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木盆景是選用觀賞樹木的幼樹或老樹樁,經過培養、藝術加工和栽植佈置在精緻的盆缽中製成的。它的製作藝術,最要緊的是掌握各種樹木的生物學特性,充分發揮它們的自然姿態美、風韻美和色彩美。如松柏的蔥鬱蒼勁,梅樁的古雅幽芳,榆楓的質樸蒼古,綠竹的瀟灑秀麗,雀梅、黃楊的枝朗葉等。樹木盆景的栽培、製作與管理,是一項既富有藝術性,又富有科學性的細緻工作。一盆造型優美、耐人欣賞的好盆景,是經過藝師巧匠美學的構思和精湛的藝術手法而構成的,還要透過精心的養護管理,才能保證它生長茂盛和姿態優美。樹木盆景的製作管理技術,大致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樹種選擇、樹胚培養、加工造型、上盆配景和養護管理等。養護管理又包括:放置場所、澆水、施肥、修剪整姿、翻盆換土、病蟲害防治等。 1.樹種的選擇 適宜製作樹木盆景的材料很多。一般以盤根錯節、枝密葉細、姿態優美、花果豔麗者為佳。同時,要求具有萌芽性強、耐修剪、壽命長等生物學特性。 中國樹木盆景的取材,有悠久的歷史和傳統,清代嘉慶年間(1796~1820年)五溪蘇靈著《盆景偶錄》中記載樹木盆景甚多,把盆景植物分為四大家、七賢、八學士和花草四雅。 四大家:金雀、黃楊、迎春、絨針柏。 七賢:黃山松、瓔珞柏、榆、楓、冬青、銀杏、雀梅。 十八學士:梅、桃、虎刺、吉慶、枸杞、杜鵑、翠柏、木瓜、蠟梅、南天竹、山茶、羅漢松、西府海棠、鳳尾竹、紫薇、石榴、六月雪、梔子花。 花草四雅:蘭、菊、水仙、菖蒲。 上述古代樹木盆景選用的樹種,有許多還是我們現在製作盆景的常用材料。但目前不斷引種發掘,適宜作樹木盆景的材料已有一二百種之多,通常可分為以下幾類: 松柏類:日本五針松、黃山松、黑松、錦松、柳杉、水杉、水松、檜柏、偃柏、金葉檜、翠柏、鋪地柏、絨柏、線柏、瓔珞柏、刺柏、羅漢松、紫杉等。 雜木類:榔榆、黃楊、雀梅、赤楠、檵木、九里香、朴樹、福建茶、檉柳、小葉女貞等。葉木類:三角楓、紅楓、銀杏、構骨冬青、鳳尾竹、羅漢竹、佛肚竹、棕竹、蘇鐵等。 花木類:山茶、茶梅、金雀、貼梗海棠、梅花、碧桃、紫薇、垂絲海棠、西府海棠、迎春、桂花、杜鵑、六月雪、探春等。 果木類:果石榴、火棘、南天竹、金桔、佛手、山楂、枸骨、金彈子、胡頹子、紫金牛、老鴉柿、柿、枸杞、珊瑚櫻等。藤本類:凌霄、常春藤、絡石、扶芳藤、紫藤、忍冬等。 2.樹樁的採掘與培育 樹木盆景的素材主要來源於兩個方面:繁殖育苗和採掘樹樁。前者採用播種、扦插、壓條、嫁接、分株等繁殖方法取得樹苗,進行自幼培養,造型比較自由,樹木枝幹的粗細比較勻稱,但費時較長;後者從山野挖取多年的樹樁,因材處理,進行培育加工,可以大為縮短時間,常常還可選到形態自然優美、古雅樸拙的老樁,製作成盆景佳品。缺點是受到樹樁固有形態的限制,主幹與側枝之間的粗細比例不易勻稱。此外,有些珍貴樹種如五針松、枷欏木、紅楓等,在山野採挖不到,只好靠人工繁殖取得樹苗。 關於繁殖育苗技術,在許多園藝書籍中均有介紹,本書不再贅述。這裡將樹樁採挖與培育方法作一介紹。 採挖樹樁必須掌握一定的科學方法,否則難於成活,更難於成品,既浪費時間、人力,又浪費了自然資源。 選擇採掘的樹樁,要從樹種、樹齡、形態以及發展前途等方面綜合考慮。關於樹種的選擇,前面已有介紹。至於樹齡,以年久樁老者為貴,但也須長勢旺盛。樹樁的形態,不要一味追求怪異、象形(象形並不是盆景藝術的選擇標準),而以具有蒼古奇特、遒勁曲折的特點為佳,特別應注意根部和主幹的形態。樹樁一般不宜太高太大,以利於成活和便於加工,又適於上盆和陳設。有些樹樁雖存在某些缺陷,但從發展的眼光來看,只要可以加工彌補,仍然可以取用。 採掘樹樁的時間,一般宜在樹木進入休眠期後,以初春化凍,樹木尚未萌發之前為宜。深秋、初冬採掘也可,但冬季養護較麻煩,尤其在北方,須進溫室養護。至於寒冬臘月,由於土層凍結,採掘困難,且易傷根,故不太適宜。採掘樹樁的時間還要因地制宜,根據樹種的習性來決定,對於不耐寒的樹種,宜在3~4月份間採掘,以免遭受凍害。 在採掘時,一般可將主根截斷,但要多留側根和鬚根。對於松柏類和某些直根樹種,則宜適當多留些主根,否則不易成活。樹樁挖起後即可進行一次重修剪,修剪要根據樹樁的形態,並初步考慮到日後的造型。一般保留一部分主要枝幹並短截,其餘全部剪去。萌發力弱的常綠樹種,如松柏類等,不可將枝葉剪光。採掘的樹樁,根部不必帶土,最好放進泥漿裡蘸一下,裝入筐簍,並填塞苔蘚,以保護鬚根不致因失水而枯萎。帶回後須儘快栽種。 山野採掘的樹樁,無論其自然形態如何優美,要製成盆景,還必須經過一定時期的培育,稱做"養胚"。有些盆景愛好者,急於求成,將剛採掘的樹樁栽進較淺的釉盆或紫砂盆中,甚至懸根露爪,試圖一氣呵成盆景,結果多難於成活,更不易成型,所謂欲速則不達。 養胚最好選擇土壤疏鬆肥沃、排水良好、Sunny充分的地方進行地植,或採取泥盆栽植,以便於結合造型加工。栽植要適當深埋,最好僅留芽眼於土外,主幹較高的樹樁,可用苔蘚包在主幹上。栽後要澆一次透水,並用少許稻草蓋在樹樁上,以保持溼度。夏季高溫時,要搭棚遮蔭,並經常噴水。冬季要圍以草簾,防止寒凍。平時要注意水分補充,樹木生長旺盛期更不可缺水,但也要注意澆水不可過多,以防止造成爛根現象。在天氣乾燥時,最好常往葉面上噴水。要使樹胚儘快成型,施肥很重要,新栽的樹樁,根較幼嫩,宜薄肥勤施。肥料可用腐熟的餅肥或糞肥,稀釋後再用。養胚期間還要做好修剪、摘芽、防治病蟲害等工作。 修剪主要指剪去日後造型時不需要的枝幹,以免消耗養分。還要剪去枯枝、病枝等,否則會影響新芽的抽生或導致病蟲害的蔓延。 摘芽主要指摘掉多餘的芽。一般保留日後造型所需要的芽(包括備用芽),其餘的芽全部摘掉,以免長出無用的枝幹。待保留的芽長成枝幹時,可作進一步選擇,剪去不用的枝幹,並摘去留下枝幹的頂芽,促使腋芽萌發側枝,增加枝葉的層次與密度。 3.樹胚的加工造型 自幼培養的樹苗,一般在3~5年後開始加工造型;山野採掘的樹樁,大多在養胚一年後即可進行加工造型。 加工前可將地栽的樹胚挖起來,臨時栽進大小基本適合的盆中,以便操作和造型。大型樹胚也可就地加工造型。 加工製作要遵循一系列盆景創作的藝術手法,對樹胚材料先進行仔細觀察和推敲,根據材料特點來決定表現什麼樣的題材和如何造型,也就是"因材處理"。將樹胚根、幹、枝的骨架按盆景藝術的規律安排,使之成為具有協調勻稱、線條優美、意境深遠的有生命的盆景藝術作品。如選用松樹為材料,就宜於表現其主根的蒼勁與挺拔,枝葉平整展開呈雲片狀;柏樹就宜於表現其主幹古拙奇特,枝葉呈團簇狀;梅花造型則宜疏枝橫斜;迎春則宜垂枝拱曲;……這是從樹種的自然特性來考慮的。此外,還要從樹樁的固有形狀來考慮,如有些樹樁的主幹挺直,可順其自然,作成直乾式;有些樹樁主幹自然彎曲,適於作成曲乾式或懸崖式;有些樹樁主幹枯禿,則宜於作成枯峰式的……因材處理可以使盆景製作既節省人工,又有天然野趣。如完全任其自然,就談不上盆景藝術了,但是人工的痕跡過甚,卻又失去自然美。因此,對於樹樁的造型,切不可墨守成規,套用模式。 造型加工方法也有一定程式性,通常是先主幹後枝條,由下而上的攀扎、修剪或雕鑿,可根據樹種和造型的需要來確定。不同地區由於習慣的不同,其加工方法也有所差異。一般對於松柏類及萌發力弱的樹種,以攀扎為主。對於榔榆、雀梅、福建茶、三角楓等萌發力強的樹種,可以修剪為主。用攀扎法工的樹樁,造型自如,曲折多變,且成型較快;用修剪法加工的樹樁,則蒼勁自然,但成型較慢。在南方地區,氣候溫暖,樹木生長快,適於攀扎造型;北方地區,氣候寒冷,樹木生長較慢,適於攀扎造型。當然這些都是就一般情況而言,各地盆景的風格與流派不同,造型方法迥然有別,如嶺南派採用"蓄枝截幹"的修剪造型法;揚派採用"一寸三彎"的攀扎造型法;蘇派則用"粗扎細剪"造型法;徽派則採用"之形彎曲"造型法;川派則採用"方拐"或"掉拐"法造型等等。我們掌握修剪與攀扎的最基本方法,並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掌握,常常可以產生理想的效果。 (1)攀扎法:即透過棕絲、麻皮或金屬絲等攀扎材料,將樹木枝幹彎曲成各種形狀。 金屬絲扎法:該法簡便易行,屈伸自如,但拆除時稍有麻煩。最好是用經過火燒的鐵絲,但通常用的是較經濟的鉛絲,根據所攀扎枝幹的粗度來選用適度粗細的鐵絲。金屬絲一般選用12~24型號,對號使用。鐵絲粗度選用表 鐵 絲 12號 12號 16號 18號 20號 22號 24號 枝幹直徑 15毫米 10毫米 6毫米 4毫米 3毫米 2毫米 1 A5毫米 攀扎時,先將金屬絲一端固定於枝幹的基部或交叉處,然後緊貼樹皮徐徐纏繞,使金屬絲與枝幹約成45°角。如要將枝幹向右扭旋下彎,金屬絲則按順時針方向纏繞;反之,則按逆時針方向纏繞。注意邊扭旋邊彎曲,才能使金屬絲緊貼樹皮,同時枝幹也不易斷裂。用力不可過猛,以防損傷樹皮或扭斷枝幹。對石榴、紅楓等一些皮薄易受損傷的樹種,可先用麻皮包卷枝幹,然後再攀扎金屬絲。在一根枝上如有重複的金屬絲纏繞時,須注意纏繞方向的一致,儘量避免交叉。 棕絲攀扎法:是中國盆景傳統造型方法。它的優點是:棕絲與枝幹顏色調和,加工後即可供欣賞,並且不易損傷樹皮,拆除方便,但攀扎難度較大。一般先將棕絲捻成不同粗細的棕繩,將棕繩的中段縛住需彎曲的樹幹下端(或打個套結),將兩頭相互絞幾下,放在需要彎曲的枝幹上端,打一活結,再將枝幹徐徐彎曲至所需弧度,再收緊棕繩打成死結,即完成一個彎曲。一般彎曲不宜過分,否則易失卻自然形態。棕絲攀扎的關鍵在於掌握好力點,要根據造型的需要,選擇下棕與打結的位置。 棕絲攀扎的順序:開始時,先扎主幹,後扎枝葉;扎枝葉時,先扎頂部,後紮下部;每扎一個部分時,先扎大枝,後扎小枝;在扎主幹時,應從基部到頂部。 各地盆景老藝人在長期實踐中,總結了許多種棕絲攀扎方法,稱作棕法。這種棕法因地區或流派不同而略有區別,但基本原則是相同的,目的都是為了利用棕絲將樹木枝幹紮成所需要的形態。棕法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在掌握基本原則後,可根據造型需要靈活處理。 彎曲較粗的枝幹,可先用麻皮包紮,並在需彎曲處的外側襯一條麻筋,以增強樹幹的韌性。如枝幹過粗,彎曲困難,還可用"開刀法",即用鋒利小刀在樹幹彎曲處切開一條3~5釐米長的深口,切面再按上法用麻皮包紮,這樣既便於彎曲,又不易折斷。為利於切口癒合,最好使切面與彎曲所在的平面垂直。
樹木盆景是選用觀賞樹木的幼樹或老樹樁,經過培養、藝術加工和栽植佈置在精緻的盆缽中製成的。它的製作藝術,最要緊的是掌握各種樹木的生物學特性,充分發揮它們的自然姿態美、風韻美和色彩美。如松柏的蔥鬱蒼勁,梅樁的古雅幽芳,榆楓的質樸蒼古,綠竹的瀟灑秀麗,雀梅、黃楊的枝朗葉等。樹木盆景的栽培、製作與管理,是一項既富有藝術性,又富有科學性的細緻工作。一盆造型優美、耐人欣賞的好盆景,是經過藝師巧匠美學的構思和精湛的藝術手法而構成的,還要透過精心的養護管理,才能保證它生長茂盛和姿態優美。樹木盆景的製作管理技術,大致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樹種選擇、樹胚培養、加工造型、上盆配景和養護管理等。養護管理又包括:放置場所、澆水、施肥、修剪整姿、翻盆換土、病蟲害防治等。 1.樹種的選擇 適宜製作樹木盆景的材料很多。一般以盤根錯節、枝密葉細、姿態優美、花果豔麗者為佳。同時,要求具有萌芽性強、耐修剪、壽命長等生物學特性。 中國樹木盆景的取材,有悠久的歷史和傳統,清代嘉慶年間(1796~1820年)五溪蘇靈著《盆景偶錄》中記載樹木盆景甚多,把盆景植物分為四大家、七賢、八學士和花草四雅。 四大家:金雀、黃楊、迎春、絨針柏。 七賢:黃山松、瓔珞柏、榆、楓、冬青、銀杏、雀梅。 十八學士:梅、桃、虎刺、吉慶、枸杞、杜鵑、翠柏、木瓜、蠟梅、南天竹、山茶、羅漢松、西府海棠、鳳尾竹、紫薇、石榴、六月雪、梔子花。 花草四雅:蘭、菊、水仙、菖蒲。 上述古代樹木盆景選用的樹種,有許多還是我們現在製作盆景的常用材料。但目前不斷引種發掘,適宜作樹木盆景的材料已有一二百種之多,通常可分為以下幾類: 松柏類:日本五針松、黃山松、黑松、錦松、柳杉、水杉、水松、檜柏、偃柏、金葉檜、翠柏、鋪地柏、絨柏、線柏、瓔珞柏、刺柏、羅漢松、紫杉等。 雜木類:榔榆、黃楊、雀梅、赤楠、檵木、九里香、朴樹、福建茶、檉柳、小葉女貞等。葉木類:三角楓、紅楓、銀杏、構骨冬青、鳳尾竹、羅漢竹、佛肚竹、棕竹、蘇鐵等。 花木類:山茶、茶梅、金雀、貼梗海棠、梅花、碧桃、紫薇、垂絲海棠、西府海棠、迎春、桂花、杜鵑、六月雪、探春等。 果木類:果石榴、火棘、南天竹、金桔、佛手、山楂、枸骨、金彈子、胡頹子、紫金牛、老鴉柿、柿、枸杞、珊瑚櫻等。藤本類:凌霄、常春藤、絡石、扶芳藤、紫藤、忍冬等。 2.樹樁的採掘與培育 樹木盆景的素材主要來源於兩個方面:繁殖育苗和採掘樹樁。前者採用播種、扦插、壓條、嫁接、分株等繁殖方法取得樹苗,進行自幼培養,造型比較自由,樹木枝幹的粗細比較勻稱,但費時較長;後者從山野挖取多年的樹樁,因材處理,進行培育加工,可以大為縮短時間,常常還可選到形態自然優美、古雅樸拙的老樁,製作成盆景佳品。缺點是受到樹樁固有形態的限制,主幹與側枝之間的粗細比例不易勻稱。此外,有些珍貴樹種如五針松、枷欏木、紅楓等,在山野採挖不到,只好靠人工繁殖取得樹苗。 關於繁殖育苗技術,在許多園藝書籍中均有介紹,本書不再贅述。這裡將樹樁採挖與培育方法作一介紹。 採挖樹樁必須掌握一定的科學方法,否則難於成活,更難於成品,既浪費時間、人力,又浪費了自然資源。 選擇採掘的樹樁,要從樹種、樹齡、形態以及發展前途等方面綜合考慮。關於樹種的選擇,前面已有介紹。至於樹齡,以年久樁老者為貴,但也須長勢旺盛。樹樁的形態,不要一味追求怪異、象形(象形並不是盆景藝術的選擇標準),而以具有蒼古奇特、遒勁曲折的特點為佳,特別應注意根部和主幹的形態。樹樁一般不宜太高太大,以利於成活和便於加工,又適於上盆和陳設。有些樹樁雖存在某些缺陷,但從發展的眼光來看,只要可以加工彌補,仍然可以取用。 採掘樹樁的時間,一般宜在樹木進入休眠期後,以初春化凍,樹木尚未萌發之前為宜。深秋、初冬採掘也可,但冬季養護較麻煩,尤其在北方,須進溫室養護。至於寒冬臘月,由於土層凍結,採掘困難,且易傷根,故不太適宜。採掘樹樁的時間還要因地制宜,根據樹種的習性來決定,對於不耐寒的樹種,宜在3~4月份間採掘,以免遭受凍害。 在採掘時,一般可將主根截斷,但要多留側根和鬚根。對於松柏類和某些直根樹種,則宜適當多留些主根,否則不易成活。樹樁挖起後即可進行一次重修剪,修剪要根據樹樁的形態,並初步考慮到日後的造型。一般保留一部分主要枝幹並短截,其餘全部剪去。萌發力弱的常綠樹種,如松柏類等,不可將枝葉剪光。採掘的樹樁,根部不必帶土,最好放進泥漿裡蘸一下,裝入筐簍,並填塞苔蘚,以保護鬚根不致因失水而枯萎。帶回後須儘快栽種。 山野採掘的樹樁,無論其自然形態如何優美,要製成盆景,還必須經過一定時期的培育,稱做"養胚"。有些盆景愛好者,急於求成,將剛採掘的樹樁栽進較淺的釉盆或紫砂盆中,甚至懸根露爪,試圖一氣呵成盆景,結果多難於成活,更不易成型,所謂欲速則不達。 養胚最好選擇土壤疏鬆肥沃、排水良好、Sunny充分的地方進行地植,或採取泥盆栽植,以便於結合造型加工。栽植要適當深埋,最好僅留芽眼於土外,主幹較高的樹樁,可用苔蘚包在主幹上。栽後要澆一次透水,並用少許稻草蓋在樹樁上,以保持溼度。夏季高溫時,要搭棚遮蔭,並經常噴水。冬季要圍以草簾,防止寒凍。平時要注意水分補充,樹木生長旺盛期更不可缺水,但也要注意澆水不可過多,以防止造成爛根現象。在天氣乾燥時,最好常往葉面上噴水。要使樹胚儘快成型,施肥很重要,新栽的樹樁,根較幼嫩,宜薄肥勤施。肥料可用腐熟的餅肥或糞肥,稀釋後再用。養胚期間還要做好修剪、摘芽、防治病蟲害等工作。 修剪主要指剪去日後造型時不需要的枝幹,以免消耗養分。還要剪去枯枝、病枝等,否則會影響新芽的抽生或導致病蟲害的蔓延。 摘芽主要指摘掉多餘的芽。一般保留日後造型所需要的芽(包括備用芽),其餘的芽全部摘掉,以免長出無用的枝幹。待保留的芽長成枝幹時,可作進一步選擇,剪去不用的枝幹,並摘去留下枝幹的頂芽,促使腋芽萌發側枝,增加枝葉的層次與密度。 3.樹胚的加工造型 自幼培養的樹苗,一般在3~5年後開始加工造型;山野採掘的樹樁,大多在養胚一年後即可進行加工造型。 加工前可將地栽的樹胚挖起來,臨時栽進大小基本適合的盆中,以便操作和造型。大型樹胚也可就地加工造型。 加工製作要遵循一系列盆景創作的藝術手法,對樹胚材料先進行仔細觀察和推敲,根據材料特點來決定表現什麼樣的題材和如何造型,也就是"因材處理"。將樹胚根、幹、枝的骨架按盆景藝術的規律安排,使之成為具有協調勻稱、線條優美、意境深遠的有生命的盆景藝術作品。如選用松樹為材料,就宜於表現其主根的蒼勁與挺拔,枝葉平整展開呈雲片狀;柏樹就宜於表現其主幹古拙奇特,枝葉呈團簇狀;梅花造型則宜疏枝橫斜;迎春則宜垂枝拱曲;……這是從樹種的自然特性來考慮的。此外,還要從樹樁的固有形狀來考慮,如有些樹樁的主幹挺直,可順其自然,作成直乾式;有些樹樁主幹自然彎曲,適於作成曲乾式或懸崖式;有些樹樁主幹枯禿,則宜於作成枯峰式的……因材處理可以使盆景製作既節省人工,又有天然野趣。如完全任其自然,就談不上盆景藝術了,但是人工的痕跡過甚,卻又失去自然美。因此,對於樹樁的造型,切不可墨守成規,套用模式。 造型加工方法也有一定程式性,通常是先主幹後枝條,由下而上的攀扎、修剪或雕鑿,可根據樹種和造型的需要來確定。不同地區由於習慣的不同,其加工方法也有所差異。一般對於松柏類及萌發力弱的樹種,以攀扎為主。對於榔榆、雀梅、福建茶、三角楓等萌發力強的樹種,可以修剪為主。用攀扎法工的樹樁,造型自如,曲折多變,且成型較快;用修剪法加工的樹樁,則蒼勁自然,但成型較慢。在南方地區,氣候溫暖,樹木生長快,適於攀扎造型;北方地區,氣候寒冷,樹木生長較慢,適於攀扎造型。當然這些都是就一般情況而言,各地盆景的風格與流派不同,造型方法迥然有別,如嶺南派採用"蓄枝截幹"的修剪造型法;揚派採用"一寸三彎"的攀扎造型法;蘇派則用"粗扎細剪"造型法;徽派則採用"之形彎曲"造型法;川派則採用"方拐"或"掉拐"法造型等等。我們掌握修剪與攀扎的最基本方法,並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掌握,常常可以產生理想的效果。 (1)攀扎法:即透過棕絲、麻皮或金屬絲等攀扎材料,將樹木枝幹彎曲成各種形狀。 金屬絲扎法:該法簡便易行,屈伸自如,但拆除時稍有麻煩。最好是用經過火燒的鐵絲,但通常用的是較經濟的鉛絲,根據所攀扎枝幹的粗度來選用適度粗細的鐵絲。金屬絲一般選用12~24型號,對號使用。鐵絲粗度選用表 鐵 絲 12號 12號 16號 18號 20號 22號 24號 枝幹直徑 15毫米 10毫米 6毫米 4毫米 3毫米 2毫米 1 A5毫米 攀扎時,先將金屬絲一端固定於枝幹的基部或交叉處,然後緊貼樹皮徐徐纏繞,使金屬絲與枝幹約成45°角。如要將枝幹向右扭旋下彎,金屬絲則按順時針方向纏繞;反之,則按逆時針方向纏繞。注意邊扭旋邊彎曲,才能使金屬絲緊貼樹皮,同時枝幹也不易斷裂。用力不可過猛,以防損傷樹皮或扭斷枝幹。對石榴、紅楓等一些皮薄易受損傷的樹種,可先用麻皮包卷枝幹,然後再攀扎金屬絲。在一根枝上如有重複的金屬絲纏繞時,須注意纏繞方向的一致,儘量避免交叉。 棕絲攀扎法:是中國盆景傳統造型方法。它的優點是:棕絲與枝幹顏色調和,加工後即可供欣賞,並且不易損傷樹皮,拆除方便,但攀扎難度較大。一般先將棕絲捻成不同粗細的棕繩,將棕繩的中段縛住需彎曲的樹幹下端(或打個套結),將兩頭相互絞幾下,放在需要彎曲的枝幹上端,打一活結,再將枝幹徐徐彎曲至所需弧度,再收緊棕繩打成死結,即完成一個彎曲。一般彎曲不宜過分,否則易失卻自然形態。棕絲攀扎的關鍵在於掌握好力點,要根據造型的需要,選擇下棕與打結的位置。 棕絲攀扎的順序:開始時,先扎主幹,後扎枝葉;扎枝葉時,先扎頂部,後紮下部;每扎一個部分時,先扎大枝,後扎小枝;在扎主幹時,應從基部到頂部。 各地盆景老藝人在長期實踐中,總結了許多種棕絲攀扎方法,稱作棕法。這種棕法因地區或流派不同而略有區別,但基本原則是相同的,目的都是為了利用棕絲將樹木枝幹紮成所需要的形態。棕法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在掌握基本原則後,可根據造型需要靈活處理。 彎曲較粗的枝幹,可先用麻皮包紮,並在需彎曲處的外側襯一條麻筋,以增強樹幹的韌性。如枝幹過粗,彎曲困難,還可用"開刀法",即用鋒利小刀在樹幹彎曲處切開一條3~5釐米長的深口,切面再按上法用麻皮包紮,這樣既便於彎曲,又不易折斷。為利於切口癒合,最好使切面與彎曲所在的平面垂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