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白楊樹下談歷史
-
2 # 王祖蔭1
民用建築質量沒法比。柏林及其他大城市是磚石結構。日本是木製結構。轟炸德國用重磅炸憚。李梅炸東京用的是汽油和燃燒彈。
-
3 # 漩渦鳴人yy
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對兩個法西斯國家,日本和德國實行的戰略轟炸,可以說是軍事歷史上面可以打出特殊的兩大戰例,這兩次戰略轟炸,真正意義上的把戰略轟炸這四個字貫徹到了極致,也從一定意義上削弱了法西斯國家的戰鬥力,讓戰爭結束的時間提前了一些。
不過對於兩個國家的戰略轟炸,事實上還是有區別的,這個區別就是對兩個國家使用的炸彈的區別,德國使用的是標準的航空炸彈,日本的話則是燃燒彈,有人會問了這為什麼會造成這種結果呢?
其實一開始的時候,戰略轟炸是用在德華人身上的,英華人給美華人一個戰略跳板,也就是大不列顛島,在這上面停放大量戰略轟炸機,對德國本土實行戰略轟炸,戰果斐然,但是損失也大,為什麼德華人的反擊特別兇嘛,而且德國空軍也有一批優秀的截擊機,你比如說著名的梅262,這就是一款專門應對盟軍轟炸所設計的一款截擊機。
所以說當時在轟炸如果本土的時候使用的是b17空中堡壘轟炸機。這款轟炸機它的運載量當然也特別大,但是相比較於後面的一款超級空中堡壘還是有區別的。
由於在這個時代,戰略轟炸這個理念剛剛提出來,與之相匹配的戰略轟炸機也少的可憐,所以美國方面算是矮個子裡面拔尖,選了b17這一款空中堡壘轟炸機來執行他對歐洲的空襲任務。武器決定著你接下來的戰爭的模式,B么七的大量服役,也讓空中戰略轟炸成為了可能,但是想要大規模攜帶燃燒彈進行空襲,顯然有些不切實際,為什麼?攜帶的數量有點少!而且燃燒彈同比較於普通的航空炸彈防禦的手段更加簡單一些,也更加有效。所以一般來講,面對歐洲牢固的防空設施,以及出色的防空部隊,b么七攜帶的都是航空炸彈,準頭好,而且,更加有效。
就在這個時候b29超級空中堡壘開始服役,這個時候美華人看到了一些希望,一開始的時候在拿下塞班島以後還是讓b29超級空中堡壘攜帶航空炸彈去轟炸日本東京,但是收效甚微,日本人分成很多的小手工作坊,將這些武器分散生產,然後再統一集中到大工廠裡面生產出來,這樣的話空襲的時候就沒有重點目標,而是選擇一個大的區域的覆蓋,這對於航空炸彈來講,有一些力不從心。
所以在美國的空軍司令李梅上線以後,根據目前的情況,他作出了以下判斷第一,日本方面已經缺少或者是根本就沒有防空裡的,所以轟炸機上面的某些不必要的裝置,比如說自衛裝置可以全部拆掉,到了戰爭後期,有的轟炸機甚至把他唯一用來防身的尾炮都給拆掉了。
第二,日本人他的大多數建築為木質結構,所以使用燃燒彈效果更佳,第三點,所有飛機全部貼住地面,執行貼臉近地面轟炸。
這麼做的結果造成3個效果第一,轟炸機本身的攜帶數量和攜帶的重量大大增加,從原先的只有十幾噸,一下子提升到了20噸左右,大大提高了飛機的載彈量,第二個效果,由於轟炸機選擇在夜間貼臉近地面轟炸導致。東京城燃燒的時候,向上衝起來的火焰打飛機的機腹都給燻黑了。第三個效果,如果不是李梅下令日本天皇還有點用場,恐怕日本天皇早在這次轟炸裡面就被燃燒彈燒燬在了火海里。
總之,透過戰略轟炸日本人的軍工產業,徹底進入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大量的城市人口遷入鄉村,無數的人在這場火災裡面喪生,或者是收到了永久性的創傷。
但是還是那句話,原子彈之下無冤魂,相比較於中國無辜死亡的千千萬萬的老百姓來講,日本人的這點兒代價有點兒太低了!加之戰爭結束以後,日本人部分高層並沒有真正的反省第二次世界大戰,安倍晉三軍國主義的亡魂依然還在那裡,鬼魂作祟,這場大火早就已經不知所蹤了。
-
4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二戰後期期間美軍出動大量的遠端轟炸機對德國本土好日本本土進行戰略轟炸,但是效果卻不一樣,對德國的戰略轟炸最先開始,並且持續時間更長,且破壞的效果沒有像日本那樣更完全,這是為什麼呢?這裡麵包含的原因有多種,我就從國土防空這個角度來分析一下。
首先,德國的國土防空作戰要遠比日本好,因為德國的戰略縱深比日本大,防空預警的時間要比日本要長,德國佔西歐,在法國海岸就可以觀察到從英國起飛的飛機,這就給德國的防空預警流出很長時間。而日本是一個東西短,南北長的海島國家,一旦發現飛機就基本已經到頭上的那種,無論地面防空還是派飛機攔截都沒有足夠時間反應,所以這一點是防空作戰中無法忽視的。
說完預警那接下來就是防空作戰了,在日本,日本本土的國土防空抵抗能力非常弱,這主要是因為沒有好的防空武器,相比之下德國有很多的88毫米高炮和不少的105毫米高炮以及部分(450門左右)的128高炮,組成的中高空火力網無論是密度還是烈度都是日本無法比。而在攔截飛機的效能上日本更是無法和德國匹及,無論是海航還是陸航的戰鬥機/截擊機都沒有有效的對付近萬米高空的美軍轟炸機,主要是發動機效能羸弱,高空效能不足,且到後期不僅缺飛機,更是缺乏飛行員,以至於後面B-29敢在中低空對東京投彈甚至將自衛用的機槍給拆掉,就為了多裝點炸彈。這就說明日本已經沒有防空能力了,不然也不敢這麼肆無忌憚。
而在德國呢?美軍飛行員恐怕就沒有那麼好受了。像BF-109、FW-190、Me-262都可以對萬米高空的轟炸機造成致命的威脅,再加上德軍那一大票王牌飛行員,這對於美軍飛行員來說絕對是噩夢。在1943年10月14日美國第八航空隊第一轟炸師150架B-17對德國空襲中就損失55架,直接損失30%多的,這個傷亡數字可不小,而後面的轟炸中P-51戰機的出現才減少了美軍的損失,但也僅僅是減少而已。在對德國本土的轟炸的4年時間裡,盟軍出動了400萬架次的轟炸機,而光是犧牲的飛行員就高達7萬多人。可想德國國土防空的厲害之處。
正是因為了有了高效的國土防空作戰,德國本土才不像日本那樣被炸為焦土,沒有高效的攔截,就算你分的再散、防禦再好也沒有用,還是照樣挨炸,不過雙方的損失都很慘重,但美國的轟炸機產量大於德國工業的再生速度,所以最後德國輸了,而美國也正是借德國和日本兩國驗證了杜黑在《制空權》中提到的“戰略轟炸”理論,所以至戰後大力發展遠端轟炸機。
-
5 # 達拉姆大主教阿塔尼斯
柏林工業區和居民區分開,而且擁有強大的防空火力和戰機,所以盟軍在轟炸的時候是進行區分的,重點轟炸工業區而對居民區則網開一面。而且柏林地區房屋多是磚石材料製作,所以盟軍選擇了晝間高空定點轟炸。只要摧毀了德國的工業區,就可以極大的降低德華人的戰爭潛力。這也就是今天的德國,雖然很多城市在二戰中遭到了大規模的狂轟濫炸但是依然有不少古建築的原因。
而反觀日本,採用的是家庭小作坊生產零部件,然後送到大工廠組裝。再加上當時日本的天氣,所以炸德華人的方法無法摧毀小作坊(日本人找不到也打不到美華人的轟炸機,同時美華人高空扔下來的炸彈也被風吹的不知道去哪了),於是李梅總結後重新計劃了燃燒彈計劃,
第一步由導航機丟下照明和燃燒彈,為後面的轟炸機提供視野。
第二步,後繼的轟炸機群丟下成噸的燃燒彈。
第三步,改裝過的轟炸機直接丟下成噸的汽油
這麼三步後基本上目標區域就剩不下什麼東西了。所以今天的日本很多大城市都看不到什麼古建築。(京都是唯一一個倖免的)
回覆列表
太平洋戰爭中,美軍經過硫黃島和沖繩島戰役,徹底“踹開了”島國的大門。掌握制空、制海權的美華人,此時面對大門洞開的島國,興奮之情難以言表。但是,負隅頑抗的日本人讓美華人徹底放棄了登陸其本土的想法。為了迫使其儘快無條件投降,對島國的戰略轟炸開始了。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轟炸效果極其差,可同樣的炸彈在柏林使用時,戰果頗豐。巨大的反差讓美國航空兵產生很大的挫敗感,這其中有什麼緣由嗎?
被逼出來的“火攻”。東京大轟炸,史稱“李梅火攻”,但日本學者稱之為“東京大屠殺”。柯蒂斯.李梅,時任美第21轟炸機隊司令,正是他發明利用燃燒彈進行轟炸,一改過去轟炸效果極差的局面。
原來尼米茲的太平洋艦隊完成掃清島國外圍的任務後,對其本土的轟炸自然交由陸軍航空兵了。受領任務的轟炸機部隊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尤其是李梅的部隊,連續出擊16次,傾瀉了5千噸炸彈。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效果出奇的差。原定的主要目標沒有一個被消滅掉,而島國的防空部隊卻給美方帶來慘重損失。這是怎麼回事呢?愛琢磨的李梅很快就發現了問題所在,是炸彈。
首先,高爆炸彈的特點是裝藥多,適合攻擊成片的建築物,一炸一大排。它在轟炸德國時立下了汗馬功勞,尤其是對石油工業、交通運輸系統和兵工廠的轟炸。使得當時的德國90%的道路、橋樑被毀,武器的產能只有原來的5%,經濟、軍事均面臨崩潰。
而島國正好位於地震帶上,火山和地震頻發。適應性極強的島民因地制宜的選用木頭造房子,雖然地震容易塌,但人不容易受傷。當然,高爆炸彈的爆炸威力和地震差不多,只能炸燬幾棟木頭房子,就像泥牛入海,沒有什麼效果。
其次,德國魯爾工業區與其他生活區是分離的,十分便於集中轟炸,效果也好。作為日本典型的工業模式,是沒有集中的工業區,大工廠將大部分零件承包給小作坊,最後回收進行組裝,而無數的小作坊大多是藏身於居民區內。
因此,僅攻擊大工廠或工業區,是無法對其軍事工業造成實質性的影響。只有進行無差別轟炸,也就是說居民區、工業區一起炸。可一個個獨立又相隔甚遠的小作坊,怎麼去炸?能瞄準的話,最多也就是一次炸一個了。
更讓人頭疼的是,低空轟炸效果好,但島國的防空火力極其兇猛,B-29只得在高空投彈,可這準頭就差的不是一星半點兒了。這讓疲於防守的日軍有些沾沾自喜,他們認為,照這樣的轟炸,十年八年也難傷其筋骨。
火攻東京。可讓他們沒想到的是,原本對付天災的木頭房子,卻對付不了人禍。李梅決定利用這個弱點增加轟炸威力,把高爆彈統統換成M-69燃燒彈,它非常簡單,把凝固汽油裝在一個長管子裡,把它們組裝成集束炸彈,在900米高度分散拋撒。這樣做的好處:
一是木頭房子一點就著,一燒一大片。風借火勢,東京到處烈焰熊熊,瞬間變成火的海洋。首次出動的174架B-29轟炸機,就把2.5平方公里的地面全部焚燬,李梅攻擊計劃的22個工業目標,全部被焚燬。
二是為躲避防空,在高空投彈效果一樣好。由於過火面積大,即使在1萬米高空投彈,依然有成效。說白了投得準不準無所謂,就算閉著眼睛扔都沒問題。
更大的好處,還是將島國的“原子彈”夢化為烏有。原來,二戰爆發後,日本在德國的幫助下,開始秘密進行原子彈研製的“二號研究”計劃。誰知,在這次大轟炸中,“二號研究”所在的49號樓被燃燒殆盡,研究資料被付之一炬。
嚐到甜頭的美軍,開始不分晝夜的轟炸。其中最大的一次,334架B-29共向東京投下了2千餘噸燃燒彈。26.7萬幢建築物毀於一旦,近10萬人被燒死,100萬人無家可歸。整個城市有四分之一的地區被夷為平地,堪比原子彈爆炸。
在接下來的幾個月,美方又大舉空襲了島國其他各大中小城市,名古屋、大阪、神戶等地都遭到了美軍無差別的轟炸,甚至把供奉明治天皇靈位的明治神宮都給炸了個片甲不留。
但有兩個地方“倖免於難”,這是為什麼呢?一是日本皇宮。這主要是從影響的角度去考慮,美華人擔心一旦轟炸皇宮,很有可能激化島國民眾對美華人的恨意,更導致天皇的不配合,美軍將很難透過天皇宣佈投降詔書。
二是古都奈良。使其免遭轟炸的,要感謝一名中國建築師——梁思成,他的爸爸梁啟超和媳婦林徽因的名聲比他更大,可謂家喻戶曉。原來,在對島國轟炸的同時,臺灣、大陸、北韓等地都在美軍的轟炸範圍之內。
為了避免誤傷有價值的古建築,美華人找到梁思成尋求幫助。結果他不但把中國的給標了出來,就連日本的也包括了進去,這讓他們大惑不解。梁思成解釋道:
從個人感情來說,恨不得馬上炸沉日本;但像奈良的唐招提寺、法隆寺,是東方最古老的建築,也是全世界最早的木結構建築,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一旦炸燬,是永遠無法補救的。
美華人最終同意了他的要求,雖然對島國98個城市實施了火攻,但奈良地區古老而宏偉的建築卻保留了下來。
雖然,“李梅火攻”在戰術成果上,使得他們整個工業幾乎癱瘓,經濟迅速下滑,最重要的軍工業也接近停產,民眾生活苦不堪言。
但是,從戰略目標上來看,美華人的希望卻落空了。火攻的根本目的,是逼迫他們接受無條件投降,從而減少登陸美軍的損失。可面對驟然惡化的經濟和軍事形勢,日本當局對《波茨坦公告》置之不理,依然叫囂戰爭。
所以,儘管造成其約有80萬平民傷亡,其中約33萬人死亡,幾百萬人無家可歸,但“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都說“原子彈下無冤魂”,但從他們的“死硬”嘴臉來看,“大轟炸下也沒有冤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