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奉新縣百丈山,山高海拔1200米,俗稱百丈.因其高大,氣勢雄偉,故又稱大雄山.大雄山遠看似一尊臥佛,山上峭壁聳峙,危崖突兀,怪石磋峨,雄傑蔥秀,晨夕嵐光四溢,冬春霧繞雲飛,山澗泉瀑飛瀉,四時氣候涼寒。從百丈寺往東走過兩裡山路,到達新塔、三塔的遺址,這是和尚圓寂後骨骸存放之地。百丈禪林一向為人們探幽尋勝之地,不少名人紛至沓來、尋章賦詩,唐宣宗、唐代大書法家柳公權、北宋理學家周敦頤、元朝大書法家趙孟頫、明代吏部尚書蔡國珍都曾來此。今人亦不乏遊觀者,國內各方遊客,日本佛教界更聯袂接踵而來。
百丈山現已更鐘愛為百丈山風景名勝區,位於江西奉新縣,距省會南昌市僅100公里,由百丈山、九仙湯、蘿蔔潭、華林山等景區組成,總面積約300平方公里,1999年被列為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區。
境內山清水秀,鳥語花香,森林覆蓋率92%,主要資源有毛竹、杉木、雜木等。每年產毛竹30餘萬皮。杉雜木400餘立方。
企業有竹地板廠、造紙廠、鑄造廠,每年產竹地板10多萬平方米。
主要農業專案有:茶葉、山羊、肉牛、土雞、田雞、藥材等。
百丈山-蘿蔔潭風景名勝資源豐富,景區內有中國佛教“禪林清規”發祥地百丈寺,有落差100米,寬30-40米犀牛潭瀑布,有六潭六瀑的蘿蔔潭瀑布群,有創辦於宋代的華林書院,還有中國《天工開物》作者宋應星紀念館,有一溫一熱的雙泉九仙溫泉等景物景觀200多處。風景區內生態環境良好,森林覆蓋率高達84.8%。
登百丈山三里許,左俯絕壑,右控垂崖,疊石為磴,十餘級及得度,山之勝蓋自此始。循磴而東,即得小澗。石樑跨於其上,皆蒼藤古木,雖盛夏亭午無暑氣。水清澈自高淙下,其聲濺濺然。度石樑,循兩崖曲折而上,得山門,小屋三間,不能容十許人。然前瞰澗水,後臨石池,風水兩峽間,終日不絕。
門內跨池又為石樑。度而北,躡石梯數級入庵。庵才老屋數間,卑狹迫隘,無足觀,獨其西閣為勝。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閣下,南與東谷水並注池中。自池而出,乃為前所謂小澗者。閣據其上流,當水石峻激相搏處,最為可玩。乃壁其後,無所睹。獨夜臥其上,則枕蓆之下,終夕潺潺,久而益悲,為可愛耳。出山門而東,十許步得石臺。
下臨峭岸,深昧險絕。於林薄間東南望,見瀑布自前巖穴瀵湧而出,投空下數十尺,其沫如散珠噴霧,日光燭之,璀璨奪目,不可正視。臺當山西南缺,前揖蘆山,一峰獨秀出,而數百里間,峰巒高下,亦皆歷歷在眼。日薄西山,餘光橫照,紫翠重疊,不可殫數。(吳正偉將陸續為大家呈上更多美景圖片)
旦起下視,白雲滿川,如海波起伏,而遠近諸山出其中者,皆飛浮來往,或湧或沒,頃刻萬變。臺東徑斷,鄉人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詞於其東,水旱禱焉。畏險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觀者,至是則亦窮矣。
百丈巖以瀑布而著稱,“澗清澈,水石相搏,其聲濺濺;飛瀑瀵湧,投空而下,散珠噴霧,璀璨奪目”。
江西奉新縣百丈山,山高海拔1200米,俗稱百丈.因其高大,氣勢雄偉,故又稱大雄山.大雄山遠看似一尊臥佛,山上峭壁聳峙,危崖突兀,怪石磋峨,雄傑蔥秀,晨夕嵐光四溢,冬春霧繞雲飛,山澗泉瀑飛瀉,四時氣候涼寒。從百丈寺往東走過兩裡山路,到達新塔、三塔的遺址,這是和尚圓寂後骨骸存放之地。百丈禪林一向為人們探幽尋勝之地,不少名人紛至沓來、尋章賦詩,唐宣宗、唐代大書法家柳公權、北宋理學家周敦頤、元朝大書法家趙孟頫、明代吏部尚書蔡國珍都曾來此。今人亦不乏遊觀者,國內各方遊客,日本佛教界更聯袂接踵而來。
百丈山現已更鐘愛為百丈山風景名勝區,位於江西奉新縣,距省會南昌市僅100公里,由百丈山、九仙湯、蘿蔔潭、華林山等景區組成,總面積約300平方公里,1999年被列為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區。
境內山清水秀,鳥語花香,森林覆蓋率92%,主要資源有毛竹、杉木、雜木等。每年產毛竹30餘萬皮。杉雜木400餘立方。
企業有竹地板廠、造紙廠、鑄造廠,每年產竹地板10多萬平方米。
主要農業專案有:茶葉、山羊、肉牛、土雞、田雞、藥材等。
百丈山-蘿蔔潭風景名勝資源豐富,景區內有中國佛教“禪林清規”發祥地百丈寺,有落差100米,寬30-40米犀牛潭瀑布,有六潭六瀑的蘿蔔潭瀑布群,有創辦於宋代的華林書院,還有中國《天工開物》作者宋應星紀念館,有一溫一熱的雙泉九仙溫泉等景物景觀200多處。風景區內生態環境良好,森林覆蓋率高達84.8%。
登百丈山三里許,左俯絕壑,右控垂崖,疊石為磴,十餘級及得度,山之勝蓋自此始。循磴而東,即得小澗。石樑跨於其上,皆蒼藤古木,雖盛夏亭午無暑氣。水清澈自高淙下,其聲濺濺然。度石樑,循兩崖曲折而上,得山門,小屋三間,不能容十許人。然前瞰澗水,後臨石池,風水兩峽間,終日不絕。
門內跨池又為石樑。度而北,躡石梯數級入庵。庵才老屋數間,卑狹迫隘,無足觀,獨其西閣為勝。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閣下,南與東谷水並注池中。自池而出,乃為前所謂小澗者。閣據其上流,當水石峻激相搏處,最為可玩。乃壁其後,無所睹。獨夜臥其上,則枕蓆之下,終夕潺潺,久而益悲,為可愛耳。出山門而東,十許步得石臺。
下臨峭岸,深昧險絕。於林薄間東南望,見瀑布自前巖穴瀵湧而出,投空下數十尺,其沫如散珠噴霧,日光燭之,璀璨奪目,不可正視。臺當山西南缺,前揖蘆山,一峰獨秀出,而數百里間,峰巒高下,亦皆歷歷在眼。日薄西山,餘光橫照,紫翠重疊,不可殫數。(吳正偉將陸續為大家呈上更多美景圖片)
旦起下視,白雲滿川,如海波起伏,而遠近諸山出其中者,皆飛浮來往,或湧或沒,頃刻萬變。臺東徑斷,鄉人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詞於其東,水旱禱焉。畏險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觀者,至是則亦窮矣。
百丈巖以瀑布而著稱,“澗清澈,水石相搏,其聲濺濺;飛瀑瀵湧,投空而下,散珠噴霧,璀璨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