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萬里蜀江客
-
2 # 岑詮
根本不存在“張雲雷一度壓過岳雲鵬”,張雲雷也並非是刻意“偶像化”打造出來的。
岳雲鵬和張雲雷完全是兩路人——雖然師出同門。如果說郭德綱的粉絲中,有三分之一是女性,則岳雲鵬的女粉絲佔有一半,而小辮兒張雲雷幾乎是清一色的女粉。
“呆萌賤”是岳雲鵬的相聲舞臺標籤,不同於張鶴倫的“騷浪”,區別於孟鶴堂的“反差萌”,更迥異於張雲雷的“太平歌詞老藝術家”。
只是在粉絲的世界裡,陷於顏值和才華的張雲雷,擁有更多女粉絲,而且有一群近乎狂熱的“二奶奶”,接機、應援、禮物,偶像明星該有的張雲雷一樣不少,也因此被新京報批判為“相聲演員想當偶像明星,不如索性改行”。
顯然,不管是郭德綱,或張雲雷自己,都沒曾想過以一種“天災人禍”的方式走紅,更無法料想成為“相聲界的偶像明星”,熒光棒相聲和千人大合唱,既辣了祖師爺的眼,也成就了相聲界的另一種可能、另一番奇觀。
這種比天王天后“演唱會”還壯觀的場面,現在言之為“主流”模式,為時尚早。只能說,是傳統曲藝和現代娛樂元素大融合,傳統和現代的界限已經變得極度模糊,直到有一天“太平歌詞”及其它傳統小區小調,不再用“傳統”兩字加以定義。
張雲雷的“偶像化”似乎有些偶然,當然也未嘗不可,比起靠炒作而走紅、並無過硬才華和藝術造詣的流量IP小鮮肉,相聲界走偶像化更容易被觀眾接受,更能持久化,而不是曇花一現。但這種方式未必能複製,更難說能成為主流,應該說:相聲藝人多了一種異軍突起的選項。
-
3 # 白色風信子123
張雲雷是實力派,只是人家又恰好長了一張偶像的臉!老天爺賞飯吃!沒辦法啊!他沒有走偶像路線,是十幾年來一步一個腳印走過來的!其中的艱辛大家有目共睹!永遠支援這樣勵志的人!
-
4 # 飛飛8995
首先看對“當今主流”這個詞怎麼理解,與其說是對張雲雷進行的偶像打造不如說是當今社會的大眾需求更合適。在他的身上有太多的閃光點,勵志,努力,中國好傳統,多才多藝,顏值,海拔,全都線上。當然有這些的同時,他還是個天真,純粹的大男孩,在當今社會複雜的人際關係下,能保留這樣的純淨亦是不易,我們每個人心底都住著一個純淨的少年,我想就是他這樣的,也願我們每一個人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
5 # 毛火榮
張雲雷的粉絲基本上都是姑娘,
岳雲鵬的粉絲都男有女有老有少,
長遠來說還是岳雲鵬估計會好一些
兩個人我都很喜歡
相關內容
- 張雲雷是德雲社繼郭德綱、岳雲鵬之後第三個在國外巡演開專場的人,你怎麼看?
- 有人說德雲社張雲雷爆紅,一度壓過岳雲鵬,偶像化是否會成為當今相聲界的主流?你怎麼看?
- 有人說張雲雷突然變得很火,會不會成為繼岳雲鵬之後德雲社的臺柱子呢?你怎麼看?
- 德雲社岳雲鵬張雲雷等年入千萬,而作為的同門的吳鶴臣卻大病靠眾籌,你如何看待此差距?
- 如果沒有德雲社支援,岳雲鵬和張雲雷誰會在相聲界走的更遠?
- 拒絕董明珠飯局,岳雲鵬是傻還是精?為何說他在德雲社地位不高?
- 德雲社張雲雷《探清水河》被改為廣場舞,你怎麼評價?
- 德雲社再陷退社風波,張雲雷為何要斥巨資自立門戶?
- 岳雲鵬和張雲雷,誰的人氣更高些?你更喜歡哪一位?
- 郭德綱捧紅岳雲鵬,又選擇張雲雷,為什麼不捧自己的親兒子郭麒麟?
這個問題有兩個分支,一是張雲雷一夜爆紅之後,是不是已經壓過岳雲鵬?二是偶像化打造是不是成為相聲界的主流?
第一個問題,有待進一步觀察。
張雲雷和岳雲鵬走紅相差了五年左右,兩人人生歷程不同,性格特點不同,走紅方式也不一樣。
總的來講,岳雲鵬走紅到今天是經過了時間考驗,在中國一線明星中站穩腳跟,有了自己穩定的粉絲群,有了在演藝圈中的人際關係和圈子。即使將來不會像現在這樣當紅,也不會差到哪裡去。肯定是一個大腕兒級人物。至於岳雲鵬能不能在這個基礎上更上一層樓,甚至拓展出新的領域?這要看他個人努力。許多人不看好,因為岳雲鵬文化功底差一些,後勁不足。這不能一概而論,論文化功底,前輩很多相聲大師都是半文盲,不照樣開山立派。
張雲雷走紅時間比較短,正處於飛速竄升期。因此,他需要時間檢驗。是明星還是流星,五年以後才知道。所以說,目前來講,說張雲雷壓過了岳雲鵬,不能讓人信服。
第二個問題,偶像打造是不是會成為相聲界的主流?回答是肯定的。
不要把偶像化打造看成改革開放以後引進的國外東西,甚至看成這幾年從南韓引進的所謂先進理念。胡扯。中國的曲藝界自古以來就有打造偶像的傳統。像京劇,評劇,黃梅戲,自誕生之日起就是偶像經濟。一個戲班的生死存亡和藝術高度,取決於你班裡的角。什麼叫角兒?用郭德綱的話說,就是整個戲班的人指望你活著,指望你吃飯,掛出你的名字就能賣出票去。
角兒,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明星偶像。掛出他的名字能賣出票去,靠的就是偶像的市場號召力。現在的追星行為,以前也是有的,就是舊社會所謂的捧角。為了看自己喜歡的角一場戲,可以坐火車從上海跑到北平,可以一擲千金。這跟現在追星族有什麼區別?
相聲在曲藝行業裡是個另類。它長期處在下九流中的末端,絕大多數相聲演員是以街頭撂地演出為生。馬三立,侯寶林,劉寶瑞年輕時代都是這麼過來的。這種演出方式是最為低等的,你什麼時候見有人撂地唱京劇?最差要個臺子和幕布吧。相聲這種狀態也決定了,當時很難吸引到條件較好的演員。臉長的稍微帥一點,肯定首先選擇去唱戲。說相聲的,往往長得比較怪,七長八短,巨胖巨瘦,很難朝大眾偶像的方向發展。
這幾年德雲社帶動相聲大火,帶動了一批優秀演員加入相聲行業。相聲行業有其自身的規律,但註定不可能遊離於主流演藝界的執行模式之外。走偶像化的道路,透過一個名角,帶動一支隊伍,是相聲發展的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