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724478402265

    數學教學過程是一個特殊的認知過程。不僅要求學生掌握抽象的數學結論,更應注重學生的數學思維訓練,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探討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加強對學生的實踐操作訓練,讓學生在實踐中感知,充分發揮學生的潛力,讓學生透過自己的努力解決問題獲取知識,教師再引導學生到實際中驗證,到生活中運用。這樣,學生對知識就會有更深入的理解,各方面素質也回得到和諧發展。那麼,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呢? 一、課外收集有關資訊,獲得感性認識。教師要敢於打破教材,善於跳出教材,能巧妙組織教材,把知識教給學生,把學生教“活”。從學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擺在學生面前,讓其觀察生活,蒐集資訊,這樣才能有效的激發其認知衝突,促使他們自主地探索,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在理解掌握知識,學習知識的同時,感受到自己所學知識的價值所在。 二、創設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學氛圍,形成學生動手操作的條件。 在教學過程中,學習氛圍是衡量教學效果的重要指標。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學氛圍會使學生在毫無壓抑感的氣氛中學習,敢於設疑,敢於動手操作論證,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習成為其內在的心理需求。在設計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將單一的操作演示、學生簡單的模仿操作轉化為探索性、創造性的實踐活動,讓學生透過實踐活動,去發現事物的奧秘,逐步形成實踐求知的意識。 三、精心設計動手操作的步驟,使教具、學具直觀手段發揮應有的作用。動手操作前,先讓學生明白動手操作的目標,即研究什麼事物,觀察什麼現象,或分析一種什麼關係。然後教師根據教學目標用清楚的語言向學生提出明確的動手操作要求,提示操作方法。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由課堂走向生活,學以致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陌生人,為什麼過個年這麼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