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史寫小史

    從韓信要求封王的那一刻,韓信的命運就已經決定了,肯定會被殺。

    韓信封王,他的性質就變了,不再是劉邦手下的打工人,一躍成為合夥人。

    韓信變成了股東,如果手中的股份增加,可以取代劉邦成為帝國的首領。而張良只是劉邦手下的員工,待遇比較高吧了,可以享受分紅(封侯,可以享受封地的稅收)。對劉邦的威脅不大。

    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所有的帝王都容不下,疆域內有可以動搖並取代他的力量。所以劉邦封的7個異姓王幾乎都沒能善終,即使善終他的後人也被免去王這個稱號。

    所以韓信被殺是不可避免的。

    另外,劉邦不是一個喜殺功臣的皇帝。跟著他混的人,有100多人封侯,劉邦都沒有殺死。很多人被劉邦活的時間還長。劉邦殺的是合作伙伴,異姓王。

  • 2 # 談秦說漢

    同為漢初三傑之張良與韓信,命運卻有天壤之別。劉邦革命成功後,張良被封為留侯,福澤後世;韓信雖被封王,但很快被貶並被殺害。張良能功成身退,是其老謀深算,而韓信兔死狗烹,則是其能力太強,讓剛取得天下的劉邦仍然睡不著覺。

    其實在劉邦時期的謀士,不管是張良、陳平,還是王陵,甚至是蒯通,其下場都算不太壞,因為他們對皇權不構成威脅。但手握大權的高官大多被猜忌,特別是手握重兵的將軍與諸侯,則大多被劉邦以各種理由清洗,所謂匹夫無罪,懷壁有罪

    張良是富二代,韓信則是窮出身,對生活的追求不同

    張良的祖父、父親做過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釐王、悼惠王共五代韓王之相,一直到秦國滅韓,他的父親張平身故(死因應該與秦國有關)。張良雖然沒有在南韓任職,但張良的家境還是比較富裕的,家有奴僕三百人,最起碼是吃喝不愁的。

    史書上沒有韓信父母出身的介紹,從韓信自幼貧窮,但識文斷字,還且每天身負長劍的情況來看,韓信的父親有可能是秦朝的武官,自小教韓信兵法武藝,可能是父母觸犯律令被殺,韓信懂事以來就貧困交加,沒有工作,所以吃喝都成了問題。

    按照馬斯洛之生存、安全、歸宿感、尊重、自我實現的五大需求層次。韓信仍在第一級生存需求階段,為了填飽肚子有時幫漂母洗紗來換口飯吃。但張良已經達到了第二級的安全需求,他沒有嘗試過飢餓的滋味,但精神上受到家仇國恨的壓抑。

    韓信追求的第一人生目的,是解決溫飽問題。張良的第一人生目的是為報家仇國恨,為此弟死不葬,重金請力士於博浪沙行刺秦始皇未遂。韓信的追求是生理上的,張良的追求是心理上的。因此,張良與韓信兩個人參加革命的動機不同。

    韓信的性格相對於張良,更難得到劉邦的真實信任

    陳勝與吳廣在大澤鄉發動農民起義,揭開了反秦的序幕,張良與韓信也投軍。韓信在項梁的軍中當了一名大頭兵,項梁戰死後,又在項羽手下當了一名郎中。但張良則是帶著一百多人的隊伍先投靠了劉邦,又與劉邦一起投靠了項梁領導的楚軍。

    韓信與張良參加革命的時間是差不多的,但張良的起點比韓信要高,張良也算是帶資(一百多人)入股,被劉邦封了一個廄將之職。項梁戰死之後,張良隨劉邦從留縣一路打進了武關,到達咸陽。韓信跟著項羽參加鉅鹿之戰之後,也到了咸陽。

    戲下分封之後,韓信離開了項羽,跟隨劉邦到了漢中;張良在斜谷口告別劉邦後,前往南韓任職。按馬斯洛的五大需求,張良與韓信都已經處於相同的追求歸屬感需求層次了,都在進行第二次的人生選擇,只不過張良離開劉邦,韓信則投靠劉邦。

    劉邦給韓信封了一個治粟都尉之職,也就是催收軍糧的工作。韓信仍然感覺沒有得到重視,又開小差想溜走,幸被時為丞相的蕭何連夜追回。在蕭何的大力推薦之下,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沒過多久,與劉邦一起統兵還定三秦,佔領關中之地。

    張良去到南韓之後,韓王成已經被項羽給殺了,因此張良只得從小路逃走,在關中與劉邦會合,被封為成信侯,與韓信一起出徵,到了楚國的彭城。但是,韓信雖有大將軍之職,但沒有實權;張良職務在韓信之下,卻似乎更加受到劉邦的信任。

    韓信雖被劉邦委以重任卻無實權,兵權一直捏在劉邦自己的手裡。張良雖被封侯,其實也就是一個謀士。劉邦性格多疑,對誰也不放心,特別是剛從楚營叛逃過來又想叛漢的韓信。無論哪一個老闆,都不喜歡動不動就撂挑子的管理幹部。

    韓信的軍事能力,讓劉邦深懷戒心

    事實上,劉邦指揮軍隊從漢中打到關中,攻克滎陽後一直打到楚都彭城,靠的是運氣,沒遇上項羽的主力部隊,跟他的指揮能力沒有關係。但劉邦卻自以為是,飄了。結果項羽親率三萬精騎從齊國千里奔襲,將劉邦的56萬聯軍打殘於睢水邊。

    劉邦損兵折將,連老婆孩子都顧不上,自個兒逃到了呂侯的兵營,然後退守滎陽。這時聽從張良之計,重用大將軍韓信統兵。韓信取得兵權之後,組織兵力在京、索之間多次打退楚軍的進攻,扭轉了漢軍一直被追著打的局面,在滎陽與楚軍對峙。

    滎陽局勢稍稍穩定之後,韓信又率軍渡過黃河,以聲東擊西之計在安邑打敗叛漢的魏王豹,佔領了魏地。接著,韓信提出兵分兩路,一路在滎陽牽制楚軍,一路由北面迂迴到楚國的後方,與滎陽的漢軍形成對楚軍的夾擊,得到了劉邦的採納。

    韓信的這個戰略部署是有私心的,就是不想跟劉邦呆在一起,劉邦也應該看出來了,但又想韓信用幾萬兵力吸引楚軍,以減輕滎陽的壓力,動機都不單純。韓信在黃河以北連續用兵,又打敗了舊趙地的陳餘軍,勸降了舊燕地,成績不俗。

    韓信要求封“假齊王”,但觸碰了劉邦的底線

    而沒有了韓信的滎陽城防很快被項羽攻破了,劉邦逃到成皋,成皋又被項羽攻破了。於是劉邦與滕公隻身渡過黃河,跑到韓信的軍中,奪了韓信的兵權,韓信變成了光桿司令,並要求他自行徵兵奪取舊齊地,同時又派出鸝食其去勸降齊王田廣。

    劉邦命令韓信訓練新軍進攻齊國,在不讓韓信知情的前提下,又同時委派鸝食其去勸降齊王田廣,說明劉邦對使用韓信是很矛盾的。一方面韓信確實有軍事能力,一方面又擔心韓信的能力太強會利用漢軍為跳板自起爐灶單幹,因此一直防備著他。

    而韓信在率軍出征舊齊國的途中,已經從非正式途徑知道了齊國已經投降的訊息。但韓信聽從蒯通之言,一不做二不休,以突襲的方式佔領了齊國,還在濰水中打敗了楚將龍且的二十萬援軍。接著派使者向漢王劉邦送信,請求封自己為“假齊王”。

    韓信佔領齊國後,並沒有立即向楚國的彭城發起進攻,而是據地自守,向劉邦要“假齊王”之職,而這時,劉邦正被楚軍緊緊圍攻,看到韓信的來信,劉邦當然十分不爽,但還是滿足了韓信的請求,並將其封為“真齊王”,但徹底惹怒了劉邦。

    劉邦勸降齊王田廣卻不通知韓信,韓信明知田廣已經歸降卻仍然以武力奪城,這時劉邦與韓信的心理活動都很微妙。而韓信只是要求被封為“假齊王”,但劉邦卻賜予其“真齊王”。韓信用兵如神卻情商不夠,居然沒有感覺到劉邦殺心已起。

    張良拒受封齊地,也有韓信前車之鑑的原因

    垓下之戰後,項羽的楚軍被全殲,劉邦立即下令削掉了韓信的齊王之職,改封為楚王。但劉邦在徙封韓信的同時,又讓張良在齊地自選三萬戶食邑。齊國是天下最富庶的地方,僅次於關中平原,封誰不是封,為何將韓信遷徙卻又要封給張良呢?

    其實劉邦也是在試探張良,但張良的情商很高,以自己無特殊功勞,不僅不接受賜封的齊地,也不願增封食邑三萬戶,自願被封於最初與劉邦結識的留縣,做一個小小的留侯,而且在劉邦的革命成功之後,又以體弱多病為由,歸隱於山野之中。

    張良一直伴隨劉邦左右,對劉邦的可以同患難而不能同享樂的性格有一定的瞭解。而同時,劉邦對韓信索要“假齊王”之位時,劉邦所表現出來的憤怒,張良是很有體會的。因此,張良不接受劉邦賜封於齊地,反而自動歸隱,不惹人嫉妒與反感。

    結語

    韓信以貧民出身從軍,其奮鬥的目標就是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以戰功封侯拜相。因此,他以出色的軍事指揮能力,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可以說,劉邦能取得天下,韓信功不可沒。但韓信錯就錯在沒有據地稱王,而不應該只要一個“假王”。

    韓信並不是因為索要的“齊王”之位而遭到劉邦的猜忌,而是韓信本身擁有的軍事能力讓劉邦寢食難安。因此,劉邦以齊王之位安撫韓信參與最終滅楚之垓下大戰後,立即將其徙封為楚王,後又藉故將其貶為淮陰侯,最終還是最呂雉殺於鍾室。

    張良沒有兵權,相對來講,對劉邦不構成威脅,張良從參加革命開始時,大家都道他不求富貴,只是為了推翻秦朝,沒有其他的野心。而張良體弱多病,沒做過僭越之事,又一直在劉邦身邊為其出謀獻策,得到劉邦的信任,又懂得急流勇退。

    張良能功成身退,主要是張良的存在與否對劉邦的皇權不構成威脅。而韓信可能本無謀反之意,但他具備謀反的能力,又有一顆追求王侯富貴之心,因此遭到猜忌。

    2021/2/1

  • 3 # 買魚送熊掌

    看樓下的那些個回答說什麼韓信情商低的,我看你們的思想比韓信更天真。韓信永遠沒法徹底的功成身退,不管他怎麼低調,圓滑,都沒用。相反,劉邦也不是傻子,韓信如果圓滑,劉邦會更加不放心。為什麼張良能功成身退,而韓信卻不能?先來給你們分析我為什麼說韓信永遠不可能徹底的功成身退。

    1:韓信跟張良不是一個領域的,張良雖然懂兵法,謀略水平也高,但是實踐能力不行。說不好聽的就是紙上談兵,只可以做一些出謀劃策的工作,卻沒有獨當一面的能力。而韓信在軍事謀略上跟張良不相上下,重點是韓信比張良更有實踐能力,說白了就是韓信有獨當一面的能力。這一點看二人領兵戰績就可以看出來了。

    2:很多人說韓信的死是自己作出來的,他要是不請封假齊王就不會死了。其實這個說法是不對的,以韓信的能力和戰績以及君臣之間的年歲差距,韓信是無論如何都不可能讓劉邦放心的。這不是封不封王的問題。那些說韓信低調做人,功成身退就可以安享晚年的人,我想問問你們,如果當年的西楚霸王項羽如果沒自刎,而是選擇逃回江東,找個深山老林隱姓埋名,你覺得劉邦就會放心了嗎?而韓信的軍事能力在劉邦眼裡比項羽還要厲害,連劉邦的妹夫樊噲都對韓信敬服的五體投地,劉邦如何會放心把這麼一個危險人物放到民間,如何會放心給兒孫留下一個如此大的隱患?要知道韓信厲害的不僅僅是帶兵能力,更重要的是還有練兵能力。井陘之戰驅市人為伍,三萬擊敗二十萬,就憑這一點,別說在劉邦之前兩千年,就是在劉邦之後的兩千年裡也沒幾個將領有這個能力,所以你還覺得劉邦會真正做到對韓信放心嗎?

    像韓信這種利用雜兵,新兵都能玩出花的將領,別說劉邦,恐怕就是李世民都得忌憚三分,怎麼可能會放心把他放出去,這種危險人物必須留在身邊時時盯緊才行,盯不住了就必須殺,帝王之道不是看你有沒有造反,而是看你有沒有造反的能力。一旦你的能力和威望讓皇帝感到不安了,你也就離死不遠了,這不是你會不會猥瑣的問題。韓信跟劉邦之間最大的矛盾其實是年齡,如果劉邦跟韓信兩個人的年齡是相反的,也許韓信基本是可以善終的。

    最後說明一點,直接動手殺韓信的不是劉邦,而是呂后,呂后其實是幫劉邦提前做了自己想做的事。就算呂后不下手,劉邦臨死之際也會下手的,就像對待樊噲一樣,凡是有可能威脅到劉氏江山安定的人物,劉邦都會在臨死之際帶走的。只是他走的急了,讓陳平這個老滑頭放了鴿子,沒能殺掉樊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物理的電壓表在電路圖中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