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notzi1710

    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攀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的思想情感。出自:《望嶽》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五言古詩。原文:望嶽唐代:杜甫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譯文: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偉?走出齊魯,依然可見那青青的峰頂。神奇自然匯聚了千種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黃昏。層層白雲,盪滌胸中溝壑;翩翩歸鳥,飛入賞景眼圈。定要登上泰山頂峰,俯瞰群山,豪情滿懷。擴充套件資料:創作背景: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詩人到洛陽應進士,結果落第而歸,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不羈的漫遊生活。作者北遊齊、趙,這首詩就是在漫遊途中所作。賞析:起始兩句以設問提起,既包含著醞釀已久的神往之情,更寫出遠泰山雄拔於齊魯大地的英姿,可謂意出高遠。清代沈德潛《唐詩別裁集》評論這後五個字時說“已盡泰山”,施補華《峴傭說詩》說,這五個字“囊括數千裡,可謂雄闊”。大自然似乎對泰山情有獨鍾,把神奇和秀美集中在它身上。高高的山峰,把泰山南北分割成一邊亮,一邊暗。就好像一邊是黃昏,一邊是晨曉。“鍾”,聚集或集中之意。“陰陽”,山北背日為陰,山南向日為陽。“割”字用在這裡,恰當地描繪了泰山的高峻奇險。清代仇兆鰲《杜詩詳註》說:“岱宗如何,意中遙想之詞,自齊至魯,其青未了,言嶽之高遠,拔地而起,神秀之所特鍾,矗天而峙,昏曉於此判割,二語奇峭。”細望泰山,山間雲氣生髮,層層疊疊,令人心胸激盪起伏。詩人睜大了眼睛,極盡舒展目力,追羨那飛入山間的歸鳥。劉勰謂“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詩人目睹泰山的壯美而情懷滿腔。前一句顯出詩人襟懷的浩蕩,後一句顯出眼界的空闊。“決眥”,裂開眼角,形容極目遠望的樣子。詩人之所以如此,是山高鳥小,遠望所致?還是詩人的神思隨那鳥兒一起飛翔?這兩句在寫景之中,有詩人的不盡之意及神往之情。由望山而聯想到登山。由久慕其名,到遠望近觀,再到決意登山,全詩雖無一個“望”字,但詩人分明不僅是用眼在望,更是用心在“望”。他想象總有一天,一定會登上泰山絕頂。放眼四望,腳下群山是那樣的渺小!《孟子·盡心上》稱“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大概此時也是這樣的心境吧。結句不但令全詩有含蓄不盡之味,更可看成是杜甫的自我期許,展示了一個青年詩人的雄心和氣概。本詩所寫的雖是泰山,卻也是作者借歌頌泰山之雄偉,兼寫自己的胸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蘋果手機擴音正常,聽筒聲音很小咋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