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梅侃
-
2 # 冬日暖陽46625
特赦1958電視劇太好看了好久都沒看到這麼精品的劇故事精彩演員演技好確實是把人代入劇情了全家追劇中就是播的太少昨天才播了一集
-
3 # 了凡141509510
改造戰犯的確體現了以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博大的胸懷、長遠的戰略眼光和高尚的人道主義精神。站在今天回看,事實證明戰犯的成功改造為中日友好及和平統一臺灣埋下了很好的伏筆。劇中演員認真細緻的演繹,再現了歷史的真實場景!感謝劇組所有人員的付出,讓我們享受盼望已久的精神大餐!再多嘴一句,幸好沒請小鮮肉和流量明星,不然結果很難預料。
-
4 # 百草巖
他們的心境當是五味雜陳,各有不同。記得當年看《將軍決戰豈止在戰場》時即有此想。他們想的很多很全,但唯獨沒有想到這改造政策是真的,從根本不信到懷疑,再到逐步相信……那種心境,我覺得非親歷者很難言表。
-
5 # 使用者4209684412847
很巧合這段時間,有特赦和奔騰歲月兩部戲差不多涵蓋了中國建國後所有逝去的歲月,電視劇還都挺客觀的,沒有誇大成份,只是述說演繹當年的歲月,沒有貶低也沒有抬高,挺好的,這要是年輕人看一看多好,幾乎建國後所有事件都客觀再現了。
-
6 # 白石61
因此我們應該相信。世界觀的改造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哪些起義的將軍們是識時務的,這些不識時務的將軍們的人生暗然失色。
-
7 # 源源和哲哲
只是不明白為什麼要虛構劉安國、葉立三兩位人物,還有非常有代表性的文強、曾擴情、鄭庭笈等等劇中沒有,這些人的傳奇故事不比虛構的劉安國、葉立三精彩多了啊。
-
8 # 諸城桃園
巜特赦1959》播放一來我沒一集都認真仔細觀看,基本符合歷史的,因為我的父輩參加了淮海戰役,對活捉杜聿明的時候,戰士們有個口號把杜聿明叫做肚路明,活捉肚路明的口號響徹整個戰場。
-
9 # 董小姐的老爸630
請所有影視劇製作人員捫心自問,我們是否真的對歷史負責,我們是否真的還原了歷史真像,換句話說,我們是否經得起歷史檢驗,
-
10 # 蕭武
斷斷續續的看了一點《特赦1959》,裡面有些內容還是可以的,但有些就有點過頭了。
其中比如王耀武,被俘之後對改造的態度其實是比較積極的。因為他之前抗戰有功,所以在被俘之後,就得到了解放軍高層的肯定,並寄予他好好學習,認真改造,他抗戰的功勞人民是不會忘記的。所以,解放戰爭還沒結束,他就主動請求在廣播上發表了一個講話,呼籲國軍統帥部放棄抵抗,實現和平,不要再繼續頑抗,塗炭生靈了,應該為民族儲存元氣。當時三大戰役還沒有結束,所以他這個積極的態度是很好的。
其實許多國軍高階將領在剛一被俘的時候,就感受到了解放軍的不同。如範漢傑、杜聿明等將領都回憶說,他們在剛被俘的時候,以為自己是一定會被殺的,尤其是被列入了戰犯名單的那些人,內心是思想包袱很重的。但是被俘之後,解放軍卻並沒有虐待和歧視他們,反而儘可能的照顧他們的生活,有病的治病,負傷的儘量治療,將官以上的將領另外編組,開小灶吃飯,吃得比普通的解放軍指戰員都要好,解放軍指戰員在接待他們的時候表現得也都很和氣,對他們在思想上也是有所觸動的。
杜聿明被俘之後曾有過“為黨國盡忠”的想法,試圖頑固抗拒改造。但他一直患有重病,在去指揮淮海戰役的時候,他就已經身體狀況很糟糕了,可以說是為了黨國,他是拼了老命去的徐州。他在戰前和戰役進行中提出的方案,國軍統帥部都同意了,但在執行的時候,尤其是車就不能打,打就不能撤的問題上,明明同意了他先撤到蚌埠之後再反攻,結果他才撤退到蕭縣與永城之間,就強行命令他轉向東南攻擊前進,解救黃維兵團,結果導致整個杜聿明集團三十萬人被解放軍包圍殲滅。
所以,從杜聿明的角度來看,淮海戰役失敗的問題關鍵在於國軍統帥部的瞎指揮,亂命令,改變了既定作戰計劃和方針,不斷臨時改變計劃,才導致了整個淮海戰役中華東戰場的國軍主力兵團盡數被殲,責任並不在他,而在統帥部自身。但他在戰犯管理所的時候,得到外面的訊息是,國軍統帥部將淮海戰役失敗的責任一股腦兒全推到他頭上了,不僅絲毫沒有反思統帥部自身的問題,反而指責他排程無方,指揮不力,導致整個戰役全線崩潰。這在他的思想上衝擊是比較大的。
此外,杜聿明的病也是在戰犯管理所得到了比較好的治療。當時新中國剛剛成立,醫療條件和水平都很有限,但在中央的關照下,還是對他們給予了比較好的照顧,醫療上也儘量救治,治好了杜聿明的病。這對杜聿明的感化作用當然也是非常大的。兩相對比,他準備為之效死盡忠的黨國把戰役失敗的責任都甩給了他,而他非常抗拒的解放軍卻為他治好了病,並沒有因為他是戰俘就對他有什麼特別的歧視和虐待,思想上當然也就慢慢轉過來了。
還有楊伯濤、廖耀湘等人,在被俘之後被抽調去軍事學院教學,編寫教材,發揮他們的長處,讓他們為人民軍隊的現代化建設做出一定的貢獻,這同樣是讓他們非常感動的,所以改造起來也就相對容易一些。楊伯濤就為志願軍編寫了一些美式裝備的特點的資料,供志願軍作戰的時候參考。在楊伯濤看來,這是民族大義,所以她並沒有像當時國軍其它被俘將領那樣,站在美國一邊,而是站在民族大義的立場上看問題,轉變起來也就更加容易了。
當時國軍被俘高階將領中普遍存在抗拒思想改造的原因中,最重要的就是他們在思想上並不認輸,而把失敗的原因歸結為各種原因,比如一些地方部隊的戰場起義,也就是他們所謂的出了叛徒,以及情報洩露,比如現在許多人還在說的郭汝瑰的問題,以及其他一些高階將領所謂認為的是統帥部的瞎指揮。但志願軍擊敗美軍讓他們意識到,他們失敗並非偶然,而是必然的,即使沒有那些他們所謂的客觀因素,他們也一樣會失敗,解放軍的強大超出了他們的預料。連美軍都輸了,他們還有什麼好不服氣的呢?
但對有些人的形象塑造就有些過頭了,比如黃維,多次反覆和戰犯管理所的幹部和戰士對抗,乃至進行辯論,還講得大義凜然,頭頭是道,幾乎讓一些人覺得黃維更像正面人物。其實並非這樣。黃維的問題不只是投擲燃燒彈,而是在突圍的時候要求國軍空軍投擲甲種彈,也就是毒氣彈,掩護兵團撤退,這個訊息被公佈後,他思想上包袱比較重,壓力比較大。他在戰犯管理所成為死硬分子,也不是正面對抗,而是以消極迴避改造的方式進行的,只是頑固和迂腐而已,不應該弄得那麼高大全。
至於軍師長級別的將領,大多數人實際上對改造都還是比較積極的,畢竟他們都清楚,自己只是被當成打內戰的工具,是當作炮灰的,和國軍最高統帥直接接觸的機會也很有限,對黨國的感情也沒有那麼深,所以思想轉變起來也比較容易。尤其是,他們的級別不足以被納入戰犯名單,加上其中一些人在抗戰時期戰功卓著,所以他們認為自己還是能夠得到解放軍的原諒的,只要好好改造,就會得到新生。所以,他們在戰犯管理所裡表現都比較積極,儘量配合管理所幹部戰士的工作。
回覆列表
記得有個重慶作家黃濟人多年前就寫了部紀實小說《將軍決戰豈止在戰場》就是描寫的功德林裡戰犯的故事也有根據此書改編的電影,現在也可以拿出來放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