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育鄰人

    中國古人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本意為透過觀察三歲孩子的生活行為就能大致預測到其長大後的心理、性格......孩子七歲所具有的行為習慣,就基本決定著這個孩子一生的發展狀況。現實生活中,孩子在七歲左右時大腦就已基本發育完整,也就是說個人腦細胞的活躍基數在七歲左右就已基本確定,該有的思維架構已搭建完成,對待生活的態度也已基本確立。所以,幼兒園學到的東西是人生之中最重要的、是骨架性的內容,後續的學習成長就是在此基礎上新增血肉而已。

    孩子的童年時期身心靈猶如潔淨的“白紙”般可塑,在“幼兒園”裡學會的諸如: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飯前要洗手;午飯後要休息;做了錯事要表示歉意;學習要多思考,要仔細觀察大自然......歸結起來就是生活懂分享、有物權意識;生活有規律、講衛生;為人誠懇、好學、好奇、愛探索......這些都是生活中最基本的生存之道,是人生所學之中最重要、運用最廣泛的東西。

    成長的希望

    一、個人生活習性源於童年

    俗話說:“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全世界新生命降生之時幾乎是完全相同、平等的,他們沒有財富多寡的差別、沒有信仰差別,無貧富、貴賤之分。但是,社會生活的現實是無論以多大的區域做對比,都不可避免的產生窮人和富人之分、貴人和賤人之差,還有愚人和賢人之別。造成這些差別的根本原,就在於他們出生之後從父母那裡繼承了不同的生活習性,在與父母朝夕相處的生活中透過模仿父母的行為習慣給自己的生活添上了習慣的印記,比如飲食習慣、作息習慣、文化語言習慣......

    《傷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餘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雖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孩子是父母的影印件”,然而無論孩子的父母是誰、遺傳基因如何優秀,要是缺失了後天的培育再怎麼優異的基因遺傳也會成為“枉然”。教育活動之所以伴隨人類歷史程序而不斷被完善,其主要原因就在於孩子本是能學、好學的可塑之才,人生之可塑是教學活動存續的前提,也是人類社會能夠不斷進步、向前的根源。人們常說:“畫龍點睛”,父母就是孩子成長路上的點睛之人,父母帶領孩子開始認知世界,感知周邊生活環境中的真、善、美、醜,是孩子人生成長中成龍、成鳳的領路人。孩子的成長進步,起源於對父母生活言行的模仿,孩子“子承父業”式的從父母那裡繼承基本的生活習慣和人生性格。孩子的人生成長品格多是童年落下的種子,只待時機成熟便能破土萌發、開枝散葉、開花結果。

    按照西方兒童心理研究成果,如果把17歲時人所達到的智力與性格水平定為100%。那麼,四歲孩子的大腦發育已經達到50%,七歲左右到達80%,人們在剩下的成長時間裡只是修補剩下的20%。因此,童年是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成長時期,成人的性格、處事方式與思維模式都會被永遠打上了童年不可磨滅的烙印。

    協作成長

    二、童年是個人身心健康發展的關鍵時期

    每個人都是天生的,也是自然的“天才”。人生的才能是“天賦”的,是先天基因遺傳與後天教育培養共同結出的碩果。人生如戲,生活的本質就是一場人與人之間互幫互助以實現更加幸福生活的遊戲。每個人的成長活動都是社會性的,每個人所產生的勞動都是人類群體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原始人就已經知道只有透過群體協作才能獲得更好的生存、生活,所以人類自誕生之日起就選擇了群居。童年成長活動中所獲得的人生經歷是個人成長活動中的“第一桶金”,這“第一桶金”包括健康協調的身軀、良好的統合感知能力、良好的語言交際能力等等,這些能力都來源於同一個地方,那就是童年遊戲。

    1.促進孩子身體機能協調發展。遊戲活動的基本動作是跑、跳、爬、滾,這些動作是人生成長活動中最基本的運動形式,是保障個體身體健康和獲取成長資源的基本生活行為。遊戲能夠自自然的條件下透過孩子自主意識完成各項綜合運動,能夠促進孩子全身血液迴圈,鍛鍊心肺功能,增加身體運動控制能力和動作靈活性,有利於孩子健康成長。

    2.統合感知功能。遊戲不僅僅是孩子自己完成動作,而是按照一定的規則完成動作,動作不達標或者靈活性不夠都將影響孩子完成任務的質量,進而影響孩子在同伴心目中的地位。為了獲得相對於同伴的遊戲優勢,很多孩子都會刻意表現的更加優秀,他們會增強自己對外界的感知能力,注意力會更加集中。遊戲不僅僅需要身體完成規定的動作,同時需要使用視覺、聽覺、觸覺、前庭平衡、身體重力、身體動覺和嗅覺等綜合生命系統感知外部環境,根據這些綜合資訊作出最準確有利的行為反應,比如孩子之間的追逐遊戲,孩子就需要靈活掌握自己與對方之間的距離、判斷最有利的前進路線。所以,遊戲能夠從根本上統合孩子感知系統的平衡發展。

    成長積木

    3.促進語言系統發展。遊戲是最基礎的社交活動,遊戲中需要做到遊戲規則、指令等資訊溝通與理解完美的結合,遊戲中的每個個體即需要將自己的感受傳遞給彼此,同時也需要準確理解同伴所表達的遊戲資訊。這就要求孩子在語言表達與資訊接收、分析、理解能力得到足夠的發展,這也就是生活中時常能看見孩子更願意與比自己大一些的同伴而或者講話更流暢孩子一起玩而的根本原因,而那些語言發育相對遲緩的孩子往往只能作為跟班。孩子們在彼此互動性遊戲中,能夠將自己最優勢的行為展示給同伴兒,同時從對方學習到最具“童理心”的行為教導,孩子【同齡人】之間的資訊溝通更為流暢。

    4.遊戲促進孩子形成社交能力。人類成長活動的基礎是社會性的,沒有人能夠脫離社會獨自存活。很久以前,達爾文就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弱小的動物【包括人類】絕對不能單獨存活。就人類身體而言,不具備單獨生活的強大能力,人類的軀體相對於其他大型食肉動物是弱小的。在不利用工具的情況下,人類只能對大自然的捕食者做出躲避或無力的反抗。因此,人們需要做出各種努力,尋求各方幫助,才得以獲得在地球上的存活優勢。想象一下,一個人在原始森林中生存,赤手空拳,沒有任何工具。那麼,你面臨的危險處境比其他任何動物都艱難。

    社交是人生成長活動中的必備技能,童年遊戲為孩子之間彼此感知對方的興趣、需求,建立最基本的你、我、他的對立與合作極具現實意義。精神病學家斯圖爾特·布朗用42年時間採訪了6,000受眾,瞭解他們的童年生活。資料顯示,如果在兒童時代不能無拘無束地玩耍,孩子長大後可能會不快樂,難以適應新的群居環境。“自由玩耍”對於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應對壓力的能力以及解決問題化解衝突的能力都至關重要。童年遊戲中的孩子們能夠在無金錢、禮儀、地位等的束縛下自由自在的體驗“合縱與連橫”帶來的分合紅利,能夠完全根據自己的主觀意願選擇與誰合作結盟、與誰競爭......童年遊戲時光是孩子最開心快樂、充滿自信的時刻,遊戲中的孩子沒有禮儀、尊卑、地位等級的約束,能夠完全按照個人興趣、需要與人合作,而不必考慮那些世俗的眼光。遊戲中的孩子身心完全放鬆,可放下戒備毫無畏懼的置身於快樂的世界之中,快樂的遊戲甚至可以克服部分孩子膽小退縮、不自信的小毛病。遊戲中的孩子既可以是多才多藝的才子、足智多謀的功臣、賢惠善良的公主,遊戲能夠讓孩子更加全面的體驗生活中的不同角色,感知不同身份的人物身心活動與所需承擔的社會職責。

    童年遊戲無拘束,可讓孩子在自由的世界之中“天馬行空”,促進孩子認知能力的發展。遊戲都是構造出來的,想象性遊戲可以用模仿和想象去再現兒童的生活經驗,相反,也會在遊戲中對過去的經驗進行重建、改造、變化和新的創造,兒童可以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玩出各不相同的花樣;建構性遊戲中,兒童可以提高視覺空間能力,學習數量概念,在社會溝通遊戲中可以學習新的知識與概念。另外,在遊戲中兒童要不斷地觀察事物,進行分析與判斷,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透過反覆的遊戲過程,孩子的認知能力將得到不斷提高。

    同齡人具有更多的“共同話題”,孩子與同伴而一起自由玩耍,有助於培養孩子的自由社交能力。 佩萊格里尼說:“你可以從老師那裡學會如何約束自己的行為,但你無法因此變成社交強人,只有在與同伴的交往過程中,你的社交能力才會變得越來越強。透過與同齡人互動,孩子們逐漸會知道哪些東西是大家可以接受的,哪些是不被大夥兒接受的。”他們會在彼此的遊戲活動中懂得,和同伴公平交往並進行角色輪換——不能總要求扮演警察、醫生、老師等正面角色,還得有人扮演壞蛋、病人和學生才能與同伴長期保持良好的遊戲關係,否則過於自我將很快失去玩伴兒。

    成長遊戲

    三、成長習慣決定人生

    俗話說:“滴水石穿”“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這都是習慣與堅持的力量。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他將此稱為“一萬小時定律”。古羅馬詩人奧維德說:“沒有什麼比習慣的力量更強大。”習慣是一個思想與行為的真正領導者。習慣讓我們減少思考的時間,簡化了行動的步驟,讓我們更有效率;也會讓我們封閉,保守,自以為是,墨守成規。 在我們的身上,好習慣與壞習慣並存,而獲得成功的可能性就取決於好習慣的多少。人生彷彿就是一場好習慣與壞習慣的拉鋸戰,把高效能的習慣堅持下來就意味著踏上了成功的快車。 如果你希望出類拔萃,也希望生活方式與眾不同,那麼,你必須明白一點:是你的習慣決定著你的未來。

    人們常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這裡的一屋就是人生成長曆程中的習慣,小習慣成就大未來,比如飲食習慣決定您身體的健康狀況;作息習慣影響您利用時間的效率;學習習慣篤定您學習的效率與成長高度......人生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經過日復一日的砥礪和磨鍊,能夠使人抵達成功的彼岸,攀上事業的高峰。良好的習慣對於助力事業的成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真可謂:行動養成習慣,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圖書館管理員布魯克斯在肖申克監獄裡度過了五十多個春秋,當他收到申請多次未果的假釋令時,不是喜極而泣,而是惶恐不安,他早已習慣了監獄裡的生活,不想改變。他拿著水果刀挾持獄友,想透過犯罪而繼續留在監獄裡,但最終良知讓他放下了手中的刀子,拎起行李箱,走出了監獄的大門。但沒過過久,他就自殺了,他在監獄中養成的生活習慣,不適應監獄外的生活,他又無法擺脫這些習慣。“習慣成自然”,被習慣的事物就成為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它們與我們緊密相連,良好的習慣可助人通往成功的大道、實現人生理想。

    少年強則國強

    梁啟超先生講:“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農家人都知道“望果當望苗”,童年是人生之中最可塑的階段、是身心靈塑形的搖籃、是人生成長搭骨架的關鍵時期,童年教育是教育強國根本中的根本。“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童年就是日之初晨、人生成長之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35歲在三線城市有十萬塊,有什麼好的投資專案,能創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