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白衣流觴
-
2 # 軍哥談古論金
秦朝的滅亡和隋朝很類似。楊堅和嬴政都是堅韌不拔的人,而他們的後代卻不同。楊廣初等大寶年號是“大業”,表明了自有一番雄心。楊廣接的是一個好基業,隋朝時政府在各地都修建了許多糧倉,其中著名的有興洛倉、回洛倉、常平倉、黎陽倉、廣通倉等。儲存糧食皆在百萬石以上。而胡亥接手的也是一個燙手的山芋。民怨沸騰,兵力空虛,權力被趙高架空。
胡亥的江山不穩,在於對於人們的經濟和體力的壓榨過於嚴苛,使人們處於一種“亡死,不亡亦死”的境界。而軍隊的精銳北擊匈奴,南征百越,權力的中心處於空白的尷尬境地。只要有一隻偏師攻擊潼關,就會有覆滅的可能。雄心壯志的楊廣,則是自己死催的,開闢大運河,勞民甚重,接著三徵高句麗失敗了三次,引起天下鼎沸。楊玄感則是在這個火藥桶上點了一把火,就象陳勝吳廣一樣。
中國古代道家認為:必須勞其筋骨,餓其體膚,才能使黔首,沒有心情思考,沒有體力搗亂,從而天下大治的理論。以後的帝王也都是按照這個理論來的,無盡的徭役,無窮的稅負只能使你剛剛吃飽飯,剛剛有力氣走回家。
只是這個理論不可走向極端。一旦打破平衡點,大家發現餓死了都完不成徭役和賦稅,就會起來幹他孃的。嬴政的爛攤子是一個快漏水的破船,楊廣則是自己把船鑿爛。
因此,不管帝王是楊廣也好,胡亥也罷。只要他們膽敢為了自己的所謂雄心,耗盡天下的民力,讓大家看不到未來和希望,他的強大的帝國,就象個紙糊的盒子,陳勝吳廣一腳就會讓它露出本色。
-
3 # 趣味歷史之家
秦國從真正開始強大到一統天下,至少要追溯到秦孝公的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從公元前356年開始,截止到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期間,秦國持續奮鬥了整整135年。這要感謝秦國曆代國君嘔心瀝血,才終成大業。因此說是百年基業名副其實。
等到嬴政為秦王之時,天下百姓,大多也有了厭戰情緒,渴望統一來結束無休止的戰爭。嬴政就這樣被當做“救世主”的形象,迎合了很多民眾的心意。
嬴政建立大秦帝國後,儘管統治措施比較嚴苛,但秦軍鐵騎給人的印象實在是過於恐怖,因此,大多數人就算不滿秦朝,但攝於朝廷的權威,對救世主嬴政也就只能敢怒不敢言了。
嬴政去世以後,胡亥繼位為新皇。此時的秦二世胡亥能夠繼承始皇帝的皇位,卻繼承不了始皇帝的才能,整天就知道吃喝玩樂,任用宦官趙高。
在修建秦始皇陵和阿房宮時,秦二世不顧百姓死活,強行徵調上百萬民夫,這些民夫有相當多一部分人有去無回。因此,造成民怨沸騰,各地開始揭竿而起,想著推翻秦朝的暴政。
而此刻,趙高卻對各地起義戰事隱瞞不報,反而加速了權力的爭奪,最終扳倒李斯,成為了大秦帝國新一任丞相。
此刻的趙高,大權在握,漸漸地不把秦二世胡亥放在眼裡。為了驗證自己的權威,特意製造出了指虎為馬的事蹟。
而此時帝國的起義愈演愈烈,秦二世一直還被矇在鼓裡,以為是幾個刁民在作亂。
等到陳勝的部隊逼近咸陽,秦二世才相信了事實,隨即派章邯領兵鎮壓。初期,章邯領兵戰勝了陳勝和項梁的軍隊。但,項羽軍隊破釜沉舟擊敗了章邯,章邯向秦二世求救,卻被趙高猜忌拒絕援助。萬般無奈之下,章邯投降了項羽。此刻,秦朝已經危在旦夕了。
到了這個時候,秦二世胡亥才幡然醒悟,哪裡有什麼太平盛世,言談中表達了對趙高的不滿。
趙高知道,秦二世胡亥開始不信任自己了,因此搶先動手,殺掉了胡亥。
至此,秦朝滅亡。
我們分析下秦朝為何只支撐了14年。
第一,秦朝濫用民力,橫徵暴斂,不斷激起人民的反抗。
第二,秦二世胡亥任用趙高等小人,殺功臣李斯蒙恬等。
第三,秦二世胡亥沒有足夠的威望和能力統治這個帝國。
第四,當時復辟的六國貴族和農民起義軍力量強大。
第五,大秦帝國內部武裝空虛,所以造成了各地農民起義軍初期的節節勝利。
綜上所述,就是秦朝滅亡的主要原因。這裡有一點注意事項就是,以前我們認為秦朝法律嚴苛,但最近出土的秦律否認了這一說法。
-
4 # 火雲鞋神
秦始皇僅僅花了10年的時間,便一舉滅掉六國,建立了第一個中央集權制國家,結束了諸侯國割據紛爭,戰火不斷的局面。本來秦始皇是要傳萬世基業,誰曾想,直到秦二世就滅亡了,只經歷了短短的15年時間。
而說到秦國滅亡的原因,很多人會說是因為秦始皇的暴政。繁重的徭役,抓捕壯丁修長城,修陵墓,修建奢華的宮殿,不斷的發動戰爭,讓百姓不堪重負,苦不堪言。甚至是在沒生路的情況下,不得已發動起義。
但是我們可能忽略了一個細節,秦朝的故地,當時並沒有發生過農民起義。都是一樣的制度,都要服繁重的徭役,怎麼故地就沒有造反起義,很顯然,造成秦滅亡的原因並非如此。
首先,秦滅六國的時候,只是做到了武力上的鎮壓,並沒有徹底消滅六國的貴族勢力,而他們對秦國也沒有從心理上甘願臣服。最典型的就是,秦國滅了楚國以後,有一句話,卻在楚國流傳甚廣,“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最讓人震驚的是,這句話最後盡然就真的得到到了印證。從一開始揭竿起義的陳勝吳廣,再到後來的項梁項羽,再到最後推翻秦朝,建立大漢朝的劉邦,都是楚人。這其實並不奇怪,只是楚南公看到了楚人反叛秦國的決心。秦國雖然武力上戰勝了六國,但是,並沒有完成對六國舊勢力的徹底征服,更沒有完成對六國子民的思想教化。
其次,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採納丞相李斯的建議,用郡縣制取代分封制。這一決定,直接導致了秦在六國故地的力量十分薄弱,放縱了六國舊勢力的發展,以至於秦文化也沒有很好的滲透到六國之中。雖然後來秦始皇焚書坑儒,旨在統一六國思想,但方法過於激進,反而激起了六國更強烈的反抗情緒。
最後,秦始皇延續商鞅變法的思想,雖然保留了六國的貴族勢力,但並沒有對於六國的貴族,給予一些區別於平民的特殊待遇,這也留下了很大的隱患,以至於出現,巡遊遇刺,天降隕石等反叛事件的發生。很顯然他們不會甘心,他們只是在一直等著復國的時機,而這些人大多數又具有廣泛的號召能力,一但秦朝時局不穩,他們便一呼百應群起而攻之。
以上三點才是秦朝短短十五年就滅亡的真正原因。秦國的軍事實力太過強盛,六國實力相差懸殊,秦國快速變滅掉六國,這一切不免會讓秦始皇太過於急功近利,最終卻被六國的勢力反噬。試想如果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能夠放慢程序,給民以休養生息,讓六國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秦文化的影響,或許就是另一番景象,說不定秦始皇也不至於那麼早便病死,他的兒子也不至於那麼不成氣候。
-
5 # 高貴鄉公
秦原是周朝的一個諸侯國,其始祖伯益曾輔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賜了嬴姓。伯益的後人非子曾為周孝王養馬,憑著他的本事,馬繁殖得很快。周孝王於是把秦谷(甘肅省天水市西南面)一帶分封給他,這就是“秦”的起源。公元前770年,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至雒邑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建國,佔領東周王室在關中的領地。
秦王嬴政從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先後滅掉了關東六國,完成國家統一,後北擊匈奴,南服百越。在政治、軍事、經濟、交通、文化及對外開拓諸方面,採取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大大加強了全國之一統,對後世亦產生頗大的影響
秦朝王室嬴姓,故史書上別稱嬴秦,以別於其他國號為秦的政權。秦始皇死後秦二世胡亥與趙高合謀篡改秦法導致大規模平民暴動起義。公元前206年,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秦朝從統一六國到滅亡,只有15年國祚。
秦朝統一六國後沒有分封制,而是施行郡縣制,統一度量衡,和文字,促進了全國經濟文化的發展。但秦朝的統一思想和焚書坑儒則極大地破壞了文化,鉗制了思想,百家爭鳴的局面從此消失。
我覺得滅亡的原因有
一:修築長城,為了防預日益強大匈奴,據記載秦始皇使用了百萬勞動力,佔當時全國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修築起了蜿蜒在群山峻嶺裡的秦長城,並拆毀了六國之間互相防禦的長城,工程浩大,費時費力
,孟姜女哭長城的民間傳說,雖然當時說法種種,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這個故事再現了當時數十萬勞工築長城時餐風露宿,艱難地開山鑿石的苦難和犧牲,
二:統一後法家的治國之策。在秦國的崛起中,法家的商鞅是舉足輕重的。透過商鞅變法促進生產,擴充軍備,秦國實力強勁,橫掃六國。但
統一六國後,商鞅變法中輕視教化,鼓吹輕罪重罰,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廣大人民所受的剝削與壓追。
三:繼承人選擇。始皇在統一六國後沒有明確指定繼承人,為帝國挑選一位合適的繼承人。在沙丘暴斃後,在奸佞之徒的策劃下,秘不發表,嬌詔逼死扶蘇,蒙恬,從此帝國落入了趙高和李斯手中,秦二世在指鹿為馬的昏聵中將自己的兄弟姐妹,盡數殺戮,正直的將軍大臣被逼自殺,自己也身死國滅,親手葬送了祖先歷近數十年創造的偉業。
四:軍事駐屯,秦軍主力為北方大將李恬率領的三十萬戍衛邊軍,這支軍隊在蒙恬死後潰散,保衛咸陽的有蘇角,李由等,駐紮在咸陽有衛尉軍,中尉軍,都尉軍三支軍隊。衛尉軍是近衛軍,約一萬,中尉軍是衛成咸陽,約兩萬,都尉軍是保證咸陽外圍的,約十萬,南方主力是大將任囂與副將趙佗征服百越之地的駐屯軍,這麼多的軍隊的後勤補給是拖垮帝國的一個原因。
五,六國的的不穩定的因素。秦國統一六國的過程就是一次次的軍事征服,充滿了殺戮與荼毒,雖然統一了,但是六國的就地仍然充滿了不確定,加上徭役繁雜,百姓活不下去,紛紛起義。
總的來說,文化教化跟不上軍事的征服。秦掃六合,摧毀了貴族體制,開啟了草莽問鼎皇權的新時代。皇權的旁落。內部茅盾的的調解。於是歷史走上了正規,歷史上的一個時代落幕。
-
6 # 超越愛影視
來看看我們的千古一帝,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都做了什麼,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修正道路、建長城、建秦直道、建阿房宮,建秦皇陵。除了建阿房宮,建秦皇陵外,其它都是利國利民的。其中,建秦皇陵用時37年,共用人數約80萬人。秦皇陵面積:高76米,東西長345米,南北寬350米。始皇三十五年建阿房宮,面積約六十萬平方米,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駕崩,趙高與丞相李斯逼秦始皇長子扶蘇自裁,立始皇幼子胡亥為帝為秦二世,胡亥繼續建阿房宮。
趙高為掌權,結黨營私,剷除異己,掌權後,徵役(建阿房宮)更加繁重,行政更盛從前。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陳勝、吳廣因押送役民未能及時到達而起義。(役民未能及時押送到,可是涼罪),結果各地紛紛響應,雖然未能成功,但為之後的起義奠定了基礎。
秦二世三年,趙高逼涼胡亥,(趙高也是姓嬴與嬴政有些親戚關係的)便想自己登基,大臣們紛紛反對,只能改由子嬰繼位。後子嬰雖然把趙高除掉了,但能用的武將武將已經很少了,項羽與劉邦兩人也應時勢而起,尤其是項羽三萬大軍打破秦軍二十萬,使軍心大增,更是勢不可擋。最終前207年十月,劉邦入關,子嬰出城投降,秦朝滅亡。
總結:先是秦皇陵用時37年,後又是阿房宮,根本沒有與民休息,常年的勞民傷財,致使農民起義,又有趙高引起的內亂,使秦朝無力抵抗,最終導致滅亡。
回覆列表
我總結
主要有以下三大原因:
1、社會矛盾產生:秦統一後,百姓渴望社會安寧。秦朝統治者卻忘乎所以,施行殘暴統治,大量徵發勞役,大建宮室園林和陵墓,坑殺儒生,燒燬書籍十餘年間,不斷動用民力:築長城、修馳道、戍五嶺、造阿房宮、建驪山墓等,徵用勞力數百萬人。
2、社會矛盾激化:秦朝統治者是大一統的勝利者,在長期群雄角逐中積累起來的經驗,並不完全適合統一後社會發展的需要。秦朝統治者不能審時度勢,改弦易轍,仍一味重功利、恃酷法,最終導致了社會矛盾的激化,造成普天之下民怨沸騰的局面。
3、統治階級內部:秦始皇死後,少子胡亥受親信趙高的唆使,夥同城鄉里斯,篡改遺詔,奪取妄為,是為秦二世。秦二世繼位後,各地的反抗起義已風起雲湧,然而統治者仍忙於宮廷爭鬥,大肆誅殺宗室朝臣,加速了秦朝的覆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