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天高雲淡839
-
2 # 讀書小兒郎
題主,你好。
多年前讀過一首詞,當時並沒有多深感觸,然而因為自己目前遭遇的困境,才對詞人當時的心境有了些許理解,便被詞中的畫面和詞語深深擊中,宛如自己便是詞中人。把這首詞分享給你,希望你能喜歡。
虞美人·聽雨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因為年少之時,家境還算不錯,事事都有父母幫忙張羅,也算無憂無慮的度過了一段愉快的時光。但是現在獨在異鄉,生活壓力很大,忙東忙西也達不到自己心中希望的樣子。有時候就很糾結現在的生活,煩惱和鬱悶常常在夜裡徘徊。真的很佩服詞人在數百年前就能完美的闡述不同年齡的心理狀態。能夠穿越時空的交流,大概就是文學最大的魅力所在吧。
最後用清代心齋居士的一段話為題主的題目做下備註:
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深淺,為所得之深淺耳。希望大家能夠多多閱讀,即便當時覺得不過平平,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個時間裡,能會心一笑,噢,原來我們曾經見過。
-
3 # 孫國起
謝邀!上學時,由於受理解能力限制,許多古代詩詞僅能理解字面的意思。隨著閱歷的增加,對古詩詞又有進步的認識!比如讀蘇軾的《赤壁賦》,聯絡《三國演義》古戰場風雲,意境自然更上一個層次!讀岳飛的《滿江紅》,聯絡宋金戰場風雲,理解與上學時大不相同。…
-
4 # 小呂子705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_《遊子吟》
當然《遊子吟》這首詩,小的時候第一次讀這首詩是從來都沒有把它當做一會事,只把它當做讀書的時候老師交給我的一種任務,沒有任何感覺,沒有任何新鮮感。只有當我長大以後在來讀這首詩的時候才發現這首詩是那麼的感人,我也終於知孟母對孟子快要出遠門的那種擔憂那種不放心。我每讀到這首詩時,我就想到我每次出遠門時,我媽媽每次對我的嘮叨,真的是“兒行千里母擔憂”,讀完這首詩時,我也能體會到我母親的心情了,這是令我最感動的詩,也是我最喜歡的詩之一。我也希望在外的朋友沒事打個電話給父母,他們的要求並不高,只是想聽聽他們子女的聲音而已,這就是他們最大的願望,可這件事對你來說只是小事一樁而已。
-
5 # 華姐wy
李白的詩詞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這首詩連幼兒園小朋友都會朗朗上口,年少時,背誦這首古詩的時候沒有什麼,就是覺得押韻順口,多年以後,孤身一人離開故鄉哈爾濱,在外面打拼的時候,特別是中秋節,深有感觸。
每到夜深人靜時,舉頭望明月,就真的低頭思故鄉呀!心好痠痛,故鄉的雲,故鄉的雪,故鄉的特產,故鄉特有的西餐,故鄉香甜的蘋果,故鄉的人,豪邁義氣,鄉土氣息,四季分明,春暖花開,鳥語花香,金色的秋天,白雪皚皚的冬天,雪雕,冰燈,還有故鄉的回憶。
其實,最讓人揪心的痛,就是老媽媽孤獨寂寞,無人陪伴,愧疚難捱。媽媽不願意離開故土,難捨難分故鄉情,在這裡只能遙祝媽媽健康快樂,女兒無法陪伴,有機會一定加倍補償,愛您親愛的媽媽!
-
6 # 小雅詩詞沙畫
長相思,長相思。欲把相思說似誰,淺情人不知。——晏幾道《長相思》
我讀詩的歷程有點顛倒,九歲之前喜歡讀閨怨詩,覺得好歹詩裡還有個人,能仗著看過的幾部電視劇懵懵懂懂地懂一點,但也只是一點點而已,所以初讀這首詩時還小,什麼“淺情人不知”,完全不懂。長大了,談過戀愛了。才體會到,你想那個人呀,想得不得了,卻沒辦法向人傾訴,朋友你不好意思,跟你想念的人說吧……他好像並沒有把自己放在心上,所以……他不懂這種想念。
少年不識愁滋味,欲上層樓。欲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辛棄疾《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我家家境並不好,但是實話說整個學生時代,我都沒體會過“家境不好”該有的感覺,也沒有從心底實實在在地體諒過父母的辛苦。現在長大了,除了要養活自己,也不自覺因為家裡的事憂心了,訂單少了該怎麼辦、合租夥伴退租了怎麼負擔房租、一把年紀了還沒把自己嫁出去、家人身體不好、拆遷不公正沒處講理等等等等。
真正經歷過這些,才覺得學生時代那些懵懂的、矯情的、到處跟人嚷嚷的所謂的“愁”,根本算不上“愁”,那簡直是種幸福呀;而現在,就算別人問你一句“有啥不高興的?”也只是微微一笑搖搖頭說“沒有”。
-
7 # 正直的竺子
綠蟻新醅酒
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
可飲一杯無
白居易 —《問劉十九》
初讀的時候只覺得很美,具體怎麼美就不知道了,只是背了下來。
很多年以後,獨自漂泊在外,每當想起在遠方的好友,只能通個電話,影片,無法觸及彼此的溫度,在床上徹夜的聊,一起去吃頓飯。
才發現,作者最友人的期盼和等待,在雪夜,我溫好了酒,屋裡暖烘烘的,看見牆壁上的倒影,等待它成雙,展開笑顏,是那麼平常,又是那麼溫馨。
現在約好友吃個飯,以前是,走,吃飯去,現在是,明天有沒有時間,一去去吃個飯?多了無奈的期盼。
每當讀出這幾句,像及了憂傷。
-
8 # 平凡2850
說來也巧,正有一首詩,當年初讀和如今在讀,只有深深的感觸。
杜甫《憶昔兩首》之二: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
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宮中聖人奏雲門,天下朋友皆膠漆。
百餘年間未災變,叔孫禮樂蕭何律。
豈聞一絹直萬錢,有田種穀今流血。
洛陽宮殿燒焚盡,宗廟新除狐兔穴。
傷心不忍問耆舊,復恐初從亂離說。
小臣魯鈍無所能,朝廷記識蒙祿秩。
周宣中興望我皇,灑血江漢身衰疾。”
初讀時只覺得開元盛世,大唐風華,如今讀罷《唐史》,方知杜甫那生於唐朝深深的悲哀。
所謂盛唐,不及宋明,更無論秦漢,只不過是一張被後人美化的畫皮。
在唐朝280多年的歷史當中,安史之亂之後的亂世佔據152年,藩鎮割據,朋黨相爭,宦官擅權,兵變、民變四起,人口從天寶時期的5300萬,歷經200年亂世直至北宋開國,人口一路下降至1000多萬,可見此段時間的黑暗與混亂。
去除上面的這段時間,從李淵建唐的西元618年算起,唐朝還剩餘時間也就130年。
唐朝花了10年時間,到628年才基本統一了王世充、竇建德、杜伏威、梁師都、劉武周等等割據勢力。
去除10年統一戰爭,唐朝相對還好點的時間也就120年。
李世民時代基本處於戰爭創傷和人口恢復時期。
隋煬帝大業5年時,全國有戶890萬戶,人口4600萬,而到貞觀22年,唐開國30年時也僅僅由貞觀初年的200萬戶升至300萬戶。
高宗武后時期,仍然屬於恢復期,至705年武后統治結束,全國有戶615萬戶,3700萬人口,直至740年唐玄宗開元28年,全國戶數達到840萬戶,人口4800萬。
也就是說唐建國120年了,人口才恢復到隋煬帝大業時期的水平。
安史之亂前夕,唐朝人口達到頂峰,天寶13年,有戶906萬,全華人口5288萬。
而我們對唐朝的所有了解好像到了唐玄宗後就戛然而止了,為何如此?
因為“安史之亂”後的唐朝恐怕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最混亂也是最恥辱的時代。
人們認為唐朝強盛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唐朝打敗了突厥、吐谷渾、薛延陀等遊牧部落,其實,像突厥吐谷渾薛延陀這樣的小部落,就算沒有唐朝,也會被各種黠戛斯斡朗改拔野古骨力幹們弄死。
唐朝真正的對手其實是吐蕃。
而吐蕃軍隊入宼號稱固若金湯的長安城如入無人之境,唐天子落荒而逃,吐蕃在長安扶持傀儡,大肆劫掠,此奇恥大辱。
唐朝後期統治者上演“天子九逃、國都六失”,唐朝疆域全面萎縮,山河淪陷大半,吐蕃在佔領區用野蠻手段推行“吐蕃化”,漢家兒女在自己的國土淪為亡國奴。
唐朝統治者知恥而不後勇,平叛“安史之亂”向回紇搖尾乞憐,平叛“朱泚之亂”又向吐蕃卑躬屈膝,唐朝統治者在付出史上最無恥的代價後又苟延殘喘了一百多年,然而國內民眾早就食不果腹、十室九空,唐天子在異族面前搖尾乞憐,顏面盡失。
唐朝先後與吐蕃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賣國條約《唐蕃清水盟約》,之後又發生了平涼劫盟和長慶會盟,可謂喪權辱國。
唐朝前期,統治者熱衷於爭權奪利,爆發的政變堪稱史上之最,玄武門之變、神龍之變、李重俊之變、唐隆政變、先天政變……
唐朝後期,安史之亂、朱泚之亂、奉天之難、甘露之變、白馬驛之禍……末期又爆發了黃巢之亂、裘甫起義、龐勳起義……
可以說,終唐一朝爆發的宮廷政變、軍事政變是中國曆代之總和。
嚴格的說起來,唐朝領土維持大一統不過短短30多年,就算是在這30年裡,西南有吐蕃國,有南詔國(738年建國),西北有渤海國(698年建國),他們都是在唐朝的眼皮子底下建國,如何談得上盛唐?
唐朝統治者還無恥的養肥了一群遊牧民族,他們在李唐的民族搖籃裡茁壯成長,併為以後為害中原養精蓄銳,人們卻把這種養虎為患的行為美其名曰“開放、包容”,然而唐朝統治者在對待自己的人民方面完全看不到任何開放和包容,長安城就是一座吃人的人間煉獄,沒有夜市,沒有遷徙自由,和北宋的汴梁熱鬧的夜市、繁榮的經濟和自由的格局相比有不啻霄壤之別。
後人還一直把那句“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掛在嘴邊,杜甫表示無法接受。
回覆列表
紅樓夢: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
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意?
(二) 世人都曉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一堆荒冢草沒了
辛棄疾:
何處望神洲,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之人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
兒竟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王安石:
京口瓜州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像這樣的詩句還很多。初讀不以為然,但過時再讀,深思其意,猶覺日露雲飛,茅塞頓開。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