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908515326213

    在劉惜君身上發生了奇特的事情,一方面,她能在諸多熱播影視劇的OST裡展示流行化的音色跟語感,另一方面,她又能在個人作品裡釋放高度另類化的氣質跟色彩。簡單講,她能在大眾審美跟小眾趣味間潤順切換。表面看,這是演唱方式的百搭,但內裡則是作為歌手的全方位素養,她深諳流行要義,她同時也對獨立有足夠精鑽的認知。

    在講求音樂元素Fusion的時代,劉惜君的個人屬性裡就已然自帶Fusion模式,流行跟獨立融合,悅耳跟個性互通。全新EP《硬地之美》,就是這種狀態的再度確認。

    摘掉耳機,關上音響,去現場。這就是在感受劉惜君全新EP《硬地之美》時蹦出來的強烈想法。

    這張錄音室作品所呈現出的完全是最標準的現場化音樂,或者說,其中音樂的魅力在現場場景中會更加突顯。至於原因也非常清晰,因為一位音樂人的加入。此番跟劉惜君合作的是楊海崧,P.K.14樂隊的主創兼主唱,兵馬司廠牌的主理人,她和他配搭,註定是要打造強烈獨立氣質的Live屬性音樂。

    這個組合,既意外又在情理之中。說在情理之中是因為,其實自上張專輯《如我》開始她就呈現出鮮明的音樂風格Indie化的趨勢,劉惜君逐步在獨立音樂形態中塑造出自我辨識度。說意外是在講,沒想到她可以在《如我》的基礎上更進一步,論實驗性跟異質化,今次《硬地之美》裡的三首歌曲都是對前作的再突破。

    《如我》是在諸如Dream-pop這類軟質風格里強化劉惜君的綿長跟溫文,某種程度上講這還是屬於在“舒適區”範圍裡的邊界探試。而《硬地之美》,則是徑直向硬質風格完成跨越,以Rock為大框架,尋求破壁,達成跳進。

    從軟到硬,是音樂質感在變化,更是劉惜君作為歌手的演繹能力在精進。從這個角度來講,楊海崧就不止是音樂合作者的角色,他的貢獻不止於詞曲創作以及編曲製作,而是為劉惜君搭建出全新實驗場景,幫助她在音樂以及文字實現多維度立體化的遊弋。

    音樂維度,有楊海崧在,當然是典型的P.K.14風格。硬,非常硬,明顯區隔於此前劉惜君的特質。當然,在硬的標籤下三首歌曲裡存在三種不同的風味,《無盡》裡可以感受到分支自Punk的Noise Rock氛圍,合成器奇幻音色,噪音牆鋪陳,以及充足的Lo-fi氣息,歌曲全程都在無盡嘈雜的場景裡推進。《假如》則具備典型的Post-punk方向,有清晰的Disco節奏,吉他失真音效貫穿始終,以及大量電子元素的加入,在節奏急速套疊的過程裡,帶動感跟鋒利感同步載入。《長夜》有所舒緩,但依然保持硬度,來自Folk Rock的風味促使整首歌曲散發出質樸原始態。

    三種風味之於劉惜君是嘗新,但並不區隔,她都能完美融入到其中。這有製作層面的精確平衡,也有她自身的良好調整。

    Band Sound是《硬地之美》創作的核心,以樂隊為建制打造極具互動意味以及氛圍感的音樂。依我看,在其中她所擔當的不再是獨立的Singer,而是樂隊裡的Lead Vocalist,由此,劉惜君所展示出的也就不只是單純演唱,而是沉浸在音樂氛圍內,去跟音樂進行互動。一個明顯設定就是,歌曲裡存在大篇幅樂器段落,這屬於常規的樂隊化呈現,藉由此,劉惜君所塑造的即是身處樂隊裡,她跟音樂互融的狀態,人聲跟器樂聲都在為表達增色。

    文字維度,先說文字文字,《無盡》第一句,“她就這樣被莫名地/留在這黑暗裡/沒有任何的聲音/可以幫助她刺穿這空氣”,不作絲毫鋪墊,直切重點,這屬於楊海崧典型的進歌方式;意境縹幻,寓言式虛構,這是楊海崧最風格化的敘事方式。來到全曲重點,“她試著抓住這最後的光”則是乾淨利落的表態,最後則以“這也未嘗不是一種歡喜?”來完成直擊靈魂深處的追問。

    以文學創作的方式進行文字編排,想象力的跳躍感,寫意的浪漫統統足量,以觸發思考為目的進行表達,還有《假如》裡有“那麼我們是不是還有時間?”《長夜》裡有“在我的記憶中還有什麼?”每一句追問都足夠將我們拉進深邃的思考漩渦裡。

    在以往,或許劉惜君的作品多是以無壓力的“賞聽”為主,而在《硬地之美》裡,作為聽者,我們總會在某個時刻陷入辨別、探究的狀態。這是EP內容層面的力度,或是鋒刃或是精準,文字都成為捕捉現實的“利爪”。我個人非常喜歡的一句歌詞出自《長夜》,“如果行走可以認清真相/我願意就這樣不停地漂流”,用身體丈量天地,跟世界交換無限。有浪漫,也有篤定。

    再來談演唱文字,這說的是劉惜君透過演唱傳達所賦予文字的意義,她沒有參與歌曲創作,但卻透過人聲完成“二次創作”。當演唱意識達到一定高度,人聲就會成為重要的創作工具。

    《無盡》主歌部分,聲帶處於重機能的人聲演繹,暗沉色彩直觀傳達,每一次吐字都是低壓情緒在加碼,她用人聲已然塑造出無盡的意味。在唱出“她試著抓住這最後的光”時,更是暗沉中攜帶歇斯底里,那是最後的孤注一擲,尤其“光”字,有對希望的博取,也有面對渺茫的決絕。此處,可以感受到劉惜君在人聲塑造方面的充沛層次感。《假如》,因節奏而適配快速咬字,她足夠利落,演唱出“是不是還有時間”的急促,同時歌曲裡還有多處類似於“講述”的演唱方式,這是完全區別於流行歌曲的唱法,她同樣能夠到位駕馭,以即興模態傳達自由。具體到歌曲語境裡,這可以是文字中頗具想象力的複雜意象的人聲化表達。

    《長夜》,劉惜君的演唱模式再度有調整,基於自然聲區的如常表達,演繹出文字的敘事深意,正如講述一段長夜語境下的人間故事。仍然拿我喜歡的“如果行走可以認清真相/我願意就這樣不停地漂流”來講,這不是全曲核心,但可以聽出經由她的人聲詮釋,豐富層次再度呈現,這裡有來自她流行樂感中的精緻,也有適配獨立音樂氣質的鬆弛,精緻跟鬆弛之間就是其人聲的獨特魅力。

    即便出現在Indie系音樂裡,但她的演唱並不刻意另類,而是保持足量友好度,讓那些有別於商業感市場化的聲音“人格”在足夠悅耳的質感裡翻湧。

    單純就人聲的詮釋而言,這裡可以存在一層對比,同樣的歌曲,她的演唱跟楊海崧的演唱完全不同。這可以視作是基於女性視角的獨特演繹,細膩又敏感,同時這更是劉惜君專屬的特質,她為剛力文字賦予了柔綿,在不失鋒利的前提下增添人文跟文藝氣,她的演唱讓我相信,對於世界以及對於世界裡的人,她都有深入體察。

    從這個角度來講,《硬地之美》裡的Indie Rock,是因劉惜君而美。

    這種美並非偶然,是對她長期專注於此領域的饋贈。時間線拉長就可以發現,能夠來到《硬地之美》,劉惜君經歷了多番的嘗試跟積累,前期或許還有些許稀鬆,但如今她已具備Indie女伶的全部型格,聲音裡,氣質裡都有樣本式的味道。更重要在於,獨立音樂對於她而言,不是僵化的標籤,而是持續挖掘自身可能性的路徑。此前有郭頂,今番是楊海崧,下一回合再換個合作者,換種創作以及製作方式,她還能奉獻出更具實驗新意的音樂。

    劉惜君,正在定義屬於她的Indie Rock。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些作品是進行了大量地PS出來的效果,你認為這樣的作品能稱為好作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