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八號檔案局

    關於李唐天下,在很多的電視劇裡,都將李唐天下的建立,盡歸諸於李世民,說服父親起義的是他,征戰沙場的是他,打下天下的是他,而父親李淵和哥哥李建成,總被塑造成什麼都沒有做,卻坐享其成還迫害李世民的反派。李淵在很多人的心中,也成了一個"兒打天下父親坐"的平庸形象,甚至在兒子們之間的鬥爭裡,李淵像是很昏庸似的。

    而事實真的如此嗎?對此,只想引用一句話:歷史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最後的贏家是李世民,所以歷史的記載評價都偏向他。

    其實,在唐朝的建立中,李世民功不可沒,但是李淵的主導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李淵在隋朝就是能征善戰的將領,並且廣交天下豪傑,鎮守太原時,也是不斷擴充自己的實力,誠然,李世民的軍事能力很不錯,但是社會閱歷更豐富的李淵,同樣也觀察到了天下局勢,並且暗中做著起義的準備,這些,都是不可抹殺的。

    李淵即位後,恢復均田制,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改革科舉制度,為國家選用人才,改革府兵制,為朝廷提供可用的兵源,這一切,都為李世民的在外征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如果說李淵最大的錯,那就是沒有處理好兒子們之間的矛盾,間接導致了玄武門之變的產生,兄弟相殘,自己也被趕下了皇位。

    但並不能因此,就抹殺了李淵的功績,他是一個有所作為的帝王,而不是一個昏庸的,只知道靠兒子的帝王,他的形象,被後來者過於醜化了。

  • 2 # 張明揚不說話

    當然當然不是!這樣的歷史輿論完全是唐太宗李世民刻意營造的,為自己發動的玄武門之變製造合法性。唐太宗的套路是:將開國的主要功勞歸於自己,貶低李建成李元吉,再“製造”父親李淵的無能昏庸來襯托自己的英明神武。如此,大唐的皇位不給李世民這個大功臣還能給誰呢?玄武門之變,乃至李世民登基讓李淵轉做太上皇不也變得合情合理了麼?

    李世民最過分的就是,甚至把大唐王朝建立的最初功勞都安在自己身上。在經李世民“裝修”過的歷史中,太原起兵根本就是李世民以一己之力推動的,父親李淵不僅愚忠,還膽小怕事,要不是李世民的果決堅毅與堅持,李淵連太原起兵都不敢,那就別更別說日後登基做皇帝了。

    這可能就是"兒打天下父親坐"之說的最初起源吧。但你知道那時候李世民才多少歲麼?也就十七八歲吧,李淵這個爸爸心真大啊,竟然把起兵這種要殺頭的事情交給還沒成年的兒子來定奪。

    我們不妨來看看李世民的“製造”歷史的豐碩成果。

    《新唐書·高祖本紀》說“高祖子世民知隋必亡,陰結豪傑,招納亡命,與晉陽令劉文靜謀舉大事。計已決,而高祖未之知,欲以情告,懼不見聽”。看見沒!“懼不見聽”。

    《新唐書·太宗本紀》:“高祖起太原,非其本意,而事出太宗。”看見沒!“事出太宗”。

    李淵李淵,真是冤啊!皇位被兒子也都奪走了,就連年輕時那些光榮與夢想,也被兒子搶走了。

  • 3 # 歷史總探長

    歷史的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又有幾人能知道往日的真相?

    李淵對於大唐功績這一碼子事被人太多的提及,但是我們可以相信的是,唐朝的歷史是曾經被太宗皇帝李世民修改過的,任何一個人修改歷史的初衷大多都是美化自己形象,強化自己功績,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不然,他刻意干涉歷史的幹嗎?為了故意遭受後世口誅筆伐嗎?

    武德九年,在李世民登上帝位之後,就開始對於帝王起居注刻意的關注起來,因為他並不希望自己曾經在玄武門所做的一切被後世所謾罵,刻意一些真相總會比赤裸裸的歷史真相更委婉一些。

    高祖皇帝在建立大唐帝國的過程中,作為李唐家族的檯面人物,他能夠起到的作用自然很大。而這些號令四方的能力可不是李建成、李世民等這些年輕的兒子能夠做到的。

    溫大雅曾經在《大唐創業起居注》盛讚了高祖皇帝的才能以及對於唐王朝建立之初所做出的的貢獻,而《舊唐書》、《新唐書》卻在極力的扼殺高祖皇帝曾經為這個王朝的建立所做的貢獻,更多史料變成為了李世民的一張張專屬表揚信。

    一個政權的誕生,不僅僅是武將的功勞,還有統御大後方帝王的功勞,從這一點上來看,李淵絕對不是一位荒淫無道、懦弱無能的帝王的。

    從太原起兵之初,到武德九年的玄武門之變,高祖李淵一直作為唐王朝中極具權威性、震懾性的帝王。在任何時候,他的絕對領導權都是無人能夠撼動的。

    而李淵在定鼎長安之後,身為帝王的他理所當然的退居二線,掌控朝中大局,這種做法貌似並沒有錯吧?

    縱使平民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在定鼎南京之後,也仍然選擇的是退居二線,將所有的軍政大權交於徐達來進行北伐事宜。

    只不過,李淵從太原起兵到稱帝於長安,速度之快令人無法想象。

    從起兵之初到打進長安城,李淵帶領軍隊僅僅用了14天的時間,這份能力總不能被割捨吧?這難道一位昏聵之主能夠做到的事情?

    當時爭雄天下的並不是僅僅只有李淵一個,至少李淵的戰略眼光是老辣而且獨到的。

    在起兵侵逼長安的14天中,李淵的一句號令就徵集了數萬的軍隊,這份功績恐怕也不能被抹殺吧?難道退居二線就真的是無能之輩?作為帝王的他更為重要的一點難道不是“控一地而制四方”?

    古代王朝中,在搶奪地盤之後,貌似也沒有哪一個帝王還會親自上戰場拼殺的嗎?一味的衝在前線只能證明他不是一位合格的帝王,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歷代帝王莫不於此!

    所謂的"兒打天下父親坐",只不多是在極力的宣傳李世民為唐王朝所做的貢獻,但是這份貢獻的基本準則是你要有這個李淵替你提供的這個舞臺區貢獻,沒有李淵定鼎長安的這個巨大舞臺,何來的李世民在河南、河北兩大戰區的煌煌戰績?

  • 4 # 深夜聊齋

    在一些史料和演義、影視劇中,都說唐朝的天下是由李世民打下來的,而李淵只不過是坐享其成罷了,然而,歷史上的真相併非如此。

    1、李淵領導了唐朝統一戰

    李淵出身於關隴貴族,在起兵之前,是隋朝的唐國公、太原留守,他跟楊廣有姻親關係,同時因為有能力、有名望、有資源,也被楊廣所深深猜忌。 這個時候的李淵,正值盛年,具備了開創屬於自己事業的一切條件,而反觀當時的李世民,只是一個二十出頭的年輕人,無論是從能力還是閱歷上,都還不夠成熟。

    所以,奪取隋朝天下的領導權,肯定是李淵的。在唐朝統一戰中,李世民和李建成在軍事、內政上的分工,也是由李淵來統籌安排的。2、李世民同樣功不可沒

    李世民雖然不是開國皇帝,但卻在接過了李淵的“接力棒”後,對唐朝做出了比李淵更大的歷史貢獻,如果說李淵是大唐王朝的奠基人,那麼李世民無疑是大唐王朝的締造者。 3、李世民對唐朝開國的歷史有所粉飾

    值得一提的是,李世民在發動“玄武門之變”和逼迫李淵退位後,也命人對唐朝當時的史書進行了一些修改,故意強化了他在唐朝統一戰中的作用,這也讓李淵的形象打了折扣,彷彿成為了一個坐享其成的庸人。

  • 5 # 張生全精彩歷史

    歷史上普遍認為,唐高祖李淵的江山是李世民打下來的,有人甚至直接就把李世民稱作“開國皇帝”。甚至按《資治通鑑》記載,玄武門政變之前,李淵曾給李世民說過“江山是你打下來的,我要把江山傳給你”這樣的話。

    (李淵劇照)

    那麼,大唐江山真的是李世民打下來的嗎?真的是“兒打江山父親坐”嗎?李淵在打江山的過程中,真的沒有發揮過什麼作用嗎?

    誠然,李世民在打江山的過程中,帶領軍隊出生入死,南征北戰,確實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認為李淵在這個過程中,沒有起到什麼作用,其實是很不公平的。

    實際上,古代諸侯要想獲得天下,並不完全靠拳頭硬。你就算打起來厲害,你也不一定能獲得大家的認可(比如項羽就天下無敵,但他最後眾叛親離)。你要是得不到大家的認可,你也就不太可能獲得天下。

    李世民確實打了不少勝仗,但如果沒有李淵,李世民就算能打,也是很難獲得天下的。

    那麼,李淵究竟發揮了什麼樣的作用呢?

    (隋煬帝劇照)

    一、李淵有“皇親貴族”的身份。

    李淵本身是西涼開國皇帝李暠的後裔,家中世代顯貴,從西魏到北周到隋朝,李淵祖上都是朝中高官重臣。還有,李淵的母親又是隋文帝的獨孤皇后的姐姐,可以說其皇親國戚的身份是非常明顯的。同時,李淵還是唐國公,是一個非常有分量的諸侯。

    正因為李淵身份顯貴,因此,當他宣佈隋煬帝無道,樹立起反隋大旗的時候,天下人都很擁護李淵,都積極地加入到李淵的“唐”政權裡來。

    有人可能說,李世民是李淵的兒子,李淵祖上所擁有的,李世民祖上也擁有啊。但是,李世民並不是唐國公,再說了,他還只是李淵的二兒子,並不是長子。顯然要是沒有李淵出頭的話,李世民是沒有號召力的。

    實際上,當初李世民就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所以當初起事的時候,他極力攛掇李淵,讓李淵承頭。當李淵不答應的時候,李世民甚至不惜把隋煬帝的宮女搞來,讓李淵“酒後亂性”,犯“欺君之罪”,從而不得不承頭幹。

    我們再看看劉邦,他老爹劉太公也還活著,但他為什麼沒有回去把他老爹攛掇起來,承頭造反呢?就是因為劉太公只是一介平民,捧起來也沒用。

    李淵正是因為身份顯貴,有巨大的號召力,所以李世民才要他爹來承頭的。

    (李世民劇照)

    二、李淵有“必為人主”的傳說。

    古人認為,朝代並不是隨便改換的,有所謂的“命數”。一個朝代就算再腐敗,如果“命數”沒有完,如果沒有新的“真命天子”出現,朝代也不會改換,還得往下延續。只有出現了“真命天子”,大家才會覺得,天下確實應該變了。

    而李淵就是有這種“真命天子”的傳說的。當年,他還是唐國公的時候,有個叫史世良的算命先生,就說李淵“骨法非常,必為人主,願自愛”。這件事,在當時是傳揚出去了的。正因為傳揚了出去,大家才覺得李淵是“真命天子”,因而才積極支援他。

    李世民卻並沒有這樣的傳說。沒有這樣的傳說,他的號召力顯然是不強的,因此,他所獲得的擁戴也是不大的。

    三、李淵有“四通八達”的人脈。

    李淵性格豪爽,喜歡結交天下豪傑。

    當時他利用唐國公的身份,結交了不少人,招攬了不少人才。而他喜歡結交天下豪傑這件事,還曾被隋煬帝猜疑。但是,正是因為李淵結交了不少人,招攬了不少人才,因此,他才具有了四通八達的人脈。而這些人脈,也是李淵最終迅速做大做強的重要原因。

    李世民也結交了不少人才。不過,李世民之所以能夠結交到人才,根本的原因,還是他利用“唐國公二公子”的身份。如果沒有這樣的身份,他就算樂善好施,對人真誠,誰又願意跟隨他?

    像《水滸傳》中宋江那種,本身並不顯貴,實際上要結交到人才,是不太真實的。而柴榮能結交到人才,顯然要真實得多。

    (結交人才,圖取其意)

    四、李淵有“第一桶金”的積累。

    唐朝的江山,雖然最後主要是靠李世民打下來的,但是,積累“第一桶金”,靠的則是李淵。

    615年,李淵靠鎮壓母端兒的農民起義軍,收編了一萬人。接著,李淵又擊敗了絳州的盜賊柴保昌,又獲得了數萬人。617年,李淵又討伐歷山飛賊甄翟兒,又獲得不少人馬。後來,他在打突厥的過程中,又招收了不少人馬。這樣在起兵之前,李淵實際上已經有好幾萬人馬了。這些人馬,為李淵起兵造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可以說,沒有李淵的這些人馬,李世民後來南征北戰,就沒有抓手。

    從以上四點可以看出,李淵在唐政權做大,獲得天下的過程中,所起的所用,實在是至關重要的。

    (參考資料:《舊唐書》《資治通鑑》)

  • 6 # 思維館

    唐高祖李淵,真的是“兒打天下父親坐”嗎

    我們無法否認,李世民在唐朝的建立過程中有著巨大的功勳,他在成為唐太宗後,也著實有著令常人難以企及的氣質,但人都有一個成長的過程,李世民也並非一開始就是這樣勇猛無倫。僅因為李世民在大唐建立中做出巨大貢獻,便否認了他老子李淵的存在,是很沒有道理的。

    唐高祖李淵的霸道,越讀史,越是令人心驚。當年項羽學劍的時候,曾對他叔父說,這是殺一個人的功夫,他要的是能攻略天下,可惜他把手上的功夫學的淋漓盡致,卻輸在了人心上,而李淵,正是將謀略發展到了蓋壓天下的地步。所謂兒子打天下,不過是李淵的手段,說不好聽了,他們都是李淵的手中刀。倚天劍固然是天下絕頂的利器,真正令人畏懼的,卻是掌控它的滅絕師太。

    李淵出生於長安,七歲世襲唐國公,靠著姨母獨孤皇后起家,卻一直被隋煬帝楊廣看不起,大業九年(公元613年),年近半百的李淵才得了個衛尉少卿的官,說難聽了,就是個掌大旗的。

    征討高句麗,是楊廣的一個心結,三徵高句麗搞得天下崩殂。李淵便隨其出征,做個督運糧草的官兒。大業十一年(公元615年),李淵在龍門擊破毋端兒起義軍,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率兵抵禦突厥。

    楊廣其人,雖然暴虐無盡復加,卻是才華卓絕之輩,只是太過急躁扯斷了隋朝體制的韌性。三徵高麗完了,楊廣心裡還在籌備四徵高麗,對沸騰的民怨視而不見,認為泥腿子終究不成氣候,但門閥勢力是個問題,他若浩浩蕩蕩地去徵高麗,恐怕東都大閥在後院效仿楊玄感,來個反叛,那就是撓頭的事情。李閥勢力自然不是傻的,積極籌備反抗,山雨欲來,時李淵任衛尉少卿,在天下之中的東都洛陽之內慄慄危懼。東都李閥勢力沸反盈天,卻被楊廣三下五除二逼反斬除,李淵也姓李,也算是一支李閥勢力,卻居然謀了條逃生之路請出太原,由此可見其手段一二。

    李世民在李淵還沒剖露野心的時候,已經是火急火燎地籌備力量準備反隋,但大隋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貿然反叛,難免被殘餘的隋朝力量盯上。李淵做著太原留守,卻是不動聲色地拉攏各方勢力,對王威等楊廣留下來制衡他的,不可借用的力量果斷剷除,李唐這才極速趁勢而起。

    李淵進關中之後,劉武周由於時機掌握加上地域缺陷的原因,勢力遠遠不及,卻力圖複製李唐進取差距的道路,李唐竟節節敗退,李淵親自出手,終於壓住了陣腳。

    李淵為求突厥支援,是向突厥低過頭的,卻並不把兒子牽扯在內,為將來擊突厥埋下伏筆。當時隴右薛舉收隋朝最鋒銳的鐵騎力量而來,也是他使使者說動了突厥人不再支援薛舉,這才堅壁清野將其拿下。

    上兵伐謀,而李世民,則動手多過動腦,李淵才是李唐勢力最大的智囊。

  • 7 # 素月墨羽YH

    不否認李淵本身有能力,但是選擇窩在長安當甩手掌櫃是他自己的選擇,他自己選擇了墮落,這就怪不了別人了←_←歷史上的開國皇帝劉邦劉秀,曹操劉備,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趙匡胤忽必烈朱元璋,努爾哈赤,一路數下來就司馬炎,楊堅和李淵是最輕鬆的,輕鬆的代價很顯然啊←_←

  • 8 # 奧特萱

    李淵家世顯赫,手握重兵,和隋煬帝還是表親關係。李世民和隋煬帝是老表。他們這個江山其實就是改旗易幟,內部人事變動。

    再個虎父無犬子,李世民也是梟雄一個,玄武門事變就可以看出來。這都是一等一的手腕。我看江山他有份。

  • 9 # 正史漫談

    說李淵是“兒打天下父親坐”,自然有失偏頗;但如果沒有二兒子李世民、光靠李淵自己折騰,可能會出現兩種情況:唐朝統一天下的難度呈幾何倍數增長;唐朝的命不會長。

    首先,後人不能否認李淵作為唐朝開國皇帝的事實,必須正視他在唐朝建立過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對於唐朝的開國過程,如果根據官修史書的記載,很容易形成這樣一種認識:李世民是太原起兵的主要推動者,李淵則全程被推著走,甚至是因為動了隋煬帝的宮女、犯下了滅族之罪,才不得不“下海”造反。

    這當然不是歷史的全貌,李淵並不是唐朝建立過程中可有可無的人物;相反,在起事的初期階段,他一度是事業的中流砥柱。

    李家之所以具備隋末起事的資本,有賴於李淵獨特的出身、高明的處世之道。

    李淵出生於北朝關隴貴族世家,祖父李虎是北周開國“八柱國”之一,自己七歲就襲封唐國公。更重要的是,他的母親出自同為八柱國的獨孤家族,姨媽就是著名的獨孤皇后(影視作品中的獨孤伽羅),而大名鼎鼎的隋文帝楊堅,自然就是他的親姨父。

    鑑於獨孤皇后在楊堅心目中的地位,李淵自然也享受了“愛屋及烏”的待遇。史書稱,“隋文帝獨孤皇后,即高祖從母也,以故文帝與高祖相親愛”,在姨夫母的關照下,李淵先後出任譙、隴、岐三州刺史;表弟楊廣即位後,李淵又先後出任殿內少監、衛尉少卿、兼知關右諸軍事,積累了雄厚的政治資本、廣泛的人脈資源。

    不過,李淵並不是個只會依仗裙帶關係的官二代,他“倜儻豁達、任性真率,寬仁容眾,無貴賤鹹得其歡心”,簡單點理解,就像當初的劉邦那樣,待人接物很有一套,極得人心。

    到了隋煬帝后期,天下大亂,身居高位、深得人心的李淵也受到了來自表弟楊廣的猜忌。對此,李淵機智地“縱酒納賂以自晦”,即用沉迷酒色、收受賄賂這些“沒出息”的舉動,成功給隋煬帝造成自己胸無大志的形象。

    但真實的李淵是這樣的:擔任山西河東慰撫大使期間,他帶領數十騎兵衝入數千起義軍陣中,隨手射箭七十餘發、“皆弦而倒,賊乃大潰”;他剛柔並濟,成功擊敗絳州柴保昌、受降數萬人;突厥來襲,他虛實結合,疑兵、伏兵前後呼應,成功打敗對方。

    由此可見,李淵本身就是一個富有謀略、能征善戰的政治家、軍事家。隨著隋煬帝南下揚州,李淵獲得了太原留守這一要職,手握北方軍事重鎮,給了他在亂世中逐鹿天下的資本。

    根據史書記載,李淵太原起兵,大多是出於李世民的推動。但如王夫之評論的那樣:“高祖慎之又慎,遲迴而不迫起,故秦王之陰結豪傑,高祖不知也,非不知也,王勇於有為,而高祖堅忍自持,姑且聽之而以靜鎮之也。”與鋒芒畢露、年輕氣盛的兒子李世民相比,李淵更懂得韜光養晦、伺機而動,古往今來的成功政治家,哪個不具備這樣的素質?而在決定起兵後,他的一系列舉動堪稱雷厲風行、精準老道:

    他以討亂為名,命令劉文靜、長孫順德等人僅用十天內就募兵過萬;

    面對楊廣親信王威、高君雅的猜忌,他設計栽贓、當眾將對方除掉;

    在進軍關中途中,他所到之處開倉放糧,成功打造起“義兵”的形象,吸引各方投靠;

    面對當時勢力如日中天的李密,李淵敏銳察覺對方妄自尊大的心理,透過刻意謙卑的一封信,哄得對方無心西進、像釘子一樣紮在洛陽附近,替自己擋住了山東兵馬;

    攻克長安的過程中,他嚴明紀律、秋毫無犯,宣佈“犯隋七廟及宗室者,罪三族”;城破後,他命人蒐集圖籍、約法十二條,隨後擁立代王為皇帝、尊隋煬帝為太上皇,一步步、深謀遠慮,向著謀朝篡位的目標邁進。

    由上可見,在唐朝創業的過程中,李淵老謀深算、小心謹慎,步步為營、穩紮穩打,高超的政治智慧體現無疑,無愧為李唐帝國的開國之君。

    但話分兩頭、人有兩面,李淵身上帶有明顯的兩大缺點。

    第一,在關鍵時刻猶豫不決,決斷力欠缺。這一特徵,貫穿李淵人生與事業的全過程。

    公元617年進軍關中途中,由於連日陰雨、交通受阻、軍中缺糧,又聽聞突厥與劉武周將乘虛襲擊晉陽,李淵計劃撤回太原、更圖後舉。這種選擇極為危險:俗話說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太原起兵本質上是以下犯上,這種事既然開了頭,就沒有回頭路,因此李世民就指出:“兵以義動,進戰則克,退還則散;眾散於前,敵乘於後,死亡無日”,只能一條路走到黑。但李淵一意孤行,最後李世民連夜在帳外慟哭才將其驚醒。

    公元619年,劉武周、宋金剛突襲太原、進逼河東。李淵用人不當,先是李元吉棄城逃跑,隨後裴寂指揮無方、導致唐軍潰敗。情急之下,李淵甚至考慮放棄山東地區、一心退守關中。最終還是由李世民主動請纓,率軍全部主力北上,背水一戰擊敗劉武周、徹底收回失地;

    同年底,李世民圍攻洛陽。王世充依託高城堅壘、糧草充足,進行殊死抵抗,唐軍久攻不克,人心浮動,李淵密令退兵。但李世民對形勢判斷如下:“世充......智盡力窮,克在朝夕。今若旋師,賊勢復振,更相連線,後必難圖”,此戰有進無退、是勇氣與毅力的比拼;一旦退縮,將會助長敵人的氣焰,未來的難度將不可估量。不久後,當竇建德率領十萬大軍前來救援洛陽時,李世民仍不退縮,他兵分兩路、圍城打援,竟以少勝多、一戰擊潰竇建德,王世充也隨之投降,唐朝在山東地區的兩大強敵一舉被滅。

    當然了,李淵最為優柔寡斷的舉動,莫過於在立儲大事上和稀泥,最終導致了慘烈的人倫慘案。

    第二,任人唯親,賞罰不明。

    上文提到,李淵出自北朝世代貴族,這既是優勢,但也帶有弊端。史學家呂思勉稱:“論其權略,實出李密之下......觀其刑賞之倒錯,即知其實無人君之德。”咱們姑且不論二李水平的高下,但在用人方面,李淵的氣度、心胸確實比不上李密。

    比如,李淵任人唯親、賞罰混亂,他早年的夥伴裴寂沒有立下任何像樣的功勞,甚至還在對抗宋金剛過程中導致唐軍遭受恥辱性慘敗,但李淵從不介意,讓其常年霸佔僕射(宰相)之職,賞賜毫無間斷;而對於功勞赫赫,當初推動起兵、聯絡突厥、擊破隋將屈突通的劉文靜,只因對方不是自己嫡系,李淵就對其視若無睹,後來還裴寂的鼓動下悍然以莫須有的“叛亂”罪名將其處死。後來李世民就曾痛斥裴寂:“武德之時,政刑紕繆, 官方弛紊,職公之由”。

    李元吉在太原肆意遊獵、凌辱百姓,宇文歆屢屢勸阻無果。後來面臨劉武周的大軍、李元吉棄城逃跑,李淵卻不追究兒子的責任,反而要砍宇文歆的腦袋。

    至於宇文士及、竇軌,在當時均惡名在外;但只因他們都與李淵有姻親關係,一律被唯一要職。而為人正派、才華卓越的李靖,則因與李淵在早年有過節,就被其屢屢找麻煩,甚至差點丟了腦袋。

    李淵的上述作風,帶有鮮明的南北朝特色,給李唐王朝的政治埋下了隱患。而李世民即位後一掃這種頑疾,與父親反其道而行之,他任人以才、虛心納諫,將不同派別、不同區域的人才都籠絡在大唐朝廷,勠力同心、勵精圖治,共同創造了政治清明、為後世稱道的貞觀之治。

    因此筆者認為,李淵絕不是“兒打天下父親坐”,而是個名副其實的開國帝王;但觀察其作為,與其他大一統開國帝王相比存在現實的差距。他的成功,說到底還是因為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以及更重要的,有個文韜武略、“自古能軍無出其右”的好兒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喜歡一個人一定要在一起或者陪在身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