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藍色楊宗海

    在春秋時代,孔子是聖人嗎?我的回答是:在當時那個時代,孔子雖然沒有“聖”名,但卻是人們心目中的“聖人”。

    例證1、

    孔子“博學好禮”。青年時代曾做過“委吏”“乘田”等小官;51歲的時候,被任命為中都宰,一年後升任司空,後又升任大司寇。五十六歲時,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務。執政僅三個月,魯國內政外交面貌大有起色,國家實力大增,百姓安居樂業,各守禮法,社會“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孔子在魯國留下很好名聲。

    例證2、

    周遊列國,都享有很高的禮遇。孔子離開魯國以後,率眾弟子周遊列國,輾轉於衛、曹、宋、鄭、陳、蔡、葉、楚等地,因他的政治主張不符合當時諸侯思想,政治上未獲重用,然大多數時候各諸侯國的國君都給了他很高的禮遇,親自接見,聽取他的意見。有的在他困頓時及時提供幫助。所以14年間他落魄的幾次都是發生在偏僻的小地方。這也說明孔子在當時各國所具有的崇高名望。

    例證3、

    授徒。史說孔子門徒3000,賢者72人。在當時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數字。孔子開設的是“私學”,而且那時的讀書人是少之又少。如此多人追隨他,除說明孔子博學外,也證明孔子的名氣響亮。

    例證4、

    時人及學生的評價。達巷黨人對孔子的評價是:“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

    太宰問子貢:“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答:“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

    顏淵喟然自嘆:“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說:“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

    “夫子聖者與”、“仲尼不可毀也”,足以說明孔子在社會上的巨大影響。

    例證5、

    死後對孔子的評價。前479年,孔子逝世,終年七十三歲,魯哀公特發表誄文悼念:“旻天不弔,不憗遺一老,俾屏餘一人以在位,煢煢餘在疚。嗚呼哀哉!尼父,毋自律!”很有些追悔莫及的自責,也印證了孔子在魯國的地位和影響。

    終上所述,我們說:孔子生時未有“聖”名,但卻實實在在是人們心目中的“聖人”。

  • 2 # 教語文熱愛生活的大叔

    首先,這裡存在一個錯誤,“春秋時期孔子是一個聖人嗎?”注意春秋時期的時間跨度是比較長的,並且歷史學家根據史書的記載已經明確,孔子是春秋末期的人,這個節點必須的明確!

    接下來我們來探討他在那個時期是不是聖人。孔子精研詩書,逐漸形成自己的思想體系,後為魯國貴族所不容,出走各國推銷自己,也確實得到了一些人望,但還沒到“聖”的地步。並且我們知道,春秋戰國時期也是“百家爭鳴”的時期。孔子的儒家思想也不過是其中一家。

    真正確立孔子思想,或者說儒家思想走上至高地位那已經是西漢了,西漢時期董仲舒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此時儒家思想才為統治者們所重視。孔子也在這之後才走上聖壇的。

  • 3 # 望景老白

    春秋時期無論官府還是庶民沒有尊孔子為聖人,孔子封聖人應該從漢武帝罷默百家獨尊儒術,作為統治者工具時才奉為聖人。

  • 4 # 金日國學

    大家說的都很有道理,我也向朋友們做個彙報:

    咋們中國有個詞語,我想大家應該還算熟悉。叫“蓋棺定論”。

    關公我想大家應該耳熟能詳吧。在《三國演義》中,他就是“忠”的化身。最後關公成為了武財神,與孔聖人齊名。關公他活著的時候我想還不是武財神吧,是他去世之後才有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修仙類小說,最成功的作品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