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赤旗插遍天下

    瀉藥

    一個問題,最好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先看頭半句,曹魏的百姓比蜀漢百姓日子過的好麼?

    如果比的是蜀漢帝國後期的話,應該比魏國差。但要是蜀漢帝國前期甚至是劉備入蜀的建安年間來比的話,應該比同時期的曹魏集團強。

    既然說到蜀漢和曹魏八成是建安年間後的事情。而曹魏建立後擁漢派已經十不存一二。

    隨著時間的推移復興漢室的旗幟越來越空洞。所以時間儘量提前。

    按照題目還有人願意“興復漢室”情況還是在曹魏和蜀漢建立的前提,據此推測只有一次戰爭符合條件。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戰爭,三郡叛魏,可能是曹魏境內的擁漢派最後大規模的行動。

    先說一個前提兩個國家的徭役,因為亂世你不能和統一時候比。那是耍流氓。

    益州記:錦城在益州南笮橋東流江南岸,蜀時故錦宮也,其處號錦裡。

    劉宋山謙之的丹陽記:江東歷代尚未有錦,而成都獨稱妙,故三國時,魏則市於蜀,吳亦資西蜀,至是始乃有之。

    太平御覽引諸葛亮集:今民貧國虛,決敵之資唯仰錦耳。

    諸葛亮能迅速是蜀國快速崛起,能對曹魏北伐,離開不了對南中剝削。

    三年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軍資所出,國以富饒,乃治戎講武,以俟大舉。

    可見225對南征不光平叛,還把不聽話的打劫一波。

    再從南中地區小亂不斷看,諸葛亮的應該是巴蜀百姓的負擔轉移到南中地區。

    再從人口來看,民生治理不好人口會被豪強隱匿,甚至偷渡到對面國家。

    看看蜀漢滅國時期的人口賬冊

    又遣尚書郎李虎送士民簿,領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

    蜀漢開國時期章武元年的賬目: 戶二十萬,口九十萬

    發現有什麼不對勁?整個蜀漢統治期間,戶增八萬,口增四萬,這還不算南中的少數民族。

    出現了罕見的戶口不對等現象。 秦漢時期戶籍統計的一般規律,通常是一戶五口。也就是說戶增八萬,口數大約增加四十萬。 正事蜀漢後期政府控制力的下降的表現。

    但蜀漢立國四十餘年,竟然戶增四成,這還是所謂民有菜色時候達成的成就。

    兩組資料一對比,浮出一個曾經盛世的衰落。這還是被人說成窮兵黷武的情況下的成績。

    什麼時候開始戶籍制度開始崩潰?應該在諸葛亮死後慢慢開始的。

    又亮卒之後,士伍亡命,更相重冒,奸巧非一。乂到官,為之防禁,開喻勸導,數年之中,漏脫自出者萬餘口。

    根據上述推測在諸葛亮時期的蜀國戶口增長不止四成。這就是諸葛亮時期現有的史料我個人推測情況。

    曹魏問題不想寫太多。比蜀漢優勢淨是老生常談這裡不敘述。說句點缺點,值得注意一下。

    眾所周知曹魏在其境內大面積屯田。

    又舊兵持官牛者,官得六分,士得四分,自持私牛者,與官中分,施行來久,眾心安之,今一朝減持有牛者官得八分,士得二分,持私牛及無牛者,官得七分,士得三分,人失其所,必不歡樂。臣愚以為宜佃兵持官牛者與四分,持私牛與官中分。

    有牛就與管家對半,沒牛收六成!到曹魏後期收八成!

    這日子很好麼?

    又錄奪士女前已嫁為吏民妻者,還以配士,既聽以生口自贖,又簡選其有姿色者內之掖庭……

    諸士女嫁非士者,一切錄奪,以配戰士。

    強制婚姻,對女性一點人權都沒有。而且有類似人口買賣的元素。

    這麼一對比曹魏的百姓過的好還是蜀漢百姓過的好,你們自己看著辦吧。

    多說一句魏晉政治結構基本差不多,就是換個老闆而已。

    話說西晉時期的益州嘛…… 可不是民有菜色那麼簡單了。

  • 2 # 潘不安講究史

    東漢末年,經歷了黃巾之亂,董卓亂政,軍閥混戰,天下間“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百姓顛沛流離。直到三國建立,百姓才稍稍獲得了安定一點的生活,但由於國家尚未統一,魏蜀吳之間依然戰亂不斷,各國還是以軍事任務為首,所有的內政、經濟皆要為此服務,如此情況下的百姓很難說誰比誰過的好。

    初時,天下大大小小軍閥不下數十個,但最後歸於魏、蜀、吳三國,是因為這三國都更重視治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所以得到百姓的支援。除了各國都有的新修水利,開墾荒田之外,魏國恢復百姓生產最主要的方式是屯田制。

    魏國屯田制分為兩種,一種是軍屯田,一種是民屯田。軍屯是各地的駐軍以營為單位在當地進行墾荒耕種,每營有六十人,歸司農度支校尉管理,這些參與軍屯計程車兵被稱為“佃兵”,“田卒”或者是“士”,是魏國軍隊的主要組成部分。軍屯田的開戰極大的緩解了部隊糧草問題,但依然無法做到完全依靠軍屯自給自足。

    更為了吸引那些無地流民,魏國在軍屯之上,又開展了民屯田。民屯田是以無主荒田招納失去土地的流民,以軍事管理的模式強制勞動。這些參與屯田的流民稱為“屯田客”,以五十個人一屯為單位,受司馬管理。屯之上每一縣設典農都尉,每郡設典農中郎將或典農校尉,最後直接受中央的大司農管理。這部分“屯田客”與普通百姓不同,他們戶籍歸屬於屯田區,不歸屬當地郡縣的管理。自用耕牛耕種的屯田客每年要上繳一半的收成,如果用政府的官牛耕種則要上繳六成的收入。

    現在看來這部分稅收很多,但是對於其他朝不保夕的流民來說,這些屯田客的生活已經非常的好了。而也正是這部分屯田客,成為了曹魏政治穩定,對內可以和世家大族扳手腕,對外可以發動戰爭的基礎。

    《三國志·任峻傳》:

    數年中所在積粟,倉庫皆滿。

    《三國志·國淵傳》:

    五年內,倉庫豐實。

    可見屯田制是魏國得以強盛的重要原因,但戰爭的消耗遠遠超出人們的想象,而這些壓力都大量轉嫁到這些屯田客的身上,因此魏國境內也曾發生過農民起義。其中最著名的一次起義,甚至間接影響了三國局勢。

    《三國志·胡昭傳》有載:

    建安二十三年,陸渾長張固被書調丁夫,當給漢中。百姓惡憚遠役,並懷擾擾。民孫狼等因興兵殺縣主簿,作為叛亂,縣邑殘破。固率將十餘吏卒,依昭住止,招集遺民,安復社稷。狼等遂南附關羽。

    此事在《三國志·關羽傳》中也有記載:

    梁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羽威震華夏。

    當時南陽地區爆發的農民起義,並與關羽的聯絡,是後來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的一個關鍵原因。

    除了屯田客之外,還有不少的普通百姓,但是這其中又有數量不少的“黑戶”依附於大大小小的世家大族,他們也就是魏晉時期門閥的前身。這些黑戶租用世家的土地,產出除了保持自己的基本生活外,大部分上交給所依附的世家而非國家。

    一方面這些黑戶在戶籍上沒有身份,是不存在的人口,是漢末三華人口銳減的一個重要原因。另一方面,世家將這些人口占為己有,為自己創造巨大財富的同時,更培養數量眾多,裝備精良的私兵,使自己的權勢凌駕於國家之上。

    可怕的是,漢末三國魏晉時期,這些世家掌握著話語權,是民意的代表。但他們並未為百姓發聲,而只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目的。其中部分曾是漢代的最大獲利者,他們自然會希望恢復漢室而支援蜀漢政權;還有一部分是依靠投資魏國而獲得利益,他們自然選擇支援魏國。但歸根結底,只是世家為了各自家族的利益,所以當曹操希望唯才是舉選拔人才,並壓制世家豪族利益的時候,就成為了漢賊而遭到世家的攻擊。後來魏國採用九品中正制,曹氏被更代表世家利益司馬氏代替都是基於如此。

    關於蜀漢的百姓生活,經濟情況,很遺憾,因為蜀漢的資料,歷史上太少而不得而知。從文獻的殘片中可以得知,蜀漢應該是和魏國類似的軍事型國家,雖然可能不一定是魏國的屯田制,但也有類似的經濟制度。

    益州地區有其環境的天然制約,人口少,土地貧瘠,交通不便,而且銅鐵資源少,所以這也是四川成為世界上最早使用紙幣的地區。

    諸葛亮透過設定都江堰官,整治成都平原,逐漸將四川建設成後世的“天府之國”。從後面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並維持著三國最高的吏民比例,而蜀漢經濟卻沒有崩潰,最後亡於外敵入侵,可以看出蜀漢因為有他一套成熟的經濟體系,並沒有後世說的那麼糟糕。

    《三國志·後主傳》注引《蜀記》載:

    又遣尚書郎李虎送士民簿,領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米四十餘萬斛,金銀各二千斤,錦綺彩絹各二十萬匹,餘物稱此。

    這其中透露了幾個關鍵點:

    一、米只有四十餘萬斛,按照蜀漢帶甲將士十萬二千來計算的話,甚至無法支撐一個月,這是很不正常的。

    二、金銀各二千斤,這和劉備入蜀時劉璋府庫中的數量相差無幾,和西漢國庫高到數十萬斤的巨量黃金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三、有錦綺彩絹各二十萬匹之多。

    可以猜測蜀漢也是採取類似魏國的屯田制度,而蜀漢要用少得多的土地養活十萬大軍,還要經常的北伐,可見一定採取了一種高效而複雜的經濟制度,軍隊大多自給自足。只不過這種方法操作複雜,在諸葛亮死後其他人難以面面俱到,所以才從進攻逐漸轉向防守為主。加上蔣琬費禕等諸葛亮留下班底逐漸死後,劉禪治國無道,百姓出現了“面有菜色”的情況。

    另外諸葛亮在臨終上表時專門提到“成都有桑八百株”,而《三國志·趙雲傳》中也有“雲有軍資餘絹,亮使分賜將士”的記載,蜀漢可能是建立了一套用絲綢絹帛彌補銅鐵貨幣不足的結算體系。

    只是這套經濟系統,對於百姓來說也是一種高壓管理,所以在諸葛亮在世的時候需要不斷的北伐,來將內部的矛盾轉移向魏國。這反而導致了蜀漢卻相比魏國更加的安定。

    但總的來說,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在門閥壟斷,百姓作為工具,只能維持基本生存的封建亂世,對比哪邊的百姓過的更好,其實並沒有什麼意義。

  • 3 # 獨愛炸醬麵

    東漢末年,朝綱混亂,大漢氣數將近,英雄豪傑皆覬覦天下,因此上演了群雄逐鹿的爭霸大戲。關羽、張飛、諸葛亮、周瑜、夏侯淵、陸遜、姜維、司馬懿等風雲人物相繼入世,魏、蜀、吳三分天下,千古傳奇流傳至今。

    首先要清楚天下是士族的天下而非百姓的天下,從古至今人們都說得人心者得天下,但是這個人心在我看來說的是士族的人心,是讀書人的人心,是練武者的人心,但絕不是普通百姓的人心。

    一個詞很好體現了這種狀態,那就是“愚民”,老百姓不會在乎誰家的天下,吏治清不清明,老百姓在乎的只有能不能吃飽穿暖,特別是在資訊不發達的古代,官老爺們,讀書人們碩誰好,誰是忠臣,誰是逆臣賊子,誰就是。

    我們來看,幫助蜀漢復興漢室的都是一些什麼人?劉備手下三大勢力集團分別是失去了根基的荊州士族和益州本土計程車族,再加上跟著劉備起家的關羽,張飛,趙雲等一些武將。

    曹魏佔領青並徐涼冀幽豫袞加上司隸九州之地,大漢最精華富庶的中原之地全部佔據。手下人才濟濟,大部分都為中原地區士族,而華夏自古就有南北之分,南方士族和北方士族一直也是互相看不順眼,看不起對方。自然不會接納荊州士族,而荊州士族的根據地荊州又被關羽丟失,被東吳和曹魏兩家所得,他們猶如無根之水,只能跟隨蜀漢政權隨風飄波,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希望有朝一日能夠打回去,佔領中原,搏個從龍之功。

    益州本地計程車族倒是不希望戰爭繼續下去,但是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蜀漢的軍政大權大權都在荊州士族手中,他們也無法反抗我,自然只能隨大流,跟著“復興漢室”了。

    至於跟著劉備起家的武將們,早年跟著劉備顛沛流離,家務定所,現在終於有了一塊自己的地盤,算是穩定下來,自然想要保持現狀甚至打下天下,享受富貴,那麼就要有一個光明正大的藉口,理由。

    總之,大家都有各自的訴求,都為了一個目標,那就是為了自己,自己所在勢力的利益能夠更好的發展延續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孫姓女孩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