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藍血人35

    在《三國演義》裡已經有說過了,大概就是蜀漢和孫權約好北上出兵,孫權在北上中在合肥那裡遇到了北魏的阻擊吃過大虧後停留了下來。此後東吳國內人才凋零,並隨著孫權的薨歿,國中內鬥,無暇顧及北上。(翻看一下史書時間)三國志記載東吳自孫權死後,內亂不斷,不是權臣當道,就是國主無能,敢問怎麼北上?

  • 2 # 這個歷史不簡單

    這個問題其實並不是一個簡簡單單戰爭的問題,諸葛亮執意北伐這其中是比較複雜的。

    我們先要弄明白諸葛亮為何北伐?才能明白為何陸遜會無動於衷。

    1、

    諸葛亮北伐的目的就是打仗,在當時劉備已故,整個蜀國的朝政全被諸葛亮把控,幼帝沒有實權。後來幼帝慢慢成年了,就有人反對諸葛亮把持朝政,獨斷專行。要求諸葛亮放權還政,諸葛亮當然不願意啦!但又架不住眾人天天鬧啊,總不能一直霸佔著,不然真落人口實了,畢竟名不正言不順嘛。

    那怎樣才能既不放權還政,還能名正言順的掌握兵權,把持朝政?

    那諸葛亮就只能不斷的出去打仗,一打仗諸葛亮就能名正言順的掌控部隊,不交出兵權,只要兵權在手,那在蜀國就是諸葛亮說了算。所以諸葛亮才會不斷的北伐,只能不斷的打仗諸葛亮才能一直掌控兵權。

    2、

    諸葛亮為什麼只北伐魏國,而不打東吳呢?

    諸葛亮之所以只北伐攻打魏國,而不打東吳,主要是因為當時蜀國與東吳勢力是相對較弱的,北魏勢力是三國中最強的。

    諸葛亮如果攻打東吳,那麼一旦與東吳糾纏,而北魏又乘機偷襲蜀國,那蜀國就兩面受敵,收尾不能相顧,一旦如此蜀國不亡也離死不遠了。

    3、

    北伐魏國還有個原因就是,當時魏國是勢力最強的,正好魏國內鬥比較嚴重,特別是司馬懿所屬計程車族派與曹爽所屬的宗親派。但司馬懿明顯的處在下風,那諸葛亮希望魏國內鬥,藉此消耗北魏的國力,自然就會在外圍幫助司馬懿。

    每當司馬懿處於下風,諸葛亮就打仗,諸葛亮一北伐,北魏就要給司馬懿兵權。司馬懿一得到兵權,前往戰場與諸葛亮打仗,諸葛亮就要敗,真是一唱一和好不自在!

    因為諸葛亮北伐的目的,是為了名正言順的掌控兵權,那打仗的勝敗也就不重要了,最重要的是手中必須要一直掌控著兵權。諸葛亮只有不斷的北伐,不斷的失敗,又不斷的北伐。總之就是不停的打仗,這樣才能一直的將兵權控制在手中。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諸葛亮為什麼會六出祁山,不斷北伐。

    我們再看陸遜,陸遜就是個武將,東吳實際的掌控者是孫權,所以陸遜根本就沒那必要幹這些事兒,只要乖乖聽領導話就行了。

  • 3 # 電視劇裡看歷史

    誠邀,如題。關於這個問題小編覺得可以這樣理解。首先,東吳蜀漢國策不同

    東吳孫策將大權交給孫權時就說過“征戰天下,孫權不如孫策;保土安民,孫策遠不如孫權”,所以孫權的國策就是保住江東意圖天下,偏保守;發觀蜀漢諸葛亮承襲劉備遺願,所謂“王業不偏安,漢賊不兩立”,蜀漢存在的目的就是佔據益州,中興大漢。思想不同,行為自然也不同,所以蜀漢必須得進攻,東吳陸遜還可以看看熱鬧。

    其次,蜀漢步騎優於東吳

    所謂北上伐魏,就是說要去中原和魏國的虎豹騎一爭雌雄,蜀漢的白馬軍是劉備早年征戰天下的精銳,各個身經百戰,後來的無當飛軍更是諸葛亮用南蠻和羌人精銳組成的兵中之兵,其騎術和射藝那是天下無雙,曾以500人硬抗曹魏5000精兵。反觀東吳孫權,其水師雖然精銳,但是步軍騎兵皆不如蜀漢和曹魏,保土安民可以,征戰天下,難!

  • 4 # 亭殿閣

    三國曆史上,似乎蜀漢一直頻繁的北伐魏國,有諸葛亮“六出祁山”,有姜維“九伐中原”,可是曾經在夷陵之戰大敗劉備的陸遜,似乎對魏作戰沒他什麼事,其實在歷史上,陸遜是有幾次對魏作戰的。

    一:石亭之戰

    休果信魴,帥步騎十萬,輜重滿道,徑來入皖。魴亦合眾,隨陸遜橫截休,休幅裂瓦解,斬獲萬計。——三國志

    公元228年,東吳鄱陽太守周魴用詐降之計引誘魏國大司馬曹休深入吳地,曹休率領十萬大軍向皖城進發接應周魴,同時魏明帝曹叡派遣司馬懿率軍向江陵進軍,賈逵率領向東關進軍以牽制吳軍,三路大軍齊發進攻東吳,孫權派遣陸遜、朱桓、全琮迎擊曹休。當時朱桓認為曹休只不過是因為是皇親國戚而被任命為大司馬,沒有什麼軍事才能,他如今孤軍深入一定會失敗,建議提前佔據曹休退兵的必經之路夾石、掛車等地,一舉殲滅曹軍,可是主將陸遜認為魏軍本來就兵力佔優勢,如果分兵佔據這些地方兵力會更加不足,否決了朱恆的建議。

    在周魴的誘惑下,曹休不顧司馬懿的反對,孤軍深入到石亭地區,在石亭遭受到吳軍的埋伏而大敗,曹休只好下令後撤。這時候朱恆、全琮左右夾擊曹休,曹休只好放棄倉促撤往夾,吳軍想要阻擊曹休,但是賈逵已經提前佔據了夾石接應曹休,曹休得以安全撤回。

    此戰魏軍損失萬餘,被繳獲牛馬車輛萬輛,石亭之戰不久以後,悲憤交加的曹休病逝。雖然陸遜在石亭之戰以少勝多,以5萬兵馬打敗魏國10萬大軍,但美中不足的是,由於陸遜未能提前佔據夾石,讓曹休得以安然撤退,魏軍在石亭之戰損失更多的是軍事物資,兵力損失只有萬餘,假如陸遜聽從了朱恆的建議,可以全殲魏國十萬大軍,而不是這點戰果。石亭之戰對歷史的影響還是很大的,石亭之戰之後魏國無力對東吳發動大規模戰役,在石亭之戰之後一年,有恃無恐的孫權宣佈稱帝,三國時期正式來臨。

    二:襄陽之戰

    乃密與瑾立計,令瑾督舟船,遜悉上兵馬,以向襄陽城。敵素憚遜,遽還赴城。瑾便引船出,遜徐整部伍,張招聲勢,步趨船,敵不敢幹。——三國志

    公元228年,經過三年的準備,諸葛亮盡起傾國之兵十萬出斜谷口發動最後一次北伐,同時諸葛亮約定與東吳平分魏國,請求孫權出兵協助北伐,於是孫權率領十萬大軍親征合肥新城,又命令陸遜、諸葛瑾率軍兩萬進駐江夏,準備進攻襄陽等地,命令孫韶、張承率軍兩萬進駐淮河,準備進攻廣陵等地。這次北伐,孫權投入了十四萬大軍,可謂聲勢浩大。

    可惜孫權沒有把指揮權交給陸遜,只讓他率領偏師。孫權本人軍事指揮能力又不強,合肥新城久攻不克,當魏明帝御駕親征,孫權畏懼魏軍,居然直接放棄圍攻合肥新城,直接退兵了。

    陸遜讓韓扁送機密信給孫權,韓扁返回之時卻被魏軍擒獲,諸葛瑾非常害怕,寫信給陸遜說,敵軍已經知道了我們的底細,而且江水乾涸,我們還是撤退把,可是陸遜認為如果現在撤退,魏軍追擊過來肯定會讓我軍損失慘重。反正皇帝孫權已經退兵了,與其現在撤退不如虛張聲勢繼續進攻,再伺機退兵,於是陸遜依然按原計劃進攻襄陽,襄陽守軍畏懼陸遜,不敢主動出擊。陸遜又主動分兵進攻多地,嚇得附近守軍都閉城自守,就這樣陸遜附近沒有魏軍,得以安然撤退。

    雖然陸遜在區域性戰場取得了一點小勝利,最後也安然無恙得撤回東吳,但是這場戰爭由於孫權率先撤退,陸遜孤掌難鳴,未能奪取魏國一寸土地,整體來說是失敗的。

    我們可以看出,陸遜唯一一次統帥大軍對魏作戰,嚴格來說是自衛反擊戰,並非主動北伐,而且由於陸遜拒絕了朱恆的建議,失去了全兼魏軍的最好機會。之後的對魏作戰,陸遜都只是作為一隻偏師,兵力不足無法發揮自己的能力,陸遜北伐,和諸葛亮北伐,不可同日而語也!

    參考文獻:

    《三國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手機顯示該應用不能在模擬器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