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不二齋
-
2 # 愛筆力書法
書法作品本身就考究清新自然、情感抒發,和不矯揉造作。《蘭亭序》是否有塗改,並不影響它在書法中無上的地位。《蘭亭》的美,在於自然灑脫和情感流露。該帖原本不是書法作品,只是書聖王羲之與好友集會時,微醉的時候書寫的草稿,但寫稿時,難免會出錯。正是因為在這種微醉的狀態,才寫出了線條的飄逸,寫出了極致的變化,以及當時的喜悅和奔放。這種靈感和美感,就算是酒醒後的書聖,也很難再次找尋,但原稿中有個別地方需要修改,遂而產生了塗改的痕跡。仔細品味《蘭亭》,彷彿能看到書聖微醺時,鋪毫灑墨的情景。
同樣有塗改的《祭侄文稿》,也是深受歷代書家喜愛,被譽為“第二大行書”,同樣也只是一份草稿,但卻完美的展現了顏公當時悲憤交加的情景。這種感情下作稿,感覺即便是千言萬語,都難以表達心中的悲傷和憤慨,書者遂才不斷地圈改和替換用詞。
位居行書第三寶座的是蘇軾撰詩並書的《寒食帖》,應該也是一份撰寫詩文時的草稿,蘇軾當時生活窮困潦倒,孤獨蒼涼,甚至拿不出一支好筆來。蘇軾在寒食節當天,作詩感嘆生活的悽潦。書寫之始,中規中矩;但作詩時,思於現狀,心情越來越煩,隨著情緒的變化,字態上面出現了忽大忽小的變化。這同樣也是一種情感的表達。
-
3 # 鑑水漁翁
王羲之書法本來就獨步天下。蘭亭序是他於半醉中有感於懷,興之所致,一揮而就。那種飄逸靈動,不羈灑脫,率真自然,是平時書寫創作時少有的。每觀蘭亭序,其運筆如行雲流水,字形佈局超凡脫俗。所以,書聖才對自己的這幅作品非常滿意。
無論誰寫文章詩賦,初稿都難免有錯漏,都會修改。但,瑕不掩瑜,這種修改,作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毫不影響它的藝術價值,反而增添了幾分天趣爛漫。
-
4 # 彼山蒼蒼
羲之也不想錯,關鍵是微醺之下,恣肆揮灑,錯訛難免。就如美女臉上的雀斑,美女也想祛掉,我們卻以為因為雀斑,更顯出美女的嫵媚!
-
5 # 蓮花佇立
謝謝邀請!王羲之的《蘭亭序》,是在朋友喝酒助興,他特別激動,高興,心情徹底放鬆,情緒達到最佳,狀態好到了極致!有時下筆有些快,又感覺某地方用字,用詞不是最佳,塗了再換自己滿意的。這正恰恰反映了王羲之不矯揉造作,一氣呵成,自然天成,這才成就了酣暢淋漓的名作!
-
6 # 聽雨齋
《蘭亭序》是手稿,就像我們現代人寫文章的草稿,作者思如泉湧,筆隨情動,一揮而就。
是即興手稿,肯定有改動塗改,誰寫文章一遍可以一字不改的就完美?
王羲之寫《蘭亭序》的背景是,東晉永和九年(353)暮春三月,任會稽郡長官的王羲之邀集浙東一帶的名士、部屬以及自己的兒子,共四十一人,在山陰縣的蘭亭舉行“修稧”。
所謂“修稧”,是指每年(農曆)三月三日到水邊嬉遊,以驅除不祥。跟我們現在春遊野外燒烤差不多。
古人崇雅,除了喝酒玩樂,必要有一活動,就是“流觴曲水”。大家依次座在溪邊,斟滿酒的杯子從上游漂流下來,漂到誰面前不動了,誰就賦詩一首。
就這樣大家賦詩飲酒,雅興勃發,其樂融融。乘著酒興,羲之在微燻中,用鼠須筆在蠶繭紙上寫了一篇序,記事抒懷,這就是中國書法史上聲名赫赫的藝術傑作《蘭亭序》,被後世稱為“天下第一行書”。
據說羲之酒醒後也寫過好幾遍,但終沒有第一遍寫的灑脫有韻味,始終不滿意。
可見藝術作品都要有感情,有要抒發的慾望,時過境遷,再也找不到在現場的靈感了。
王羲之是書聖,也需要有靈感、激情,何況我們普通人。
看看現在我們的書法,像影印機千字一面,寫來寫去就是抄錄古人的詩詞、文章,那來的感情,連古詩詞的內涵也不一定懂。
書法作品寫的是字,字裡行間都有作者的感情,也是詩賦文章,有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從《蘭亭序》中我們可以看出,每個字隨著作者的情感變化而變化,倚正、大小、疏密,字速逐漸加快,行距收緊,集情、理、法於一體,均臻登峰造極之境。
我想羲之在書寫時,不會去考慮章法、筆法等問題,而是根據平常的積累,胸有成竹,意在筆先,落筆成章,這就是厚積薄發。
所謂的章法、筆法都是現成人刻意想出來的,沒有書寫的自由與快意,靈動與激情,文字沒有靈魂,內容沒有使人共鳴感動的情感,何談章法、筆法?
一味的追求線條、章法,視覺效果,早就失去了書法的本意。這樣的書法作品註定是廢紙一張,沒有生命力。
《蘭亭序》之所以能成為書法藝術的巔峰之作,讓後人無法企及,就是無為而為,一切的藝術手法都為了傳情達意,抒發作者的快意人生。
-
7 # 可食中國
世上沒有純然完美的東西,就像是我們不可能打造出一個完全標準的圓或圓球。萬物負陰而抱陽,有無相生,高下相傾。美和醜是硬幣的兩面,永遠都是一體存在的。缺憾和完美,一體共生。正是以其不完美,所以完美。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也是如此,小小的塗改,無法掩飾其光輝,塗改本身也是創作狀態和天然韻味的一部分。
我們知道真正的創作都是有不可控的部分,可控的是技巧,是功力,是大體的章法佈局,這些由人來主宰,而不可控的部分是微妙的情緒,是突然而至的靈感,是筆端的靈光乍現,是無數未知因素的加入與摩擦。
書聖寫《蘭亭序》之時,並不是一本正經,磨拳擦掌,精密構思 ,胸有成竹的,有預謀的創作,而是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流觴曲水,群賢畢至,喝酒喝到微醺,喝到高興,喝到快意之後,逸興遄飛,懷抱朗暢。這時候,幾乎是不擇紙筆,拿起筆,鋪開紙,蘸了墨就寫,想到哪寫到哪,文思泉湧,一揮而就,即使偶爾有磕絆,那也是瞬間打通。
這一刻書聖如有神助,如神仙附體,實現了對自己的超越,也實現了對書法,對藝術的超越。也就是我個人認為的通達神明的境界。
在這種境界和狀態中,塗塗改改也好,部分小缺憾也好,完全不傷大美,甚至讓這幅神作更添一番獨特迷人的趣味,更具有了一種豐富的,多層次的內涵。
其實歷史上許多赫赫有名的書法傑作莫不是如此,從《蘭亭序》到《祭侄稿》,到《黃州寒食帖》,從《古詩四帖》到《自敘帖》,到《韭花帖》,再網上追溯到魏碑、漢隸。在不可捉摸中,通達神明,這才是書法魅力所在。
-
8 # 魏保良
在中國書法史中,流傳著天下三大行書,第一王羲之《蘭亭序》,第二顏真卿《祭侄文稿》,第三蘇軾《寒食帖》。其中《蘭亭序》有寫錯修改痕跡,《祭侄文稿》塗抹痕跡更甚,《寒食帖》開頭和結尾字形大小相差數倍。因為這些地方,可能會有人質疑三大行書。這要從三大行書創作背景上來分析。
唐代孫過庭提出“五乖五合”論,具體解釋過書法的創作問題,“神怡務閒,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時和氣潤,三合也;紙墨相發,四合也;偶然欲書,五合也。心遺體留,一乖也;意違勢屈,二乖也;風燥日炎,三乖也;紙墨不稱,四乖也;情怠手闌,五乖也。”
確實書法經典的創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蘭亭序》本身是一篇序言草稿,寫錯了自然要作修改。《蘭亭序》的創作主要得益於“群賢畢至,少長鹹集”的融洽氣氛和小酌幾杯,心手相應。在王羲之看來確實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但王羲之也不會想到就他的這篇草稿會被後人奉為“天下第一行書”。
-
9 # 鈍刀直入
若無這些黑團團的塗改,《蘭亭序》就顯得柔媚有餘,剛氣不是。恰恰是妙手偶得的墨團破了王書的婦人氣,達到圓滿的大美。
-
10 # 臨池管窺
《蘭亭序》歷來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其原因有幾項書法之最:
(1)書史上發行最多版本的“法帖”,摹拓不下數百種。
(2)王羲之存世字數最多的作品,計28行,324字。
(3)王羲之最具現代意義上的“行書”作品,完全蛻盡隸意、章草的痕跡。
(4)傳世最完美的“手稿”,其“書文”俱佳,通篇大小參差,錯落有致,點畫映帶,氣脈貫通,其筆法、結構、章法渾然天成,不飾工拙。是性情、才情最自然的流露。。。
拋開王羲之“書聖”的名頭不論,一件原作已佚散千年的《蘭亭序》,仍位居“天下第一行書”之名而不墜,這本身就是奇蹟。
《蘭亭序》最為世人看重的,是其不激不厲的中和之美;是自然與法度高和諧的灑脫風韻。人們從中見仁見智,除感受書法本身帶給我們的魅力外,進而延伸到人生處世的哲理:書法如人生,人生如書法……!
唐人有言:書不以人傳,亦應以人傳書。這應是《蘭亭序》給世人的一些啟示,就如文中的塗改之處,不也成為了人生坎坷閱歷一般的深度了麼……?
回覆列表
這一次是關於王羲之《蘭亭序》裡面的塗抹的,也有不少的朋友問過這樣的問題,他們很疑惑,為什麼別人的塗抹影響整體的章法,而王羲之不僅多次塗抹,而且還都很明顯,為什麼他的書法就能夠成為“天下第一行書”呢?我要是也這樣塗抹,是否能夠成為天下第一行書呢?
我覺得一件好的藝術作品,必須要有兩個最基本的要素組成。
首先第一個就是要有高超的技法,書法的技法就包括筆法、章法、結構和墨法等等,這是寫出一幅好的書法的最基本的條件,這個技法經過長時間的訓練,基本上都能做的差不多,但是能夠做到“盡善盡美”的寥寥無幾,王羲之就是其中一個。
第二個就是要有激發創作的靈感,這個靈感稍縱即逝,王羲之寫《蘭亭序》的時候就是靈感爆發的時刻,進入了一種自由書寫的狀態,出現了幾處錯誤很正常,塗抹也很正常,當時是顧不了這麼多的。
而這種塗抹正是進入靈感的自由書寫狀態的一個體現,這種體驗顏真卿也有過、蘇東坡也有過。
所以一些朋友,技法不精、靈感未到,再塗抹也寫不出天下第一行書的。
寫字說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