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我是過期雜誌

    以前,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它像一艘獨木船,

    靜悄悄地來,靜悄悄地去,

    滿載著喜悅,

    在記憶的湖面上激起一道,

    跳躍的歡快的浪花!

    現在,鄉愁是一段不長的影片,

    它像一根相思線,

    一頭連著我,一頭連著家鄉,

    充滿了鄉音,

    在遊子的心裡迴盪!

  • 2 # 詩境笙音

    其實不光在高密,整個山東半島,甚至擴大到全國,多數農家的院門前都是要栽種一株槐的。這也是一種文化現象,一縷根深蒂固的情結。並不像民間說諸如“門前一棵槐,不掙自己來”、”門前一棵槐,招寶又進財、”“門前一棵槐,財源滾滾來”之類的吉祥俗語。

    重情重義的山東人對於槐樹,有一種特殊的情結。民間流傳,山東人多是從山西大槐樹遷過來。因此,在山東的許多村莊,都能看到上百年的古槐樹。

    碾!是軋碎穀物或去掉穀物皮的石制工具,由圓柱形的碾輪和承擔碾砣的碾盤組成。

    通常在山東農村,碾多是在老槐樹下的,代表了懷念(槐碾)的意思。

    今天小村的老槐樹略顯了些孤單,因為樹下的石碾被遷到了村西的土地廟前了。

    小時候來推碾的人絡繹不絕的,碾天天不停地轉著,“吱扭吱扭”地響個不停,好像奏著一支婉轉的曲子,以無窮的魅力吸引著人們。大人們一般選擇農閒或晚上來推碾,不推的也前來湊熱鬧,偎著大槐樹閒拉呱;小孩子也圍著大槐樹跑來跑去、蹦蹦跳跳,甚是熱鬧。那時正是生育高峰時期,人口最多,人們雖生活貧窮、缺吃少穿,但碾卻晝夜不停地忙!

    一盤碾,一株槐,幾乎承載了整個小村的生產生活和文娛活動。生產隊號召大夥上坡幹活的鐘掛在老槐上,放映隊放電影也在石碾旁邊,再諸如唱戲,耍雜技乃至各類小販的賣場,儼然成了小村的天安門廣場。

    記得那年我推碾是格外賣力的,當然是為了多吃些黃豆碎。碾出來的黃豆碎是用來做醬的,彼時奶奶將壓好的豆餅揉成一個個山峰般的坨,放在後窗上自然發酵至上滿了白毛後才能做醬。有經驗的奶奶是放在堂屋的後窗上,要經灶堂裡的煙火燻上一段時間的,最後將豆坨揉成一個一個滾圓如小拳頭大小的圓球,土話叫醬粸餾,似乎就成了醬了,切成片加上點油放鍋裡一蒸,用饅頭一蘸,那叫一個香。

    石碾從村中挪走的時候,我恰巧不在家,也曾想像這偌大的石碾是如何從村中挪到村外的,是一種驚奇的感覺。當年的歪槐樹也不見了,一幢老屋仍在,立村槐成了保護樹,也斑駁的讓人不忍直視。早晨的雨小了些,誰家飄出來餐桌上豆花香,一如當年碾煮熟了的黃豆般。

    碾旁邊好像還有一盤石磨來,是用來磨豆腐的,當我在某個衚衕的轉角處,一座頹敗的老屋前發現它的時候,湧上心頭的卻不是哀傷,而是終於明白了為什麼做這些好吃的東西都是在年底的原因。曾經熱氣騰騰的粉坊已然沒了蹤影,一棵約兩摟多粗的老楊樹在粉坊前的土坑邊上孤獨的泣。即便如此,我還是隔了幾片葉子看到了一個個雪白的粉坨在一群光著膀,揮汗如雨的漢子中間散發著一陣陣沁人的香。

    目光再次回到這盤石磨,尋找當年煮糊了的豆餷,西鄉的土語叫咯飵,類似於蒸米飯或水煎包底下那層由於火急蒸糊了的那一層,南方人叫鍋巴。年根的豆腐常常引得孩子們無暇顧及其它的遊戲,一旦聞到剛出鍋豆腐特有的香氣,便把手中的沙包一扔,(西鄉的孩子叫毽)擠在門框邊眼巴巴地瞅著豆腐。這時心疼孩子的奶奶便會每人給切上一小塊。

    想起了一個叫做瓢的傢什,就是把秋後的葫蘆煮熟,然後一剖兩半,摳出裡面的瓤,便成了瓢,大的用來舀水,挖面,小的用來盛油。而煮熟的籽是可以吃的,我卻不敢吃,原因是大孩子們說小孩是不能吃的,吃了長呲牙。漸漸褪了乳牙,長齊了恆牙才敢吃,卻恍然大孩子是騙我們的,原因很簡單,他們根本沒吃夠。論語裡的一段話叫做:一簞食,一瓢飲,回也不改其樂!那時候的孩子就是這麼簡單。

    而關於瓢的印象,最深刻的記憶仍然是年根做豆腐的時候。彼時由於嘴饞心急誤食了用來點豆腐的滷水,嚇得大人們一瓢一瓢的往我嘴裡灌豆漿,那叫一個飽。而奶奶那焦慮的眼神,似乎把豆腐全給我吃了也心甘。後來查了一下,滷一般指製鹽時剩下的黑色汁液,味苦有毒。亦稱“鹽滷”、“苦汁“。而天然生成的鹽也稱為“滷”,不知道是不是。

    現在的碾盤南側有一個瓜棚來,在小村西,後來用碎磚和石塊砌成了看場院的小屋,兼放農具,下雨天放糧食,特別方便。搭瓜棚的時間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彼時的父親在鄉委的科協工作,對農作物的研究特別上心。瓜棚前的幾畝地不知傾灑了他多少汗水,很多小村的第一次便在這裡成了試驗田。第一片西瓜田,第一個葡萄園,第一片旱稻試驗田,第一個辣椒種植園,第一個甘蔗試驗園……都是在為小村的致富探路。後來小村成了半島聞名的西瓜辣椒基地蓋源於此!

    對我來說,瓜棚成了我童年無法割捨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盞不起眼的煤油燈陪我看過了不知多少本小人書?承載了多少童年記憶?至今在最近的一次聚會上,一個兒時特要好的同學數落我太有心眼了,這裡的故事就是:有一天夜裡忽然不想在瓜棚裡看瓜了,便把一個軍大衣掛在瓜棚前,煤油燈放在了大衣的後邊便回了家。害得我那位同學眼巴巴地在溝裡趴著望了一晚上的軍大衣,楞是沒敢偷瓜,說這話的時候同學們都忍俊不禁,笑得眼淚直流。

    而瓜棚的另一個作用是用來放麥子和打場用具的,又叫場院屋。

    碾盤北側便是山青水秀的龍灣溝了,四四方方好大的一座塘,水清且澈。之所以叫龍灣溝,據說和禿尾巴老李有關,先前寫過,不贅敘了。對於孩子們來說倒是一個極致的去處,男孩子們的樂園,女孩子也不甘寂寞,由於水很深,塘是不敢下的,只有在岸邊一面洗衣服一面羨慕地望著我們在塘裡嬉戲。

  • 3 # 冰雪晴晴

    《鄉愁》是詩人余光中所作的一首現代詩。詩歌表達了對故鄉戀戀不捨的一份情懷。詩歌中更體現了詩人余光中期待中華民族早日統一的美好願望。

    詩原文: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少時不知愁滋味,小時候不能理解鄉愁是什麼。長大之後身在異鄉,每逢佳節倍思鄉,嚐到了鄉愁的苦楚,才更能體會詩人的情懷與期盼。

  • 4 # 高歌吟詩

    鄉愁

    鄉愁在城裡人矯情的深處

    從不願意回去看看

    村頭那棵古柳

    鄉愁是異國遊子的專利

    只能在夢中見到爹孃

    和爹孃的墳墓

    我就住在你的鄉愁裡

    我情願與你置換

    你可以報完故鄉的深恩

    我的鄉愁是進不了的城

    和遙遠到太空的國門

    我也想有專利的矯情

    我的鄉愁是孩子們沒有了鄉愁

    可以驕傲地說

    他是城裡的土著

  • 5 # 時光因子7524773723

    寫鄉愁的文章不少,可我最喜歡臺灣作家余光中的那首《鄉愁》詩。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余光中祖籍福建,生在南京。1949年赴臺學習,就讀於臺灣大學外文系。此後一直生活在臺灣。

    余光中的這首《鄉愁》是1972年寫的,詩中表達了對家鄉親人的深深思念,表達對祖國大陸無限的眷戀,雖然生活在臺灣,卻時時刻刻盼望著祖國的統一,盼望著回到大陸母親的身邊,表現了作者偉大的愛國之情。

    2017年,也就是我退休後的第二年,因為憧憬外面的世界,從來沒出過遠門的我第一次跟別人出去打工(看大門),一天我從一份報紙上看到了余光中先生逝世的訊息,讀到了作者的《鄉愁》這首詩,那一刻我的眼淚止不住的地流了下來,我想起了家裡八九十歲的老父母,我後悔不該出來打工,把年邁的老人丟在家裡。爹,娘,您可安好?兒子不孝,明年我再也不出去打工了,我要留在家裡陪在您身邊。

    鄉愁是什麼?

    鄉愁是父母那望穿雙眼的目光,

    鄉愁是妻女擔心和期盼的念想,

    鄉愁是兄弟姐妹的祝福,

    鄉愁是遊子歸心似箭的翅膀。

  • 6 # 韶光亮華

    如何理解《鄉愁》呢?首先,說一說什麼是“鄉愁”。

    鄉愁:是思念家鄉的憂愁心情,也是一種對家鄉眷戀的情感狀態。如果談到鄉愁題材的詩,那就不能不提到余光中的《鄉愁》,但今天要說的是可與之相媲美的席慕蓉的《鄉愁》。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首詩,謹在此做一下簡單的情感分析,過程之中,漸次展現遊子對故鄉的一往情深。

    鄉 愁

    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

    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

    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

    彷彿/霧裡的揮手別離。

    離別後,

    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

    永不老去。

    這首詩透過對故鄉的歌謠、故鄉的景緻和古樹年輪的描述,寫出了鄉音繚繞、鄉情纏綿和鄉愁永恆的思戀故鄉的遊子情懷。

    此詩只用七行、三小節,就囊括了詩人眷戀故鄉的全部情感。

    第1節:寫鄉音的清新繚繞。這裡也隱隱流露出遊子無時無刻不在思念久別的故鄉。

    第2節:寫鄉情的悵惘、纏綿。對故鄉的懷念漸漸遠去,時間的推移顯露出了故鄉的輪廓,但僅剩一種模糊不清的印跡,如“霧裡的揮手別離”,濃似血卻又隔著一層迷濛的雲霧。這是用一種可觀可感的具象,來描述抽象的主觀感受,可謂形象生動、貼切自然。

    第3節:寫鄉愁的永恆。這是從以上兩節的鄉音繚繞、鄉情纏綿過渡而來,層次的遞進使故鄉由模糊而逐漸的鮮明,用“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駐遊子心中的意象,以及“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發出了詩人對故鄉情深似海的愁緒、悵惘和眷戀之情。

    注:以上詩句的斜槓為朗讀停頓的標示。

  • 7 # 使用者8261639587266

    記住鄉愁,記住舊影…。

    記住昨天與過去的一切,鄉愁是一生的記憶,鄉愁是每一個值得銘記今生與過去……。

  • 8 # 山高水長159172087

    謝邀。鄉愁是什麼?應如何理解?我認為,鄉愁不僅僅是一首詩,一副畫,或者留住青山綠水,更重要的是要留住我們的根,更進一地留住農村裡的人,讓農民們能夠安居樂業,過上真正的小康生活。當下,部分經濟欠發達地區裡的鄉村,青壯年甚至於中年人都想方設法離開故鄉這片熱土,忍受著親人長期分離的打工生涯,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甚至於演變成空心村的現狀,的確應令人深思和憂慮,當農村面臨地無人種,大量撂荒浪費的情形時,就已經是很嚴重和危機的農村問題和社會問題了。如果一個國家發展到,農民的兒子不願種地,軍人的兒子不想去當兵,工人的兒不樂於當工人,教授的兒子不甘心上學的地步,那將是個什麼情形。說實在的如今在廣大農村越來越多的農民子女,對祖輩、父輩靠種地為生感到羞恥,80後,90後,00後寧願背井離鄉去吃苦受累打苦工,也不會留在家裡種地,這是為何?是因為農村發展滯後,即是大發展四十年來,農村仍然落後於時代,農村的短板仍然是短板,我們虧欠農村、農業、農民太多了。農民雖然是個普通的群體,但也是最龐大的群體,農民對國家的貢獻太多了,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甚至遇到國家處於困難的時候,農民們也是傾其所有,為擴大內需,提震經濟買單,比如家電下鄉,汽車下鄉,等等,產品滯銷時或者過時時都會被推到鄉下搞所謂的惠農補貼等等。我們最大的鄉愁就是,讓世世代生產和生活在農村的父老鄉親的生活質量有所提高,生存環境明顯改變,讓農民活得有尊嚴,有獲得感。這才是我們最樸素也是最發自內心的鄉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wants中文意思是什麼?