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九天老嫗下凡塵

    老嫗不曾做過將領,還沒有指揮過大型的戰役。

    我沒有熟讀過“孫子”的“三十六計”,既沒有韓信的文韜武略,也沒有上過黃埔軍校。

    既然題主對我如此之信任,只好“管中窺豹”、以“一孔之見”,“勉為其難”地回答您的問題,旨在達到:“拋磚引玉”的目的!

    軍事家應該有戰術創新,鉅鹿之戰,項羽的五萬軍隊,面對秦軍的四十萬大軍,他摒棄了趙括的紙上談兵、死搬硬套的戰術。

    開始採用了“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創新,接下來又使用了“出其不意 ,攻其不備”、“各個擊破”的戰術,先擊敗了秦將王離的二十萬大軍,八個月後又迫使章邯的二十萬軍隊投降……創造了“以少勝多”的戰例,從而才可以正面地大破秦軍!

    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不應該在新安坑殺二十萬秦朝的降軍!應該採取:繳槍不殺,優待俘虜兵的政策。

    當時的項羽,應該釆用“甩石頭、摻沙子”的戰術,把這二十萬降兵,改造成自己的軍隊。

    如果項羽當時能釆用這樣的戰術,既可以壯大自己的力量,也會深得民心!那麼今天的歷史就會改寫,就不會有“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悲壯局面。

    這就是孫子兵法中的第十四計:借屍還魂。

    俗話說:一將功成萬骨枯。這可不是一件小事情,打仗的事情是絕對不能不懂裝懂的。

  • 2 # 木山文

    項羽破王離大軍用的是"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這就是"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戰術。讓將士拼死殺敵取得了勝利。

    破章邯軍用的是"攻心為上"的戰術,利用趙高與章邯的矛盾,讓陳餘給章邯去信,列舉了秦朝許多將領的可悲下場,指出章邯當前的危險處境,與章邯"約共攻秦,分王其地"。……章邯最終降楚。

    後來,秦降卒與諸候吏卒發生矛盾,"楚軍夜擊阬秦卒二十餘萬人新安城南。"

    至此,秦的戰鬥力徹底消失。

  • 3 # 歷史的陪伴者

    其實,每一場戰爭的戰術都是創新,這不是哲學問題,而是兵法中的精髓。因為每一場戰爭的環境、對手、士兵素質、兵器等各方面都不一樣。而能找到出奇制勝的一方都是找到了制勝之道,這個制勝之道不是一成不變,而是根據具體情況制定出來的。

    《孫子兵法》曰: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每個戰術,每個戰法都不是萬年不變的取勝法寶,只有深諳兵法精髓者才知道兵法的變幻莫測。項羽之所以能正面打破秦軍,是因為他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做出的戰術部署。那麼當時秦軍是處於一個怎麼樣的情況呢?

    首先,章邯那所謂的四十萬並非秦國純粹的秦兵,還有一大部分是從監獄裡釋放的囚犯。試想,一幫摻雜著很多囚犯的軍隊如何做到士氣高漲,戰鬥力強悍?很顯然,在短時間內是不可能提高的。雖然章邯是當時秦國的一位名將,但是面對這幫烏合之眾他也不可能短時間內提高士氣和戰鬥力。軍隊一旦失去了士氣和戰鬥力,那麼只要遇上比這支軍隊更有士氣和戰鬥力的軍隊時,是必敗無疑。

    其次,當時的大秦帝國內部發生了嚴重矛盾,趙高把持朝政,一路迫害大臣名將,扶蘇、蒙恬相繼被害。而秦二世胡亥卻只圖玩樂,毫無能力和心情關心大秦帝國的未來,導致民心盡失,無法凝聚大秦的力量。假如項羽的對手是蒙恬,帶著大秦帝國三十萬的正規軍,那麼他還有取勝的機會嗎?很明顯,項羽如果遇到的是蒙恬帶領三十萬大秦的正規軍是不可能取勝的,不管他如何下定決心都難以取勝,因為這不是一個等級的較量。

    最後,大秦帝國的銳氣已盡,經過秦始皇的老財傷民和秦二世的胡作非為,大秦早就民怨沸騰,怨聲載道。當時願意支援大秦的民眾是少之又少,要不然也不會尷尬到以囚犯充軍的地步。想當年秦昭王時期想要多少人當兵,只要振臂一,呼應者雲集。如今,確是招不到人來當兵,只好以次充好。然而,軍隊可不是隨便湊個數就有戰鬥力的,而是要經過嚴格的訓練,還要做思想統一,軍紀嚴明。很顯然,章邯無法做到這一點。這都是大秦的統治者給作死的,如果秦始皇沒有那麼老財傷民,如果趙高不是把持朝政迫害名將大臣,如果秦二世胡亥沒有那麼胡作非為,大秦也不會盡失民心。但是歷史沒有如果,只有結果。

    《孫子兵法》曰: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生,可以與之死,而不畏危。

    當大秦帝國軍隊計程車氣低落,戰鬥力極低時,項羽的軍隊則是士氣高昂,戰鬥力極強悍。這麼一比較,結果可想而知。那麼為什麼項羽的軍隊士氣如此高昂,戰鬥力如此強悍?因為“天下苦秦久已”,天下百姓恨不得馬上滅亡。如今,有人帶領大家一起推翻暴秦,士氣豈能不高漲?戰鬥力豈能不提升?

    這就是聖人說的“天時,地利,人和”,也是兵家說的戰機。既然大秦已經衰敗,盡失人心,何不奮起反抗?第一率先反抗大秦帝國的人不是項羽,而是陳勝、吳廣。但是,項羽卻接了陳勝、吳廣的接力棒繼續推翻大秦,項羽的軍隊在多次戰役中提升戰鬥力,這才有了後來的大勝利。天下人都急切推翻暴秦,再加上項羽的勇猛,士兵們的更是信心十足。

    因此,綜合多種原因,項羽正面大破秦軍,除了他強悍的戰鬥力外,還有各種因素綜合在一起所得到的結果。這也算是項羽的一個創舉,以少勝多的歷史創舉,其實也是戰術上的一個創新。其實,任何一種取勝的戰術都屬於創新,不會創新,不敢創新,不能因地制宜的創新是不能獲勝,最後只能淪為紙上談兵。

  • 4 # 淨月暖陽

    項羽打出了不少經典戰役,比如背水一戰、破釜沉舟,連兵仙韓信也學過他一些戰術,這是耳熟能詳的。我的總結就一個字——“狠”!這是項羽打仗最核心的思想。

    項羽首先是對自己人狠。破釜沉舟、背水一戰,都是把自己人逼到絕境,無路可退,只能拼死向前。這是絕大部分軍事將領做不到的,大多都會講“留得青山在”、勝敗乃兵家常事等等。由於項羽身先士卒,和兵士一起衝殺,這不僅對自己人狠,對自己也狠,反而是增大了已方的凝聚力。在戰場上,勇氣是第一位的,部隊無戰勝一切敵人的勇氣,武器再好,人數再多,也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一觸即潰做烏獸散。這點項羽深知其道。

    其次是項羽對對手、對敵人狠。專案取勝後,殺俘和屠城是常態,雖然在誓死廝殺的戰場上,這也會激起對方拼命的鬥志,可如果對方還有別的選擇,還沒有凝聚起這樣的鬥志時,就被他以往的狠勁給震懾住了。而如果再有拼了命還打不過的情況,就更沒了戰鬥之心,只能聞風而逃。劉邦糾集五十多萬部隊攻下彭城,項羽僅率3萬精銳回援,就打得漢軍只剩下一個“跑”字,就是專案“狠”名著著的表現。就算到了垓下,項羽只餘百餘騎衝殺,漢軍仍無人能敵。項羽不自殺,眾將也無人敢於向前。到是項羽死了後,才有人衝上去瘋搶其屍體邀功。

    項羽就憑這個“狠”字,擊敗了秦軍,打下了天下,震懾著諸侯,所以史稱為“霸王”!從軍事理論角度講,這個“狠”字,也是心理戰的典範,項羽深諳其道,並運用到極致,也可稱之為軍事家。

  • 5 # 帝國烽火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西楚霸王項羽,在鉅鹿一戰,以三萬人打敗秦軍20萬,決定天下大勢,秦國也走向滅亡的邊緣。

    然而當我們談論起鉅鹿之戰的時候,我們都會說項羽採用了破釜沉舟的計策,對於其它的計策則要麼不知道,要麼忽視了,而實際上整個鉅鹿之戰中項羽的戰略、戰術運用都是配合極為巧妙,在軍事上也是極大的突破。

    公元前208年秦軍大將章邯率領40萬大軍圍攻趙國,章邯將軍隊分為兩部分,一部分自己率領,總兵力20萬,駐守在鉅鹿南之棘原;一部分由王離率領,總兵力20萬長城軍團,負責進攻鉅鹿。兩支部隊之間用甬道連線,負責糧草的供給。

    起義各國的諸侯看到秦軍圍攻鉅鹿,都領兵而來,卻又都畏懼秦軍,不敢出動。項羽在殺死宋義之後,率領五萬部隊北上,開啟了他軍事上的輝煌時刻,鉅鹿之戰的帷幕由此拉開。

    首戰,聲東擊西,分開章邯軍與王離軍隊的間距;

    項羽到達戰場之後,他很敏銳的就發現了秦軍的弱點,由於王離和章邯兩軍加在一起有接近40萬人,以項羽的五萬人馬,對陣40萬勝算並不大。不過對項羽而言比較幸運的是,王離兵團與章邯兵團並不是在一起,他們之間的連線是依靠甬道,這個甬道就是秦軍的薄弱點。

    在秦軍的分配中,王離兵團負責攻城,章邯兵團負責保護甬道,所以要想佔據甬道,就需要調動章邯兵團。項羽從安陽北上之後,為了達到調動秦軍的目的,他先派遣疑兵和齊國水師在黃河邊上進攻秦軍的中轉站,秦軍章邯部因為擔心後方被襲擾,將主力南下,而此時章邯與王離的距離加大,中間的甬道缺點被擴大。

    次戰,斷其供給,攻佔甬道,切斷王離軍隊的糧草;

    項羽看到章邯大軍被調動,就率全部楚軍渡過漳水,令全軍“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項羽渡河之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奔秦軍的甬道,秦軍來不及防守,甬道就被楚軍佔領。

    秦軍如此注重甬道,是因為秦軍的糧草都是由水運到前線,再經過甬道運送到章邯軍和王離軍的大營,秦軍的章邯部所在地就是糧草大營,也是轉運中心,這也是為何將章邯軍團做為專門保障甬道安全部隊的原因。

    現在通往王離軍團的甬道被楚軍佔領,也等於秦軍的糧道北切斷,幾十萬的軍團一旦出現糧草短缺,那對整個軍團而言,將是致命的打擊。

    三戰,圍點打援,攻擊甬道,伏擊章邯軍隊;

    項羽切斷糧道的訊息傳到諸侯國時,諸侯國的一些人也開始加入項羽軍隊中,其中陳餘就開始出動軍隊牽制王離南下的軍隊,使得王離想重新奪回甬道的想法落空。

    北方王離攻不下,還有南方的章邯,他在得知甬道被英布切斷之後,他知道事態已經非常嚴重,立刻帶軍援救甬道。而項羽要的就是章邯北上救援的這部棋,因為項羽攻打甬道本身也是攻其所必救,然後圍點打援,在路上設定好伏兵,打擊救援的章邯。

    事情確實與項羽所預料,章邯不顧一切的北上救援,想打通甬道,卻不曾想這招正中項羽之計,項羽以逸待勞,大攻章邯,章邯不得已退守棘原。

    再戰,斬首行動,直接進攻王離軍隊指揮中心;

    章邯退回棘原之後,項羽南面來自章邯的威脅就可以暫緩,但是面對4倍於自己的敵人,如才能殲滅,這是一個難題,按照兵法所云:十則殲之。但很顯然項羽不具備這個條件。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項羽選擇了最冒險,收益也最大的行動方案,即斬首行動。項羽以快速機動的來回運動,親自率領大軍將王離的中軍包圍起來,使得王離的部隊不能相互配合,軍隊的兵力優勢發揮不出來。

    王離畢竟還是將門之後,他看到局勢之後,兵敗攻守之勢已經發生改變,他現在要做的的是衝破項羽的包圍,為此他連續組織了多次衝鋒,都被項羽打敗,經過九次激烈戰鬥章邯始終沒能突出重圍。

    終章,南北夾擊,殲滅王離軍團。

    此時那些諸侯,見楚軍士兵無不以一當十,喊殺聲驚天動地,都加入到項羽軍隊中,參入到對章邯的合圍和聚殲中,在諸侯聯軍的夾擊之下,楚軍終於活捉了王離,殺死了秦將蘇角,秦將涉間舉火自焚,鉅鹿之戰第一階段結束。

    鉅鹿之戰第一階段戰役結束之後,章邯一方面感受到朝廷裡面趙高的壓迫,一方面有畏懼項羽的強大,所以投降了楚軍,而項羽考慮到聯軍的糧食也不多,所以與章邯議和,鉅鹿之戰項羽取得最終的勝利。

    縱觀整個鉅鹿之戰,我們發現項羽在戰役期間採取的各種戰術,遠遠不止”破釜沉舟“這麼簡單,透過這些戰術的運用,可以發現項羽絕對是一個出色的將才,後來他在彭城之戰中又開創了大規模騎兵單獨行動的先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說物質的量之比等於質子數之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