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橋流水811小橋流水
-
2 # 劉一千五
張良的處世哲學,對於任何人適用。蕭何明顯不及張良。
張良一走,除了沒權外,其他一切都有。蕭何不一樣,把俸祿,家產,家裡成年的男丁全都給了皇帝和國家。因為份內之事,替民謀利,請求開荒上林宛,惹翻劉邦,被下牢入獄。如果不是眾人營救,怕是要出大問題。
古代王侯將相,功成名就之後,選擇大隱於朝,中隱於市,小隱於野。要隱證於野,最低調,安全係數越大。
蕭何隱於朝,高調,得禍了,張於隱於野,一生平安。處世境界一看就明白了。
-
3 # 天蠍牧牧
學會的任何真理,世界觀和方法論,都需要靈活運用!不能太死板,紮實功底,然後形成自己的思維,隨機應變!達到無招勝有招的狀態!自信,智慧的過生活
-
4 # 一本夏
蕭何和張良都是人物,他們為人處世都有自己的一套,蕭何比較穩,張良比較準。而且他們都把自己的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蕭何做事不急不躁,讓劉邦很放心,張良看問題比較精闢,讓劉邦敬重而又依賴。
劉邦本來就沒有什麼文化,想當初蕭何還是他的上司,蕭何對劉邦的為人處世也很瞭解,但他能夠發現劉邦的優點,所以決定跟隨劉邦,儘管以前領導過劉邦,但此一時彼一時,蕭何從沒有在劉邦面前擺老領導的架子,為人相當低調。
劉邦在外打仗,蕭何為他打理後方,蕭何的管理才能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得到了很多人的擁護和愛戴,有人說蕭何的好,小心眼的劉邦自然心裡不舒服,於是隔三差五的讓人去問候蕭何,把蕭何捧得很高,弄得蕭何也是莫名其妙,在旁人的提醒下,蕭何感到了不妙,於是把自己的兒子和侄子送到劉邦身邊,美其名曰是去鍛鍊,實際上是去做人質,讓劉邦放心,蕭何這樣做,劉邦心裡很滿意。
因此蕭何在劉邦的心裡份量是很重的,對他辦事能力也很認可,蕭何的穩重,讓劉邦放心。從這點看說明蕭何是個有智慧的人。
張良與劉邦的認識純受偶然,他們都是反秦義士,張良為了反秦,變賣自己的家產,僱人刺殺秦始皇,可惜行動失敗,後來結識了劉邦,他透過與劉邦的交往,發現了劉邦的潛力,於是他也是義無反顧的追隨劉邦。
劉邦有了張良就有了依靠,張良所表現的才華是劉邦需要的,別看劉邦平時吊兒郎當,但對張良幾乎是言聽計從,他在張良的幫助下,一步步鞏固了自己的地位,曾經的劉邦見到項羽,是大氣都不敢出,生怕項羽翻臉,吃點弱小的自己,在張良運籌帷幄下,劉邦揚眉吐氣,最終打敗了項羽。
張良能夠精準的把握時局,但他始終只是以謀士自律,並沒有做任何越權的主動,所有的計謀都是透過劉邦去實施,他在其中,又彷彿置身事外,與劉邦若即若離,始終保持一定的距離,感覺張良就是一個世外高人,他幫劉邦化腐朽為神奇,自己卻始終是仙風道骨,不同凡人。
劉邦建立大漢後,分封時張良也僅僅是排在第60名,可他沒有任何的不開心,而且還向劉邦提出接受荒涼偏僻的封地,因為他要求的封地是與劉邦初次見面的地方,並說這樣好有個念想,劉邦被他這麼一說,也是感觸頗多,只好隨他去吧!
這就是張良的精明之處,也是張良準的表現,張良心裡清楚,劉邦是可以共患難,不可一起共享福的人,因此遠離劉邦,遠離名利,才是保全自己的最好方法,張良的遠見讓他得到了善終。
對於蕭何的穩重低調和張良的精準智慧,都是值得我們現代人學習的,不知道朋友們有沒有同感。
-
5 # 哈士不是奇
張良,戰國末期南韓貴族後裔,前半生致力於反秦事業,企圖恢復祖輩的榮光,怎料項羽突殺韓王,使張良夢碎,只能死心塌地的跟著劉邦,後半生則看破紅塵,專心求道。至於蕭何,則在劉邦沛縣起義時就跟著,在漢朝建立之前,為劉邦穩定後方,謹守本分,不敢逾越半步,而在漢朝建立之後,又恐劉邦生疑,竭力自汙。
此二人,如果要說誰的處世哲學更適合普通人借鑑的話,我選蕭何。
張良的處世哲學張良,劉邦稱之為“運籌帷幄,決勝於千里之外”,是漢初三傑之一。其一生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國破家亡,在世之目的只為反秦,重建南韓
張良出身南韓貴族世家,其祖父為南韓三朝丞相,其父亦為二朝元老,因此深得南韓厚恩的張良對秦始皇可謂是恨之入骨。為了報仇,張良散盡家財,僱傭力士,冒險行刺,只為取那秦始皇狗命。最後事雖未成,卻也贏得了美名。
直到其遇上了圯上老人,得其《太公兵法》,才知十年後必定大亂,報仇不必急於一時。於是張良熟讀兵書,在秦末諸侯起義之時,進入劉邦帳下,為其出謀劃策。不過張良仍不能忘卻南韓之情,而後又前往了韓王成之處,並做了其麾下司徒(相當於丞相),直到秦朝滅亡。至此,張良的反秦大業已經完成,又恢復了祖上榮光,其人生已經圓滿。
第二階段:項羽不仁,殺韓王成,南韓再無翻身之望,張良又有了新的復仇目標
如果說,所有事情都在第一節階段結束,那麼張良無疑是幸運的。然而,項羽之殘暴比秦王有過之而無不及。
項王竟不肯遣韓王,乃以為侯,又殺之彭城。——《史記·留侯世家》項羽為人殘暴,誅殺韓王,迫使張良只能前往劉邦帳下,而此時的張良,儼然又有了新的復仇目標。
在楚漢相爭中,多虧了張良的計策頻出,才能使劉邦一步步扭轉劣勢,最終在垓下誅殺項羽,而張良也完成了對韓王的復仇。這也難怪有人說,劉邦的成功離不開項羽誅殺韓王之事。
第三階段:人生輾轉沉浮,看破紅塵,張良選擇隱退,明哲保身
漢朝的建立,離不開三個人,即蕭何,張良和韓信。而張良又是最特殊的,因為張良本身就是貴族後裔,對於功名利祿與其說是不屑,不如說是看淡。況且,其一生都在致力於復仇與復國,真到了此刻,不免又有點意興闌珊了。所以,在劉邦誅殺異姓王時,他沒有吭聲,在呂后誅殺韓信時,他也沒有吭聲。這可以看作是張良的明哲保身,也可以認為是他看過太多的帝王權術,膩了,僅此而已。
再加上他體弱多病,於是選擇了捨棄紅塵事,一心修道,直至死去。
蕭何的處世之道蕭何,年輕時是沛縣的主吏掾,與劉邦等人交好,且熟讀法律,勤奮好學。根據史記中記載,蕭何很早就看出劉邦非池中之物,因此對劉邦很不一般。由此可見,不僅劉邦有識人之明,蕭何同樣也不差。
如果說,張良是劉邦身旁的謀士,韓信是劉邦陣前的能將,那麼蕭何就是劉邦穩定的大後方。而我們縱觀蕭何跟隨劉邦的過程,可以輕易的得出一個結論,蕭何是死心塌地跟著劉邦的,從沒有過動搖。
理由一: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之韓信
韓信,可以說是蕭何一手挖掘的。早年劉邦在巴蜀之時,逃亡者數人,韓信也在此列。而蕭何為了幫助劉邦拿下這個國士無雙的人才,都來不及稟報,便先千里奔襲,追回韓信。事實也證明了蕭何此舉對於劉邦的作用有多大。“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等戰術,無不體現著韓信的價值。可以說,蕭何算是韓信的伯樂,在楚漢對峙中,韓信選擇了劉邦,未必沒有蕭何的情分,而蕭何對於韓信這個自己一手推薦的人,也必然是有著真感情的。然而,這些都抵不過蕭何對於劉邦的忠心。
在漢朝建立以後,韓信由於被劉邦一貶再貶,終於忍不住想要造反。而韓信這樣的人一旦造反,對於漢朝可以說是巨大的打擊。因此,蕭何為了大漢,或者說是為了劉邦,將韓信騙進宮中殺死。這就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緣由。
理由二:晚年自汙名節,只為劉邦安心
由於蕭何的巨大功勞,劉邦特批蕭何可以穿鞋帶劍上殿,並且食邑一萬戶,被稱為“開國第一侯”。同時,蕭何潔身自好,贏得一片民心。可以說,此時的蕭何功名利祿都有了。
然而劉邦再信任蕭何,那也是有限度的。隨著時間的流逝,劉邦自己年紀越來越大,而蕭何的聲望卻又增無減,這對於大漢,對於太子並不是個好兆頭。
漢十二年秋,黥布反,上自將擊之,數使使問相國何為。——《史記·蕭相國世家》皇帝領兵出征,蕭何卻在內部盡收百姓之心,長此以往,就算蕭何沒有別的心思,那麼蕭何下面的人呢?因此,劉邦的擔憂並非沒有道理,而此時的蕭何正如其門客所說:“公不久要滿門抄斬矣。”
蕭何這才反應過來,乃“賤強買民田宅數千萬”,以此自汙,為的就是讓劉邦抓住把柄,能夠對自己放心。
結語透過分析,蕭何和張良的人生軌跡可以看出。張良由於經歷的事情太多,導致其前期被仇恨所矇蔽,無暇他顧,後期才看破紅塵,一心求道,他的為人處世之道與其所遭受的,所經歷的事情密切相關。這是我們普通人難以學習借鑑的。
反觀蕭何,他飽讀詩書,勤奮好學,並且一心認主,從無二心。他的經歷比起張良來,便有跡可循太多了。蕭何的為人處世之道就是堅定自己所贊同的人或事,專注的地去執行,這對我們普通人來說,雖然依舊困難,但至少比起張良的更容易模仿。
-
6 # 老曹講史
我覺得蕭何的處事哲學更有積極意義。雖然兩人都是當世最傑出的棟樑之材,但二人的性格和行事風格迥然不同。蕭何佔一個“忠”字,張良佔一個“智”字。蕭何的“忠”並不僅僅忠於劉邦,更忠於自己的職責和信念。
張良的“智”,一方面體現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更體現在淡泊名利,超然物外上。
張良因“智”得到劉邦與呂后的尊重在漢初“三傑”中,張良是唯一沒有被劉邦猜忌的人。他深諳中庸之道,與劉邦“亦師亦友”,而又超然物外,進退自如。
劉邦本想讓張良在富庶地方自選三萬戶的封邑,但張良卻挑選了與劉邦相識的留縣一萬戶做封邑。這個封賞不大不小,即不會被同僚嫉妒,又不被劉邦猜忌,順便還拍了劉邦的馬屁。
張良是太子少傅,有輔導太子的職責。在劉邦想廢太子的事情上,張良反對的態度是顯明的,但他的勸諫極有分寸,適可而止。而是藉助客觀形勢讓劉邦自己醒悟。
對於朝堂政局,張良以多病修道的名義超然物外。但對於天下大勢,張良又能以“師友”的身份向劉邦表達自身觀點。
所以張良更符合古代士大夫的處事哲學“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蕭何因“忠”得到後世敬仰蕭何沒有張良的“智”,他在劉邦的百般猜忌中,是憑藉自己的“忠”而化險為夷的。為了應對劉邦的猜忌,蕭何把自己家庭的兄弟子孫送上了前線,把自己的封賞充做了軍資。最後劉邦懷疑他收買人心的時候,蕭何不得不做一些收受賄賂,巧取豪奪的事情以“自汙”來讓劉邦放心。
但即便這樣,一有機會,蕭何就勸告劉邦善待百姓。劉邦大怒,說:你搜刮錢財,然後把責任推我身上?然後把蕭何下了大獄。
但劉邦是真沒辦法處置蕭何,蕭何有忠心,有能力,有威望。在臣子的求情之下,劉邦不情願的又放了蕭何,酸溜溜的說:“算了吧,我不過是桀、紂那樣的君主,而你則是個賢相。我所以把你用鐐銬拘禁起來,是想讓百姓們知道我的過錯。”
蕭何與曹參素來不睦。在蕭何臨終時,孝惠帝來問蕭何曹參接替他做相國怎麼樣,蕭何欣然說:這是最合適的人選,我死而無憾了。
蕭何一生簡樸,他的府邸建在偏僻的地方,沒有高大的院牆。他說:“假如我的子孫是賢能的人,就讓他們學習我的簡樸。假如他們不賢能,也沒人會奪取他們什麼。”
蕭何的後代有四世都因為犯罪被剝奪了爵位,這時天子都會尋找蕭何的後人來接替爵位,不使蕭何的爵位失傳。
蕭何因其忠於社稷,忠於使命,被後世君王所尊重。
回覆列表
謝邀。張良、蕭何?張良,劉邦的謀士,劉邦奪取天下後,辭去高官厚祿,深居山野不與朝權糾葛,得以壽終正寢。蕭何,劉邦的頂樑柱,對劉邦忠貞不二又不乏智謀。劉邦得天下後依然留居朝中為官,直到劉邦死後,自己也得善終。我認為我們一般的人根本沒有張良蕭何的能力,怎麼去學他們的做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