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仵明華

    我的家鄉有很多習俗。南陽內鄉馬山口鎮是:夜裡吃餃子,放鞭炮,,掛紅燈籠,觀賞花燈!正月十六,爬馬山坡,走過默河橋。坡上有廟,給玉皇大帝,觀音普薩進香燒俵許願。十六家人團圓聚餐。

  • 2 # 清晨清風

    謝謝邀請,在東北有不過正月十五都是年的說法,春節的喜慶氣氛在正月十五前都是熱鬧的,到了正月十五會放鞭炮煙花迎接新春的到來同時歡度元宵佳節,家家戶戶早上會做好各種風味的元霄全家品嚐,以示新的一年開始後生活會團團圓圓和和美美,並會有花燈,踩高蹺,二人轉,舞獅等各種民間藝術演出形勢迎接新年的農業豐收和工業的發展。

  • 3 # 視覺邳州

    我的家鄉在蘇北平原,與山東魯南接壤,屬黃淮海扇形衝擊平原地帶。元宵節在我們這裡也稱“過十五”,習俗還是有的。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時,元宵節之前,農村大人開始給小孩做燈籠,先用當年夏天準備好的高粱“梃子”扎骨架,再糊上各種顏色的彩紙,彩紙上面再貼上撕下的門籤花紋圖案,在燈籠上面繫上麻繩,然後切一截約莫兩釐米厚的蘿蔔,在蘿蔔上插一根蠟燭,點上。元宵節晚上挑出來,滿村都是,直到很晚。現在這種燈籠太土舊,很久就不見了,也消失了。元宵節當天的晚餐必定是是要包餃子吃的,大多是葷餡居多。更重要的是每家每戶都要用和好的面做“面燈”,手工捏製得,六個角,和餃子一起下到鍋裡,煮熟撈出鍋,在一邊晾著。飯後,家裡的大人開始取一根高粱秸,切下一節,劃開,用一小片“高粱蔑”纏上棉花,然後在豆油裡浸一下,插在面燈中心。當然有幾盞面燈就需幾個纏了棉花的“高粱蔑”。待天黑時點燃。點燃時,是嚴肅而又莊重的,小孩斷然不可多嘴言語。大人手端著燃著的面燈在家裡各個角落都要照一遍,然後再照一照家裡大人小孩的牙齒,耳朵等等五官,就是祈福這一年裡牙齒、耳朵、眼睛都不得病。當然這好幾盞面燈照完要放到家裡各個地方讓它自己燃著,一般灶臺、家裡出水口是必須放的。

    待家裡一切照完,一般大人會一句活不說的拿一燃著的面燈放在十字路口或人們認為不乾淨的地方,讓面燈在那裡點亮黑夜。在元宵節路邊的面燈很多,大都習以為常了。接下來就是放“煙花”。以前是放“泥垛子”,一種用幹黃泥做外殼裡面放上火藥的煙花,前些年被現在的煙花替代了,不過近年來這些土玩意又興時了。小孩則到處放“奇虎”、“提漏嘴”,一種能上天的手拿煙花和一種用紙卷的較細長、燃著後閃爍微小炸光的一種煙花。

    待第二日,大人起床要看面燈燃後的灰燼燈芯,來判斷這一年的年景、農事如何。諸如,花收幾分,糧食幾分,這一年旱澇如何,有經驗的老農就會在一起談論研判一番。無論有無科學依據,也寄託了農民對這一年的厚望願景,元宵節,其實就是農民開始走向田野,實施春忙的開始!

  • 4 # 旅行在路上VLOG

    元宵也就那樣,沒有什麼好新鮮的,可能是人長大了吧,覺得還是小時候好點,因為元宵可以去放鞭炮,,看長燈,可好玩,現在沒有,安安靜靜,

  • 5 # 七嘴八舌有問有答

    說起元宵節,家鄉的習俗也不少,其一是元宵節吃湯圓,包括芝麻湯、花生湯圓、水果湯圓等;其二是元宵節放鞭炮、放花筒,有振天雷、天女散花,火樹銀花等;其三是元宵節挑燈籠,紅綠藍各種樣式都有,象徵吉利,到正月十六還要摔燈籠呢;其四是元宵節舞獅子、劃早船、噴火等;其五是元宵節放孔明燈。

  • 6 # 飄零客9271448

    我是湖北省靠近河南那邊的鄉鎮的,我記得小時候元宵節的習俗是燒田坎,炸雞籠;就是元宵節那天我們會將自家田坎上的雜草燒掉,並要放一掛鞭炮,很小的,大概50餉左右,到了冬天雜草枯黃,很容易燒,平常我們又是不被允許隨意玩火的,再加上元宵過完年就過完了,元宵節是我們過年的最後的歡樂,所以我們就撒歡的到處跑。據說是為了燒死躲在雜草裡面的害蟲,避免來年吃田裡的糧食。炸雞籠就是在雞舍放一掛鞭炮,家裡每個房間也都會放一掛鞭炮,為了趕走躲藏的病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標有版權作品請勿轉載的圖片可以轉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