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旗渠位於河南省林州市(原林縣)西部太行山麓,是林州人民在黨的領導下,依靠人民群眾建設起來的一項大型水利灌溉工程。該渠1960年2月動工興建,1969年4月全部竣工。原名引漳入林工程,後正式定名為“紅旗渠”。
林州位於太行山東麓,歷史上是一個酷旱山區。為了解決嚴重缺水問題,1960年2月,原林縣縣委在對林縣山川河流和區域人文地貌深入調查研究、認真勘探的基礎上,經過反覆考察、設計,毅然決定帶領全縣人民動工修建紅旗渠,把漳河水引進林縣。當時,正是中國遭受嚴重自然災害時期,資金、物質、糧食、技術十分匱乏。面對重重困難,具有大無畏英雄氣概的林縣人民戰天鬥地,在建設者們每人每天6兩糧食的艱苦條件下,用汗水、血肉和100多條生命,投資1.25億元(其中7878萬元是林縣人民勒緊褲帶自己投入的),苦戰十年,硬是在巍巍太行山的懸崖峭壁、險灘峽谷中建造了一條人工天河。紅旗渠開鑿于山西省平順縣石城鄉候壁 斷下的漳河上。全渠由總乾渠及3條幹渠、數百條支渠組成,總長2000公里。總乾渠長70.6公里,渠牆高4.3米、底寬3米,引水量20立方米/秒。總乾渠及3條幹渠共開鑿懸崖絕壁50餘處,斬斷山崖264座,跨越溝澗274條,修建隧洞、渡槽、涵洞等各種建築物1080座。支渠配套工程建砌石渠道595米,總長約1500公里。
60年代由林縣人民群眾修建的紅旗渠這一宏偉工程,曾轟動國內外,被譽為自力更生人定勝天的壯舉,有“人工天河”之稱。
紅旗渠的修建,不僅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而且造就了巨大的精神財富--紅旗渠精神。80年代,林縣人民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鼓舞下,靠著在修建紅旗渠戰鬥中培養鍛煉出來的膽略和技能,組建了一支又一支建築工程隊,總人數達13萬之眾,意氣風發地衝出太行山,走向國內外建築大市場,被人們稱之為“十萬大軍出太行”。大量的勞務輸出,不僅使林縣人民解決了溫飽,而且開闊了視野,培養了人才,積累了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資金。
紅旗渠位於河南省林州市(原林縣)西部太行山麓,是林州人民在黨的領導下,依靠人民群眾建設起來的一項大型水利灌溉工程。該渠1960年2月動工興建,1969年4月全部竣工。原名引漳入林工程,後正式定名為“紅旗渠”。
林州位於太行山東麓,歷史上是一個酷旱山區。為了解決嚴重缺水問題,1960年2月,原林縣縣委在對林縣山川河流和區域人文地貌深入調查研究、認真勘探的基礎上,經過反覆考察、設計,毅然決定帶領全縣人民動工修建紅旗渠,把漳河水引進林縣。當時,正是中國遭受嚴重自然災害時期,資金、物質、糧食、技術十分匱乏。面對重重困難,具有大無畏英雄氣概的林縣人民戰天鬥地,在建設者們每人每天6兩糧食的艱苦條件下,用汗水、血肉和100多條生命,投資1.25億元(其中7878萬元是林縣人民勒緊褲帶自己投入的),苦戰十年,硬是在巍巍太行山的懸崖峭壁、險灘峽谷中建造了一條人工天河。紅旗渠開鑿于山西省平順縣石城鄉候壁 斷下的漳河上。全渠由總乾渠及3條幹渠、數百條支渠組成,總長2000公里。總乾渠長70.6公里,渠牆高4.3米、底寬3米,引水量20立方米/秒。總乾渠及3條幹渠共開鑿懸崖絕壁50餘處,斬斷山崖264座,跨越溝澗274條,修建隧洞、渡槽、涵洞等各種建築物1080座。支渠配套工程建砌石渠道595米,總長約1500公里。
60年代由林縣人民群眾修建的紅旗渠這一宏偉工程,曾轟動國內外,被譽為自力更生人定勝天的壯舉,有“人工天河”之稱。
紅旗渠的修建,不僅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而且造就了巨大的精神財富--紅旗渠精神。80年代,林縣人民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鼓舞下,靠著在修建紅旗渠戰鬥中培養鍛煉出來的膽略和技能,組建了一支又一支建築工程隊,總人數達13萬之眾,意氣風發地衝出太行山,走向國內外建築大市場,被人們稱之為“十萬大軍出太行”。大量的勞務輸出,不僅使林縣人民解決了溫飽,而且開闊了視野,培養了人才,積累了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