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柚子老媽
-
2 # 春風化雨花草香
孩子動手能力差,多半是家長為孩子的事情代勞的太多,有時候為了節約時間,有時候是怕孩子做得不好,家長替孩子包辦了很多事情,導致孩子沒有學習鍛鍊的機會,慢慢養成了依賴父母的習慣。
想要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家長首先要學會適當放手。比如訓練孩子吃飯、穿衣、如廁等,孩子一開始估計會做得不太好,或者搞得一團糟糕,可能孩子吃完一頓飯,家長需要更多的時間去收拾殘局,但是這是孩子成長中必須要經歷的過程,家長要試著放慢生活的腳步,培養孩子動手的能力,陪伴孩子慢慢成長。
另外,家長可陪孩子玩些手工類的玩具,比如:橡皮泥、積木、拼裝等,這樣既鍛鍊了孩子的動手能力,又能培養親子感情,孩子也會從中找到很多快樂。在無危險的情況下,家長應鼓勵孩子多去嘗試,比如在收穫的季節陪孩子去農莊採摘;讓孩子幫忙一起做家務……
-
3 # 六和麥田
動手能力差,是我們家長的評價?還是發現?如果是對他的評價、斷定,那我們的孩子成長路上的攔路虎就是我們家長了。如果是發現,那這孩子還是很幸運的。
你想教,說明你的心很急,那孩子能提升嗎?
就像你在學開車,師父在邊上不停地教著,左轉、右轉……等到師父停了,你會開嗎?肯定不會,你不會,師父是不是會罵來了“我教你那麼多了,你還不會!”
是不是同理?
所以建議:給孩子留點時間,自己思考一下或是摸索一下!等到他摸索流暢了,然後我們用競賽的方式與他比比,藉助比的形式來帶著他的動作更加的熟練。在他還沒有熟悉的時候,不要過早地介入指揮,否則就是剝奪了孩子自我成長的權利了。
動手能力差,那就讓他自己多動手吧,他如果經常向你求助,你可以示範,但是不能代勞,你可以鼓勵,但是一定要有耐心。
同時,家長可以做到“助理”角色,重點工作是記錄,用手機記錄,用表格的形式呈現,讓孩子自己看到自己的成長,讓孩子與自己的作品合影,那孩子的積極性就會大增,那孩子的動作就會在這樣的激勵中越來越好。
-
4 # 倆寶貝的孃親
動手能力差的孩子,多半是由大人經常包辦事情引起的!不要怕孩子做不好做不對,儘量讓他自己去做,可以引導他!鼓勵他自己去做,做錯了也沒有關係,也不要去批評他!可以耐心的跟他說正確的方法,孩子都是很聰明的,下一次就知道怎麼做了!
有時候孩子也是根據自己的興趣來做的,他想做的時候,做的就特別好,特別帶勁!不想做的時候,什麼也不想做,有時候還會故意搗亂,這個時候也不要強求他去做,順其自然就好!
-
5 # 祥雲瑞璟166
其實,好多時候並不是孩子不動手,而是孩子感受不到動手的樂趣。特別是父母的過度保護,怕孩子因親自動手去做而受傷,代替孩子做了,慢慢的孩子就習慣了看父母完成。不敢、也不想自己動手了,這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既然替不了孩子一輩子,就要培養孩子這輩子都不要找人替,世界上也沒誰能替得了誰一輩子,就算有足夠好的條件,也只能替得了一時,無法替得了一世,讓孩子從小就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真的很重要。
先要找出孩子動手能力差的原因,才能有效解決問題,如果孩子很健康,動手能力差就不是因孩子的身體情況所引起,只要試著放手,讓孩子做他自己喜歡的或想做的,多多鼓勵,孩子動手做了,不管好壞都要給予肯定和鼓勵,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能力,並在其中找到成就感,體會做成一件事情的樂趣。
當孩子做的不好時,告訴孩子不好的原因,做一遍給孩子看,再讓孩子注意問題的所在,又做一次,還是不好就再來一次,每做一次就離成功更近一步,父母的耐心和鼓勵就是孩子動手做好的動力,經過努力做好後,孩子的喜悅與成就感會比父母強烈很多倍呢,加上父母的認可與發自內心的高興和愛,孩子會感到無比的幸福,漸漸的就形成了,自己動手做自己喜歡的事了。
若是身體原因,就要趁早給孩子治療,讓孩子早一點健康起來,做他自己想做的、該做的事。
父母捨得放手,孩子就能學會動手,父母要做的就是不讓孩子做危險的,不能做的就行了。
-
6 # BB說早教
學齡前兒童動手能力差怎麼辦?如果孩子出現動手能力的表現,家長不必過於心急,只要透過有效的方法就可以改善孩子動手能力差的現狀。孩子動手能力差的原因成人擔心孩子小不會做事,怕他出事,或怕孩子損壞東西,許多事不讓孩子自己動作去做,而由成人包辦,孩子失去了一次次動手的機會。家庭裝飾擺設成人化,沒有孩子動手的小天地。孩子進了家門,這不許動,那不許碰,玩具不能自由拿放,孩子可活動的空間太小。孩子動手材料少。爸爸媽媽花錢買的玩具,外表雖美觀,但大多數是機械或電動的,不能拆拼,孩子缺乏動手材料。找到了孩子動手能力差的原因,下面就來看看如何幫助孩子訓練動手能力。孩子動手能力差怎麼辦指導孩子做手工,如:摺紙、剪貼。2歲半的孩子從簡單的一步摺紙學起,到3歲時可學2-3步的摺紙,3歲開始學拿剪刀,先學剪紙條,後學剪圖形,可以用紙條貼成鏈條或方紙貼成花籃等。4-5歲可以剪更復雜的剪貼和圖案。男孩子喜歡做車、船、大炮、飛機等。家長可幫助孩子做多種手工以發展手的技巧。鍛鍊孩子的自理能力,如:整理玩具、打掃房間、洗小物品。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刻意培養孩子自己倒水喝,用筷子吃飯,學習擦桌子掃地,自己整理玩具,洗手絹等。既培養了手的技巧也鍛鍊了孩子的自理能力。提供各種結構材料,讓孩子玩結構遊戲,如:積木、插塑、拼裝玩具、橡皮泥、沙石、冰雪等。聰明的父母這時會順應孩子喜歡動手的規律,拿來一些廢紙讓他撕,給他一些木頭和棍子讓他敲,買來蠟筆教他學畫畫,找一些不用的小瓶小盒讓他配蓋,為他準備一些積木和自制拼圖,橡皮泥,七巧板等玩具,使他動手又動腦。孩子在動手時學會了技巧和專心去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拼七竅板,穿珠子,套盒時延長了專注時間,培養了獨立工作能力。
-
7 # 家庭教育的智慧
沒有絕對的笨孩子。孩子動手能力差,與家長的教育無方有關,應該注意以下方法:
一、不要代替孩子做事。大部分家長出於疼孩子的心理,不捨得讓孩子幹活,把什麼事都替孩子做了,譬如孩子穿衣服、整理書包、洗衣服、擺放孩子的東西等,都是家長代勞。這是不對的,沒有生而知之的,你不給他鍛鍊的機會,他永遠都不會做。
二、要有耐心讓孩子做事。有的家長讓孩子做了,但總嫌孩子做得慢,認為還沒自己幹來得快,第一次這樣,第一次也會這樣,孩子就永遠沒有熟能生巧的練習機會。
三、對孩子不要追求完美。有的家長總怪孩子這也做的不好,那也做的不好,拿自己做事的眼光評判孩子,就自己做了。這樣一是剝奪了孩子獨立做事的機會,二是打擊了孩子做事的積極性,孩子永遠不會動手去做。
四、教孩子做事要用對方法。一個教育專家說,師傅教會徒弟一定要做到四步:1、師傅做給徒弟看。2、師傅把細節拆分展示給徒弟。3、讓徒弟試著做。4、師傅指出徒弟的錯誤之處。孩子就是徒弟,家長就是師傅,但家長這樣做了嗎?
沒有先知先覺的神童,孩子不但要學習文化知識,也要學習各種生活技能,讓孩子學習各種生活技能不但不會耽誤學習,反而能鍛鍊他的動手能力,對他的學習和綜合成長都有益處。
回覆列表
首先要看孩子多大,個人認為2歲左右是培養獨立動手的黃金年齡。
如果孩子在家是衣來伸手 飯來張口的小皇帝,那麼我接下來講的就非常有用了,是我親自試驗的靠譜推薦。
儀式感是很重要的,尤其對於小孩子而言,他們很看重有儀式感的事情,在他們眼中被像大人那樣信任,是十分榮耀的事情。
佑佑兩歲四個月的那天,(其實最好在生日當天,更有儀式感)我特別鄭重的和他說,你已經兩歲四個月了,從今天開始,你就是大孩子了,我覺得我們可以自我規劃一下了,我們一起羅列一下你每天的日程安排吧。
於是我們一起制定瞭如下計劃,並且約定無論發生什麼事都要做到!
1.起床後要自己洗臉洗手
2.自己刷牙
3.自己穿衣服
4.自己吃飯
為了時刻提醒他,我還給他畫了畫,如下圖:
在他做到的時候鼓勵他,在他忘記的時候提醒他,最重要的是家長要堅持,不要一看到哭就妥協。
我家孩子已經堅持八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