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言論史

    宋朝花錢買和平,確實是不假,但是說給人“進貢”,那宋人得跟你翻臉。因為那不是進貢,是賜予的“歲幣”。

    宋人給人送“歲幣”,主要就是三次:澶淵之盟給遼國送歲幣,好水川之戰後給西夏送歲幣,紹興和議給金國送歲幣。宋朝在送歲幣的時候,都有一個底線,堅決不允許逾越,那就是:這是我送給你的歲幣,絕對不是我進貢給你的,你要說是進貢的,我就不給錢了!

    雖然都是給錢,但是名頭不一樣,那性質就絕對不一樣。歲幣的話,是我作為平等的外交關係,甚至是上國(對西夏)賜予你的,是看你漠北化外之民,又窮又破,給你們點錢拿去花花;但要是進貢,那就完全不一樣了,那是我作為你的下屬國,你的番邦,給你這個主子送錢!那我天朝上國臉面何在?我華夏正朔何在!

    還有一點,作為一個以商業立國的國家,長期的戰爭是不符合宋朝的利益的,貿易才是符合利益的。因此,用歲幣換來的和平,在不屈辱的條件下,如果能帶來貿易的話,那對宋朝絕對是好事一樁,而實際上也正是如此,無論是對遼還是金,宋人都處於絕對的貿易順差之中。

    另外,宋人也不是沒發動過成功的侵略戰爭,比如“熙河開邊”,就一口氣吃掉了西夏五分之一以上的領土,要不是那個砸缸的司馬光把這些又重新給人送回去了,這本來是一件相當偉大的成就。

  • 2 # 饞嘴肥貓鏟史官

    送錢進貢也並不絕對就是壞事。

    關鍵是送完錢和進完貢以後,怎麼辦?

    送錢進貢是比較丟人,但是丟完人以後,要有羞恥,要奮進,要強大自已,幹掉對手,把送出去的加倍拿回來,這就是好漢。

    漢朝也曾經送錢進貢,還送女人,但漢朝人懂得羞恥,他們無時無刻不想著報復回來,他們一代又一代懷著刻骨的仇恨,臥薪嚐膽,奮發圖強,勵精圖志,終於在自己擁有足夠的實力的時候,暴起發難,把自己的仇敵打得落花流水,四處奔逃,遠遁Continental。這就有了漢武雄風,衛霍功業,陳湯霸氣。

    唐朝也曾經送錢進貢,也送過女人。但唐朝人也懂得什麼是羞恥,他們內修德政,廣納英傑,外布武備,鼓勵軍功,崇尚勇武,當擁有足夠實力的時候,遠征四方,平定天下,迫使仇敵穿著華麗的衣服,在朝堂上跳舞取樂。這就有了李靖雄才,李績戰功,大唐氣象。

    什麼情況下,要送錢進貢,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如果你不送錢,不進貢,人家就來打你,就來破壞你的生產和發展,就讓你永遠不能安寧,越來越虛弱。

    你送了錢,進了貢,敵人就會因為不勞而獲而逐步喪失武勇和進取心。而你透過與敵人的交流和通商,再把送出去的錢想法子賺回來,而你也有了發展自己的喘息之機。

    宋朝在這一點上沒有做好。

    他只知道以財富去換取苟安,為自己延續虛弱的生命,卻不想著去努力強大自已,武裝自己,為自己擴充套件生存空間。

    所以說,漢朝的進貢是成功的,唐朝的進貢也是成功的,他們雖然也曾經丟人現眼,但總體上是有開拓意志和進取精神的。

    而後來,明朝的不納貢、不和親就是純粹的狂妄自大,自我感覺良好。

    清軍曾經五入明境進行劫掠,除第一次遇到了強烈的抵抗外,其餘幾次都如入無人之境,如公共廁所一般,想進就進,想出就出。

    在這種時候,仍然不肯談和,那就純粹是愚蠢了。事實上,清軍進行擄掠所收到的戰利品,遠遠超過和談所付出的代價百倍不止。

    自己陷入了泥沼而無法自拔,反而以“硬氣”自詡,真是可笑。當敵人把俘虜的婦孺迄邐數百里牽走,居然沒有人敢去解救追擊,這樣的朝廷也有臉稱“剛”?

    朝政對策,要實事求是,因時而動,而不能墨守成規。隱忍和退讓是為了自己的發展和壯大,而不是苟延殘喘。

    宋朝做的不好,明朝幹得更糟。

  • 3 # 庭州行者

    說實話,宋朝對外戰爭,自從宋太宗之後,基本就沒有真正取得壓倒性的勝利,無論是面對強大的遼國,還是面對偏僻的西夏。而宋朝國內的情況,又難以支援長期的大規模的作戰,所以,宋朝必須得用錢買來和平。

    北宋所向其他政權提供的錢財,統一叫做歲幣。北宋在其存在的167年中,大部分時間是在向遼國和西夏提供歲幣。下文將分開講北宋和這兩國達成歲幣協議的過程。

    先說遼國

    北宋與遼國達成歲幣協議,是在澶淵之盟中。當時的情況是,北宋由於宋太宗的雍熙北伐失敗,使得北宋的精銳禁軍基本上全軍覆沒,從那以後,北宋再也無力北伐。到了真宗朝,遼國時常南下侵擾宋朝邊境,北宋防禦有餘而進取不足。

    公元1004年,遼國的主政者蕭太后與遼聖宗耶律隆緒親征,一度深入到澶州。而在澶州城下,遼國兵鋒已經衰竭,再加上宋軍擊斃了遼軍的主帥,導致遼國計程車氣不振。但宋朝本身也不見得勝利,因為畢竟遼國已經快打到宋朝的都城。

    所以,當時的情況是,宋遼兩國,誰也吃不掉誰,只能妥協。而宋朝由於在軍事上處於相對的劣勢,所以向遼國提供歲幣。

    最初在澶淵之盟中,歲幣用“賜”,但後來的遼興宗時期,發生了著名的重熙增幣,即提高歲幣數量,並且改用“納”字。因為當時北宋忙於應對西北李元昊的挑戰,再加上北方的軍事防禦由於承平日久,已經非常破敗,根本沒有和遼國講條件的資格。所以,自此之後,歲幣(對遼國)用“納”字

    再說對西夏

    西夏的情況其實大抵相同。

    由於北宋自身的問題,比如三冗問題,在宋仁宗皇帝時期已經及其嚴重,尤其是軍隊,戰鬥力弱,武將被壓制,導致了其對西夏的戰爭曠日持久。

    而西夏的李元昊,也採取聯合遼國抵禦宋朝的政策,依靠遼國的支援,不斷騷擾宋朝。然而,西夏畢竟只是小國,滅掉宋朝對於其而言,是不可能的。同時,在經濟上,西夏又非常依賴宋朝。所以,宋夏兩國,在各自有需求(宋朝不想打仗,李元昊要經濟援助)的情況下,達成了契約,宋朝“賜”給西夏歲幣。

    綜上所述,宋朝之所以用錢解決戰爭問題,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北宋自身由於制度原因,軍事實力並不強,所以曠日持久的戰爭雖然不會敗,但是會處於僵持。而北宋由於不抑制土地兼併,其農民起義的情況很嚴重,若是一味地對外用兵,必然導致稅收增加,到時候國內矛盾更加尖銳。所以,北宋但凡能用錢解決的(北宋本身經濟比較發達),都不會繼續打仗

    二是由於外部的環境很險惡,遼國和西夏都是不同於以往遊牧民族的政權,其吸收了漢文化的精髓,為己所用,但又沒有徹底漢化,所以相比之前的少數民族政權,更具威脅。而西夏與遼國,又是聯絡在一起的,所以,北宋兩面受敵,只能透過錢來換取和平,因為一旦開戰,很有可能就是兩線戰爭,如此一來,北宋根本無法抵擋。

  • 4 # 德全不畏

    做為宋粉,我說一下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首先,說明一下宋朝沒有白白送錢給人的愛好。之所以送錢給敵國,是朝堂權衡利弊後的選擇,只是一種手段而已。

    如果能用強硬的軍事實力解決帝國,誰會去賤著臉送錢給敵國呢?宋朝開國之初武力的巔峰時期,數次發動滅國之戰。例如,南唐和北漢就被宋軍直接滅掉,是沒有給過錢的。

    宋太祖原來是一個將軍,後來透過陳橋兵變才做了皇帝。然而宋太祖坐上皇位後,由於害怕軍方再次政變來推翻自己。先是“杯酒釋兵權”,後來又採取措施,極大的削弱了將軍對軍隊的影響力。軍隊中,出現了將不知兵,兵不知將的情況,打仗自然受到影響了。

    宋太祖透過這些措施的“改革”,宋朝的政權是穩定了,但是軍隊的戰力也不行了。宋太祖時期,宋軍還四處發動滅國之戰。到了宋太宗時期,就明顯的不行了,在舉國之力伐遼的戰爭中,屢遭挫折。此後,對西夏的戰事也很不順利,敗多勝少。

    就這樣,對外戰爭一方面不能取勝,另一方面要面對戰爭的高昂成本。戰爭中的經濟損失遠超“歲幣”,既不能獲勝,又要戰死大量計程車兵。還不如以“送錢”的方式穩定邊疆。

    可見,宋朝對遼國等“送錢”,是兩害相權取其輕的無奈之選擇。

  • 5 # 帝國的臉譜

    這個問題要一分為二來看。北宋初期,宋朝打仗勝仗多於敗仗,那就不是送錢給別人,而是別人送錢送地給宋朝。而到了北宋中後期,以及南宋,則是無論輸贏,都會送錢進貢給人家,那叫花錢消災,以屈辱換和平。

    趙匡胤自從接受後周恭帝柴宗訓禪位,成為宋太祖之後,不說他先後平定高懷德、李重進的叛亂連連取勝,他的東征西討也是捷報頻傳,他當皇帝后,十餘年間,南征北戰,收復多地:963年,命令慕容延釗率軍平定荊南,接著滅亡湖南。965年,命王全斌收後蜀。971年,命潘美攻克南漢。即便是他去世的前一年,975年,他還安排曹彬滅掉了南唐。

    而繼位的趙光義,也乘勝追擊,於978年,逼閩南陳洪進獻所掌泉州、漳州,吳越王錢俶也納土歸降,共13州、86縣。979,宋太宗收復北漢。可以說,趙匡胤兄弟在有生之年,除了燕雲十六州的收復夢想沒實現之外,華夏之地,盡歸其有。

    然而,由於自宋建國後,朝廷懲前毖後,以偃武修文的策略防止武將作亂,採取“將從中御”、“儒臣統兵”的辦法,結果矯枉過正,導致軍備廢弛,無論中央禁軍和地方廂軍皆缺乏戰鬥力,每有外族入侵,一律被打得抱頭鼠竄,磕頭求饒。

    同時,宋朝皇帝皆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幾乎沒經歷過兩兵相交的陣勢和你死我活的拼殺,一聞敵人來襲,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自保,如何消災,每每以退縮和忍讓作為解脫戰爭的途徑,消極禦敵。然而,敵人的胃口往往是退縮忍讓喂大的,花錢送神,讓敵人一再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利益,敵人自然得寸進尺,便造成了打仗無論輸贏,都給別人送錢進貢的局面。

    最典型的是澶淵之盟。1004年,遼國20萬大軍南下侵宋,兵臨澶州(今河南濮陽市),逼近京城汴梁(今河南開封),在宰相寇準的極力主張下,時為皇帝的宋真宗御駕親征,士氣大振,人人衝鋒陷陣,個個奮勇殺敵,混戰中,宋軍還用飛弩射殺了遼軍統帥蕭撻覽,宋軍趁勢掩殺,奪取了一定的勝利,遼軍不敢戀戰,便與主動講和的宋朝簽訂了“澶淵之盟”。

    宋軍雖然取得了區域性勝利,但“澶淵之盟”卻有不太平等的地方,主要條款包括:遼宋約為兄弟之國,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宋遼以白溝河為邊界。儘管以賠錢換得遼國退兵,但畢竟還是在打了一定勝仗的基礎上,賠了錢,為宋朝以後的對外條約的簽訂,開了個非常不好的先例,也可以說是開了一個惡例。所以,以後敗了要賠錢割地,勝了也要賠錢割地。當然,勝得很少,賠得很多。而到了後來宋高宗時代,殺岳飛以求的“紹興和議”,則是最慘的例子了。

    在賠錢割地的問題上,宋朝有很多別出心裁的創新,比如,宋朝賠錢給外敵,常常不說賠款,而是說納歲幣,賠款是低的向高的屈膝,而納歲幣是高對低的施捨,或者平等地給予,雖然割了肉,但沒割臉上的肉,保留了面子,並不以為屈辱。

  • 6 # 94310417小云

    這話說的有點無恥下流之感長雜胡勢氣,滅大宋豪俠。主要原因,燕雲十六洲不在大宋治下,中原王朝失去了天然憑仗,加之漢人多以城池山地為依託打仗佈陣,而大遼,大金,夏各國多輕騎兵鐵浮屠戰陣,再者大宋立國之初杯酒釋兵權崇文抑武,限制了尚武國風,自此夕陽西下,驢球倒車,一日不如一日,大宋王朝太祖英雄氣概開疆護土統一中華結束了五代十國,而宋高宗趙光義就行雲流水日下三杆無大國氣度啦?到趙恆即位不多年有發生了宋遼大戰,在主戰派寇準力主下皇帝趙恆御架親征,將士們以一當十,打敗了大遼瘋狗雜種。從情形上看大宋乃一時之利,為免後患與大遼稱兄道弟,答應每年歲貢幾十餘萬銀和織錦錢物以堵大遼悠悠之口,是一種給錢消災的無奈之舉,以大宋之豐盈,毫不猶豫也不令惜,九牛一毛而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下週市場會延續強勢麼,券商還能漲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