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來現實

    說起唐太宗李世民,後人對他的評價是有褒有貶,當然了,人家有“貞觀之治”的成績單嘛,好的還是佔絕大部分。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長——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和他們的孩子。後來當了皇帝之後,擔心日後史家對玄武門之變的評價,曾向史官多次要求閱讀《實錄》和《起居錄》,使得這段歷史成為疑雲,因為沒人證明他李二有沒有動過手腳。

    晚年又過度奢侈糜爛,這也是他壞的方面,而他好的方面我們也不可否認,在他統治時期的社會秩序空前的穩定,商業也發達到了一定的程度,政治清平。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

    話說有一年,大理寺卿把死刑的奏摺呈給李世民,呈了一次又一次,沒辦法,這就是唐朝著名的死刑復奏制度。

    在唐朝制度中,凡各地方的死刑判決作出後,必須三次奏報皇帝批准。而對京師判決的死刑案件要求更加嚴格,須經過五復奏。

    那天李世民看到奏摺後,忽然來了興致,想去視察一下死囚,聽一下他們身上是否有冤假錯案。

    到了監獄後挨個詢問,囚犯們倒是對自己的罪名供認不諱,他們有的說家中孤苦老母尚未安頓,有的說家裡一脈單傳,沒有香火,如果自己死了就絕戶了,想申請老婆探監留種。。。

    都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看到他們的悲苦面孔,李世民皺眉沉思,深受感動。

    得!乾脆我就下旨讓這400死囚回家一月,陪陪親人,處理後事,秋後再回來執行死刑。

    李世民說了這個方法後,文武百官認為這個法子不行,死囚都是社會上窮兇極惡之徒,放了他們豈不是放虎歸山,一去不復返。

    但是李二沒聽勸,堅持執行了,令人意外的是一月之後(確實令人意外),400囚犯全數返回,竟無一人逃跑。

    李世民深受感動,免除了他們的死刑,全部釋放。此後,“貞觀縱囚”還成了一段感人的歷史事件,被後世的人們口口相傳。

    李世民放400死囚回家探親,約定秋後回來問斬,他們為什麼都如約迴歸?而不是跑路?對於這個問題很多人會頗覺費解,如果說來一半或者一半以上回來我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可能是害怕連累他們的家人,又或者是出於對各個方面的考慮,他們會回去一部分。但全部返回就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太神奇了吧。

    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有顧慮和牽掛的,可能他是孤家寡人呢,那他們為什麼不跑?

    要知道,在當時的那個社會條件下,想逃跑雖然說不上像喝白開水一樣簡單,但只要稍微努力一下,成功機率還是相當大的,畢竟又不像今天這個時代,哪裡都有天眼監控,說不定GPS定位都用不上,你就被抓了,想要逃脫法律的制裁,門兒都沒有。

    那麼,是他們不怕死嗎?可能也會有個例,但那絕對是少數,大部分人肯定都怕死。

    既然怕死,那為什麼不跑,即使被抓回來也就是一個死嘛。你不跑是死,跑有可能是死,但你還有逃脫的可能性。

    這就好比你在面對困難時不想辦法解決問題,而是等著審判的到來。那麼問題來了。他們為什麼又全部回來了呢?

    唐王朝建立時,親身經歷了隋末農民大起義的唐太宗深知人心向背的重要,也明白水亦能載舟也能覆舟的道理。所以,唐朝的立法指導思想是禮法並用、德主刑輔,其最精準的表述就是《唐律疏議.名例》中所概括的“德禮為政教之本,刑法為政教之用。”

    他故意放死囚回家探親,而死囚又全數返回,最終這些死囚又免除死刑改為釋放。

    李二圖的什麼,是“教化”二字。

    死刑犯們經過冷靜的思考,或許還有串聯溝通,也可能有上級官員的暗示,他們在回來之前(極可能是剛假釋的時刻)已經抓到了問題的核心,那就是,李二要赦免他們的死罪!

    既然回來就免死,那傻子才要主動逃亡求死吶!

    最後這結果多好啊,唐太宗成功的得到了一個信義、寬明與仁恕之名,得到了人們的好評;這幫傢伙們還獲得了新生,皆大歡喜也。

    不由暗歎一聲,在那個時代能當上皇帝,並且成為一個名垂千古的皇帝都不是簡單的人物啊,李二這種政治智商,不比近代人物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方家裡有什麼事,男方都不計較,怎麼辦怎麼好,男方家裡有事,女方整天計較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