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金洲91437526

    清朝的剃髮易服也是由漢臣要求的,任何時候都擋不住犯濺的鱉孫。元代漢人位列三、四等,沒資格犯濺,人家也不屑與你們為伍!

  • 2 # 時實談論

    元朝一方面較為開放,認為只要別持武器,聚眾造反就行。你穿什麼,我不管。另一方面其實是出於民族自信,蒙古人不學漢話不學漢字不穿漢服(忽必烈會漢語,之後極個別皇帝會一點點)。他們認為漢人是低等的,他們是高等的,換句話說,漢人想穿蒙古服,都沒機會,因為你身份不符。所以元朝時期,元曲戲曲得到了很大發展,漢人一般沒地位,所以只能發展發展娛樂。而且其中很多情節是反元的,但是他們都聽不懂,也不知道唱的是什麼,所以也導致元不到100年。之後清朝總結了,金朝元朝明朝滅亡的經驗,制定了非常殘酷的,愚民馭民政策。

  • 3 # 微史春秋

    首先,元代實行“四等人”的民族政策。

    元朝將全華人分為四等:

    第一等為蒙古人,又稱“華人”;

    第二等是色目人,又稱“諸華人”如欽察、唐兀、畏兀兒、回回等;

    第三等是漢人,即原金朝境內的漢族、契丹、女真等族以及較早被蒙古征服的雲南、四川兩省人,東北的高麗人也是漢人。

    第四等是南人,即最後被元朝征服的原南宋境內各族人等,也被成為“南蠻”。

    在這種劃分下,漢族人地位極地,備受歧視,卑微至極。

    簡單說,蒙古人是高等的,其他人都是低等的,再要求低等人改變服飾髮型就顯得沒有必要,而且改成和高等人蒙古人一樣的,豈不是抬高了漢族在內的那些低等人?

    其次,蒙古人是世界征服者,他們有民族優越感、自豪感。

    蒙古人縱橫歐亞大陸,滅國無數,因此他們有著極度的民族自豪感,內心極為自信,他們對包括漢族在內的無數被征服的民族報以“王之蔑視”是很正常的。

    蒙古人的民族優越感還體現在對漢族文化的態度上,除了個別皇帝對漢化有些熱心外,元代的漢化基本上是停滯,因為他們看不起漢族文化,

    既然有蒙古族優越,蔑視他族,他們也不會讓異族在髮型服飾上變成蒙古族,估計也將此視為是被蒙古族的玷汙吧。

    這個和後來的滿清不一樣,當時漢人有優越感,滿洲人是有意羞辱你,打掉你的高傲,強迫漢人剃髮。

    雖然清朝時期有孫之獬這樣的漢人敗類主動獻計要剃髮,但他也是摸準了滿人的心思,漢人只把怒火發在孫之獬這樣的敗類身上是走了偏路。

    最後,我覺得蒙古文化的包容性更強,更有胸懷。

    這一方面和蒙古人生活的地理環境有關係,在廣袤的蒙古高原環境下生存的人有更胸懷,心胸更具有包容性,另一方面蒙古人征服四方也增加了他們的包容性。所以元代統治下的在對等民族文化上也具有包容性,只要你臣服於我不翻盤,你們民族的文化照舊進行。

    相對的,滿族人對待異族就缺少這樣的包容性,顯得更加野蠻兇殘,既然征服了你,你就該向我看齊,剃髮留辮。

    當然有一點也是值得一提的,那就是元代的短命給後來的滿清一個經驗,那就是要對漢族進行奴役且利用漢族文化進行奴役。

  • 4 # 甬城阿斌

    這個問題,朱洪武最有發言權,他說:"元以寬失天下。"看到了吧?他並不認為元的統治有多壞,相反,認為"強不凌弱,眾不暴寡…惠莫大矣。"他之所以起兵造反,是因為元的末代皇帝不好,種種弊政使得民不聊生。但他並不否認元是正統王朝,並祭祀忽必烈。

    元的統治非常寬鬆,控制只達到省一級,以下都是自治,稅收連明人也承認"前元取民最輕!"更沒有強迫漢人剃髮易服。

    元朝有沒有"四等人制度"?說有吧,還真有,確實有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等名稱,但若說這四種人分一、二、三、四等,則又言過其實了,查遍元末起義軍文告,沒有斥責"四等人制度"的,可見其不存在。至多就是在科舉取士上對蒙人有所照顧,類似今天的高考加分。再者,蒙古人在元朝,其含義與現在不大一樣,不但包括蒙古族,也包括董文炳、史天澤、鄭制宜等漢族上層分子,可見"蒙古人"實際上是指"貴族"。此外,元廷中漢人、南人佔官員總數百分之六十以上。所以,元廷實際上是蒙漢各族上層的聯合政府,當然不會強迫漢人剃髮易服。

    在元朝統治下,廣大蒙古貧民的日子並不好過,史載三十餘年間,蒙古人被賣作漢人、南人作奴婢的數不勝數,甚至被賣到海外的也不少,元廷開始還想贖買他們回來,但後來人數太多,出不起這筆錢了!再後來,元末大起義時,就有許多蒙古人參加起義軍反對元廷。

    明、清兩朝吸取了元"以寬失天下",採取了不同政策:朱元璋推翻了元朝,就下令大批留在內地的蒙古人穿漢服,說漢語,易漢姓,蒙古女子必須嫁給漢人,否則嚴懲;清朝則強迫漢人剃髮易服,企圖以此將漢人滿化。他們以為這樣做,就可以避免元朝的前車之覆,鞏固本朝的政權。

  • 5 # 不正經的軍棍

    少數民族奪取政權,清朝施行剃髮易服政策,而元朝沒有剃髮沒有易服,這是為什麼呢?

    看下元朝是怎麼丟江山的?

    元以寬失天下,這是明朝初期的一個共識,皇上朱元璋,大臣劉伯溫宋濂等前元臣子,都表示,元朝的“寬”。這個寬,其實就是寬縱,你們想怎麼玩怎麼玩,我不管你。

    元朝究竟有多寬,從一點就能看出來,言論自由,而且超級自由。最典型的就是竇娥冤,竇娥冤就是汙衊朝廷的,朝廷居然不管。歷朝歷代,即便現代,都不能說朝廷壞話,明清兩朝都不例外。那鍘美案,都是換了朝代的,西遊記,含沙射影諷刺朝廷,朝代寫到了唐朝。歷朝歷代一些時期的文人對朝廷都是不滿的,但都不敢亂說,更別說寫個劇本直接罵朝廷了。曾經就有漢臣向皇帝上奏,說不能讓這些文人亂說話,說多了影響不好。皇上嘿嘿一笑,這幫臭老九還能顛覆我大元江山麼,不用管他們。漢臣心裡一陣翻江倒海,這皇上怎麼這樣啊。

    元朝統治者,不喜歡漢文化,他們不學漢文化,但同時不反對。蒙古人的國家一直都是很開放的,成吉思汗剛剛建國的時候,土地沒多大,有講好多種語言的百姓,還有一堆各種宗教。蒙古人信薩滿,漢人通道教佛教,一部分人信耶穌基督,一部人信伊斯蘭教。蒙古人大筆一揮,你們隨便信,你們聖經古蘭經隨便念,反正都是我們的臣民,你們的文化,我不懂,我不反對。這放到很多國家,很多朝代,是不可能的事情。

    我記得元朝哪個皇帝來著,給大臣敬酒,大臣沒喝,皇上不以為然,漢臣跳出來了“皇上給你敬酒你怎麼能不喝,你這是欺君罔上,你這大逆不道啊”。這事在蒙古人眼裡不算什麼,在漢人眼裡就是個問題了,別人面子可以不給,皇上怎麼能不給呢?

    宗教信仰不管,言論自由,蒙古人犯得著剃髮易服費事麼?蒙古人也不缺心眼,成吉思汗時代,對於各個民族文化都是尊重的態度,剃髮易服,並不現實。反倒是清朝,清朝統治階級接觸的漢文化太多,深受漢文化影響,剃髮易服,其實還是漢人的鍋。

  • 6 # 麻爪工學院首席瞌睡家

    瞌睡家來幫您分析分析!

    首先我們看看清朝人的剃髮易服。清人自稱大金國後裔,而當年大金國就下令佔領區的漢人不許穿漢服,不按剃髮就要處死,可見他們是有這種一貫的嗜好的。清朝從一開始每佔領一處都要強迫當地百姓剃髮易服,剃髮與否成了是否歸順清朝的標誌。到了皇太極的時代,漢人樣式的衣服也一併禁絕。吳三桂要求多爾袞借兵為崇禎報仇的時候,多爾袞提出的第一條要求就是吳三桂全軍剃髮,直到頂著陰陽頭換了清朝官服的吳三桂出現在自己的面前,多爾袞才下令清兵入關攻擊李自成。

    分析其原因,清人一直都處於原始的遊獵時代,入關後男女老幼只有區區二十萬人,面對繁衍了幾千年擁有億萬人民的漢族,無論在實力上還是在文化上都超級的不自信,必須採用強硬手段逼迫漢人的臣服,剃了頭就是一家人了,就是所謂的“滿漢一家”了。

    而元庭更像是征服者而不是統治者,他們只在乎現實的利益而缺乏清廷那樣長遠的眼光,蒙古人也似乎更加野蠻和兇殘,他們就從沒有考慮過讓漢人和他們平起平坐。我們都知道蒙古人將老百姓分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南宋地區的漢族人是最低等的南人。他們沒有任何合法權益,連生命都無法保障。蒙古人認為自己是主人,世界各國的色目人是客人,中原地區的原來的夏、金、遼等華人是賤民,而南方的漢族人連人都不是,他們應該統統被殺光,他們的土地應該全都變成牧場。整個蒙元一代,漢族人沒有科考可以參見,沒有官可以做,蒙古官員從來不去了解漢族文化,不學習漢語,對漢族只會橫徵暴斂和殺殺殺,不屑於有任何文化交流。在整個的元朝,淮河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漢族聚集地區老百姓一直都生活的慘不忍睹,民變起義不斷,最終也是這裡爆發的紅巾軍葬送了大元朝廷。

    所以元朝沒有剃髮易服令,並不是什麼好事,在元朝,我們漢人連剃髮易服的機會都沒有!

  • 7 # 陳大舍

    先說一下,說大元朝是遊牧民族建立的王朝是沒問題的。但是如果是金朝或大清朝是遊牧民族建立的卻犯了根本性的錯誤——無論是女真還是滿洲基本上都是漁獵起家(而且大清朝開創基業之前就已經有了發達的農業),而非遊牧,所以金、元、大清在文化“跟腳”上就有著很大的不同,其作為征服者之後的統治方式和路線都會有極大的不同。

    剃髮易服是一種十分沒有必要而且令人難堪的的荒唐暴政。直到近代現代仍舊在繼續給人類的文明抹黑,無論以何種藉口,這種行為都是極為殘酷和卑鄙的。

    韓劇《奇皇后》雖然是一部標準的戲說“神劇”,但是卻有些很寫實的細節:比如元順帝既會穿著蒙古的傳統服裝比甲,也會穿戴著翩翩欲仙的漢衣冠。元朝的帝王“諸王駙馬公侯每”如此,“達達百姓每”也是如此。

    推行這種荒政的始作俑者是西夏景宗元昊,此人以党項人為鮮卑之後,由於遷到西北在風俗習慣已基本上“羌化”,或稱“吐蕃化”。於是元昊建國後憋出了發明民族的大招,下令恢復鮮卑舊俗——“禿髮”,但是衣冠基本上仍舊沿襲唐宋之制。到了金源崛起,金國太宗於天會七年下令辮髮。據宋人陳準《北風揚沙錄》中記載金人的辮髮特點是:

    “人皆辮髮,與契丹異。耳垂金環、留臚後發、以色絲繋之。富人用珠金為飾。”

    ——好像比清代的辮子頭漂亮不少。

    之後又發生了被俘的宋朝青州觀察史李藐、保義郎李舟、右武大夫郭元邁等人,因拒絕辮髮而遇害的事件。

    到了大元朝,蒙古人也有自己特殊的髮型,宋人孟珙的《蒙 韃備錄》前記載:

    “(蒙古人)皆剃婆焦、如中國小兒。留三搭頭髮。在門者、稍長則剪之。在兩下者、總小角垂於肩上。”

    鄭所南《心史》也有類似描述:

    “韃主(大元皇帝)剃三搭辮髮(中略)雲三搭者、環剃去頂上一彎頭髮。留當前發、剪短散垂。卻析兩旁發。垂綰兩髻、懸加左右肩衣襖上。曰不狼兒。言左右垂髻礙於囘視、不能狼顧。或合辮為一。直垂衣背。”

    曾經覲見蒙古憲宗的法國使臣威廉盧布魯克這樣寫道:

    “男人在頭頂剃出一個四角形,從這個四角形的前兩角開始往下剃,一直剃到鬢角。腦後也同樣剃到頸窩。前頭留一束髮,其餘的剃掉。留下的一束頭髮任其垂於眉際,頭上左右兩側剩下的頭髮被編起來,散於兩耳邊”。

    元人射鵰圖。

    雖然有自己的髮型,但是大元朝始終沒有下過命令,強迫人們改易蒙古的髮式或衣冠 。當時的蒙古人色目人漢人蠻子之間不管有什麼不平等,但是穿衣打扮還是很自由的。蒙古人色目人穿戴幅巾深衣或是幞頭圓領,蠻子戴簷帽穿辮線襖都是很常見的。比如元末高麗王朝的漢語教材《老乞大》中就描述兩個高富帥的打扮是:

    “一個舍人打扮的,腳穿著皂麂皮嵌金線藍條子、卷尖粉底、五彩繡麒麟柳綠紵絲抹口的靴子。白絨氈襪上,拴著一副鴉青段子滿剌嬌護膝。衫兒、褲兒、裹肚等裡衣且休說,剌通袖膝欄羅帖裡上,珊瑚鉤子繫腰,五六件兒刀子,象牙頂兒,玲瓏龍頭解錐兒,象牙細花兒挑牙,鞘兒都全。明綠抹絨胸背的比甲,鴉青繡四花織金羅搭護,江西十分上等真結綜帽兒上,綴著上等玲瓏羊脂玉頂兒,又是個鷀鷯翎兒……又有一個舍人打扮的,白麂皮靴子,鴉綠羅納繡獅子的抹口。青絨氈襪上,拴著一對明綠繡四季花護膝。柳綠蟒龍織金羅帖裡,嵌八寶骨朵雲織金羅比甲,柳黃飾金繡四花羅搭護。八瓣兒鋪翠真言字妝金大帽上,指頭來大紫鴉忽頂兒,傍邊插孔雀翎兒。”

    可以說大元朝因為自身實力雄厚,而且又一直樂於接受學習各種文明,所以從不強迫被征服的民族完全放棄自我認同。甚至正好相反,作為一超級大國,認同文化多元是其存在下去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在大元朝的百年間,整個東方是個文化上五色斑斕的社會,中原、江南、閩粵、湖湘等地的都存在著各種外族社群和移民團體。相比較大清朝那種強制同化和教育,把全社會重新格式化、原子化,使百姓都整齊劃一變成沒有抵抗能力的順民。大元朝的統治藝術之先進實在是令多爾袞、康熙帝這些後來者汗顏。而且,即使清廷入關時剃髮易服的惡政是由明朝閹黨餘孽如孫之獬、馮銓這些亂臣賊子的教唆,但以滿洲人為主的清廷缺乏蒙古人當年的實力和眼界,從而想以這種殘暴的手段強迫漢人忘記滿洲是異族的陰暗心理也是無法迴避的事實。

    而令清廷開國君臣萬萬沒想到的是個“以夷猾夏”的暴政不僅僅是對中原漢人的荼毒迫害,也是對大清王朝的詛咒。以至於種種仇恨最終在經歷了三百年的潛伏期後終於爆發為一次又一次的民族主義運動,最終葬送了大清王朝,並開啟了一場無休止的亂世。

    波斯細密畫中蒙古武士的形象。

  • 8 # 北洋海軍炮手

    這個問題問得好,我很有興趣認真解答。不過我這個人有個毛病,就是不會和稀泥,從來都是直來直去,如果有被雷到,請自行迴避。

    唯一一個答案就是元清兩朝統治者眼界不同,見識的層面不一致,所以才會有如此差異。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出了名的見多識廣的古典王朝,因為在元朝混一宇內之前,元朝可謂是什麼都見過,除了東方的儒家文明,中亞西亞的伊斯蘭文明、歐洲的基督教文明也都見過,而且以實用主義為標準的元朝來說,來自於西亞和歐洲的技術以及產品更為優秀,所以元朝並不侷限於儒家的框架內。

    而且從蒙古大汗的心理性格這一層面來說,他們大多保持了草原民族的粗獷以及豪邁,簡單來說,就是我就喜歡看你嘴上不服卻又不得不接受現實的樣子。所以蒙古大汗們對於儒家的那一套大一統的理論體系,並不是特別重視,因而這也是蒙古大汗對社會管控並不是特別高壓的原因之一。

    反觀清朝,其崛起於東北一隅之地,並沒有蒙古人那種豪邁的氣度,畢竟滿洲人也是扛鋤頭的民族,而且也不像蒙古人那樣見過世面,所以其能玩的也就是儒家的那一套,比如說大一統,比如說書同文、車同軌。

    易服沒什麼說的,易服主要針對官員和軍隊的公務服裝,不針對平民的服裝以及日常服裝,而且清朝沒人反對易服,反對得只是剃髮。實際上,剃髮令我們可以在歷史上找到很多相似之處,比如說秦始皇的書同文車同軌,以及明朝的禁胡服(實際上殘留下來的權勢蒙古人的服飾),實際上就是大一統的體現。

    大一統說白了就是一體化,即全國上下都是一套體系,重要的體現在於思想,也就是儒家思想作為社會主流價值觀,說穿了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所以,在這個大一統的思想指導下,剃髮也就顯得順理成章了。

    另外,剃髮對應的是蓄髮,既然漢族能讓少數民族蓄髮,那麼少數民族又如何不能讓漢族剃髮呢?說穿了,對於老百姓來說,剃髮蓄髮都屬於狗屁,能好好過日子才是真的。

    全文完

  • 9 # 小南讀

    曾經聽過一句話,便是“元以寬失天下”。這話是明處明太祖朱元璋在殿上探討元的得失時最後得出的結論。

    有不少人認為這個寬就是寬容寬厚的意思,一聽又是朱元璋所說,看了字面意思就立刻出來過分解讀,然後也因為元的稅賦低,進而大肆誇耀元朝功績。

    個人認為這個“寬”僅僅是“寬縱”的意思。我曾經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蒙古帝國因為沒有歷史的沉澱,更沒有管理的經驗,直接就用最簡單粗暴的方式進行管理,無論是對自己蒙古部族還是對底下的百姓,都是簡單的收稅,然後你們底下的人別搗亂,各管各的。如同他們世代所做的一件事:“牧羊”,不同的部落分配到不同的地方,這個地方你們自行管理,到時間你們交點錢給中央就好,這也為蒙古各部落的分裂埋下伏筆,雖然被英才成吉思汗統一,最終還是逃不過分裂的下場。

    蒙古因為崇尚武力,對於能提升他們征戰能力的東西便十分尊重,比如弓箭、戰馬,乃至很出名的回回炮以及吸收宋朝的戰艦技藝。但對於不能提升他們軍力戰力的東西往往是不屑一顧,比如南宋這些成熟的文化、制度、法令等等,他們對於其他的文化都是以征服者的高姿態俯視的,也對其他文化基本很少有去主動吸收和學習的動力,剃髮易服對他們來說完全就是不會往那方面考慮。

    而後剃髮令為何在清朝有實施?因為清朝作為第二個統完全統治中國的異族,元朝的得失是非常具有參考意義的。所以他們在征服中原之後所行的就是剃髮令等等,便是從各方面限制漢人造反的可能性。不僅僅是滿清,明對於元的得失也是比較瞭解,也做出了不少相應的措施,比如明的戶籍制度是最嚴密的,若非有正當緣由,行動之地不得出鄉鎮,否則就要打屁股坐牢。還有子承父業,立國之初便擬定各行各戶,爹所做的事,兒子就要做什麼,不能跨行,還有不少措施,基本都是嚴格限制人們的行為規範乃至人生。

    簡而言之,蒙古的政策和風格習慣決定了蒙古人不會做出剃髮易服的政令,他們也巴不得做事能越簡單越好。

  • 10 # 蘇綻

    歷史上有很多入主中原的外族,除了清朝、元朝以外,典型的還有鮮卑的北魏、契丹的遼朝、女真的金朝等。但是這些朝代,都沒有實行所謂的“剃髮易服”這類野蠻的動作。這其中,被清朝尊為同宗同族的金朝,同樣沒有進行“剃髮易服”的推行。

    可以說,清朝的“剃髮易服”,只有清朝才有過這種操作,因此這也只是歷史上的個例,完全屬於一種奇葩,是對中華文化的極大破壞。

    至於清朝為什麼剃髮易服,而歷史上的異族朝廷並沒有這樣做,則完全是各族的定位不同。包括元朝在內的各異族朝代,都是主張與漢民有一定隔離的。比如北魏,雖然漢化程度非常高,但是漢民與鮮卑人,還是被北魏延續的北官管鮮卑,南官管漢民的傳統,金朝、元朝實際上亦有此做法。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漢民與入據中原的異族,依然還是南歸南,北歸北的管理方式,漢民的服發,以及文化,自然就可以正常保留下來了。

    但是到了清朝,清朝的野心更大,已經不滿足簡單的統治漢地了,還妄圖同化漢民。而“剃髮易服”,只是其中的第一步。不過,清朝對漢民的同化,其實最終也只做到了這一步,至於在其他方面,反而被漢化了。當然,這是後話了。

    清朝的野心,其實是和清朝的在戰爭中的勝利,以及部分漢官的奴相是分不開的。清朝入關以後,最初也並沒有試圖大規模的推動剃髮易服。當清朝攻下江南以後,清朝的野心膨脹,才開始滋生了全面剃髮易服的想法。

    而恰恰此時,一些降清漢官的奴才相,典型的比如孫之獬,居然主動去華夏服飾、削髮,厚顏無恥地向清朝權貴站隊,並積極地上書清朝請求在漢地剃髮易服。雖然孫之獬最終被清朝所蔑視,但孫之獬等人的態度,讓清朝意識到了在漢地推行剃髮易服的可行性。

    因此,一場巨大的浩劫來臨了。

  • 11 # 牛頭對上了馬嘴

    中華民族的漢人是由許多民族融入的民族,包括蒙古人。最早提出“華夏之辯”的是齊恆公的相國管仲,他以西周的姬姓和姜姓為主,就是以西周的中原地區為中心,周圍都是夷狄“東夷、北狄、西戎、南蠻”。

    成吉思汗鐵木真在13世紀初統一了整個蒙古。但是蒙古的前身有許多遊牧民族,最早出現在中原的就是管仲所說的“北狄”,到了戰國時期就是“匈奴”,匈奴與兩漢打了四百年,到了魏晉南北朝時,他們是鮮卑慕容,(不是鮮卑拓跋或鮮卑宇文)。到了北魏時期,他們是柔然。到了隋唐時期,他們是突厥。到了五代十國時期,他們大部分是遼國契丹。女真將遼國契丹滅掉,大部分契丹歸入蒙古。成吉思汗向西亞衝鋒,先後建立了歐亞大帝國。成吉思汗的子孫忽必烈進入中原,滅掉了女真和南宋,建立了元朝。

    由於蒙古人的祖先就已經進入中原,在中原地區生活習慣和文化相差不多。蒙古人信仰的是喇嘛教,與佛教是一脈相承的,中原地區在魏晉南北朝、北魏、隋唐、五代十國、北宋都信仰佛教,在現在的甘肅、山西、河南、河北等地到處都是佛窟,當時的人都信仰佛教的。在生活習慣上,蒙古人與宋朝一樣,原因是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是沙陀人,整個南、北宋皇家都吃牛羊肉的。

    再從語言文字來看,儘管蒙古人有自己的蒙文。但是在中原的忽必烈蒙古人大部分用的是漢字魏體和宋體,所以與當時的漢人沒有什麼差別。忽必烈進入統一了中國,將中國的人分成四級“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實際上,當時的漢人就是“沙陀、回鶻、契丹、女真、突厥、党項”等,胡人漢化的。所以,在這個大熔爐裡面,儘管蒙古人是統治者,可是已經半漢化了,根本不需要滿清的“剃髮易服”來胡化被統治者了!

  • 12 # 談史知微

    首先這題目不夠精確,蒙元是純粹的遊牧民族,而滿清更多是漁獵民族,而這兩種不同經濟形式形成的政權會有較大差異。

    首先,遊牧政權往往與西域中亞草原的各部族關係更近,比如匈奴突厥包括蒙古,他們首先選擇的進攻方向也是向西。而漁獵政權帶有更多的農耕因素,從而與中原更接近,像渤海金滿清。所以蒙元的統治基礎是草原,而滿清的基礎是漢化更深的遼東。

    其次,兩政權對本政權的信心不同,蒙古西征能到達歐洲非洲,對自己的軍事有絕對自信,而滿清無論是征服蒙古還是中原,很大程度靠政治手段比如聯姻,立國後要千方百計打壓反抗勢力。

    最後,蒙元因為到達的地域更廣遠,見識到各種統治方式和治理手段,滿清生長於更僻遠閉塞的東北,直接接觸的只有明,北韓,蒙古,只能學習中原的制度,同時又要打壓漢人的文化自信,而衣冠就是最直接的標誌。

    總之,就是兩個政權的制度自信,軍事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差別。

  • 13 # 齊越3596

    滿清得天下還是很多機緣巧合,而蒙元實力真的是強大,打遍亞歐大陸,體現的是充分的自信,而華夏不過是蒙古人統治的一部,沒必要區域性搞這種制度,這是強大,自信,更是開放和包容

    滿清反之

  • 14 # 雲端美

    統治人民方法不一樣而已

    雖然沒有剃髮易服

    但蒙古統治者四等人的劃分

    就把主體民族騎在了胯下

    難道不是侮辱嗎?

    就算是西域過來的色目人

    都高高在上

    難道不是進一步看低嗎?

    由於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

    中國漢族就按照儒家等級社會政治理論統治人民

    人民誤以為等級社會就是正常

    所以被其他民族壓迫用等級制度統治就不以為然。

    但女真族留髮不留頭

    就侵犯了漢族做人底線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

    剃髮就是不孝

    但50萬人口的小民族要征服1.5億大民族人家就想敲斷脊樑

    不服?殺!

    清朝1644年入關

    英國1688年君主立憲

    落實主權在民理論發現

    清廷以閉關鎖國魚肉人民

    因此更加可惡

    造成中國脫離世界潮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歸去來兮辭是一篇描寫詩人什麼的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