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水鏡先生司馬徽說的那句話是不正確的,哪句話呢?伏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後來的實踐證明,只有伏龍鳳雛二人聯手,劉備才能統一天下。劉備後來為什麼沒有統一天下,就是因為劉備斷了一隻臂膀,鳳雛龐統死的太突然!
那麼諸葛亮和龐統誰更厲害?其實這樣的比較不太恰當。為什麼這樣說呢?兩人好有一比。諸葛亮類似於西漢的蕭何,龐統類似於西漢的張良。
凡是想統一天下的人,必須建立一整套人才班底。比如劉邦的人才班底是蕭何+張良+韓信,朱元璋的人才班底是劉伯溫+徐達+李善長。這樣的人才班底非常的均衡,有人專門出謀劃策,有人專門料理政務,供應糧草,有人專門攻城略地。
劉備理想的人才班底就是諸葛亮(供應糧草、料理政務)+龐統(出謀劃策)+劉關張(攻城掠地),如果劉備能找到一個韓信一樣的大將更好,這樣統一天下的機率大一點。
那麼具體到諸葛亮和龐統,其實兩人放到一起比較有點錯位。先說龐統,龐統屬於典型的亂世之中的英才類人物,善於輔佐明主開疆拓土,精於帝王之術。關於這一點,龐統有很深刻的自我剖析:
龐統自己都說了,我唯一的特長就是善於帝王之術。他以後的所作所為都證明了這一點。
首先,是龐統說服了劉備進川幫助劉璋協防張魯的。劉備不想去嗎?不是不想去,而是劉備的目標太大,劉備自己心裡明白,一旦出手幫助劉璋,就不單單是幫助的問題了,奪取劉璋的位置是必須要做的事情,要不然自己費那麼大力去給劉璋當奴才嗎?
但是如果取代劉璋於道義不和,劉璋為皇室宗親,和自己算是親戚。自己在荊州仁義的名聲已經打響了,不能在川蜀地區名聲受損。於是劉備心裡是自我矛盾的。這時就顯現出龐統帝王之術的才能了。龐統給劉備在心裡上找了一個臺階下,打開了劉備內心邪惡的一面:
這句話其實很好理解,你劉備不取代劉璋,自然有人取代劉璋。等到張魯取代劉璋,大勢已去,想要再次入蜀,難於登天。況且你暫時逆取川蜀,然後施以仁政,對老百姓好一點,照樣可以取信於天下。取代劉璋後,厚待劉璋就行了。如果猶豫不決,當斷不斷,自受其亂。
於是劉備終於被說動,入蜀支援劉璋。後來劉備因為孫權攻擊荊州零陵郡、武陵郡,於是回軍。這時龐統又開始給劉備出主意。既然我們已經來了,索性就攻擊劉璋,取而代之。否則白來一趟,機不可失失不再來,龐統給劉備貢獻了上、中、下三策。劉備採用中策,先兼併了劉璋部下楊懷、高沛的兵馬,然後揮師南下進攻劉璋。
可惜的是龐統在率軍攻擊雒縣的時候被流矢擊中,當場斃命。非常可惜。劉備從此斷了一條臂膀。
再說諸葛亮,諸葛亮其實是個治世之能臣,曹操是個亂世之奸雄。兩人正好相反。諸葛亮在治理川蜀方面能力出眾,更是在劉備死後凝聚了劉備手下的文武諸臣。
但是讓諸葛亮代替龐統去出謀劃策,領兵作戰顯然是難為諸葛亮了。這樣造成諸葛亮在用兵上捉襟見肘,連年征伐卻無寸土之功。自己還要處理川蜀政務,最後累死。
因此,龐統主謀,諸葛亮主政,劉關張主戰,這樣的班底是最理想的班底。龐統和諸葛亮角色互換,誰都幹不好。諸葛亮活活累死和連年征伐無果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龐統和諸葛亮不是一類人,無法強行比較。龐統善於帝王之術,類似於劉邦的張良。諸葛亮善於政務,類似於劉邦的蕭何。如果真有劉備統一天下那一天,估計劉備也會效仿當年的劉邦,封諸葛亮為第一功臣。所以諸葛亮和龐統兩人同樣厲害,不分伯仲,你們就不要瞎鬧了。
其實水鏡先生司馬徽說的那句話是不正確的,哪句話呢?伏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後來的實踐證明,只有伏龍鳳雛二人聯手,劉備才能統一天下。劉備後來為什麼沒有統一天下,就是因為劉備斷了一隻臂膀,鳳雛龐統死的太突然!
那麼諸葛亮和龐統誰更厲害?其實這樣的比較不太恰當。為什麼這樣說呢?兩人好有一比。諸葛亮類似於西漢的蕭何,龐統類似於西漢的張良。
凡是想統一天下的人,必須建立一整套人才班底。比如劉邦的人才班底是蕭何+張良+韓信,朱元璋的人才班底是劉伯溫+徐達+李善長。這樣的人才班底非常的均衡,有人專門出謀劃策,有人專門料理政務,供應糧草,有人專門攻城略地。
劉備理想的人才班底就是諸葛亮(供應糧草、料理政務)+龐統(出謀劃策)+劉關張(攻城掠地),如果劉備能找到一個韓信一樣的大將更好,這樣統一天下的機率大一點。
那麼具體到諸葛亮和龐統,其實兩人放到一起比較有點錯位。先說龐統,龐統屬於典型的亂世之中的英才類人物,善於輔佐明主開疆拓土,精於帝王之術。關於這一點,龐統有很深刻的自我剖析:
統曰:「陶冶世俗,甄綜人物,吾不及卿;論帝王之秘策,攬倚伏之要最,吾似有一日之長。」龐統自己都說了,我唯一的特長就是善於帝王之術。他以後的所作所為都證明了這一點。
首先,是龐統說服了劉備進川幫助劉璋協防張魯的。劉備不想去嗎?不是不想去,而是劉備的目標太大,劉備自己心裡明白,一旦出手幫助劉璋,就不單單是幫助的問題了,奪取劉璋的位置是必須要做的事情,要不然自己費那麼大力去給劉璋當奴才嗎?
但是如果取代劉璋於道義不和,劉璋為皇室宗親,和自己算是親戚。自己在荊州仁義的名聲已經打響了,不能在川蜀地區名聲受損。於是劉備心裡是自我矛盾的。這時就顯現出龐統帝王之術的才能了。龐統給劉備在心裡上找了一個臺階下,打開了劉備內心邪惡的一面:
統曰:「權變之時,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弱攻昧,五伯之事。逆取順守,報之以義,事定之後,封以大國,何負於信?今日不取,終為人利耳。」備遂行。這句話其實很好理解,你劉備不取代劉璋,自然有人取代劉璋。等到張魯取代劉璋,大勢已去,想要再次入蜀,難於登天。況且你暫時逆取川蜀,然後施以仁政,對老百姓好一點,照樣可以取信於天下。取代劉璋後,厚待劉璋就行了。如果猶豫不決,當斷不斷,自受其亂。
於是劉備終於被說動,入蜀支援劉璋。後來劉備因為孫權攻擊荊州零陵郡、武陵郡,於是回軍。這時龐統又開始給劉備出主意。既然我們已經來了,索性就攻擊劉璋,取而代之。否則白來一趟,機不可失失不再來,龐統給劉備貢獻了上、中、下三策。劉備採用中策,先兼併了劉璋部下楊懷、高沛的兵馬,然後揮師南下進攻劉璋。
可惜的是龐統在率軍攻擊雒縣的時候被流矢擊中,當場斃命。非常可惜。劉備從此斷了一條臂膀。
再說諸葛亮,諸葛亮其實是個治世之能臣,曹操是個亂世之奸雄。兩人正好相反。諸葛亮在治理川蜀方面能力出眾,更是在劉備死後凝聚了劉備手下的文武諸臣。
但是讓諸葛亮代替龐統去出謀劃策,領兵作戰顯然是難為諸葛亮了。這樣造成諸葛亮在用兵上捉襟見肘,連年征伐卻無寸土之功。自己還要處理川蜀政務,最後累死。
因此,龐統主謀,諸葛亮主政,劉關張主戰,這樣的班底是最理想的班底。龐統和諸葛亮角色互換,誰都幹不好。諸葛亮活活累死和連年征伐無果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龐統和諸葛亮不是一類人,無法強行比較。龐統善於帝王之術,類似於劉邦的張良。諸葛亮善於政務,類似於劉邦的蕭何。如果真有劉備統一天下那一天,估計劉備也會效仿當年的劉邦,封諸葛亮為第一功臣。所以諸葛亮和龐統兩人同樣厲害,不分伯仲,你們就不要瞎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