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唐·李白 首先要表達一個或許會引罵的觀點:認為“隨風直到夜郎西”比“隨君直到夜郎西”更好的人,很顯然古詩文功底太差勁。 這首詩是李白一首非常著名的送別詩,與《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堪稱太白送別詩中的雙璧。結合上下文意境來看,“隨君直到夜郎西”更佳。龍標是唐代縣名,在今湖南懷化一帶,在古代又是傳說中的夜郎國所轄之域。“我寄愁心與明月”的原因是我李白不能陪你王昌齡一起去夜郎國,每天縱酒論詩,只好把這顆牽念你的真心託付給明月,讓這顆愁心化成無邊的皎潔月輝,陪你到夜郎去。皓月當空,萬里同輝,以月華形容作者對王昌齡的想念遍佈人間。王維的那句“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春歸”或許就有受李白這句詩的啟發。到了明朝,有個叫陸娟的女詩人寫過一首《代父送人之新安》:津亭楊柳碧毿毿,人立東風酒半酣。萬點落花舟一葉,載將春色過江南,則是在這些前賢名作之上化用的,也翻出了令人讚歎的新意。無獨有偶,明代後七子領袖李攀龍也寫過一首送別的七絕,跟李白這首頗有些相似之處:青楓颯颯雨悽悽,秋色遙看入楚迷。誰向孤舟憐逐客,白雲相送大江西 ~《於郡城送明卿之江西》。都是開頭述景,後面抒情。不同之處在於這首充滿了蕭颯悲涼之感,且尾句“誰向孤舟憐逐客,白雲相送大江西”以景語做結的手法,又很像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末句“唯見長江天際流”。不同的是,李攀龍這首詩的末句悲涼中又透著磅礴氣概,充滿強烈而又頗具感染力的畫面感;而李白的那句則是典型的“盛唐氣象”。公允點說,雖然在李攀龍的這首詩裡面可以看到唐人的影子,但這首仍然足以稱得上是不減唐人之作的優秀的送別詩。 扯遠了,回到正題。這首詩的第一句還有另外一個版本:揚州花落子規啼。看到有網友說以揚州到五溪再到夜郎,透過時間的變換,來表達王昌齡被貶後的行程路線,一如李白另外一首詩的寫法:峨嵋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其實,大可不必如此曲解。改成揚州花落不僅毫無意義,而且因詞害意。首先,王昌齡並不是從揚州出發,否則詩題中便不可能有“遙寄”,刻意串起幾個分屬兩位詩人的地名,在此詩中便顯得無意義了。此外,揚州花落因為沒有確指,後接子規啼三個字也顯得突兀,如果是梅花呢?如此一來,便可看出楊花落盡四個字比揚州花落的高妙了:楊花落盡和子規啼,都是在以寫景的方式抒情兼點明時節,為柳絮飄飛的暮春時節(楊花在古代指柳絮,非楊樹開的花)。古人多傷春,在令人傷感的季節再聽到老友被貶到蠻荒之地的壞訊息,感傷之情益增。子規鳥又叫杜宇、杜鵑、望帝、不如歸去,傳說是夏商時期的蜀帝杜宇之魂所化,啼鳴聲亦很令人傷感。開頭一句“楊花落儘子規啼”營造出一種感傷悱惻的氛圍,這也是古人送別時候常見的情緒。雖然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寫過“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別在分別的路口像個娘們兒似的哭哭啼啼),這也恰恰佐證了傷感是古人離別的普遍情緒。因此,楊花落儘子規啼,比揚州花落子規啼更佳。所以,我的整體看法是:楊花落儘子歸啼,問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這才是最有詩意和最準確的內容。隨君直到夜郎西,其含義是:一顆愁心,繫於君身,所傳遞的感情更加親密且深摯動人,套用徐志摩那句詩來說就是“濃得化不開”。從常識來說,明月是不會被風吹走的,所以“隨風直到夜郎西”是個什麼鬼句… 根本就說不通好麼!多讀一些古詩詞就會理解二者之間的高下之分了。
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唐·李白 首先要表達一個或許會引罵的觀點:認為“隨風直到夜郎西”比“隨君直到夜郎西”更好的人,很顯然古詩文功底太差勁。 這首詩是李白一首非常著名的送別詩,與《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堪稱太白送別詩中的雙璧。結合上下文意境來看,“隨君直到夜郎西”更佳。龍標是唐代縣名,在今湖南懷化一帶,在古代又是傳說中的夜郎國所轄之域。“我寄愁心與明月”的原因是我李白不能陪你王昌齡一起去夜郎國,每天縱酒論詩,只好把這顆牽念你的真心託付給明月,讓這顆愁心化成無邊的皎潔月輝,陪你到夜郎去。皓月當空,萬里同輝,以月華形容作者對王昌齡的想念遍佈人間。王維的那句“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春歸”或許就有受李白這句詩的啟發。到了明朝,有個叫陸娟的女詩人寫過一首《代父送人之新安》:津亭楊柳碧毿毿,人立東風酒半酣。萬點落花舟一葉,載將春色過江南,則是在這些前賢名作之上化用的,也翻出了令人讚歎的新意。無獨有偶,明代後七子領袖李攀龍也寫過一首送別的七絕,跟李白這首頗有些相似之處:青楓颯颯雨悽悽,秋色遙看入楚迷。誰向孤舟憐逐客,白雲相送大江西 ~《於郡城送明卿之江西》。都是開頭述景,後面抒情。不同之處在於這首充滿了蕭颯悲涼之感,且尾句“誰向孤舟憐逐客,白雲相送大江西”以景語做結的手法,又很像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末句“唯見長江天際流”。不同的是,李攀龍這首詩的末句悲涼中又透著磅礴氣概,充滿強烈而又頗具感染力的畫面感;而李白的那句則是典型的“盛唐氣象”。公允點說,雖然在李攀龍的這首詩裡面可以看到唐人的影子,但這首仍然足以稱得上是不減唐人之作的優秀的送別詩。 扯遠了,回到正題。這首詩的第一句還有另外一個版本:揚州花落子規啼。看到有網友說以揚州到五溪再到夜郎,透過時間的變換,來表達王昌齡被貶後的行程路線,一如李白另外一首詩的寫法:峨嵋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其實,大可不必如此曲解。改成揚州花落不僅毫無意義,而且因詞害意。首先,王昌齡並不是從揚州出發,否則詩題中便不可能有“遙寄”,刻意串起幾個分屬兩位詩人的地名,在此詩中便顯得無意義了。此外,揚州花落因為沒有確指,後接子規啼三個字也顯得突兀,如果是梅花呢?如此一來,便可看出楊花落盡四個字比揚州花落的高妙了:楊花落盡和子規啼,都是在以寫景的方式抒情兼點明時節,為柳絮飄飛的暮春時節(楊花在古代指柳絮,非楊樹開的花)。古人多傷春,在令人傷感的季節再聽到老友被貶到蠻荒之地的壞訊息,感傷之情益增。子規鳥又叫杜宇、杜鵑、望帝、不如歸去,傳說是夏商時期的蜀帝杜宇之魂所化,啼鳴聲亦很令人傷感。開頭一句“楊花落儘子規啼”營造出一種感傷悱惻的氛圍,這也是古人送別時候常見的情緒。雖然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寫過“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別在分別的路口像個娘們兒似的哭哭啼啼),這也恰恰佐證了傷感是古人離別的普遍情緒。因此,楊花落儘子規啼,比揚州花落子規啼更佳。所以,我的整體看法是:楊花落儘子歸啼,問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這才是最有詩意和最準確的內容。隨君直到夜郎西,其含義是:一顆愁心,繫於君身,所傳遞的感情更加親密且深摯動人,套用徐志摩那句詩來說就是“濃得化不開”。從常識來說,明月是不會被風吹走的,所以“隨風直到夜郎西”是個什麼鬼句… 根本就說不通好麼!多讀一些古詩詞就會理解二者之間的高下之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