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穿插游擊隊

    循跡曉講 · 用文化給生活另一種可能

    之前我們已經知道,公元前 25-24年埃及總督伽盧斯對“福地阿拉伯”的遠征由於後勤組織不利而一敗塗地;我們也知道,此次南征失利代表的意義極其深遠。

    奧古斯都沒有再繼續組織計劃入侵葉門,意味著羅馬人在經濟層面放棄了對海上貿易要道的直接掌控,從而導致帝國始終無法擺脫東西方商貿交流的終端地位。而在羅馬政壇上,伽盧斯也為此斷送了曾被一致看好的仕途,淪落為泯然眾人的結局。

    不過,儘管此次遠征失利幾乎重構了帝國未來經濟的後續發展,但其最大的直接影響卻體現在軍事層面上。

    因為就在伽盧斯遠征的當年,一夥來自神秘黑非洲的南方蠻族軍隊,趁羅馬士兵被調離駐地亞歷山大里亞的絕好良機,發動了對帝國最南端邊界上埃及的入侵,這就是發生於公元前 25-22年間的羅馬-庫什戰爭。

    或許許多讀者都不清楚庫什人是哪一支非洲民族,又來自何方,但他們所在國家的地理名詞——努比亞——卻是相當古老的地理學概念。

    |鼎盛時期的努比亞庫什王國 圖源於網路

    早在距今三四千年前的法老時代,埃及人就已向南越過尼羅河第一瀑布,侵入了庫什人所在的努比亞地區,從而成功地讓當地土著步入文明形態。自此之後,庫什人即與北方強鄰陷入長達千年之久的鬥爭之中。

    它曾長期遭受埃及新王國的入侵和統治,也曾奮發振作將後者驅逐出境,最強盛的時候,庫什人甚至反殺至地中海岸,建立第25王朝將埃及全境納入囊中。

    儘管隨著亞述帝國等後繼亞歐強國的崛起,庫什人喪失了對埃及的控制,乃至一度被阿契美尼德國王大流士地圖開疆為波斯帝國的行省,但他們實際上從未真正向北方強國屈服,一直保有努比亞故地的自主權和獨立性

    也因如此,當北方鄰居每隔數百年因換新主人而陷入短暫混亂之時,地位始終穩定的庫什統治者不免仍會產生北上爭鋒、重溫祖先舊夢的想法。

    所以當駐埃及的羅馬軍團因阿拉伯戰爭被抽調的時候,庫什國王特里特卡斯自然而然地以為等到了實現昔日輝煌的機遇,當即於公元前25年秋跨過第一瀑布向北方發動了襲擊。

    |庫什人 圖源於網路

    如前所述,南方蠻族的突襲大出一貫謹慎警惕的羅馬軍團意料之外,概因他們的主力已經跟隨伽盧斯踏上了阿拉伯半島的征途,留在埃及的部隊規模不會超過1.4萬人;甚至,被入侵波及的整個上埃及一共只部署了三個步兵大隊,且全部駐紮於塞里尼。

    這就意味著,尼羅河第一瀑布以北包括大象島和菲萊在內的數座重要戰略城市,全都處於空虛無防的危險境地中。

    更糟糕的是,上埃及以底比斯為首的諸城居民一直對取代托勒密家族的奧古斯都抱有敵意,他們曾在羅馬帝國吞併埃及的當年藉口反徵稅發動叛亂,雖然最後被鎮壓,卻始終心有不甘。是以當南方鄰居發動入侵時,這些城市又再度藉機發難

    上埃及的羅馬駐軍顯然無力制止這種一齊爆發的嚴重內外矛盾,須知,僅庫什人就一舉出動了3萬大軍——以如此兵力懸殊的對比,縱使軍團戰力和裝備勝過敵人,也根本不能阻擋後者的攻城掠地。

    因此南方的黑人士兵很快就制服了邊境的羅馬駐軍,推倒象徵羅馬統治的奧古斯都雕像,一路北上抵達大象島,特里特卡斯似乎即將重現歷史的輝煌。

    然而現實卻給愛幻想的黑武士們上了狠狠一課。原來新任埃及總督蓋烏斯·佩特羅尼烏斯一經聽聞上埃及遭襲的警報,立即就開始著手迎擊來犯之敵。

    |埃及博物館內陳列的努比亞僱傭兵 圖源於網路

    這位奧古斯都的密友絕非前任那樣的庸才,而是一位真正從戰火中淬鍊出的猛將。

    雖然手頭只有800騎兵和不到1萬的步兵,一多半的儲備糧草也資助了因去歲猶太饑荒而陷入經濟危機的近鄰希律王,但他不僅沒有退守尼羅河三角洲以避鋒芒,反而將剩下的1萬軍隊全部組織起來,迅速向近一千公里之遙的南方淪陷區發起反擊。

    根據已出土地方銘文的記載,羅馬人的反攻是如此出其不意,以至於不管叛亂的底比斯諸城還是立足不穩的庫什軍隊,都在這股呼嘯而來的巨浪面前土崩瓦解。

    對黑武士而言禍不單行的是,他們的國王特里特卡斯曾計劃親自帶隊來援,卻還未出行就因不明原因猝死,王后坎達絲雖然很快就接過了權力交接的旗幟,但由此產生的戰機延誤還是讓入侵士兵陷入短暫的混亂中。

    十分明顯,他們迫切需要更多的時間來重建戰線。

    |庫什的黑人戰士 圖源於網路

    不幸的是,老練的佩特羅尼烏斯絕不會給對手留下重組的時機,一嗣將埃及境內的麻煩解決,他就立即毫不遲疑地跨過尼羅河第一瀑布,將戰火燒到庫什人的領土上。

    至公元前 24年春,羅馬軍團已兵臨努比亞北部門戶普塞爾奇斯城下,對庫什王國造成了嚴重的威脅。坎達絲王后不得不效仿先夫,派遣將領前往支援。如此一來,原本輕啟邊釁的入侵者就反過來扮演起保家衛國者的角色。

    不過,為了避免直接交鋒會留給對方口實並影響己方士氣,膽大心細的佩特羅尼烏斯還是按照外交禮節,採用了先禮後兵的做法。

    這位指揮官首先派人傳達要求對方釋放俘虜和解釋為何開戰的口信,將自己擺放在道義上的不敗之地;與之相反,庫什王后卻將其視為拖延時間的良機,一邊請求給予三天考慮,另一邊緊急派出援軍。

    然而,正如我們即將看到的那樣,儘管庫什人為了取勝不惜採取如此不誠信的做法,但在巨大的實力差距面前,他們的所有對策都只是對手眼中的笑話罷了。

    佩特羅尼烏斯一直旁觀庫什人實施鬼祟伎倆,卻沒有絲毫動靜,這使得後者自鳴得意,越發怠慢雙方間的外交交往。

    於是,就在庫什軍隊放鬆懈怠之際,羅馬指揮官向他們發起了雷霆一擊。毫無疑問,庫什人的軍隊規模遠比羅馬人要大,極有可能達到對方的2-3倍,但他們的裝備水平,卻依然停留在數百年前。

    這些南方蠻族幾乎從不佩戴盔甲,只用生牛皮製成的橢圓大盾進行防身,手持製作粗糙的斧頭、短矛和長劍等簡陋武器。考古學的證據也顯示,相當部分的庫什士兵仍在使用青銅武器,其中一些還是從埃及進口。

    由於冶鐵技術不過關,他們中的許多弓箭手只能發射骨質的箭簇。與他們相比,羅馬軍團步兵全身穿戴環片甲或鎖甲,手持金屬加固的大盾和短劍,即使作為輕步兵使用的弓箭手和投石兵,也安排有重步兵同伴的掩護,可謂武裝到了牙齒。

    |組成龜甲陣的羅馬軍團 圖源於網路

    庫什人的戰術同樣相當落伍,他們不知道應該怎樣組成密集戰陣,也不懂要預留後備隊作為應戰底牌,作戰時往往沒有秩序,一窩蜂似得往前衝鋒。

    雖然淘汰了早已落後於時代的戰車,但因地處沙漠,努比亞也沒有足夠的馬匹用以組建騎兵迂迴包抄,極大限制了黑武士們的機動能力。只有作為殺手鐧的戰象部隊,才能讓來自北方的強敵有所顧忌。

    十分明顯,庫什軍隊的這種落伍戰術,儘管在幾百年前尚能憑藉己方種族的身體條件和蠻勇特點暫時制伏陷入混亂狀態的埃及土著,然而面對組織井然有序、紀律森然嚴明的超級強國羅馬,在人數沒有形成壓倒優勢的情況下根本沒有一點勝算。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

    佩特羅尼烏斯的第一波進攻就輕鬆挫敗了對手毫無秩序的抵抗,瞬間即讓整支敵軍土崩瓦解。數量眾多的庫什士兵分別避入普塞爾奇斯城、附近的遊牧民族領地和沒有鱷魚分佈的河流逃生,其他人則成為俘虜,就連坎達絲派來的最高指揮官也不能倖免。

    這些俘虜中的地位顯赫者都被羅馬人用船運回亞歷山大里亞,隨後以展覽品的身份出現在奧古斯都的慶祝宴上。

    普塞爾奇斯的慘敗已然讓坎達絲王后元氣大傷,但她遭遇的劫難遠未結束。

    |埃及與努比亞沿尼羅河與海岸的主要城市點 圖源於網路

    由於看清了庫什人外強中乾的本質,佩特羅尼烏斯決心繼續向尼羅河上游前進。據記載,羅馬指揮官此後溯尼羅河而上,一路攻城掠地將普里米、波伊奇斯、阿特尼亞、斯塔迪希斯等庫什沿河大城納入囊中,其腳步一直到距塞里尼1400公里之遙的庫什首都納巴塔才停下。

    在此之前,儘管慌了手腳的坎達絲不斷派遣使者想要求和、又釋放了俘虜和歸還被帶至納巴塔的奧古斯都雕像以示誠意,但羅馬軍隊直至攻破其首都城門都沒有予以迴應。

    佩特羅尼烏斯此舉無疑是對王后玩弄欺騙手段的報復,不僅如此,他還縱兵大掠納巴塔,焚燬歷代庫什國王的宮殿並抓獲了無數當地居民充作奴隸,庫什王后及其兒子僅僅因為逃跑及時才躲過一劫。

    若非兵力不夠,羅馬指揮官甚至還想繼續溯流而上,把整個庫什王國徹底滅亡。饒是這樣,入侵者也已經給這個黑人國度造成了深遠的影響:庫什王室寧願重新選擇南方更安全的麥羅埃作為首都,也要任由納巴塔從此被廢棄。

    |庫什王國首都麥羅埃神廟遺址 圖源於網路

    不過,羅馬人的南方征戰至此也到了極限。礙於補給線過長和氣候不適應的束縛,佩特羅尼烏斯不得不把軍團重新撤回埃及,但他依然在普塞爾奇斯以南約100公里的普里米駐紮了400名士兵,且為其提供了超過2年多的糧食。

    此後,雙方間的戰事儘管仍有反覆,尤其是公元前22年庫什王后再度派遣一支數千人的新軍前來收復失地,但戰場再未如之前那般縱橫數千公里,羅馬守軍也一直牢牢地掌控普里米城堡直至埃及總督前來支援,最終迫使坎達絲放棄了恢復原有邊界的任何企圖。

    按照羅馬歷史學家狄奧的記載,雙方最終以此戰結束為標誌簽訂了和約。從此之後的三個世紀內,兩國之間再未爆發任何大的衝突和糾紛,普里米城堡也正式取代菲萊成為羅馬帝國的南界。

    縱觀羅馬人此次黑非洲遠征,雖然開局因猝不及防遭到突襲,但隨後無論從軍隊組織還是後勤補給角度表現都極為優異,既利用沉重打擊庫什人的戰術手段達到了震懾敵人的戰略目的,還佔據了更有利於防禦的戰略要地,又不至於因過分刺激對手而導致議和無望。

    此戰中的指揮官同樣也表現出極高的戰術素養,恰與一塌糊塗的阿拉伯遠征形成鮮明對比。

    |奧古斯都復原像 圖源於網路

    須知,以“羅馬和平”時代帝國的全盛國力,倘若奧古斯都及其後繼諸帝不予議和,繼續抽調兵力發動襲擊,極有可能把努比亞全境都悉數納入版圖。

    參照當今某些國度的標準,或許這種開疆拓土式的武功炫耀就會成為“自古以來”的憑證;然而,那些英明睿智的羅馬皇帝卻知道,深入非洲內陸數千公里去佔領一塊既不富裕又缺乏戰略價值的乾旱領土,維持佔領的消耗將遠大於佔領所得,因而從不考慮將其兼併。

    事實上,奧古斯都就很明智地勸誡繼承者不要肆意擴張版圖,以防帝國國力被過度透支。那些擴張時肆無忌憚無視基本內在規律的帝國,無一不是在較短時間內即離心離德,嚴重者甚至因遍地狼煙而土崩瓦解。

    與它們相比,奧古斯都限制擴張、鞏固根基的策略看似沒有千古一帝文韜武略的風光,卻正是撫卹民眾、愛惜國力的體現。

    注: 阿契美尼德王朝第二任國王岡比西斯曾入侵過努比亞,因補給不利失敗。波斯人此後就在銘文中自我宣傳將統治波及至當地,然而我們至今未曾在蘇丹發現過任何波斯統治的痕跡,因此上述銘文基本可以判定為波斯人的口嗨。

    (END)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才能做一個合格的倉庫保管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