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牛小管

    1.那生活是太好了,棒打狍子,瓢堯魚

    2.說環境,原始森林孕育著各種食物,松子,榛子,蘑菇,木耳,藍莓幹

    3.自然保護區給生活帶來了,很好身體上的健康

    4.生活自然規律,吃的是種的,用的是原生態的。

    5.人文地理,生活緩慢,無憂無慮,閉上眼睛能感覺到

    6.於世無爭,生活過的很愜意,好享受

    7.每天呼吸著森林裡的味道,美的很

    8.人非常的善良,熱情好客,好吃的都可以給你吃。

    9.在那裡生活是我向往的地方,可以去溜達溜達

  • 2 # 春三月

    "鄂溫克",是鄂溫克族的民族自稱,其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們",鄂溫克族人以前在森林中的住所,叫"撮羅子",但是現在農民大多住土坯房,牧民大多住帳篷。

    鄂溫克族的日常生活中,樺皮佔有一定的位置,可稱之為"樺皮文化"。其打獵、捕魚、擠奶用的製品很多都是用樺皮製作的。我曾在內蒙古根河市看到過鄂溫克族的一艘樺皮舟有6米長左右。

    在大興安嶺,現在的鄂溫克人大多住在林區,以種地、養殖、放牧為生,不光是養殖馴鹿,馬匹、牛羊、生豬都養,在山林裡打山貨,撿拾各種菌類、採藥等;當然,隨著社會發展,全域旅遊、鄉村振興的實施,也有一少部分鄂溫克人到附近縣市務工。在根河溼地旅遊區,就有鄂溫克人租賃有櫃檯出售各種鹿製品、民族服飾等商品。

    現在,我們國家的民族政策很好,民族融合非常融洽,如果不問,你根本就不知道他是鄂溫克人,還以為是漢族或者蒙古族,而且可以看出,他們的生活已經不再像人們印象中那樣貧困,現在過得很好。

  • 3 # 百姓財金

    感謝悟空問答邀請。據我瞭解:一、呼倫貝爾鄂溫克族是一個古老而神秘的民族,他們一共有三個部落:分別是通古斯、索倫、使鹿部. 鄂溫克語有海拉爾、陳巴爾虎和敖魯古雅三種方言,他們沒有本民族文。在牧區生活的鄂溫克族通用蒙古語文,農業區和靠山區的鄂溫克族通用漢語文。 二、鄂溫克族的主要聚居區在鄂溫克族自治旗,它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的東北部。 森林遊獵和飼養馴鹿是馴鹿鄂溫克人千百年保持的主要生活方式。馴鹿是一種生長在嚴寒地區的動物,以吃森林中的苔蘚為主,同時也喜歡吃一些青草、樹葉、蘑菇之類的東西。大興安嶺西北麓、額爾古納河右岸的原始森林中,是"敖魯古雅"的鄂溫克馴鹿人。他們以放養馴鹿和狩獵為生,整年遊蕩在大興安嶺原始森林中,所以人們也稱他們為使用馴鹿的鄂溫克人或鄂溫克獵民。三、鄂溫克人飼養馴鹿具有悠久的歷史。據說很早以前他們的8位祖先在山中狩獵,捉住了6只野生鹿仔帶回飼養,慢慢發展成了今天人工飼養的馴鹿。據考證,鄂溫克人飼養鹿可追溯到漢朝以前,由於歷史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飼養馴鹿在其他北方民族中都已消失,只有在鄂溫克獵民中得以延續。 這也是鄂溫克人獨特之處。

  • 4 # 農村鄒鄒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問題,鄂溫克族人是怎麼樣生活了。在大興安嶺阿龍山的深山裡,常年生活著被稱為“使鹿部落”的馴鹿鄂溫克獵民。馴鹿的鄂溫克人是屬於雅庫特鄂溫克人的獨特群體,同俄國貝加爾湖的雅庫特埃文基人同族同宗。馴鹿鄂溫克有3000年的文化歷史,在18世紀因祖先不堪沙俄的侵略和統治,從貝加爾湖來到了中國額爾古納河右岸的大興安嶺。 馴鹿鄂溫克歷史悠久的生活和獨特的馴鹿文化很有神秘色彩。他們世代以狩獵和追尋馴鹿生活在古老原始的森林裡,儲存著原生態的古老生活方式,創造了民族馴鹿文化、狩獵文化、樺樹皮和獸皮等文化。還有古老的通古斯語言和俄語相雜形成的獨有語言,俄羅斯式的生活方式,原始的父系“部落”,還有民族的古樸、純真、粗狂豪放的人物形象,都很有特色。

    馴鹿的鄂溫克人現在住在內蒙古根河市市郊的新敖魯古雅鄉,距離放養馴鹿的阿龍山森林還有300多公里,因為馴鹿是以食森林苔蘚為主的動物,根河市郊附近的山上都是早年伐過的次生林,缺少新鮮的苔蘚,他們只好到遠離居所的阿龍山大森林裡,最重要的這裡也是他們祖先從貝加爾湖遷移到中國來後世世代代馴鹿和狩獵的地方。馴鹿鄂溫克因為狩獵馴鹿的遊走習性,決定了他們苦難艱難的經歷。他們在大興安嶺也有4次大遷移的歷史,舊時的清朝和中國,馴鹿的鄂溫克的部落和馴鹿遍佈大興安嶺山脈方圓千里深山老林中,一家一戶以父系氏族為單位,過著原始的遊牧打獵生活。他們同俄商開始交易第一次走出山林生活在奇乾部落,後備受日本侵略者的奴役和摧殘,被歸併設訓練營改為奇乾縣。解放後只剩下136人,馴鹿也只剩下400頭左右。新中國關心馴鹿的鄂溫克人,當時他們定居的奇乾縣,隨著林業的開發,已經不適合放養馴鹿,在1964年把他們遷移到了阿龍山的附近滿歸,成立了敖魯古雅鄉。在此定居生活了40多年後,政府號召馴鹿的鄂溫克人生態移民,“居住在城市裡,圈養觀賞馴鹿”,於2003年整體遷移到現在根河市邊的新敖鄉。 馴鹿鄂溫克人自古是以打獵為生的,馴鹿只是他們役使的交通工具。早時打獵他們使用弓箭和扎搶等工具,19世紀初才有了土槍,和俄羅斯開始接觸貿易後才使用了鋼槍,在大興安嶺的深山老林裡和鄂倫春一樣遍佈他們的狩獵足跡。

    現在他們已經不打獵了,以飼養馴鹿為主,獵槍在2003年被政府全部收回,是為了保護野生動物。他們還是那種最早以父系為單位聚集的“烏力楞”(鄂溫克部落),就是一家一戶和幾個分支聚集一起,現在仍然還保留其傳統的父系單位,部落現在叫“獵民點”,生產生活方式還保留比較原始。所有獵民和馴鹿都被大汽車拉走集中在現代化的鄉里,最後一個馴鹿鄂溫克的原始部落。馴鹿屬於半馴養半野生靈性動物,圈養不適應,遷移到新敖鄉後,在挪威式的木刻楞樓房的水泥路上不會走路,它習慣了山野裡的鬆軟苔蘚松茸植被,也缺少了新鮮的苔蘚,吃糠咽草漲肚,鹿群逐漸減少,又有一些圈養的馴鹿人不得不重返大山。後來相繼又有人回遷,現在阿龍山周圍已經有7個獵民點,都在很遠的深山老林裡。最近的獵民點距離鎮子有30多公里,最遠的70多公里,且都是山路。夏季乾爽還好,到了冬季大雪封山要想上山極其不容易,有時厚雪遮蓋沒有路,壓出來路也是一個車轍,沒有經驗的司機根本上不去。

    鹿古時叫“四不像”,說它“角有數岐似鹿,蹄分兩瓣似牛,其背似馬,其尾似驢”,就是這個“四不像”,“善負重百餘斤,登山急速,無論道路如何泥濘及山嶺崎嶇,草木叢雜,均能越過無虞”。打獵和載物奔跑如飛,有“山林之舟”美稱。 現在飼養的馴鹿主要以很單一鹿茸等藥用價值為主,馴鹿嬌慣的不再役使馱載人和物。馴鹿是半馴養半野生的動物,因喜食森林苔蘚,膽小愛動,成群生活在深山密林中,只有吃豆餅和餵食鹹鹽的時候才回點上的駐地。冬季漫長的大雪封山的時候,馴鹿都放養在深山裡,很長時間不回家。害怕它們被野獸侵害,被偷獵人誤傷,獵民經常要頂風冒雪,趟著沒膝深的大雪四外去尋找,有時候跑遠了需要帶上乾糧出去風餐露宿找好幾天。鄂溫克族在飲食習俗方面,由於各地生產條件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風格。獵區以獸肉為主食,烹飪方法有煮、烤,主要食品有肉湯、攙米肉粥、做肉乾等、還有用白麵製作 麵包、麵條等,很有特色的飲食是馴鹿奶茶、馴鹿奶油。牧區以乳、肉、面為主食,每日奶茶不斷,食用各種奶食品、炸果子、餡餅。農區則以糧食為主食,傳統主食有稷子、養麥、燕麥、大麥等。烹做乾飯、肉粥、刀削麵、發糕、炸糕、炒麵、奶粥等。副食中除了肉、乳以外,還有園田種植的各種蔬菜,飲食內容豐富多樣。     

    鄂溫克族比較古老的住房是“撮羅子”,呈圓錐形屋架,高3米左右,底部直徑約4米,在外面圍蓋上樺樹皮、獸皮即可住人。頂部留出通煙口。撮羅子搭制方便,至今仍為進山狩獵的鄰溫克人使用。牧區鄂溫克人以住“俄儒格柱”(蒙古包)為主,也住土房和板房。布特哈地區鄂溫克族很早就實現定居了,並建有土木結構的住房。現在,隨著經濟的發展,鄂溫克族牧民、獵民都實現了定居,許多人家建起了磚瓦房,住房內部結構和設施也在發生變化。     

    騎馬和使用大輪車是鄂溫克族的主要傳統交通工具。大輪車適於在山林、草原上使用,用於日常交通。牧區、林區的鄂溫克人還使用四輪車,冬季裡用雪橇拉草、拉木頭等。樺皮船是重要的水上交通工具,在沿河狩獵、運輸時使用。嫩江流域的鄂溫克人還製作獨木舟、木板船,用於渡江河和從事漁業。敖魯古雅鄂溫克人使用馴鹿作為交通工具。馴鹿體輕、蹄大,善於在密林和沼澤地中行走,素有“林海之舟”的美譽。     

    鄂溫克族實行一夫一妻制和氏族外婚制。傳統的婚姻習俗,有請媒人求親、訂婚、納彩禮和舉行婚禮的過程。各地鄂溫克人婚禮方式有所不同,但都有送親、迎親、設婚宴、舉行歌舞娛樂活動的內容,具有歡樂、祝福的氣氛。     

    鄂溫克族一般對死者實行礆棺土葬,舉行送葬儀式。過去也曾有樹葬和火葬的習俗。同一氏族有共同的墓地:對己故長輩、子女要附孝。並在春節、清明節等日子,舉行掃墓、祭奠活動。   薩滿教是鄂溫克族的古老宗教信仰。它以多神崇拜為內容,以一定的祭祀活動為表現形式。“薩滿”是對神職人員、巫師的稱謂,在鄂溫克語中有知曉、通曉的意思。

  • 5 # 藍天白雲XQ

    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有一個鄂溫克自治旗(俗名南屯),那裡的居民以鄂溫克族人居多,不知道是不是從貝加爾湖遷徙過來的那一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用通俗的說法來解釋區塊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