竭慮,趨吉避凶,那是付出了不少汗水和心血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國家前途命運操碎了心的臥龍先生,其中艱苦,豈是一城一地之得失,一生一命之存亡,所能比哉?一隅之泣豈能比之於舉國之憂哉?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臥龍千古!

    .

  • 2 # 一點學堂

    《三國演義》中要說苦啊,我想起了鄧艾。

    鄧艾小時候是地主家的放牛娃,並且有些口吃。恩。可以想象了吧。那種物質條件和精神壓迫都是非常大的。那個時代作為被統治階級的普通人。通常都默默承受。或者尋找宗教的思想寄託,謀求來世......

    而鄧艾卻透過自己的努力,不斷的獲得提升,最後當上了魏國西部邊防的最高長官,面對蜀國獨當一面的大將,鄧艾在這個過程中付出的努力,吃的苦又比平常人多多少呢?

    後來有一次,鄧艾和姜維作戰,姜維打不過鄧艾,就叫人前去罵陣,內容是拿鄧艾早年給人當奴僕的經歷來羞辱鄧艾。鄧艾的兒子氣憤不過,想要出戰。鄧艾卻勸他說:“出身貧寒,不是恥辱,能屈能伸,方為丈夫”。士卒皆歎服。

    在後來魏國滅蜀的戰役中,魏國的軍隊比蜀國多好幾倍,但是畏懼劍閣的天險不敢前進。鄧艾發揚勇於吃苦敢打硬仗的作風,帶領少量計程車兵從陰平的懸崖峭壁上滾下,付出慘重代價而繞開陰平,最終率先奪得成都,獲得了頭等的戰功。

    然而出身卑微的人終究缺乏根基,在司馬昭的猜忌之下,居功厥偉的鄧艾卻被無罪逮捕殺害。這可能是他人生的最後一苦吧。

  • 3 # 踏歌走馬

    最苦的人應該就是諸葛亮了吧。

    本來生活的多麼自由自在,瀟灑自如,結果被劉備糾纏上了,三顧茅廬,請他出山,這一出山,可就停不下來了。

    劉備在的時候還好一點,畢竟劉備雖然不是什麼明君,終歸算是個好人吧,智商什麼的也正常,再加上當時很多大將名臣輔佐,諸葛亮沒那麼累。

    但是自從劉備白帝城昇天,死了不說,還把整個蜀國都託付給了諸葛亮,這真是要了諸葛亮的命了。

    後主劉阿斗,完全就是坐吃山空,不思進取,把皇帝做到了極致,什麼事都交給了諸葛亮不說,時不時還扯一下諸葛亮的後腿,讓諸葛亮勞心傷神。

    最苦最累的時候就是北進中原了,就為了劉備的一句匡扶漢室,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八個字同樣被諸葛亮做到了極致。

    再明知自己身體有問題的情況下,依然北進中原,最終活生生累死在戰場之上,真是不值。

    沒有比諸葛亮更苦的人了。

  • 4 # 使用者王者孝

    《三國演義》透過一系列生動的人物形象和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描繪了三國時代尖銳複雜的階級矛盾,特別是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為了爭權奪利而進行的政治、軍事鬥爭,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的反動本質和血腥罪悪,反映了戰亂中人民的悲慘生活。

    三國演義中最苦的是誰,有人說,諸葛亮,奮鬥一生,躹躬盡粹,死而後已;劉、關、張桃園三結義,流浪混飯吃,幾經磨難佔有蜀地為一方諸候,終為義而未能同死;曹操雄心霸業,多次死裡逃生,經歷了常人不遇的苦難,最終痛苦而亡。《三國演義》中的英雄們都有自己的苦難經歷,但他們都有輝煌的的一面,生活所必需的吃、穿、住,他們都不缺少。爭霸天下,是《三國演義》中各路英雄的理想,他們表演了各種波瀾壯闊、威武雄壯的軍事鬥爭故事。而這些無論政治的或是軍事的活動,都必須建立在豐厚的物質舞臺上,而這些物質的創造者是千千萬萬的貧苦百姓。他們的快樂、爭霸是建築在百姓的痛苦之上的。

    請看第四回的一段描寫;“董卓,,,,,,嘗引軍出城,行到陽城地方。當時二月,村民社賽,男女皆集。卓命軍士圍住,盡皆殺之。掠婦女財物,裝載車上,懸頭千餘顆於車下,連軫還都,揚言殺賊大勝而回"。

    第四十二回寫曹操攻打樊城,十餘萬人被迫跟劉備逃難,“號泣而行”,民力疲睏,怨聲不絕。"書中還有不少地方描寫了在戰亂中的人民苦難。

  • 5 # 浪兄筆記

    除了大家說的劉備孔明劉協,或許荀彧也是最苦的一位,一直在平衡漢室和曹魏的力量,要知道兩面派確實很難當,看三國機密裡面演的更是如此。。最後含恨而終

    公元212年,也就是我五十歲死的那年。面對曹操想當魏公加九錫的做法,董昭問我後,我表示反對說:曹操當年首唱義兵,是為了匡扶朝廷平定戰亂,有忠貞之志謙讓的品格,應該用德義來管理天下,不適合加九錫,以免讓百姓產生取代漢室的疑慮。

    曹操知道後十分不滿,其實他心理可能早有了廢漢自立的野心。只不過是礙於我們這幫老臣和儒家忠義,到死都沒稱帝,也算是對我們的一種安慰。但為了幫曹丕鋪平道路,找了一個藉口讓我跟他一起東征孫權,最終我病死在壽春。至於怎麼死的,雖然也有爭論,但無論怎樣,我都是帶著無限憤恨和痛苦的。

    作為一個知識分子,我一直希望透過自己的努力,來挽救東漢的頹勢,可以像後面的孔明一樣,鞠躬盡瘁的效忠大漢劉氏。所以當群雄逐鹿的時候,我審時度勢的選擇了,弱小但敢想敢幹的曹操,我原本以為他跟我是同道中人,沒想到隨著人性慾望的膨脹,他捨棄了初衷,背叛我們的理想而選擇了現實,而我很難接受,含恨而終或許是我最好的歸宿,不然要一直面對彆扭的,沒辦法掙脫的世俗,活著比死會更難受。

    這或許就是我們讀書人的悲哀吧。。。自身無法實現的夢想,只能依靠他人一起來奮鬥,但成功後,人心都會隨著時間局勢發生改變,能堅持初衷的人畢竟太少。。。在理想社會和現實世俗之間,確實很難平衡好自身和他人,或許這就是人生。。。

  • 6 # 西門不帶刀

    有人說最苦是劉備,他起於微末,絲毫不敢懈怠;

    有人說最苦是曹操,他治世能臣,卻成亂世梟雄;

    有人說最苦是孔明,他鞠躬盡瘁,只能死而後已;

    少校覺得他們都不算最苦的,他們只是身苦。還有一位心苦的人。他就是漢壽亭侯——關羽關二爺。

    1君臣相知。東漢末年黃巾亂民造反,為了報效大漢,匡扶社稷,關二爺選擇了投軍,消滅黃巾亂黨。他遇到了同來投軍的劉備,張飛。三人意氣相投桃園結義。劉備一隻大漢皇族後裔,做了大哥。二爺自此忠心於劉備,出則同車,寢則同床,義雖君臣,恩同父子。斬顏良誅文丑,立下赫赫戰功。後來遇到戰事不利,二爺攜嫂降於曹操。曹操對二爺敬重有加,賜金銀美人,二爺卻之不受。後來大漢天子封二爺漢壽亭侯。二爺喜之。封金掛印,千里走單騎。二爺攜帶嫂嫂離開曹操投奔劉備。只帶走了赤兔馬和漢壽亭侯這個爵位。2.君臣相疑

    1.赤壁大戰,曹操敗走,二爺奉命守華容道。二爺重義氣,私放曹操,甘受軍法。劉備雖為二爺求情,但心裡,十分不喜。

    2.劉備得了荊州,站穩了腳跟。便將荊州軍精銳盡數帶走,留二爺孤軍守荊州。並讓與的劉封(劉備的乾兒子),糜芳(劉備的小舅子)監視。

    3.公元219年7月,劉備自立為漢中王。只封二爺做了個將軍和一個空頭名號——五虎大將之首。二爺對於劉備自封漢中王極度不滿,但苦於結義兄弟,又不能明說,只得將火發到黃忠身上。劉備得知後極度不滿,急忙又下了詔書:封二爺為前將軍,假節鉞,都督荊襄九郡。

    4.孫權派人向二爺求婚。二爺明知孫劉聯合抗曹是既定政策。但因劉備自稱漢中王,反心已現。二爺便拒絕了孫權求婚。這更引起了劉備的不滿。

    3.自古忠義不能兩全。

    二爺忠心的是大漢,二爺義氣的是劉備,當大漢王朝與劉備之間發生利益衝突的時候,二爺只能捨身。敗走麥城,被孫權所獲。二爺一心求死。最終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二爺解脫了,再也不需要為忠還是義而糾結。他用最極端的方式結束了心裡的痛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周伯通的左右互搏術,為什麼太聰明的黃蓉學不會而大笨蛋郭靖卻很快就學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