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葉赫一超啊
-
2 # 過客霍姥爺
古往今來,典型的儒道之間的表達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中國自古以來,沒有絕對的儒家,也沒有絕對的道家,只有相對永恆的佛家……
儒家主張積極入世為官,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說是為社會服務,實際不乏私心!儒家一旦受挫,便轉變為道家,搖身一變,獨善其身,不問天下事。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我眼中的三道合一》,我的觀點是,無論是儒家道家還是佛家都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其中儒家最虛偽,也可以說經常為虎作倀,道家是管好自己,修身養性,佛家相對灑脫一些,無論壞人做了多少壞事,只要,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是典型的和稀泥。
只有基督教,屬於敢愛敢恨,只要做壞事,就要受到懲罰,絕不姑息遷就。
-
3 # Galaxy108
儒家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程頤、朱熹(繼孔子後最博學的大儒)等等。
道家的代表人物有老子、莊子、列子、鬼谷子等。
儒家主要是以孔子為思想領袖,華人基因中的責任思想(以天下為己任)、忠孝思想(仁、義、禮、智、信)、恕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倫理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儒家思想與專制統治結合的結果。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顯示出了儒家的始終秉持一種積極入世的態度。儒家提倡德政、禮治和人治,講究禮樂制度、君臣父子、中庸之道。
由於它大統一的思想適應封建統治的需要,“仁政”和“以德治民”有利於社會穩定和發展,以及儒家超前的教育理念使得儒家思想成為了幾千年封建社會的主流思想。
道家以“道”為核心,認為大道無為、主張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剛柔並濟等政治、經濟、治國、軍事策略,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是“諸子百家”中一門極為重要的哲學流派,存在於中華各文化領域,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道家思想是無所不能、長生不滅,有辯證法的因素和無神論的傾向,主張清靜無為,反對鬥爭;提倡道法自然,無所不容,無為而治,與自然和諧相處。
道家提倡“無為之治”,要順應自然,不能刻意,提倡用“道”來探究 人、自然和社會之間的關係,顯示出的是一種“出世”的態度。
-
4 # 有話少說
儒,孔孟。道,老莊。區別,道不同,不相為謀。
儒家,仁義忠孝,唯上智下愚不移。
道家,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混亂,有忠臣。
-
5 # 嶺東彩雲
儒家的代表人物,首推孔子。道家的代表人物,首推老子。儒家的終極目標是實現“大道之世”,分析探討“如何做”“怎樣做”,而且描繪了一副清晰的藍圖:一一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任能,養性修睦,……,此所謂大同。/而道家是順其自然,無為而治,(即聽之任之,遵從自然之道),因為福禍相依,高下相隨……。儒家與道家,對於“道”的解釋下盡相同,儒家的“道”,是指最好的最美的,而道家的“道”,就是遵從自然,順從自然,無須刻意為之,亦無須妄為,即無為而治。
-
6 # 靜裡水聲1
儒家代表有孔丘 ,孟子,董仲舒,孔融,韓愈,朱熹,王陽明等。
道代表有老子,莊子,荀子,諸葛亮等。
他們都是君王和統治階級的走狗,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文化理論鼓吹者!
-
7 # 搏鷹人
何謂儒?何謂道?
儒家以仁愛論為立論基礎,也就是有差別的愛,層層遞進,層層擴充套件的愛。愛自己的父母,天性也;擴充套件到愛兄弟姐妹,人性也;在擴充套件到愛鄰里鄉親,這是道德;最後擴充套件到華人天下,這是理想。仁愛代表一種責任,是一種推己及人,由近及遠的責任。這種社會責任體系建立起來之後,以義禮智信鞏固和輔佐這個體系。儒家的道德體系,是一種雙向要求的社會道德契約,如君正臣賢,父慈子孝。居上位者要做到前提,居於下位者要履行義務。一方面不遵守這個道德契約,另一方面則不必履行義務:君不正則臣投外國,父不慈則子奔他鄉。從認識論方面,主張格物致知,也就是觀察、分析、推究事物來獲取知識,是一種主張實事求是的唯物主義認識論。
道家以道為立論核心,何謂道?道法自然,也就是順從自然;道是由自然推及社會的規律;道是人與自然都必須遵循的終極法則。那麼既然有著道的存在,不論是君王百姓都應當順道而為,既然道是自然,那麼推及社會當中自然就是無為而治。正所謂“上如標枝,民如野鹿”,“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從哲學思想上看,道家主張“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這是一種唯物主義的辯證法,主張世界是運動發展的辯證唯物主義發展觀。當然,這裡一、二、三的解釋還有爭論。一說這裡的一二三為虛指,其意為量變引起質變。另一說一代表獨一無二的道,二代表陰陽,三代表陰陽和合。
那麼區別在哪裡?
儒家側重於社會道德倫理學說,其目的在於為禮崩樂壞的亂世重建社會道德體系,以入世的態度來推行這個道德體系來變革社會。而道家側重於哲學理論,以道為核心,遵循道,順應道,主張“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的出世哲學。
-
8 # 平凡2850
先說答案
第一個問題:儒家和道家的代表都有哪些人?
正統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和荀子。
正統道家的代表人物是黃帝、老子和莊子。
先秦之後,基本上沒有正統的儒家、道家人物了。
第二個問題:儒家和道家有什麼區別?
關於道儒的源流關係,葛洪在《抱朴子·內篇·明本》中說:
“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
道為儒之本,儒為道之末。
道家思想,講的是天倫無所不包;
儒家思想,側重於人倫。
人倫效法天倫,即為道儒之本末關係。
《抱朴子·內篇·塞難》篇中又說:
“道者,萬殊之源也。
儒者,大淳之流也。
三皇以往,道治也。
帝王以來,儒教也。”
“儒者,易中之難也。
道者,難中之易也。”
道為三皇之學,老子為集大成者;
儒為周朝之學,孔子為繼承者。
從道家到儒家上古石時期,並沒有後來我們所理解的這些文化,他們遵循的是一種天教天文天化的文化,並沒有我們現在所理解的這種文明的存在,
在那個時候,人們生活在完全的天然環境中,這時期的人們,自然而然的本能般因循天地法則而生活。
人和天渾然一體,這時期的人,也就不需要用人為制定的法則來教化他們。
也就是老子所說的那種不言之教,這樣的治世思想,後世稱之為道家思想。
後來,隨著人口的增加,社會結構日益複雜,人們不再能夠本能地因循天道而生活,又為了滿足社群日益增長的食物需求,人類走進了農業社會。
社會組織結構的複雜,帶來了日益繁多的社會治理事務,聖王不得不依靠越來越多計程車人團隊協助他治理天下,而要想因循事物天然的秩序規律處理事務,則需要對“道”的深刻理解和掌握。
然而,這對大多數人來說,是很難的。
無法做到法天則地,那麼就會人法人,這樣就不可避免的走向了人倫之理。
所以,為了在脫離自然秩序之後,人可以繼續生存和生活,進行生產,華夏族群中那些通天徹地的聖人觀天地,由天文而人文,以天倫定人倫,建立了一種新的法則秩序--文明。
文明被創造出來之後,人們生活在一種人為發明出來的人文環境中。
所謂的文,觀象再抽象成文的意思;
所謂的化,是指以人文來教化百姓。
從之前的以天來教化百姓,變成了以人來教化百姓。
這種人文教化,也就是禮教。
這種人文思想,逐漸演變成了後來我們所瞭解的儒家之道。
儒家是人對天倫之序的模擬還原。
要在人這個單一生物中,模擬並還原出來整套的天倫秩序,上事天下愛民,所以它必然是極致而繁複的。
後來禮崩樂壞,人倫紀結束,天下進入了法家所塑造出來的秩序。
法家是在儒家的基礎上,進一步放大了人,同時也進一步規約了人。
在禮教文化中,天子的權力,來自於以德配天,人文之序的根基,還是在於要合乎天倫。
而在法家的秩序中,皇帝就是天本身,從儒家的以禮治天下,變成了法家的以權治天下,人的權力被放大了極致。
這就是從道家,到儒家,再到法家的華夏文化三變。
很多人認為,儒家思想是孔子創立的,其實不然。
自從中國進入農業文明之後,以人為核心,以人倫為生存法則的儒家思想就誕生了。
開天而立人,則天而定人,是謂儒。
孔子之道,並不是自己創立的,而是師從周公;
周公之道,也不是自己創立的,而是師從堯舜;
堯舜之道,也不是自己創立的,而是師從黃帝。
黃帝之道,從何而來?開天之聖人開天而得道。
周公、孔子,他們是站在開天古聖的肩膀上,為我們這個民族繼承並創立更完備的生存之道。
開天之聖是誰呢?是羲皇,是神農,是黃帝。
《道德經》中說:“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預言的,正是這樣從道到儒再到天下大亂的路線圖。
----------------------
以上
-
9 # 九九歸真999999999
儒家的代表人物: 孔子, 孟子, 荀子。道家的代表人物 : 黃帝, 老子, 莊子。儒家的內聖外王,和修齊治平與道家是同源的。其中"修身"不是人們認為的那樣,是儒家獨有的。
回覆列表
儒家代表:孔子 孟子 荀子
道家代表:老子 莊子 鬼谷子
其本質區別是:儒家思想主旨是仁義,捨生取義,以仁孝治國;道家思想主旨是自然和諧,道法自然,以無為治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