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方美食記
-
2 # 品悅宅配
灶神又稱灶王爺,灶君,灶君司命。中國民間傳說灶神每年臘月二十三晚,上天彙報,正月初四日返回人間。是神話傳說中等級最低的地仙。
各地民間辭灶習俗不盡相同,但大致都是燃香、供果菜、酒食,還有紙錢或元寶等,首先把供果和酒菜擺在桌子上,在灶神上天之前要請他吃上一頓,供奉好以後,把香點上再把灶君的畫像從牆上請下來,與事先準備好的紙錢一起,拿到院外燒了,同時燃放鞭炮。意思是讓他老人家上天言好事,快快走,再等他回宮降吉祥。
灶神關係到一家人的飲食,所以送灶神儀式不敢耽擱,舊時候家家戶戶都會設定灶神的神龕,但是現在我們注重家居環境的美觀,很少有人在家中設定灶王爺神龕,而送灶神這些民俗也被人們慢慢遺忘了。
灶王節
農曆臘月二十三或者二十四,是漢族傳統的祀灶日,即灶王節,又稱“小年”。古代臘月二十四日,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少留連,家有杯盤典豐祀。漢族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
起源
灶王,又名灶君、灶神、灶王爺,被尊稱為“司命菩薩”、“灶君司命”。漢族民間傳說他是玉皇 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飲食煙火,兼管監督人間善惡,被作為家庭的保護神而備受崇拜。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灶王昇天稟報,除夕之夜返回人間。玉帝根據灶王的小報告,獎善懲惡,將一家在新年中應得到的吉凶禍福的命運交於灶王之手。為求得灶王隱惡揚善,各家紛紛祭灶,透過“行賄”希望灶王在玉帝面前大肆美言。灶王“受賄”之後,只能“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最有意思的是供品中有又甜又粘的麥芽糖,這樣一來灶王嘴甜了,就不會實話實說了;二來即使想說,也很難張開嘴,只好一笑了之。
祭灶之說,先秦有之。《後漢書·陰識傳》:“宣帝時,陰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臘日晨炊,而灶神形見,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祀之。自是祀後,暴至鉅富。”從此,祭灶風俗就流傳下來。唐宋時改為臘月二十四祭灶,元明沿襲舊俗,清朝改為“官三民四船家五”,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灶。後來北方漢族民間逐漸演變為二十三祭灶,南方仍沿舊習。
舊時,漢族民間過灶王節熱鬧非凡,家家戶戶燃放鞭炮,置辦酒宴,邀親訪友,歌舞娛樂,當然祭灶是最重要的活動。宋代詩人范成大的《祭灶詞》對當時漢族民間祭灶作了極其生動的描寫:“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米餌圓。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婢子鬥爭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勺長勺短勿復雲,乞取利市歸來分。”詩人並不相信灶王之說,因而採用打趣的語句,毫無敬神之意。
習俗
灶王節又稱小年,舉行過祭灶儀式後,迎接過年的準備工作就正式開始了,此後直到除夕的這段時間稱為“迎春日”。漢族民間還多以臘月二十四日為掃塵日,象徵著人們辭舊迎新,盪滌汙穢,驅走一切不吉利的東西,期望來年萬事如意、人畜平安的良好願望。
華人傳統上“敬畏天地”,認為人間禍福均由天地諸神主宰,灶王作為家庭的“保護神”,自然而然地受到頂禮膜拜。祭灶活動發展成為隆重的儀式,從側面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實用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