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教之不改,而後誅之。 《新論中》 見宋·蘇轍《新論中》。誅:懲罰。這兩句大意是:對於教之不改的人,才施以懲罰。刑罰的目的是教育人、改造人。人非聖賢.孰能無錯?動則咎之,勢必人人謹小慎微,無新適從。故前人有“殲厥渠魁,脅從罔治,舊染汙俗,鹹與惟新”(見《尚書·胤徵》)之說,意在孤立首犯,教育脅從,分化敵人,爭取多數。此二句強調應注重教化,作者認為,只要施以教化,多數人定可悔過自新,此時再對頑固不化者施刑,他也無話可說。可以此二句強調對犯錯誤的人應注重教育,注意打擊少數爭取多數,只對首犯和教之不改者施以懲罰。 遇繁而若一,履險而若夷。 《觀會通以行典禮論》 —— 蘇轍名言 見宋·蘇轍《觀會通以行典禮論》。繁:繁多的事物。夷:平地。這兩句大意是:遇到繁多的事情,好像只在處理一件事;處於危險的境地,好像是走在平地上。人的一生中,有時往往會許多事情一擁而至,有時則會處於艱險的境地。這種時候,關鍵在於要心神鎮定,不為事情的繁多而慌張,不為處境的艱險所嚇倒,在心理氣質上要~,沉著地分析情況,從容地制訂對策。這兩句可用於教導或稱揚人們遇亂履險而能從容自若。 以煩手烹魚,則魚必潰;使學者制錦,則錦必傷。 《荀龍知澶州李孝純知棣州》 見宋·蘇轍《荀龍知澶州李孝純知棣州》。煩手:古代民間音樂裡一種複雜的彈奏手法,這裡是指快道彈奏的樂手。烹魚:燒魚。學者:讀書人。錦:絲織品。這兩句大意是:用快速彈奏的樂手去燒魚,那麼魚必定被燒爛;用飽學的讀書人去織錦,那麼錦必定被損壞。人各有專長,而辦事各須一定的技巧,擅於此者不一定長於彼。俗語說“隔行如隔山”,若以善於彈奏的樂手去燒魚,以滿腹經綸的學者去織錦,都不會有什麼好結果。這兩句比喻說明外行人去做不同行的事只會把事情做壞。 以言責人甚易,以義持己實難。 《劉摯右丞》 見宋·蘇轍《劉摯右丞》。責人:要求別人。義:公道。持己:要求自己。這兩句天意是:用語言去要求別人很容易,而用公道來要求自己實在是困難。嚴於責人而疏於責己,這是常人易犯的毛病。知道了這個毛病,就要反其道而行之。這兩句告誡人們要求別人不可過嚴,對於自己則必須以道義作為準則,從嚴要求。 未有不能正身而能正人者也。 《盛南仲知衡州》 宋·蘇轍《盛南仲知衡州》。正身:使自身行為端正。正人:使別人行為端正.指批評、教育別人。本句大意是:世上根本沒有不能端正自身卻能端正別人的人。俗話說:“己不正焉能正人”,意思是要糾正別人的錯誤,必須自己行為端正。否則的話,怎能有資格去教育別人呢?只有自身行為端正,才能理直氣壯地去批評、教育別人,才會使別人樂於接受。本名句可供論述嚴於律己、以身作則的道理。 無事則深憂,有事則不懼。 《穎濱遺老傳上》 —— 蘇轍經典語錄 宋·蘇轍《穎濱遺老傳上》。深憂:憂慮甚深。這兩句大意是事變沒有發生時能深憂遠慮,當事變發生時就能毫不畏懼。人要具有憂患意識。平安無事之時能居安思危,預作準備,當事變發生時,自然不會懼怕。若平日無憂無慮,事起突然,毫無心理準備,則必然驚慌失措,不知應對,產生畏懼心理,處事就先輸了一著。這兩句可用於勸導人們居安思危;也可用於說明沒有遠慮,必有近憂。 無以待之,則十百而亂;有以待之,則千萬若一。 《類篇敘》 宋·蘇轍《類篇敘》。無、有:指有無對待、處置事情的方法。待:對待,處理。十百:這裡表示數量少。亂:混亂難理。若一:好像只有一件事。這幾句大意是:處理事情沒有方法,那麼事情雖少,也是混亂不堪;處理事情有方法,那麼事情雖然很多,也好像只有一件事那樣容易。對待事情,關鍵在於胸中有無處理的方法。沒有方法,事情很少,也會手腳忙亂,辦得一團糟;有方法,事情很多,也能鎮定自若,辦得有條不紊。辦事的成敗和效果的優劣是與辦事方法的有無、多少成正比的。這幾句可用於說明事要辦得好,先要預作估計,預想辦法;也可在事後說事情辦糟了是因為無方法,辦得妥善了是因為方法得當。 戒心之易忘,而驕心之易生。 《陸贄》 宋·蘇轍《陸贄》。戒:警惕。這兩句大意是:警惕之心容易遺忘,驕傲之心容易滋長。戒心易忘,驕心易生,是人之常情。正因為這樣,才須要特別注意戒驕戒躁。可引用以作警戒。 世未有不自下而能高,不自近而能遠者。 《上皇帝書》 宋·蘇轍《上皇帝書》。這兩句大意是:世界上沒有不從下開始而一下登得很高,沒有不從近開始而一下能到遠處的。此二句是說,辦什麼事情,都有一定的規律,不可急於求成,不可企圖來一個飛躍一蹴而就。正如走路一樣,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步步登高,不能至泰山絕頂。可以此勸告人辦什麼事都應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 法行於賤而屈於貴,天下將不服。 《上皇帝書》 —— 蘇轍名言 宋·蘇轍《上皇帝書》。這兩句大意是:如果法律只行施於平民百姓,而屈服於達官權貴,天下人將不服氣。韓非認為:真正實行法治,應“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有度》)。只有這樣,才能夠得到人民的擁護,使有才能之士脫潁而出,使奸佞不法之徒喪魂落魂。但若刑法只施於平民百姓,對達官貴族是刑不上大夫,那誰能為之服氣?歪風邪氣又怎能得到滌盪?長此以往,天下得不到治理,反而會生出激變來。可以此二句說明執法必須平等,否擇人心不服。 貴而犯法,義不得宥;過而知改,恩不廢敘。 《叔諄》 宋·蘇轍《叔諄》。貴:地位高者。義:道理上。宥:赦免。敘:委派官職。這幾句大意是:地位顯貴的人知法而犯法;從道理上講更不應寬宥赦免;有了過錯而真正知道悔改的人應寬厚對待,不要影響他的晉升提拔。~幾句說明,為了維護封建統治秩序,必須“行法治,明賞罰”,實行“恩威井濟”的方針,中國歷史上的明君賢臣幾乎無不厲行此種治國之道。貞觀年間廣州都督黨仁弘姿意妄為,“贓百餘萬”被人彈頦,唐太宗曾為其說情,結果還是依法被誅,太親為此作了自我批評;北宋宰相趙普是參加陳橋兵變幫助趙匡胤登上皇位的功臣,可是他“營邸店”以官商牟利.加之庇護受賄官員,被宋太祖免了相位;明太祖朱元璋的駙馬歐陽倫違禁販茶出境,牟取暴利.被朱元璋“以私販論死”,馬皇后苦苦求情也無濟於事,可見明智的封建統治者也懂得“國家之敗,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寵烙賂章也”(《左傳·桓公二年》)的道理,只有對貪官汙吏施以嚴刑峻法,才能防止腐敗,嚴明吏浩。古時與今天的以法治國有本質不同,但對貪官汙吏,特別是對“賞而犯法”者嚴懲不貸,其道理是相通的。 法立於上則俗成於下。 《河南府進士策問三首》 宋·蘇轍《河南府進士策問三首》之一。俗:風俗。本句大意是:法令在上層制定以後,下層就形成了相應的風俗習慣。法令給百姓規定了哪些事可行,哪些事不可行,本來具有強制的性質;久而久之,在民間就形成了相應的風俗習慣,執法的自覺性也因之提高。兩句說明了法制與民俗的關係,強調了立法的重要性。 兵有奇正,旋相為用,如環之無端。 《殿試武舉策問一首》 宋·蘇轍《殿試武舉策問一首》。奇:指設計襲擊。正:指對陣交鋒。旋:輪番。環:圓環。無端:沒有開頭之處。這幾句大意是:用兵作戰,有設計奇襲和對陣交鋒兩種,兩者可以輪番使用,如一十圓環一樣,沒有開頭之處。戰陣之間,若一味地施展詐偽之術,設計襲擊對方;或單純地憑藉兵強馬壯,進行對陣交鋒,都會被敵人掌握其活動規律,從而採取相應的對策。因而應根據具體的環境和條件,交替使用突然襲擊和正面進攻兩種策略,使敵人摸不著規律,這樣定可獲勝。可以此幾句說明戰爭是千變萬化的,用兵時應機動靈活。不應拘於一種形式。 示之以形,禁之以勢,使之望而不敢犯,犯而無所得。 《殿試武舉策問一首》 —— 蘇轍經典語錄 宋·蘇轍《殿試武舉策問一首》。示:顯示。形:樣子。禁:制止。勢:威勢,這幾句大意是:以某種形式向敵人顯示力量,以威勢使敵人的行為受到制止,使敵人望見了卻不敢進犯,即使進犯了也一無所得。軍隊必須有聲勢,有威風。這樣,敵人見了便感到膽怯,不敢輕易發動進攻;由於心裡膽怯,發動進攻也會一無所得。這幾句說明從嚴治軍,樹立軍威的重要性。 財者,為國之命而萬事之本。 《上皇帝書》 宋·蘇轍《上皇帝書》。這兩句大意是:資財,是關係國家存亡的命脈和萬事成敗的根本。無數鐵的事實雄辯地證明了和正在證明:無論古今中外,無論任何國家政權,如果沒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就必然在各方面落後於他人,甚至會導致內憂外患,危及生存。即使是一個企業,工廠,沒有足夠的資本.也難以生產、經營。一個家庭、個人,沒有必要的財產,就無法維持生計。因此,今天看來,作者的這個論斷也還有著現實意義,可供論述經濟工作的重要性時引用。 非舉無以知其賢,非試無以效其實。 《郭知章知海州江公著通判陳州》 宋·蘇轍《郭知章知海州江公著通判陳州》。舉:推舉。無以:無從。試:考核。效:驗證。實:實際才能。這兩句大意是:(對於士人)不經過推舉,就無從知道他的賢才;不經過實際考核,就無從驗證他的實際才能有當大。對於士人,要透過推薦,介紹.使人知道他是賢才;還要透過實際考核使他的實際才能表現出來。不舉薦,會埋沒人才,這是可惜的;而不經過考核就輕率任命也是盲目的。這兩句可用於表達要透過推薦和實際考核來發現人才。 主大計者,必執簡以御繁。 《上皇帝書》 宋·蘇轍《上皇帝書》。主:掌握。執簡:掌握住簡明的總綱。御:駕馭。繁:紛舞的事情。這兩句大意是:全持全域性謀劃大計方略的人,必須掌握住簡明的總綱,去駕馭紛繁的事務。大計謀,總策略,所涉及的事情頭緒必然紛繁,如果不分主次,鉅細,平均使用力量,必然陷於瑣碎事務之中,茫無頭緒。如果先分析條理層次,抓住總鋼,則不但眉日清楚,也可提綱挈領,使全域性皆活。古云“綱舉耳張”,即是這個道理。這兩句也可緊縮為“執簡御繁”,多用於告誡人們辦事要抓住綱要帶動全面。 臨乎死生得失而不懼。 《吳氏浩然堂記》 —— 蘇轍名言 宋·蘇轍《吳氏浩然堂記》。臨乎:面對。本句大意是:面對死生得失毫不畏懼。這裡的“死生得失”,指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在生與死的考驗面前,如能做到無私無畏,就能置生死於度外,保持崇高的節操。今天可用以讚揚臨危不懼的英雄人物。 不為易勇,不為嶮怯。 《吳氏浩然堂記》 宋·蘇轍《吳氏浩然堂記》。崎(xian顯):同“險”,險阻。這兩句大意是:不因為容易就敢作敢為,也不因為艱險就膽怯畏懼。常言道:“軟的欺負硬的怕,不是英雄是狗熊”。蘇轍~二句,便是從正面講了這一道理。在弱者面前大施淫威,揀著方便大顯身手,不是英雄行為,而恰恰反映了虛弱膽怯的心理特徵。迎著風浪上,敢挑重擔子,不為困難所嚇倒的人,才是真正的豪傑。 涅於渾濁而不緇。 《馮京加恩制》 宋·蘇轍《馮京加恩制》。涅(nie聶):染。不緇(zi姿):指染不黑,比喻品格高潔,不受外界汙染。本句大意是:雖身處渾濁的環境而不受其影響,仍保持高尚的節操。可用來形容“出淤泥而不染”,在汙濁的環境中仍然堅持高風亮節的人。 寒暑不能移,歲月不能敗者,惟松柏為然。 《服茯苓賦敘》 宋·蘇轍《服茯苓賦敘》。為然:是這樣的。這幾句大意是:嚴冬酷暑不能使它改變,歲月流逝不能使它衰敗,樹木中唯有松柏如此。這幾句高度讚美了松柏。時光的流逝,寒暑的磨難,都對它無可奈何,只能使它長得更加蒼勁濃郁。可用以贊松,或藉以頌人。 專以一身任天下,其智之所不見,力之所不舉者多矣。 《歷代論·漢光武上》 —— 蘇轍經典語錄 宋·蘇轍《歷代論·漢光武上》一身任天下:一個人承擔天下之重任。不舉:不能勝任。說明一個人再聰明能幹也難以勝任天下之重任。 政無舊新,以便民為本。 有能推至誠之心而加以不息之文,則天地可動,金石可移。 《三論分別邪正札子》 宋·蘇轍《三論分別邪正札子》懷著極大真誠又勤勉地撰寫文章,就可以感天動地,使金石般堅固的東西也發生變化。 杉能遂其性,不扶而直,其生能傲冷雪,而死能利棟宇者,與竹柏同,而以直過之。 人生在世,不出一番好議論,不留一番好事業,終日飲食暖衣,無所用心,何自別於禽獸? —— 蘇轍名言 君子為國,正其綱紀,治其法度。 慈孝之心,人皆有之。
惟教之不改,而後誅之。 《新論中》 見宋·蘇轍《新論中》。誅:懲罰。這兩句大意是:對於教之不改的人,才施以懲罰。刑罰的目的是教育人、改造人。人非聖賢.孰能無錯?動則咎之,勢必人人謹小慎微,無新適從。故前人有“殲厥渠魁,脅從罔治,舊染汙俗,鹹與惟新”(見《尚書·胤徵》)之說,意在孤立首犯,教育脅從,分化敵人,爭取多數。此二句強調應注重教化,作者認為,只要施以教化,多數人定可悔過自新,此時再對頑固不化者施刑,他也無話可說。可以此二句強調對犯錯誤的人應注重教育,注意打擊少數爭取多數,只對首犯和教之不改者施以懲罰。 遇繁而若一,履險而若夷。 《觀會通以行典禮論》 —— 蘇轍名言 見宋·蘇轍《觀會通以行典禮論》。繁:繁多的事物。夷:平地。這兩句大意是:遇到繁多的事情,好像只在處理一件事;處於危險的境地,好像是走在平地上。人的一生中,有時往往會許多事情一擁而至,有時則會處於艱險的境地。這種時候,關鍵在於要心神鎮定,不為事情的繁多而慌張,不為處境的艱險所嚇倒,在心理氣質上要~,沉著地分析情況,從容地制訂對策。這兩句可用於教導或稱揚人們遇亂履險而能從容自若。 以煩手烹魚,則魚必潰;使學者制錦,則錦必傷。 《荀龍知澶州李孝純知棣州》 見宋·蘇轍《荀龍知澶州李孝純知棣州》。煩手:古代民間音樂裡一種複雜的彈奏手法,這裡是指快道彈奏的樂手。烹魚:燒魚。學者:讀書人。錦:絲織品。這兩句大意是:用快速彈奏的樂手去燒魚,那麼魚必定被燒爛;用飽學的讀書人去織錦,那麼錦必定被損壞。人各有專長,而辦事各須一定的技巧,擅於此者不一定長於彼。俗語說“隔行如隔山”,若以善於彈奏的樂手去燒魚,以滿腹經綸的學者去織錦,都不會有什麼好結果。這兩句比喻說明外行人去做不同行的事只會把事情做壞。 以言責人甚易,以義持己實難。 《劉摯右丞》 見宋·蘇轍《劉摯右丞》。責人:要求別人。義:公道。持己:要求自己。這兩句天意是:用語言去要求別人很容易,而用公道來要求自己實在是困難。嚴於責人而疏於責己,這是常人易犯的毛病。知道了這個毛病,就要反其道而行之。這兩句告誡人們要求別人不可過嚴,對於自己則必須以道義作為準則,從嚴要求。 未有不能正身而能正人者也。 《盛南仲知衡州》 宋·蘇轍《盛南仲知衡州》。正身:使自身行為端正。正人:使別人行為端正.指批評、教育別人。本句大意是:世上根本沒有不能端正自身卻能端正別人的人。俗話說:“己不正焉能正人”,意思是要糾正別人的錯誤,必須自己行為端正。否則的話,怎能有資格去教育別人呢?只有自身行為端正,才能理直氣壯地去批評、教育別人,才會使別人樂於接受。本名句可供論述嚴於律己、以身作則的道理。 無事則深憂,有事則不懼。 《穎濱遺老傳上》 —— 蘇轍經典語錄 宋·蘇轍《穎濱遺老傳上》。深憂:憂慮甚深。這兩句大意是事變沒有發生時能深憂遠慮,當事變發生時就能毫不畏懼。人要具有憂患意識。平安無事之時能居安思危,預作準備,當事變發生時,自然不會懼怕。若平日無憂無慮,事起突然,毫無心理準備,則必然驚慌失措,不知應對,產生畏懼心理,處事就先輸了一著。這兩句可用於勸導人們居安思危;也可用於說明沒有遠慮,必有近憂。 無以待之,則十百而亂;有以待之,則千萬若一。 《類篇敘》 宋·蘇轍《類篇敘》。無、有:指有無對待、處置事情的方法。待:對待,處理。十百:這裡表示數量少。亂:混亂難理。若一:好像只有一件事。這幾句大意是:處理事情沒有方法,那麼事情雖少,也是混亂不堪;處理事情有方法,那麼事情雖然很多,也好像只有一件事那樣容易。對待事情,關鍵在於胸中有無處理的方法。沒有方法,事情很少,也會手腳忙亂,辦得一團糟;有方法,事情很多,也能鎮定自若,辦得有條不紊。辦事的成敗和效果的優劣是與辦事方法的有無、多少成正比的。這幾句可用於說明事要辦得好,先要預作估計,預想辦法;也可在事後說事情辦糟了是因為無方法,辦得妥善了是因為方法得當。 戒心之易忘,而驕心之易生。 《陸贄》 宋·蘇轍《陸贄》。戒:警惕。這兩句大意是:警惕之心容易遺忘,驕傲之心容易滋長。戒心易忘,驕心易生,是人之常情。正因為這樣,才須要特別注意戒驕戒躁。可引用以作警戒。 世未有不自下而能高,不自近而能遠者。 《上皇帝書》 宋·蘇轍《上皇帝書》。這兩句大意是:世界上沒有不從下開始而一下登得很高,沒有不從近開始而一下能到遠處的。此二句是說,辦什麼事情,都有一定的規律,不可急於求成,不可企圖來一個飛躍一蹴而就。正如走路一樣,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步步登高,不能至泰山絕頂。可以此勸告人辦什麼事都應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 法行於賤而屈於貴,天下將不服。 《上皇帝書》 —— 蘇轍名言 宋·蘇轍《上皇帝書》。這兩句大意是:如果法律只行施於平民百姓,而屈服於達官權貴,天下人將不服氣。韓非認為:真正實行法治,應“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有度》)。只有這樣,才能夠得到人民的擁護,使有才能之士脫潁而出,使奸佞不法之徒喪魂落魂。但若刑法只施於平民百姓,對達官貴族是刑不上大夫,那誰能為之服氣?歪風邪氣又怎能得到滌盪?長此以往,天下得不到治理,反而會生出激變來。可以此二句說明執法必須平等,否擇人心不服。 貴而犯法,義不得宥;過而知改,恩不廢敘。 《叔諄》 宋·蘇轍《叔諄》。貴:地位高者。義:道理上。宥:赦免。敘:委派官職。這幾句大意是:地位顯貴的人知法而犯法;從道理上講更不應寬宥赦免;有了過錯而真正知道悔改的人應寬厚對待,不要影響他的晉升提拔。~幾句說明,為了維護封建統治秩序,必須“行法治,明賞罰”,實行“恩威井濟”的方針,中國歷史上的明君賢臣幾乎無不厲行此種治國之道。貞觀年間廣州都督黨仁弘姿意妄為,“贓百餘萬”被人彈頦,唐太宗曾為其說情,結果還是依法被誅,太親為此作了自我批評;北宋宰相趙普是參加陳橋兵變幫助趙匡胤登上皇位的功臣,可是他“營邸店”以官商牟利.加之庇護受賄官員,被宋太祖免了相位;明太祖朱元璋的駙馬歐陽倫違禁販茶出境,牟取暴利.被朱元璋“以私販論死”,馬皇后苦苦求情也無濟於事,可見明智的封建統治者也懂得“國家之敗,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寵烙賂章也”(《左傳·桓公二年》)的道理,只有對貪官汙吏施以嚴刑峻法,才能防止腐敗,嚴明吏浩。古時與今天的以法治國有本質不同,但對貪官汙吏,特別是對“賞而犯法”者嚴懲不貸,其道理是相通的。 法立於上則俗成於下。 《河南府進士策問三首》 宋·蘇轍《河南府進士策問三首》之一。俗:風俗。本句大意是:法令在上層制定以後,下層就形成了相應的風俗習慣。法令給百姓規定了哪些事可行,哪些事不可行,本來具有強制的性質;久而久之,在民間就形成了相應的風俗習慣,執法的自覺性也因之提高。兩句說明了法制與民俗的關係,強調了立法的重要性。 兵有奇正,旋相為用,如環之無端。 《殿試武舉策問一首》 宋·蘇轍《殿試武舉策問一首》。奇:指設計襲擊。正:指對陣交鋒。旋:輪番。環:圓環。無端:沒有開頭之處。這幾句大意是:用兵作戰,有設計奇襲和對陣交鋒兩種,兩者可以輪番使用,如一十圓環一樣,沒有開頭之處。戰陣之間,若一味地施展詐偽之術,設計襲擊對方;或單純地憑藉兵強馬壯,進行對陣交鋒,都會被敵人掌握其活動規律,從而採取相應的對策。因而應根據具體的環境和條件,交替使用突然襲擊和正面進攻兩種策略,使敵人摸不著規律,這樣定可獲勝。可以此幾句說明戰爭是千變萬化的,用兵時應機動靈活。不應拘於一種形式。 示之以形,禁之以勢,使之望而不敢犯,犯而無所得。 《殿試武舉策問一首》 —— 蘇轍經典語錄 宋·蘇轍《殿試武舉策問一首》。示:顯示。形:樣子。禁:制止。勢:威勢,這幾句大意是:以某種形式向敵人顯示力量,以威勢使敵人的行為受到制止,使敵人望見了卻不敢進犯,即使進犯了也一無所得。軍隊必須有聲勢,有威風。這樣,敵人見了便感到膽怯,不敢輕易發動進攻;由於心裡膽怯,發動進攻也會一無所得。這幾句說明從嚴治軍,樹立軍威的重要性。 財者,為國之命而萬事之本。 《上皇帝書》 宋·蘇轍《上皇帝書》。這兩句大意是:資財,是關係國家存亡的命脈和萬事成敗的根本。無數鐵的事實雄辯地證明了和正在證明:無論古今中外,無論任何國家政權,如果沒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就必然在各方面落後於他人,甚至會導致內憂外患,危及生存。即使是一個企業,工廠,沒有足夠的資本.也難以生產、經營。一個家庭、個人,沒有必要的財產,就無法維持生計。因此,今天看來,作者的這個論斷也還有著現實意義,可供論述經濟工作的重要性時引用。 非舉無以知其賢,非試無以效其實。 《郭知章知海州江公著通判陳州》 宋·蘇轍《郭知章知海州江公著通判陳州》。舉:推舉。無以:無從。試:考核。效:驗證。實:實際才能。這兩句大意是:(對於士人)不經過推舉,就無從知道他的賢才;不經過實際考核,就無從驗證他的實際才能有當大。對於士人,要透過推薦,介紹.使人知道他是賢才;還要透過實際考核使他的實際才能表現出來。不舉薦,會埋沒人才,這是可惜的;而不經過考核就輕率任命也是盲目的。這兩句可用於表達要透過推薦和實際考核來發現人才。 主大計者,必執簡以御繁。 《上皇帝書》 宋·蘇轍《上皇帝書》。主:掌握。執簡:掌握住簡明的總綱。御:駕馭。繁:紛舞的事情。這兩句大意是:全持全域性謀劃大計方略的人,必須掌握住簡明的總綱,去駕馭紛繁的事務。大計謀,總策略,所涉及的事情頭緒必然紛繁,如果不分主次,鉅細,平均使用力量,必然陷於瑣碎事務之中,茫無頭緒。如果先分析條理層次,抓住總鋼,則不但眉日清楚,也可提綱挈領,使全域性皆活。古云“綱舉耳張”,即是這個道理。這兩句也可緊縮為“執簡御繁”,多用於告誡人們辦事要抓住綱要帶動全面。 臨乎死生得失而不懼。 《吳氏浩然堂記》 —— 蘇轍名言 宋·蘇轍《吳氏浩然堂記》。臨乎:面對。本句大意是:面對死生得失毫不畏懼。這裡的“死生得失”,指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在生與死的考驗面前,如能做到無私無畏,就能置生死於度外,保持崇高的節操。今天可用以讚揚臨危不懼的英雄人物。 不為易勇,不為嶮怯。 《吳氏浩然堂記》 宋·蘇轍《吳氏浩然堂記》。崎(xian顯):同“險”,險阻。這兩句大意是:不因為容易就敢作敢為,也不因為艱險就膽怯畏懼。常言道:“軟的欺負硬的怕,不是英雄是狗熊”。蘇轍~二句,便是從正面講了這一道理。在弱者面前大施淫威,揀著方便大顯身手,不是英雄行為,而恰恰反映了虛弱膽怯的心理特徵。迎著風浪上,敢挑重擔子,不為困難所嚇倒的人,才是真正的豪傑。 涅於渾濁而不緇。 《馮京加恩制》 宋·蘇轍《馮京加恩制》。涅(nie聶):染。不緇(zi姿):指染不黑,比喻品格高潔,不受外界汙染。本句大意是:雖身處渾濁的環境而不受其影響,仍保持高尚的節操。可用來形容“出淤泥而不染”,在汙濁的環境中仍然堅持高風亮節的人。 寒暑不能移,歲月不能敗者,惟松柏為然。 《服茯苓賦敘》 宋·蘇轍《服茯苓賦敘》。為然:是這樣的。這幾句大意是:嚴冬酷暑不能使它改變,歲月流逝不能使它衰敗,樹木中唯有松柏如此。這幾句高度讚美了松柏。時光的流逝,寒暑的磨難,都對它無可奈何,只能使它長得更加蒼勁濃郁。可用以贊松,或藉以頌人。 專以一身任天下,其智之所不見,力之所不舉者多矣。 《歷代論·漢光武上》 —— 蘇轍經典語錄 宋·蘇轍《歷代論·漢光武上》一身任天下:一個人承擔天下之重任。不舉:不能勝任。說明一個人再聰明能幹也難以勝任天下之重任。 政無舊新,以便民為本。 有能推至誠之心而加以不息之文,則天地可動,金石可移。 《三論分別邪正札子》 宋·蘇轍《三論分別邪正札子》懷著極大真誠又勤勉地撰寫文章,就可以感天動地,使金石般堅固的東西也發生變化。 杉能遂其性,不扶而直,其生能傲冷雪,而死能利棟宇者,與竹柏同,而以直過之。 人生在世,不出一番好議論,不留一番好事業,終日飲食暖衣,無所用心,何自別於禽獸? —— 蘇轍名言 君子為國,正其綱紀,治其法度。 慈孝之心,人皆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