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潤心和風語
-
2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曹操是個怎樣的人,歷史上早有評價,套用許子將的一句話就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意思就是說:如果在太平盛世,曹操就是個能幹的賢臣,如果是在亂世中,曹操則是個奸詐的英雄,曹操是個怎麼樣的人,取決於曹操所處的時代。
曹操是一個極其複雜的人物,不能簡單以正面人物或反面人物來評價,曹操既有海納百川的胸懷,又有猜忌起疑的小氣,既有寬宏大量的氣度,又有屠城殺降的行為,既有唯才是舉的氣魄,又有亂殺名士的惡行,種種自相矛盾的行為,體現在同一個人身上,你能簡單的說曹操是正面人物還是反面人物嗎?
曹操的一生可以分三個階段,分別是青年奮鬥時期、中年創業時期、晚年謀纂時期。
一、青年奮鬥時期
曹操出生於公元155年,從公元174年開始到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之前,算是曹操的青年奮鬥時期,這一個時期的曹操,是以天下安危為已任,以報國殺敵為目標,以救國救民為理想。
青年奮鬥時期的曹操,如同大多數初入社會的學子一般,為了實現自已的理想而奮鬥,理想大於現實,初生牛犢不怕虎,年僅20歲就擔任洛陽北部尉的曹操,就敢於對不遵守法紀的大宦官蹇碩的叔父蹇圖下手,將蹇圖活活打死,一個初出茅廬太尉的兒子、宦官的養孫,敢於不畏懼強權,勇於執法,這就是英雄。
26歲的曹操擔任議郎時,敢於直言納諫,敢於向朝廷黑暗的潛規則上書,敢於為了國家不惜得罪權貴,這就是英雄。
黃巾起義爆發後,曹操積極參與平定,董卓作亂時,在其它十幾路諸候坐視圍觀之下,又是曹操第一個衝上去和董卓的軍隊戰鬥,雖敗猶榮,不惜自已的性命,也要為國除害,這份心胸,就是英雄。
曹操在立志救國救民的同時,發現除了他自已,所有的人都在為自已的私利而打著小算盤,整個天下再無希望 ,漢室再也不可復興。
二、中年創業時期
從建安元年(公元196年)開始到赤壁之戰結束的公元209年,算是曹操的中年創業時期,這一個時期的曹操,已不再謀求單純的救國救民,開始用自已的實力,挾天子以令諸侯,為自已打天下了。
滅呂布、收張繡、擊袁術、破袁紹、敗馬超,曹操用自已的能力逐漸統一了整個中國北方,曹操在不斷取得更大成就的同時,心態也發生了變化,人都是會變的,何況是曹操。隨著功勞不斷的增大,曹操的地位也不斷的升高,所追求的東西,就會不一樣。
曹操正在雄心勃勃計劃著統一整個中國,而赤壁之戰猶如一盤冷水扣在曹操的頭上, 打消了曹操統一天下的雄心。
三、晚年謀纂時期
這個時期是曹操心態發生顯著變化的一個時期,從迎立漢獻帝之初的畢恭畢敬,到後來的大權獨攬,曹操從一個忠臣成長為權臣,權臣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正面的權臣如霍光,反面的權臣如王莽,究竟是做霍光還是做王莽,曹操心裡也捉摸不定。
但曹操的官職爵位在不斷的加高,從丞相到魏公,再到魏王,曹操成為東漢開國以來,唯一的異性王,雖然曹操始終沒有邁出稱帝的那一步,可是離稱帝僅僅一步之遙而已,曹操開始被人罵作漢賊。
雖然曹操不斷的試圖擺脫嫌疑,釋出了《讓縣自明本志令》,若天有在吾,吾為周文王也。可有人信嗎?
曹操作為一個政治人物,他對於中國的統一有著很大的歷史意義,曹操統一了整個中國北方,為後來的三國歸晉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只有統一才能避免戰爭,只有統一百姓才能家居樂業 。
曹操也實行了一系列在亂世看來很有意義的政策,如屯田,唯才是舉制,為北方的經濟發展及人才培養提供了保證 。
但曹操在征戰過程及統治之下,有屠城行為,亂殺無辜,如屠徐州、宛城,殺名士邊讓、孔融、楊修,但在當時的社會下,這算不上什麼大罪 。
如果一定要下一個結論,曹操當然算是一個正面人物!
-
3 # 雙樵
曹操是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要界定是正面或反面,須從兩個方向說明。一,演義小說中曹操基本是反面的,這是所抑曹擁劉的宣傳所致。二,真實的曹操是歷史事實形成的,無疑是正面的。
以客觀立場,眼光看曹操,我認為他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曹操所處的年代是黃巾之亂後,形成的諸多軍閥割據集團,相互混戰,人民生靈塗碳。曹在《蒿里》一詩中描述道: 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優國憂民字裡行間。天下蒼生已到生死亡種的關頭,曹公鐵肩擔道義,毅然舉兵,還人民一個能以生存的環境。在二十多年中,徵袁紹,伐劉表,滅袁術,擒呂布,驅馬騰,平烏桓……。逐個消滅了黃河流域的割據勢力,統一了北方。其中以少勝多,出奇致勝的官渡之戰,被國內外多所軍事院校推舉為精典戰例教材。曹操是一個傑出的軍事家,他善於把古代兵書上戰爭的經驗總結與現實戰役相結合“因事設奇,譎敵致勝,變化如神"。他著有兵書,並對古兵書多種進行了註釋,可借現已失傳,現存: 敗軍令,軍令,還軍中典獄令,孫子注等遺篇。
當時亂世,一些軍事豪強,世家豪族兼併士地,強迫農民傭耕,曹操極為反對。在佔領冀州後,調整混亂的賦稅制度,嚴禁豪強把應交的賦稅強迫自耕農戶代納。曹操的“收田租令”便是抑制豪強的政令。為減輕人民負擔,曹操在無主士地上讓軍隊屯田,自給自足,釋出屯田令。用各種辦法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文獻有置屯田令,加棗祗子處中封爵並祀祗令等有關屯田資料。使黃河流域迅速恢復穩定繁榮。人民安居樂業。
在用人方面,曹操不拘一格用人才,打破東漢以來的舊傳統,舊標準,只要有治國用兵之術者,都能任用。釋出了: 論吏士行能令,求賢令,敕有司取士匆廢偏短令,舉賢匆舉品行令等。正是在這些新的用人方針下,曹操身邊聚集了眾多人才,成為推行改革,統一北方的有力助手。
曹操於文學有很深的造詣和愛好,在百忙的軍旅中,寫下了眾多正能量的偉大詩篇。他的一些樂府詩,慷慨激昂,體現了積極進取的精神。如在平定了河北三郡,烏桓後回軍時所作的“步出夏門行“中,吟出了: 驥老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傳世名句,表達了曹操對統一,改革壯志至老不衰。曹操一生傳世詩篇存十六篇。文稿計一百七十餘篇,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光輝一頁。
綜上略述,曹操是中國歷史上屈指可數,不可多的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字家。
-
4 # 史海泛舟擺渡人
無論是對於漢朝來說,還是對於三國時期的普通來百姓來說,曹操都是一個英雄,一個正面人物。曹操統一北方,得到的好處最多的是北方的老百姓,人民不需要再受到戰火的壓迫。曹操在北方的時候,非常重視農耕發展,為後來西晉建立時期,人口的恢復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從漢朝來說,曹操迎漢獻帝之前,漢獻帝已經餓的吃不上飯了,大臣們都快要啃樹皮了。如果沒有曹操,漢獻帝肯定活不到公元234年,如果沒有曹操,漢朝也持續不到公元220年。曹操確實利用了漢獻帝,但也客觀上拯救了漢獻帝,讓漢朝苟延殘喘了20多年。漢獻帝三番兩次想要謀害曹操,曹操每次都保住他的性命,還把女兒嫁給漢獻帝。曹操的地盤是自己散盡家財打下來的,和漢獻帝沒有一點關係,所謂的曹操是漢賊,純粹就是道德綁架。
《三國演義》多次抹黑曹操,曹操根本就沒有殺害呂伯奢,史書記載,曹操去探望老朋友呂伯奢,遭到了呂伯奢的兒子搶劫,曹操親手殺了幾個人才逃跑,這些人可能有呂伯奢的兒子,但曹操也是正當防衛。這時候陳宮還不認識曹操,所謂的寧我負天下人也就是無稽之談了。陶謙在徐州襲擊殺害曹操父親,導致了曹操的進攻,這件事在《三國志》和《後漢書》中都有詳細的記載。
三國真正的奸雄是劉備,打著仁義的幌子,偷襲同宗劉璋的地盤。漢獻帝還活著的時候,劉備為了稱帝,提前給漢獻帝發喪。劉備早期的時候,曹操讓他帶軍隊去進攻袁術,他卻有去無回,偷襲曹操的徐州。魯肅勸孫權把南郡借給劉備,劉備卻有借無還,用奸雄來評價劉備是再合適不過了。
-
5 # 聽雪堂主人
在表達我個人的觀點之前,我有一個這樣的想法,之所以這是一個反覆被提及的問題,是因為看過或了接《三國演義》的人遠遠比看過《三國志》的人更多,一代梟雄、奸相這樣的詞語,在民眾的觀念里根深蒂固。但我個人的觀點是:曹操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著名詩人)。在漢末三國時代是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他的歷史功績應該得到肯定。原因如下:
一、曹操統一北方,發展生產,穩定社會秩序,促進了當時中國北方社會的發展。漢末民怨沸騰,天災人禍不斷,漢室的統治腐朽無能,導致爆發黃巾軍起義,曹操是在鎮壓義軍時逐步壯大自己勢力的。他先後戰敗了袁紹、袁術及劉表等,北征烏桓,統一北方,結束軍閥割據局面。休養生息,發展生產,有利於人民安居樂業。
二、領導才能突出,善於發現和培養人才,具有政治家的膽識和人才開發能力。這才是三國之中魏國最強大,並最終三家歸晉的深層次原因。至於司馬氏奪權,那只是換了一個政府代表人而已。
三、文學成就突出。建安文學是文學史上重要的流派之一,以三曹和建安七子為代表。曹操的古體詩,雄渾大氣,厚重滄桑。在建安文學中是卓爾不群的存在。“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這是對漢末戰亂的控訴,是對人民苦難的同情;“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則折射出他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負,是心聲的自然流露。
總之,對歷史人物曹操應該正面評價,積極肯定,他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
-
6 # 達老旺
一個歷史人物!一個在歷史上有一定影響的人物,只要他不殘害人民,不魚肉鄉里,不賣國求榮,都應給以肯定。曹操對漢末社會有穩定作用,會用兵,善詩文,亦體恤民眾,既奸詐又大氣。應肯定其歷史地位。
-
7 # 挑戰英語打卡1000天
作為一個偉大的歷史人物,我們不能單單的用非常的簡單的正面或者反面人物來評價。特別是像曹操這樣一個複雜多變,而且特別矛盾統一的多重性格的人物。他即是英雄,也是奸雄。可以說曹操是一個集“大才子、政治家和陰謀家”於一生的複雜人物。
西晉文學家陳壽在《三國志.武帝紀》裡面這樣評價曹操:“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總能御皇機,克成鴻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也。”
可以說,陳壽對於曹操的評價是相當公證和客觀的。因為陳壽在晉朝做官,晉承魏,他對大魏國的事情還是有可能瞭解的很清楚。他是後朝的官員,對前朝的帝王能做出如此的評價也很是難能可貴。
在現在社會中,很多寫史的人都會拿毛主席和曹操做對比。認為在中國古代唯一可以和軍事文學上和毛主席相提並論的只有曹操。可見今人對曹操軍事和文學上的巨大成就。
在軍事上,曹操自幼熟讀兵書,精通《孫子兵法》,是歷史上為這部兵書作注第一人。他著兵書有十萬言。被後人贊為“因事設奇,詭敵致勝,變化如神”。
在文學方面,他的詩詞也是大氣磅礴,透露出一股偉大的雄心壯志。比如他的《短歌行》,比如他的《龜雖壽》。
但是,曹操的身上也有很多的汙點。比如他的那句千古名言“寧要我負天下人,不要天下人負我”體現出他的極度利己主義。還有就是,身為人臣,不恪守本分,欺負皇帝,殺害皇后。這在古代社會是不為人接受的。
所以曹操不是一個簡單的人,也不能簡單的評價,要對他進行客觀評價。
-
8 # 東方尋墨
曹操是三國時期的一位梟雄人物。準確來說,他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以及軍事家。別看這麼多頭銜,卻都不是吹的。縱觀整個三國時期英雄人物,曹操的綜合能力絕對是數一數二的。文能作《觀滄海》這樣大氣的詩章,武能橫掃北方。在政治上,他創下的魏國基業,是三國裡面實力最強的,如果不是司馬氏篡權,曹魏統一天下是沒有難度的。對於曹操這個人物,極其的複雜,就如同他的行為一樣。有時候可愛,有時候可恨。有時唯才是舉,有時又疑心重重。但是作為歷史人物,就要辯證地來評價。
放在小說裡,為了增加情節衝突,引人入勝。就要給一個人建立人設,在《三國演義》裡,作為主要角色,作者把曹操刻畫成了一個奸雄人設,挾天子以令諸侯,疑心重,手段狠,被塑造成漢賊。而對於劉備的蜀漢又大加褒揚。這樣增加的說的可讀性,但是造成了大家對曹操的不好的印象分。而在歷史上,從當時的形勢來看。曹操青年時也是熱血男兒,想著忠君報國。但是形勢所逼,由於皇權旁落,在各種勢力下,要麼發展壯大自己,要麼被別人幹掉。他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政治需要。即使他的兒子侄子在戰爭中被殺,他的父親曹嵩也被對手所殺,他一樣沒有失去理智,最終穩定了北方。
隨著他的勢力一步步擴大,當然也有了更多的資本與權力,讓曹操野心越來越大,統一天下,取漢室而代之,他肯定也是想這樣做的。但是,他最終一生沒有稱帝,也許是政治需要吧。歷史上的反面人物,大多是奸臣,陷害忠良,為非作歹。或者是一方軍閥豪強,屠戮百姓,為所欲為。但曹操並沒有這種大奸大惡的記錄,只是歷史形勢賦予他的責任而已。而要說正面人物,也談不上。我們通常對於正面人物的是理解,是為民除害、忠君報國,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或者是做善事,造福一方百姓。這樣,曹操也沒有做到。所以,曹操就算是個歷史上的豪傑人物吧!
回覆列表
三國演義是一部揚劉仰曹的小說,從曹操殺呂白奢一家人開始,即著名的寧叫我負天下人,不要天下人負我!由此陳宮背離了曹操。曹操殺貼身士位,曹操怕別人行刺他,睡覺時故意把背子蹬到床下,侍從去給他撿被子時,被曹操所殺!然後曹操繼續睡覺。過了一會兒,曹操醒來,喊來人,外圍警衛進來說:沒有人進入承相臥室啊!曹操說:奧我曾做夢,夢中殺人。後揚修說:承相非夢中殺人,你我都在夢中。曹操聽後,深恨之!後找一理由殺之。
其實劉備也很陰,在白門樓當曹操俘虜呂布以後,問劉備呂布該如何處置時,劉備說:公還記得丁建陽與董卓乎?輕輕一句話,要了呂布的性命。
三國爭雄,沒有對錯。誰政策開明,老百姓能夠休生養息!國家強盛,誰就是最後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