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感照

    廉恥是立國之本。男人不懂廉恥為盜。女人不講廉恥是娼!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禮是相處之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以復禮。若不克己,子弒其父者,有之,母殺其子者,有之;夫婦互殺者,有之……

    義是行為底線。忽見孺子墜井,見之者必發乎怵惕惻隱之心。發乎心,踐乎行,義也。若不信乎義,社會冷漠,世態炎涼,重慶公交之事,可怖也!國家未嘗不似一輛行駛中的列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即是義之義!

    廉不是清廉正直的意思!廉是自知之明!儒家一日三省吾身!自省以養廉!若不知廉,婦叛其夫,夫叛其婦,官叛其位,國叛其家,家庭之道絕矣!

    恥是羞恥之心!書曰“一夫不獲,是餘之辜;百姓有過,罪之在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羞恥是人性最後一道防線。不自知,不知恥,何為人!

    育民不以廉恥,是為育畜!畜類只有被食用的價值!死不足惜!

  • 2 # 生如夏花1312

    書籍上都是別人努力的過程,總結經驗,所以說讀書要靈活運用,更要理論結合實際,腳踏實地,不能紙上談兵。

    講個故事吧,把一粒金石放在一堆金石裡面,找一粒很特別的怎麼也找不到,把一粒金石放在一堆石頭裡面,很容易就找到了。

  • 3 # 陳天哲

    讀書固然重要,記憶力好的人,可以透過讀書,記牢所有的知識,但,這並不是關鍵!

    關鍵在於,如何透過讀書學會運用知識!這是很多人的大忌……讀了大量的書,只限於知道,並沒有學會運用、轉化……

    所以,才有了這樣的說法: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名師指路……

    高人指點,明人指點,就是指路!大部分人的悟性不夠高,需要高手來指點!

  • 4 # 得失隨緣884

    說明死記硬背,不會活學活用唄,

    讀的書多,遍數多,不等於你都讀懂弄明白了,還不如高人指點一下,學的多,不代表學的精,不知道怎麼回事,不知道中心在那裡,

    學的精髓在那裡,

    有名人指點,少走彎路,直奔主題,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呢,

    要活學活用,理論和實踐結合在一塊,才能發揮,學有所用,

    名人也是一點一滴積累的經驗,,

  • 5 # 王鋼飛36

    讀書固然重要,但思維更重要,我是受天龍激腦的人,什麼事都會走腦智過一過,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一個人紮紮實實最重要。

  • 6 # 心理講師初雪

    記得有句話說過,“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和這個是一個意思,就是說我們在讀書和自我成長過程中,不僅要注重自身知識的積累,還需要思考知識,以及老師的指點。俗話說,“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就是有時候別人的一句話,就會對我們有很大的啟發。以上觀點,僅供參考,謝謝!

  • 7 # 烹茶煮酒聊詩詞

    讀一部好的作品,就是一次思想的遠行,一次與作者內心深處的交流,一次與作者心靈的共鳴,一次跨越時空的經歷。但是能不能達到這種境界,通常與讀者本身的經歷和文化素養有極大的關係,一部作品,通常是記錄作者的人生經歷,倘若讀者自己沒有這種類似的經歷,通常是沒有辦法理解作品的境界,一般讀者靠想象或者設想也很難理解。對有些淺顯簡單通俗易懂的作品來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一般人看上幾遍其中的味道與意境很可能有躍然紙上了。而有些作品則不然,若非有作者那種經歷,是沒辦法讀懂的,這個時候就要有這種經歷的人去幫助大家解讀,把作品中沒有寫出來的東西講出來。比如《紅樓夢》之類的,不是誰都能看懂的。

    我們覺得一部作品好,是因為作者寫出了我們想說但是沒有說出的事情,或者是我們也經歷了的事。文學來源於生活,但是高於生活。這其中高出的部分就要我們去細心品味,就像王文興的小說《欠缺》一樣,寫一個13歲的小男孩,戀上35歲的婦人,也是戀母情節的故事。故事是說,隔壁突然搬來一個35歲的婦人,她長得很好看,看起來很溫柔,他情不自禁開始戀愛著她。婦人是個裁縫,他每天只要站在馬路對面看著婦人,就會覺得很開心。有一天,為了引起婦人的注意,他拿了一件褲子到店裡去讓她修改,婦人看到這個小男孩,就將他的褲子拿給旁邊的小女孩修改。他感到非常挫折,好不容易找到理由跟她說話,但婦人根本不把他放在眼裡。當他挫折愈大,愛戀就愈深,覺得一定要設法讓她注意他。過了不久,聽說婦人跟人標會當會頭,卻捲款逃跑,大家開始責罵婦人。其中受傷最深的是那個小孩,他說:“為什麼一個看起來那麼好的人,竟會做出這樣的事,讓人家感到這麼失望?”小說結束時,他說:“我終於結束了第一次的戀情,可是我也看到,在往後的日子,還有多少欠缺等待著我。”

    表面看這部小說講了少年錯誤而失敗的初戀經驗和婦人的欺騙,這是很多人都能看出來的,然後我們仔細體會,它其實也講了少年成長的普遍心理;還有浪漫主義的少年情懷進入成人社會時產生的落差;還有生命不曾圓滿,欠缺無處不在。

    所以同一部作品,讀者經歷不一樣,文化積蓄不同,理解也不盡相通。所以我們說讀書萬萬遍,不一定能看懂,而明白的人自然明白,明白的人一指點不明白的人可能就會明白,所以讀書萬萬遍,不如明人點一點,不如明人點一點。

  • 8 # 我讀您評

    一方面,明人指點具有關鍵作用。自己關起門來一遍遍機械地讀書,死記硬背,受個人文化基礎和見識閱歷的制約,吸收領悟的知識往往有限,難以融會貫通,有效運用。就好比登山,眼見得主峰卻不知路徑,千辛萬苦繞進去,迷失在層巒疊嶂裡,筋疲力盡時遙望目標,依舊隔了萬水千山,怎不叫人絕望。這時候如果能向大師級的“明人”請教,得其把脈查症,指點迷津,很可能就茅塞頓開,恍然大悟,所知所學躍上一個新臺階。無異於天降地圖和指南針,從此踏上光明大道,一片坦途,前景可期。

    另一方面,讀書萬萬遍更加必不可少。原因有二:一是量變才能引起質變,又云“厚積而薄發,集跬步而致千里,匯小流而成江河”。知識積累是融會貫通的基礎,學,方可談“致用”。沒有前面讀書萬萬遍,後面就是遇到我佛如來“點一點”也是對牛彈琴。二是事物是普遍聯絡的,又是不斷變化發展的。做學問也是一樣,今天不知道不代表明天不知道,少時不知道不代表老來也不知道。多讀書,哪怕當下不求甚解,隨著年齡閱歷的增長和豐富,終有明白會用的一天。佛祖當年在菩提樹下頓悟不就是典範。退一步講,即使一直遇不到“明人”,也沒有“頓悟”,多讀書總也是沒錯的,君不聞“書到用時方恨少,白首方悔讀書遲”。

    最後,談談何為“明人”。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師”。凡是在某一方面或是領域比我們先進優秀的人都是“明人”。不拘是師長前輩還是後生小子,是業內精英還是路邊匠人。再大而化之一點,就兩個字:實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可不正是唯一一個放之四海而皆靈的“明人”嘛。只是這個明人不會主動開口,需要我們去探索求證,學習神農嘗百草、居里夫人發現鐳那樣的精神,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 9 # 小不忍一

    俗話說得好,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書本上的知識要與實踐結合,學以致用!

    生活中,如果只是死讀書,只會用書本上的知識解決問題,那絕對是行不通的!而我們通常說的明人,其實就是身邊的人,這個不特定的人,在你遇到的問題上,他不但經歷過而且很好地解決了問題,在同樣的問題面前,他就是個明白人,是個很好的專家了!所以,只要經過他稍加點撥,你就會一點即通!

    這樣的明人也許是他,也許就是你,因為每個人的生活閱歷都不同,而各自的經歷經驗也不同!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只要保持謙卑虛心的為人處世,身邊的明人才會更多,彎路也就會少走很多了!

  • 10 # 皛舒

    我個人覺著有一定道理。

    首先,讀書存在理解能力和悟性問題,有很多學問和知識點,單憑自己反覆閱讀,只能從理論上知道,可運用到實踐當中,就不知所措了。

    假如有名師的指點,情形就大不一樣了。因為,名師的指點往往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使人茅塞頓開。而這種知識技能,是從書上學不到的。

    其次,中國非常講究師承,自古有“名師出高徒”之說,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名師之所以能成為名師,可以說都是有自己的高明之處做支撐。在名師手下接受潛移默化提點和薰陶,能使人少走很多彎路。

    最後,學習上的悟性提升,往往是在名師提點之後。因為,有很多獨門絕技,從書本上根本就學不到。

    比如,國畫中如何畫花卉,理論書籍和畫冊很多,可看多少遍也不得其要領。如何畫花,如何畫枝幹,如何畫枝葉,如果你不親眼看看,聽聽名師的操作和指點,要想畫出神韻來,恐怕很難很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的世界》與《迷你世界》的優點與缺點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